依序而行,高效助推复述能力生长
——以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的教学为例
2022-05-24广西南宁市第三十八中学530000何玉琼
广西南宁市第三十八中学(530000) 何玉琼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关于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可见,语文教学要将发展学生的言语能力、激活学生的言语思维作为教学的核心。言语思维包含多个维度,不仅有书面表达,而且有口语表达。但是,一些教师认为书面表达要比口头表达更具难度,也更重要,因此忽视了口头表达的训练。事实上,口头表达对学生迅速厘清言语思维、高效进行信息的整合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因而教师应该高度重视。
统编语文教材非常关注学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在第一、第二、第三学段都设置了不同层次要求的复述训练。第一学段要求学生能完整地讲述故事。学生要能够借助图片、表格、示意图等多种形式,大致将一个故事复述完整,形成复述的基本能力。第二学段重在训练学生简要复述的能力,即能够根据课文表达的中心,对主要内容进行相对详细的复述,而对于次要内容进行简约处理,将一些非主要、非核心信息做删减处理。第三学段重在培养学生创造复述的能力,即在学生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能够根据人物的言行细节、情节发展、留白设置等进行想象、补充与调整,不再拘泥于课文原本的内容和结构层次,以提升学生言语能力。
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复述故事”。单元中《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一文的课后习题,编者设置了表格,为学生搭建复述的有效支架旨在引导学生根据课文表达的特点,提取信息。在此,笔者就结合自身的教学,谈谈自己的实践和思考。
一、梳理:提炼文本信息,形成复述抓手
复述的本质就是对文本所呈现出来的有价值的信息进行提炼、整合和运用,并通过组织语言呈现内容的高阶思维。从这个角度来看,训练学生的复述,就要为学生输送相应的信息资源。而随着故事不断复杂、情节更加曲折,所展现出来的信息就更加丰富,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从细节中提炼概括出相应的信息。
《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一文情节跌宕起伏、人物细节描写丰满,篇幅也相对较长,对于三年级的学生而言,无疑是具有一定难度的。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繁杂的文本信息中提取出相应的线索,将整篇文章的结构梳理出来,以起到“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效果。这篇《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的故事情节是依照时间的顺序推进的。鉴于此,教师就可以根据编者在课后设置的思考题,引导学生依照“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和“又过了一天”的时间顺序,将整篇课文中的故事划分成为四个板块,并紧扣故事中的急性子顾客和慢性子裁缝这两个重要人物的言行细节提炼关键信息,形成故事发展的基本框架和情节发展轨迹。在具体提炼和概括时,教师既不能全程包办,也不能听之任之,可以采用从扶到放的方式。首先,组织学生针对“第一天”急性子顾客和慢性子裁缝的言行细节,与学生一起紧扣“要求”和“反应”这两个关键性要求,综合文本细节的信息,概括成为“想做一件棉袄,要在冬天做好”“耐心说服顾客留下布料”,让学生形成基本的经验;其次,“第二天”“第三天”“第四天”“又过了一天”等板块的内容,教师就可以完全放手交给学生自主尝试概括,教师只需在交流时稍作点拨即可。
最终形成的表格信息如下:
时 间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又过了一天急性子顾客的要求想做一件棉袄,要在冬天做好改成夹袄改成短袖衬衫改成春装慢性子裁缝的反应耐心说服顾客留下布料满口答应满口答应说出真相
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就经历了感知文本内容、提炼相关信息的思维过程。这是对文本故事情节的一种浓缩与提炼,更为重要的是为复述提供了抓手,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细化:扩展表格语言,丰盈复述资源
进入三年级,学生复述故事就不应是呈现故事的基本框架,而要把握人物角色在情节发展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具体言行,凸显人物的性格特征。
上面的表格不仅仅是以浓缩的方式呈现出文本故事的整体性框架,而且是完整地对故事的层次进行呈现。学生在利用这个表格进行复述时,眼中所见、手中能抓的是一张简要的表格,教师要着力引导学生用表格关联具体的文本内容,以实现学生言语水平的高效发展。这就意味着教师不能就将学生的思维局限在表格之中,而需要积极鼓励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以及具体语境,深入到文本的语言,甚至是人物的内心世界之中。只有真正经历了这样的过程,学生才能蓄积第一手的复述材料,获得复述能力的有效发展。
例如,复述第一天,学生不仅要了解急性子顾客的要求和慢性子裁缝的反应,同时也要知道急性子顾客究竟提出了怎样的要求,又是借助怎样的语言来表达的,表达时又是怎样的状态。急性子顾客的要求是“想做一件棉袄,要在冬天做好”。复述时,学生决不能将提炼出来的内容直接用进去,而要借助这一提炼性的语言,与文本的内容进行对接,明晰人物的言语细节,展现人物的个性特征。例如,急性子顾客在提出这一个要求时,就说了一大串的话。教师组织学生找出这一段话之后,再让学生进行细致研读,并相机思考:“急性子顾客究竟是怎样提出自己的要求的?”在交流中,学生就能够发现急性子顾客的个性特点。一是急性子顾客一开始就描述了自己跑了三家裁缝店,但由于所做棉袄的时间太长,自己都不满意而拒绝了,体现了顾客性子之急;二是顾客直接点明自己是一个急性子,并直接追问裁缝师傅,什么时候能够交货。这就将顾客性子急的特点刻画得淋漓尽致。
而这些语言表达的细节,不是一张表格就能够完全展现的。但表格中所提炼出来的语言,就是在文本语言细节中归纳出来的,与文本语言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因此,在利用表格进行复述时,教师要组织学生把握表格信息与文本内容之间的关联,在细化和关联中了解人物的特点,补充人物的言行细节,让故事更加丰盈而充实。
三、悦纳:推进角色朗读,深化复述体验
语言原本只是机械僵硬的符号,这些符号一旦组合成有主题、有内涵、有情感、有情节的故事性文本,就有了自己的气息和生命。这就意味着学生对文本语言的感知,不能是机械地生硬地吸收,而要借助于多种策略,将文本的内容信息融入自身的情感认知和逻辑世界中。这样学生复述的时候,文本中角色的言行,都是出自学生之口、学生之心。
例如,“第三天”,急性子顾客的要求是“将衣服改成短袖衬衫”,表格中提炼概括出来的慢性子裁缝的反应是“满口答应”。试想,如果学生在复述的过程中,都是对表格中内容原封不动地机械照搬,就成了对信息的生硬串联,复述出来的内容也就成为毫无血肉的骨架。这样复述理应承担起来的思维训练,也终将成为一张空头支票。为此,教师就以表格中的信息为原点,引导学生将它与文本进行联系,并想象体会。例如,文本是这样描写“满口答应”的——“裁缝点点头:‘剪袖子,只要咔嚓咔嚓两剪子,好办得很,没问题。’”而在第二天慢性子裁缝“满口答应时”,也是如此:“不要棉花了,行啊。”“为您服务,没说的!”但到了最后,这位原本都是“满口答应”的慢性子裁缝果然暴露出本性:“根本不用。”“因为您的布在我的柜子里搁着,我还没开始裁料呢。”
课文中这几处对于慢性子裁缝的语言描写,可谓生动至极,将其性子慢的特点展现得淋漓尽致。但如果局限于此,学生在复述时,就只能机械套用语言,而表达时的情感和形象特征,就会消失殆尽,失去了语言应有的生命气息。因此,在引导学生关注慢性子裁缝的这些语言之后,教师要让学生尝试将自己看成是慢性子裁缝,将裁缝“满口答应”的语言融入自己的理解。有的学生以慢悠悠的节奏朗读,有的学生以满不在乎的方式朗读,不同的语气、语调与节奏,赋予了这些机械生硬的文字以浓郁的生活气息。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还邀请两个学生扮演急性子顾客和慢性子裁缝进行对话演绎。这样,借助顾客性子之急来反衬裁缝性子之慢,用裁缝性子之慢凸显顾客性子之急,深化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很多时候,学生复述课文虽然能够做到完整且具体,甚至能将细节融入其中,但具体所展现出来的效果却不够吸引人,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学生始终将自己置放在一个局外人的位置上,而没有真正融入故事情境中,缺少对文本语言内涵和情韵的体悟,因而复述出来的语言缺乏情感的滋润。而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就通过角色感知、浸润体验和分角色朗读课文等不同的形式,帮助学生感受到了语言背后所蕴藏的人物特点,为学生生动复述奠定了基础。
四、历练:强化互动意识,提升复述效果
有些语文教师认为,复述就是将故事内容从原本的语言文字形式转化成口头表达形式,因此必须充分尊重故事的内容和情节,否则就不是合格的复述。其实,这是对复述的误解。首先,复述绝不是对课文内容的机械搬运,更不是直接套用。学生作为复述的主体,是具有鲜明主观能动意识的生命个体,有着自身的思考能力、思维习惯和情感体验,这就决定了在复述时,他们拥有对文本进行适当调整的权利和必要。其次,复述本身就是二度创作,为了增强复述的趣味性,教师可搭建互动平台,以提升复述的效果。
针对这篇课文,尤其是两位主人公在性格上的对立和差异,在组织学生进行复述之后,教师就可以设置这样几次拓展性复述。
首先,引导学生思考:“假如现在你就是慢性子裁缝,你会怎样向别人说你遇到的事情呢?”这一层次的复述,着力指导学生站立在慢性子裁缝的视角,对作者第三视角所呈现出来的信息进行重新审视,从角色的角度进行复述,这样在尊重故事情节的基础上,将人物形象的特质渗透到复述中。
其次,引导学生思考:“假如你是急性子顾客,你会怎样向别人说你遇到的事情呢?”让学生自由练说。这一次与第一次相辅相成,可交由学生自主落实,以达成迁移运用的教学目标。
其三,在学生分别完成了上面两个层次之后,可以组织两名学生分别扮演急性子顾客和慢性子裁缝,将这个故事以更加直观化的方式表演出来。复述和表演,两者之间相互融通、彼此融合、相辅相成。教师要借助复述促进表演,更需要借助表演来反哺复述。
这样的拓展性复述,前面两个环节,就是转化复述的角色,调整复述的视角,让学生从一个纯粹的旁观者转化成故事中的角色。角色帮助学生带着鲜明的认知体验,积极走进文本中,走进了故事中。而第三环节,则增强了两者之间的碰撞与互动,是学生个性化复述之后的再升级,同时也是对复述效果的再夯实。
复述是学生关键的语文能力。教师要精准解读教材的复述能力编排体系,合理定位“这一单元”“这一课文”所承载的训练价值,并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原始学情,引导学生复述课文,促进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不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