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煅炭的历史沿革与现代研究
2022-05-24吴萍杨磊周逸群蒯梦妮彭煦棠张志国
吴萍,杨磊,周逸群,蒯梦妮,彭煦棠,张志国*
(1.常德市第一人民医院,湖南 常德 415700;2.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湖南 长沙 410007;3.湖南中医药大学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炮制传统技术传承基地,湖南 长沙 410208;4.中药成药性与制剂制备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湖南 长沙 410208;5.常德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常德 415700)
中药炭药作为临床出血症疾病的治疗药物,使用历史悠久,早在《五十二病方》[1]中就有“燔发(血余炭)”的记载,古代对制炭工艺多以烧炭、炒炭、煅炭、焖炭、油炸炭等记载;现行《中国药典》[2]及相关炮制专著[3]收载的制炭:炒炭(即清炒成炭)、煅炭(即扣锅密封、高温缺氧煅)。由于煅炭品种的特殊性及其操作的复杂性,目前制炭工艺多以炒炭为研究,对煅炭工艺少有报道。中药煅炭是指在密闭缺氧条件下高温长时间煅烧制炭,又称焖煅法、密闭煅法、扣锅煅法、暗煅法。对于炒炭不好操作的质地松脆、细碎的中药材,常以煅炭操作。本文对中药煅炭的历史沿革及现代研究进行整理分析,为煅炭工艺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1 中药煅炭的古代历史沿革
1.1 历代中药煅炭方法
《食疗本草》[4]首载鹿角煅炭,煅炭方法从最初简单的“火煅”,到注重煅炭程度的“煅黑存性”,再到煅炭方法的详细描述“用水润之,湿透为度,将笔竹套完固者,用水湿之……内灯草灰黑色成团者佳。”煅炭方法逐渐完善。历代中药煅炭品种及煅炭方法,见表1~3。
1.1.1 唐
《食疗本草》[4]中首次出现了鹿角煅炭的记载“寸截于瓷器中,用泥裹,文火烧一日”,此时的煅炭工具为瓷器,且用泥封住,火候出现了文火。
1.1.2 宋
宋代开始记载煅炭的中药品种开始增多,谷精草“入一瓶子内,内以盐泥固济烧灰”;川乌“慢火煅存性,研”[5];血余“洗净,置瓶中火煅通红,候冷研用”[5];龙胆草“煅”[6];黄芩、全蝎“煅存性”[7];天花粉、砂仁“火煅存性”[7-8];瓜蒌“以炭火煅存性”[8]等一系列中药品种出现煅炭的炮炙方法。从表1可知此时的煅炭工具有瓶子、罐子、砂锅,封固用料出现了盐泥、黄泥、湿砂土,火候出现了慢火、炭火,而此时出现了“煅存性”[5,7-8]这一煅炭存性概念,然而何为存性并没有太多解释。
表1 宋代时期中药煅炭品种及煅炭方法
1.1.3 元
仅蝉蜕在《瑞竹堂经验方》[9]中有“煅灰”记载。
1.1.4 明
明代中药煅炭品种又得到发展,狗脊“盐泥固济,火煅红”[10];荆芥穗“以瓦罐子盛,盐泥固济,只留一窍,用炭火烧”[11];五灵脂“以火煅令烟尽,取灰”[11];干姜、芍药、当归、乌梅“煅存性”[12-13]。由表2可知明代中药煅炭方法大部分延续了宋代的方法,此时个别中药品种煅炭方法有所增加,如血余在《医学入门》[14]中“用皂角水洗净,入罐内烧存性”,《本草纲目》[15]中“以火煅赤,放冷研用”,《先醒斋广笔记》[16]中“火煅发……若青烟出,发枯不可用矣”,《医宗必读》[17]中“已发与川椒同煅……入罐中盐固封,煅成性”,由此可知血余炭以煅炭的炮炙方法在明代得到深入研究。
表2 明代时期中药煅炭品种及煅炭方法
1.1.5 清
清代中药煅炭方法继续延续了宋、明时期,高良姜“煅黑”[18],海马“煅赤”[19],芦荟“微煅”[20],丝瓜络“经霜雪者,煅炭存性”[21]等。在表3中清代以灯心草为代表的煅炭方法在以下本草医书中有了详细的描述,《本草述钩元》[22]“塞入罐内,固济煅之,罐红为度,待冷取出,方有存性黑灰”;《崇崖尊生全书》[23]“将灯心草纳管内。以筋筑实,渐次塞满口……待冷,取起剥去外管灰,两头纸灰,内灯草灰黑色成团者佳”;《全生集》[24]“取活竹一段,两头留节,中开眼以心塞实,外以原刻下竹……内是灯心炭也”。
表3 清代时期中药煅炭品种及煅炭方法
2 中药煅炭的现代研究
2.1 现行《中国药典》中药煅炭方法
现行2020版《中国药典》[40]收载的煅炭中药有5味(血余炭、灯心炭、莲房炭、荷叶炭及棕榈炭),其“炮制通则0213”煅炭:“取待炮炙品,置煅锅内,密封,加热至所需程度,放凉,取出。”各品种要求见表4。
表4 2020版《中国药典》煅炭品种
2.2 相关文献报道
笔者对中药煅炭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目前发表的文献中煅炭中药品种主要有血余炭、荷叶炭、棕榈炭、灯心炭及莲房炭。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2.2.1 炮炙工艺研究
其中采用《中国药典》法煅炭所需时间荷叶炭3 h[41],莲房炭3 h[42],血余炭200 min[43];煅炭温度荷叶炭230 ℃[41],莲房炭230 ℃[42];煅炭饮片得率荷叶炭70.3%[44],血余炭41%[43]、25.16%[45]。采用地方炮制规范法煅炭棕榈炭所需时间20 min[46],温度320 ℃[46];灯心草炭温度武火[47];血余炭所需时间40 min左右[48];煅炭饮片得率棕榈炭27.5%[46]、30%[49]。采用传统焖煅法(扣锅煅法)血余炭300 ℃扣锅煅制20 min[46]、焖煅200 min[50];煅炭饮片得率血余炭35%~40%[48]、41%[50]。其他改良方法中方洪征[51]用暗煅法改良血余炭炮制工艺所需时间为1.5 h左右;袁亦文[52]用高压锅煅炭温度灯心草220 ℃,棕榈300 ℃,侧柏叶260 ℃,蒲黄240 ℃,槐角300 ℃,茅根230 ℃,地榆330 ℃。
2.2.2 工艺优选研究
孟则敬等[53]采用正交试验优选灯心草最佳煅炭工艺为250 ℃密闭煅制15 min,控制投药质量与容器容积之比为3 g/L。
2.2.3 指标成分测定研究
荷叶煅炭后荷叶碱含量较生品降低99.52%[41],槲皮素含量较生品增加608.56%[41],金丝桃苷含量为0.231%[54]。棕榈煅炭后水浸出物为4.57%[46],醇浸出物为2.31%[46];一系列微量元素和钙元素均有不同程度升高[46];鞣质含量烫棕炭>炒棕炭>煅棕炭[55];对羟基苯甲酸含量烫棕炭>炒棕炭>煅棕炭[55];d-儿茶素含量烫棕炭>炒棕炭>煅棕炭[55]。血余炭煅制后水浸出物24.78%[46]、22.12%[45];醇浸出物40.55%[46]、37.33%[45]。
2.2.4 药理及临床疗效研究
顾瑶华等[56]用《中国药典》法将11月与6月采收的2批干荷叶煅炭后得到的老荷叶炭与新荷叶炭用于止血作用研究,发现老荷叶制炭后止血能力增强,荷叶炭的正丁醇部位、粗总黄酮可明显缩短小鼠凝血时间。彭凯等[44]分别用《中国药典》法与山东省中药炮制规范炮制了煅荷叶炭与炒荷叶炭,研究煅荷叶炭与炒荷叶炭提取物对正常大鼠凝血功能影响,发现荷叶炭止血是通过影响大鼠内源性、外源性凝血系统及纤溶系统共同作用所致,尤以对内源性凝血系统影响显著。任遵华等[57]比较棕榈炭不同炮制品的药理作用时发现在血小板聚集试验、血液黏度实验、凝血实验、复钙实验中烫棕炭>炒棕炭>生棕炭>煅棕炭。李恒[49]观察不同棕榈炭制品的临床疗效,对鼻衄治愈率,煅棕炭和炒棕炭口服液均为43%,烫棕炭口服液为69%,崩漏治愈率,煅棕炭口服液为21%,炒棕炭口服液为24%,烫棕炭口服液为77%。
2.2.5 煅炭改砂炒成炭的研究
王琦等[55]在改进棕榈炮制工艺时,比较了炒炭法、焖煅法与砂烫法,结果表明,3种方法中总水浸出物含量、鞣质含量、对羟基苯甲酸含量、d-儿茶素含量为砂烫棕炭>炒棕炭>煅棕炭,对鼻衄与“功血”患者治愈率为砂烫棕炭>炒棕炭>煅棕炭,最终改进的棕榈炮制工艺为砂烫法:棕榈与20目均匀砂粒以1∶15的重量比,250 ℃砂温烫8 min左右,烫至表面深褐色,内部棕褐色。刘海良[58]选取中粗河砂置锅内(亦可加入1%~2%的食用植物油拌炒至色泽均匀,使其滑利不滞),用武火加热至滑利、翻动灵活时,投入棕板块,不断翻动至黑棕色,出锅,筛去砂,喷洒清水适量,灭尽火星,摊晾干燥后得到外呈黑褐色、内呈焦褐色块状、无纤维状棕毛残留的棕榈炭。
3 讨论
3.1 中药煅炭适用范围
中药炭药作为临床常用的止血类中药,早在《五十二病方》中就有血余炭“燔左角发”的记载,中药传统制炭方法主要有炒炭法和煅炭法。
3.1.1 炒炭法
取待炮炙品置热锅内,用武火炒至表面焦黑色、内部焦褐色或至规定程度时,喷淋清水少许,熄灭火星,取出,晾干。
3.1.2 煅炭法
取待炮炙品,置煅锅内,密封,加热至所需程度,放凉,取出。由此可知中药煅炭是在密闭的高温缺氧环境下进行的,其适用于质地松脆、不宜用炒制法的中药,如血余炭、棕榈炭、荷叶炭等。对制炭的要求应“存性”,并防止灰化,更要避免复燃。
3.2 中药煅炭质量要求
目前中药煅炭方法多以传统的焖煅方法为主,焖煅的程度多以操作的经验判断为主,主观因素较强。2020版《中国药典》中对血余炭、灯心炭、莲房炭、荷叶炭、棕榈炭5个煅炭中药尽有外观性状的描述,相关文献中以原药材质量标准研究了中药煅炭的浸出物、含量测定等指标,缺少能够反映出煅炭止血功能成分的符合现代中药质量标志物控制理念的中药煅炭质量标准,不足以阐释中药煅炭存性内在要求。笔者认为,通过对历代中药煅炭方法的整理,根据需要煅炭药材的性质,选择煅炭温度、火候、时间、投药量等作为关键参数指标,并通过颜色(机器视觉技术)、气味(机器嗅觉技术)等定量识别煅炭炮制终点,可最大程度客观量化各项参数,提高煅炭炮制工艺可重复性,从而进一步满足煅炭饮片现代化、国际化的生产需求。
3.3 煅炭方法的改良
因煅炭需要的用具与辅材较多,操作较繁,而砂炒成炭相对简便,由煅炭的炮制方式能否改用砂炒成炭的方法,目前张志国等[59-60]研究了砂烫制炭代替清炒成炭的炮制方法,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用砂作传热体能有效地缓冲因火候过大而导致的温度剧升;使待炮炙品在大面积的砂粒中掩埋,受热均匀;与清炒的火候相比,砂炒使用的是中火或武火,缩短了炒炙时间;阻止了待炮炙品与锅底的直接接触,克服了清炒时的“外煳内生”现象,砂烫成品性状均匀;出品率与炒爆率均优于清炒,故提出了“能砂炒者不用清炒”。并经过实验验证《中国药典》收载的67种清炒、炙法及炒炭品可用砂炒替代清炒者,进一步扩大了砂炒范围,多个砂炒品种(包括炒黄、炒焦、炒炭)已被《湖南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2021版收载。因此,能否用砂烫代替部分中药煅炭炮制方法,后续将对灯心炭、莲房炭、荷叶炭、棕榈炭4个煅炭中药进行砂烫成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