砂珍棘豆的生药学研究
2022-05-24王素巍刘洋潘德志杨来秀王晓琴
王素巍,刘洋,潘德志,杨来秀,王晓琴
(内蒙古医科大学药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110)
砂珍棘豆(OxytropisracemosaTurcz.)又名沙棘豆、砂棘豆,异名鸡嘴豆、泡泡豆、毛抓抓、泡泡草,为豆科棘豆属多年生草本植物[1-2]。砂珍棘豆主要生于沙滩、沙荒地、沙丘、沙质坡地,海拔600~1 900 m,国内产于东北地区、内蒙古、河北、山西、陕西、宁夏等省区,国外在蒙古和朝鲜也有分布。全草入药,具有消食健脾的功效,用于小儿消化不良[3-4]。砂珍棘豆亦可饲用,其根系在防风固沙、保护沙地的生态系统,以及维护生物多样性等领域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因历史原因,部分蒙医将其当蒙药“达克沙”(正品为多叶棘豆和硬毛棘豆)混用[5-6]。目前对该植物的研究仅限于生物学和化学成分方面的研究[7-10],其全草主要含有黄酮类化合物。因此有必要进一步研究,建立砂珍棘豆药材的性状和显微鉴定方法,测定其水分和灰分含量,完善棘豆属类蒙药材的品种鉴定研究,为其质量标准的制定和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1 实验材料
实验所用仪器主要有BX41数码显微镜;CX21数码显微镜(奥林巴斯株式会社)及奥林巴斯DP25显微数码成像系统CCD;AL204电子天平(Mettler-Toledo);SQP电子天平(赛多利斯科学仪器有限公司);MFL2202型马弗炉(天津市华北实验仪器有限公司)等。
10批药材采自内蒙古自治区不同自然分布地,由王素巍老师鉴定为豆科棘豆属植物砂珍棘豆OxytropisracemosaTurcz.的全草,药材信息见表1。所用试剂有水合氯醛、稀甘油、蒸馏水、间苯三酚、浓盐酸等。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采用基原鉴定的方法观察砂珍棘豆原植物并描述特征;取砂珍棘豆药材,采用性状鉴定的方法观察其形状、大小、色泽、表面特征、质地、断面特征及气味并描述。采用徒手切片法制作茎、叶的组织横切片以及叶的表面片、药材粉末片。所有制片置于显微镜下观察,照相并用文字描述。
2.1 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5~15 cm。根黄褐色,圆柱形,较长。茎短缩,或无地上茎,多头。托叶卵形,密被长柔毛,先端尖;叶轴细弱,密生长柔毛;小叶轮生,约6~12轮,每轮有4~6片;小叶条形、披针形、长圆形或线形,长5~10 mm,宽1~2 mm,先端尖,基部楔形,边缘常内卷,密被长柔毛。头形总状花序顶生;总花梗长6~15 cm,有微卷曲绒毛;花长8~10 mm,粉红色或带紫色;苞片条形,比花梗稍短,花萼钟状,长3~4 mm,宽2~3 mm,萼齿线形,密被长柔毛;旗瓣匙形,基部渐狭成短爪,翼瓣比旗瓣稍短,龙骨瓣比翼瓣稍短或近等长,顶端具长约1 mm的钩状短喙;子房被短柔毛,花柱顶端稍弯曲。膜质荚果,膨胀,球形,顶端具短喙,长约10 mm,表面密被短柔毛。种子肾状圆形,长约1 mm,暗褐色,见图1。
图1 砂珍棘豆原植物
2.2 性状鉴别
根淡褐色,圆柱形,较长。叶轴短缩,多头。轮生羽状复叶长5~14 cm;托叶膜质,卵形,被柔毛;叶柄与叶轴上面有细沟纹。小叶轮生,6~12轮,每轮4~6片,或有时为2小叶对生,长圆形、线形或披针形,长5~10 mm,宽1~2 mm,先端尖,基部楔形,边缘内卷,上下两面密被贴伏长柔毛。总状花序头状顶生;总花梗长6~15 cm,有微卷曲绒毛,荚果膜质,膨胀,顶端具短喙,表面密被短柔毛。气微,味微苦、甘,见图2。
图2 砂珍棘豆药材图
2.3 显微鉴别
2.3.1 叶轴横切面
叶轴心型,表皮外被角质层,是由2列细胞构成,排列整齐。外侧细胞类长方形,较大;内侧为较小的类圆形及类椭圆形细胞。皮层较宽广,由数层薄壁细胞构成,内皮层细胞明显,为一列较大的、长的类椭圆形细胞,并切向延长。维管束外韧型,3大3小,间隔排列成一个非连续的三角形环。韧皮部较窄,细胞较小;形成层不明显;木质部较宽,由导管和木薄壁细胞组成,导管多列,大小不等,全部木化,包括木射线细胞。维管束的上下两侧均有木化或为微木化的纤维束,呈月牙形,断续环列。髓部宽广,细胞较大,常呈类圆形,排列不紧密,见图3。
注:1.外皮层;2.皮层;3.中柱鞘纤维;4.木质部;5.韧皮部;6.髓。图3 砂珍棘豆叶轴横切面详图
2.3.2 小叶主脉横切面
上表皮微凹陷,为1列切向延长的细胞,呈类长圆形,细胞间有的有缢缩。下表皮细胞呈类圆形,或类长圆形,切向延长,单细胞非腺毛和气孔在叶的下表皮多见,上、下表皮外被角质层。等面叶,上下表皮内侧均有1~2列栅栏组织,栅栏细胞多为长圆柱形。上表皮栅栏组织通过主脉,下表皮由厚角组织替代。叶肉海绵组织窄小,仅有1~2列细胞。主脉维管束为外韧型,1个,近类圆形。韧皮部由较小的细胞组成,木质部的部分比较宽,上下两侧有纤维束,微木化或不木化,见图4。
注:1.上表皮;2.栅栏组织;3.海绵组织;4.木质部;5.韧皮部;6.厚角组织;7.下表皮。图4 砂珍棘豆叶横切面详图(10×40)
2.3.3 叶表面片
上、下表皮细胞垂周壁稍弯曲,增厚;气孔不定式多见,亦有不等式;表皮细胞可见非腺毛基部,基部周围的细胞多呈放射状排列,见图5。
图5 砂珍棘豆叶表面特征图(10×40)
2.3.4 粉末特征
粉末呈绿色或黄绿色。花粉粒,类椭圆形,直径22.90~25.63 μm,外壁雕纹不明显,萌发孔亦不甚明显。花粉囊内壁细胞壁呈星状增厚,木化。气孔多为不定式,表皮细胞垂周壁稍弯曲,增厚。纤维较多,多碎断,成束存在,木化或为微木化,直径13.00~19.60 μm,纤维壁稍厚,胞腔较大。导管以螺纹导管为主,常木化,直径22.89~44.90 μm。非腺毛为单细胞,壁厚,壁疣明显,见图6。
2.4 水分测定
取10批砂珍棘豆药材粉末(过2号筛)2.0 g,精密称定,平行称定3份,照《中国药典》2015年版四部通则0832水分测定法第二法烘干法测定,取平均值计算含水量,结果见表1。
注:1.花粉粒;2.气孔;3.花粉囊内壁细胞;4.纤维;5.非腺毛;6.导管。图6 砂珍棘豆粉末特征图(10×40)
表1 砂珍棘豆中水分、总灰分和酸不溶性灰分测定结果(n=3,%)
2.5 灰分测定
取10批砂珍棘豆药材粉末(过2号筛)2.0 g,精密称定,平行称定3份,照《中国药典》2015年版四部通则2302灰分测定法中总灰分和酸不溶性灰分测定法测定,结果见表1。
3 讨论
本文首次对砂珍棘豆药材性状和显微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砂珍棘豆全草表面呈黄绿色,叶轴短缩,多头。轮生羽状复叶。叶的上下表皮均有密生的茸毛,但以下表皮居多。叶轴呈心型,维管束为外韧型,3大3小,形成非连续的三角形环,维管束上下两侧具断续环列的纤维束。小叶等面型,上下表皮内均有1~2列的栅栏组织。上表皮通过主脉,下表皮由厚角组织替代。主脉维管束为外韧型,1个,类圆形。粉末中可见类椭圆形的花粉粒、呈星状增厚的花粉囊内壁细胞、成束的纤维、单细胞的非腺毛和不定式气孔。
本研究测定了10批采集于内蒙古地区的砂珍棘豆药材样品,药材水分含量为5.06%~7.01%,平均值为6.28%;总灰分含量为9.41%~10.82%,平均值为10.09%;酸不溶性灰分含量为0.87%~3.77%,平均值为1.57%。水分含量较低,不及正常药材含水量的最低限7%,由于其为多年生旱生草本,主要见于沙质草原。研究结果可为砂珍棘豆的开发与利用、科学评价提供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