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早期再入院危险因素的荟萃分析
2022-05-24徐文君涂惠熊晓云程婷彭莹
徐文君 涂惠 熊晓云 程婷 彭莹
330006 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南昌大学护理学院
美国心脏协会(AHA)预计到2035年,约1.3亿人将患有心血管疾病,其中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是导致心血管疾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且复发率高[1]。《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0》指出我国CHD患病人数已有1 139万[2]。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是目前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最常见的方式。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医学的进步,住院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逐渐降低,但存在PCI后再入院风险。研究发现,PCI术后早期非计划再入院是常见的、昂贵的不良结局,再入院患者的医疗负担是未再入院群体的2倍,同时也降低了患者生活质量[3-4]。据统计,再入院常发生于出院后7 d,大多数发生在30 d内[5-6]。因此,PCI术后早期再入院是指30 d内再次入院[7]。美国平价医疗法案(ACA)制定了再入院减少计划(HRRP),并施以财政激励或处罚[8]。从医院到家庭的过渡阶段的再入院率成为关键评价指标。2011年我国卫生部办公厅将重点病种住院患者出院31 d内再住院率作为重返类敏感指标之一,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PCI术后等[9]。因此,本研究拟通过荟萃分析明确PCI术后患者早期再入院的危险因素,以期识别高危患者并尽早干预,为降低再入院率提供循证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检索
计算机检索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维普数据中关于PCI术后早期再入院危险因素的队列研究或病例对照研究。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1年7月13日。采用主题词与自由词结合的方式,同时用“滚雪球”的方式对纳入文献进行溯源。中文检索词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血管成形术、支架植入术、冠状动脉成形术、再入院、危险因素、影响因素、相关因素、预测因素”等,英文检索词为“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ercutaneous coronary revascularization、readmission、rehospitalization、30 d readmission、risk*、relative risk、risk factor、predictive factor、influence factor”等。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研究对象为PCI术后早期再入院的患者;(2)年龄≥18岁;(3)研究内容为PCI术后早期再入院危险因素或预测因素分析;(4)研究类型为队列研究或病例对照研究;(5)语种限定为中、英文。排除标准:(1)重复发表、综述、动物实验、会议论文;(2)无法获取全文或数据不完整的文献;(3)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Newcastle-Ottawa scale,NOS)[10]评分<7分。
1.3 文献筛选与数据提取
由2名研究员根据文献纳入和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筛选和数据提取,并交叉核对,有分歧处进行讨论或与第3方协商。资料提取内容包括作者、发表时间、地区、研究对象、研究类型、再入院类型、未再入院病例数、再入院病例数、再入院率、相关危险因素、结局终点的评估时间。
1.4 文献质量评价
由2名研究员独立采用NOS进行文献质量评价,包括“研究对象的选择”“组间可比性”“结果测量”3个类别,满分为9分,>7分为高质量文献,<7分为较低质量文献。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RevMan 5.3进行数据分析。二分类计数资料采用比值比(odds ratio,OR)及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表示,均纳入调整后的OR值。计量资料选择均数差(mean difference,MD)及95%CI表示。以χ2检验结果判定各个研究间是否存在异质性。若P>0.1,I2<50%,表示各研究间异质性较小,则选择固定效应模型;若P<0.1,I2≥50%,表示研究间异质性较大,核对数据后,进行敏感性分析,查找异质性来源;若不能找出来源,则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若P<0.1且无法判断异质性来源,则采用描述性分析。当单个危险因素纳入文献在10篇以上时,采用漏斗图检测发表偏倚。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
通过数据库检索得到相关文献451篇,溯源获得3篇,共454篇。其中,中文文献114篇,英文文献337篇。采用NoteExpress软件去重,最终纳入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文献12篇。
2.2 纳入文献基本特征及质量评价
纳入的12篇文献中,队列研究11篇,病例对照研究1篇。纳入的文献NOS评分均≥7分,文献质量较高。见表1。
表1 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及质量评价结果
2.3 荟萃分析结果
2.3.1 年龄>65岁 6项研究[11-14,20-21]报告了年龄>65岁与PCI术后早期再入院的关系。各研究间存在异质性(P<0.000 01,I2=95%),采用敏感性分析,异质性未见明显改变,因此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5岁是PCI术后早期再入院的危险因素(OR=1.39,95%CI:1.21~1.59,P<0.000 01)。
2.3.2 女性 10项研究[11-20]报告了性别为女性对PCI术后早期再入院有影响。各研究间存在异质性(P<0.000 1,I2=77%),采用敏感性分析,1项研究[19]是异质性来源,删除这项研究,女性是PCI术后早期再入院的危险因素(OR=1.29,95%CI:1.24~1.33,P<0.000 01,I2=16%)。
2.3.3 医疗保险 3项研究[15-17]报告了医疗保险对PCI术后早期再入院的影响。各研究间存在异质性(P<0.04,I2=70%),敏感性分析得出, Lam等[17]研究是主要异质性来源,排除这项研究,显示医疗保险是PCI术后早期再入院的危险因素(OR=1.19,95%CI:1.03~1.37,P=0.02,I2=0%)。
2.3.4 左室射血分数 2项研究[11,13]报告了左室射血分数对PCI术后早期再入院的影响。各研究间存在异质性(P=0.004,I2=74%),采用敏感性分析,Hannan等[13]研究中左室射血分数<20%的数据结果是异质性来源,排除这项结果。结果显示,左室射血分数是PCI术后早期再入院的危险因素(OR=1.27,95%CI:1.17~1.37,P<0.000 01,I2=0%)。
2.3.5 多支血管病变 3项研究[13,21-22]报告了多支血管病变与PCI术后早期再入院的关系。各研究间存在异质性(P<0.000 1,I2=91%),采用敏感性分析,Hannan等[13]研究是异质性来源,排除这项研究。结果显示,多支血管病变是PCI术后早期再入院的危险因素(OR=2.97,95%CI:2.00~4.41,P<0.000 01,I2=0%)。
2.3.6 高血压 3项研究[11,17,19]报告了高血压与PCI术后早期再入院的关系。各研究间无异质性(P<0.61,I2=0%),故采用固定效应模型,结果显示,高血压是PCI术后早期再入院的危险因素(OR=1.12,95%CI:1.09~1.15,P<0.000 01)。
2.3.7 心力衰竭 5项研究[11,15-17,20]报告了心力衰竭与PCI术后早期再入院的关系。各研究间存在异质性(P=0.002,I2=77%),经敏感性分析,2项研究[11,17]是主要异质性来源,排除这2项研究,显示心力衰竭是PCI术后早期再入院的危险因素(OR=1.40,95%CI:1.30~1.51,P<0.000 01,I2=0%)。
2.3.8 外周血管疾病 3项研究[13,15,17]报告了外周血管疾病与PCI术后早期再入院的关系。各研究间存在异质性(P<0.07,I2=63%),采用敏感性分析,Kawsara 2020等[15]研究是主要异质性来源,排除该项研究。结果显示,外周血管疾病是PCI术后早期再入院的危险因素(OR=1.44,95%CI:1.30~1.59,P<0.000 01,I2=0%)。
2.3.9 慢性肺部疾病 7项研究[11,13,15-18,20]报告了慢性肺部疾病对PCI术后早期再入院有影响。各研究间存在异质性(P=0.04,I2=55%),采用敏感性分析,Hannan等[13]研究为异质性来源,排除研究后显示,慢性肺部疾病是PCI术后早期再入院的危险因素(OR=1.31,95%CI:1.22~1.40,P<0.000 01,I2=0%)。
2.3.10 糖尿病 8项研究[11-14,17-18,20-21]报告了糖尿病与PCI术后早期再入院的关系。各研究间不存在异质性(P=0.11,I2=40%)。结果显示,糖尿病是PCI术后早期再入院的危险因素(OR=1.23,95%CI:1.18~1.28,P<0.000 01)。
2.3.11 肾功能不全 7项研究[11,13,15-18,20]报告了肾功能不全对PCI术后早期再入院的影响。各研究间存在异质性(P<0.000 2,I2=77%),经敏感性分析,Hannan等[13]和Kawsara等[15]研究为异质性来源,排除这2项研究,显示肾功能不全是PCI术后早期再入院的危险因素(OR=1.37,95%CI:1.27~1.48,P<0.000 01)。
2.3.12 贫血 4项研究[14-15,19-20]报告了贫血对PCI术后早期再入院有影响。各研究间存在异质性(P=0.003,I2=79%),经敏感性分析,Sykes等[19]研究是主要异质性来源,排除后,显示贫血是PCI术后早期再入院的危险因素(OR=1.25,95%CI:1.13~1.37,P<0.000 01,I2=0%)。
2.3.13 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5项研究[13,15-17,19]报告了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对PCI术后早期再入院有影响。各研究间存在异质性(P<0.000 2,I2=81%),敏感性分析显示,异质性无显著变化,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是PCI术后早期再入院的危险因素(OR=1.32,95%CI:1.07~1.62,P=0.006)。
2.3.14 住院时间 5项研究[11,13,16,18,20]报告了住院时间与PCI术后早期再入院的关系。各研究间存在异质性(P<0.000 01,I2=98%),敏感性分析显示异质性无明显变化,故采用随机效应模型,显示住院时间是PCI术后早期再入院的危险因素(OR=1.41,95%CI:1.00~1.98,P=0.05)。
2.4 发表偏倚
荟萃分析中研究个数≥10时采用漏斗图进行分析。本研究以 “女性”因素绘制漏斗图,结果显示对应散点图大致对称,发表偏倚较小。
3 讨论
3.1 导致PCI术后早期再入院的社会人口学因素
本研究纳入的因素有年龄、性别、肥胖、医疗保险、家庭收入和受教育程度,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5岁和女性和医疗保险支付对患者PCI术后早期再入院有影响。Bavishi等[11]研究表明,与30 d内未再入院的患者相比,年龄>65岁、女性是30 d再入院的独立预测因素(均为P<0.05)。老年人再入院风险更大,这可能与老年患者记忆力减退、自我管理能力较低、有共病负担和衰弱有关。因此降低早期再入院要根据年龄进行调整[23]。Lam等[17]研究指出女性往往呈现非典型症状,而更易延迟就医,血运重建时间延迟;此外,与男性相比,女性药物依从率更低,导致并发症和再入院率更高。国内尉驰等[21]研究显示男性再入院率更高,因此,国内性别相关因素还需要进一步研究。3项研究[15-17]报告医疗保险支付和其他支付方式相比,有医疗保险的患者再入院风险更大,这可能与有医疗保险的患者经济负担更小,更倾向于选择公立医院就诊有关[24]。
3.2 导致PCI术后早期再入院的心脏因素
纳入的因素有左室射血分数、多支血管病变、陈旧心肌梗死史、高血压、心力衰竭,经分析显示,左室射血分数低、多支血管病变和高血压是患者PCI术后早期再入院的危险因素(均为P<0.05)。多支血管病变于老年患者常见,此类患者合并症控制欠佳,多伴有心脏受损和预后不良[25]。Bavishi等[11]指出再入院患者中心脏原因占60%,最常见的是心力衰竭。Tripathi等[20]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结果。当左室射血分数小于40%或更低时,易发生再入院[26]。另外,高血压是心力衰竭最常见的合并疾病,高血压进一步造成左心室肥厚和心肌重构。因此,控制高血压对改善临床结局很重要[27]。
3.3 导致PCI术后早期再入院的非心脏疾病因素
包括外周血管疾病、慢性肺部疾病、糖尿病、肾功能不全、贫血、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消化道出血。结果表明外周血管疾病、慢性肺部疾病、糖尿病、肾功能不全、贫血和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是PCI术后早期再入院的危险因素(均为P<0.05)。同时,由于纳入文献数据不足,消化道出血尚无法确定。慢性肺部疾病导致的高风险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慢性缺氧造成红细胞增多,血液粘稠有关[28]。高血糖介导的非氧化葡萄糖通路,会影响心肌内皮细胞,引起收缩功能障碍,加剧心脏损害,导致更高的再入院率[29]。肾脏疾病由于微血管代谢异常,高凝状态,动脉粥样硬化进展更严重,导致PCI术后再入院风险增加[30]。Kwok等[23]研究也表明,老年人发生消化道出血后早期再入院的概率更高。未来对有合并症的PCI术后患者应进行更好的管理和密切随访,可能会减少非计划早期再入院。
3.4 导致PCI术后早期再入院的其他因素
本研究纳入的因素有住院时间、精神/心理问题、出院后去向机构和吸烟,结果显示PCI术后患者住院时间越长,早期再入院风险越高。研究显示,抑郁症状的患者早期再入院风险大。焦虑抑郁程度高的患者住院时间更长,且患者年龄越大,病情越重[31]。
本研究显示,年龄>65岁、女性、左室射血分数、多支血管病变、外周血管疾病、慢性肺部疾病、糖尿病、肾功能不全、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高血压、贫血、医疗保险、住院时间和心力衰竭是PCI术后30 d再入院的危险因素。但本研究存在局限性,语种和数据库检索的限制可能影响结果的全面性;不同国家地域危险因素评判标准不一致,影响研究异质性;研究类型仅有队列研究和病例对照研究,部分危险因素纳入文献较少,无法分析结果,可能产生偏倚;未来建议开展高质量、大样本、多中心的原始研究进一步验证。我们下阶段拟通过回顾性研究筛选预测指标,结合我国人群流行病学特点和临床特征,构建一个PCI术后30 d再入院风险预测模型,以期实现临床医护人员能早期识别高危再入院患者。
利益冲突: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