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巴黎圣母院》与《桃花扇》——简析法国与中国悲剧文学差异

2022-05-24王乐璇

河北画报 2022年14期
关键词:李香君莫多拉达

王乐璇

(湖北大学)

在当今全球文学运用的实践上,“悲剧”一直被认为是西方文学传统中重要的艺术范畴,它通过一种高度加强的审美表现形式,表演了一种令人难以言说的痛苦和悲伤,唤起一种能让人惊心动魄、更加深度的美感。

在法国大革命的复辟皇帝统治下,法国的宫廷和教堂都蛇鼠一窝,用权利压迫着人民。当时的巴黎,宗教力量邪恶黑暗,封建阶层的等级制度极其残酷,封建政权压抑下,人们的精神变得扭曲或者堕落。雨果深刻地感受到了封建政府统治的黑暗与残暴,写下了《巴黎圣母院》,借书中的十五世纪的巴黎社会来反映其黑暗的生活。而《桃花扇》所写的是明末南京的社会现实。全书以侯方域、李香君的悲欢离合为主线,揭露了一个王朝政权衰亡的原因,赞扬了对国家忠贞不渝的民族英雄和底层百姓,展现了明朝遗民的亡国之痛和能人志士怀才不遇的悲哀。

虽然此前也有很多学者对于这两部悲剧文学进行深入研究,但更侧重于对于单个文学作品的研究,对于这两部作品的对比研究和共同点的研究却比较少见,所以,本文将从《巴黎圣母院》和《桃花扇》两部经典悲剧入手,对主人物和相似事件进行对比分析, 找出相似点和差异,并结合当下现实社会反思经典悲剧对当代社会人们的意义。

一 、《巴黎圣母院》人物分析及人物悲剧的成因

(一)钟楼怪人——卡西莫多

在小说的开头,雨果就用“多面体”“佝偻着的身躯”等词语来形容卡西莫多,模拟出来的样子让人难以接受,这种夸张化的描述放大了卡西莫多外貌上的丑陋,而这种面貌正好与他纯洁干净的心灵形成了强烈的美丑对比,更让人惋惜与心疼。

如果将卡西莫多的人生划分为两个部分,那么就是以遇见埃斯梅拉达为分界线的。因为克罗德的收养,在遇见埃斯梅拉达之前,他是一个孤儿,一个孤独的敲钟人。

他变成了一个有家可归的人,他对克罗德的养育心怀感激,所以对克罗德忠心耿耿。卡西莫多是一个希望被爱的人,他那强壮的身躯下藏着一颗玻璃心,他渴求那个收养他的人给予他一丝爱和阳光,所以他成为了一个愚忠的人。

卡西莫多的身世让人感到可怜,他是那个时代政治斗争的牺牲品,是那个时代广大穷苦大众的缩影,而他的不明是非、愚忠,也是让他丧失了前半生幸福的原因之一。以小见大,《巴黎圣母院》中第一个悲剧其实已经在寥寥数语中展现,在复辟王朝统治下,处在社会底层的人们只能忍受着压迫,奴性已经在不少人心中根深蒂固,强权之下,又有多少人和卡西莫多一样麻木、冷眼的看待残酷的压迫和欺辱,卡西莫多就像是克罗德手上没有灵魂的棋子任其摆布,这便是他的一大悲剧。

他的另一个悲剧便是遇上了埃斯梅拉达。埃斯梅拉达的出现,唤醒了卡西莫多对于爱情的向往,对美好的向往。但是这样的感情在当时是不可能被允许的,他的反抗只会换来更残酷的打压。卡西莫多的抗争就好比是星星之火,本可燎原,却在强权打压下熄灭了。不仅是强权打压,还有社会的冷血,让这象征着自由的光芒熄灭了。在受到鞭刑、游街示众、暴晒等刑罚后,只有埃斯梅拉达给卡西莫多送水,卡西莫多没有唤醒人们的同情和愤慨,反而因为他外表的丑陋而引来了更多的侮辱和非议,人性的阴暗面,让卡西莫多不愿意再面对这黑暗的社会,他也无法凭一己之力反抗这黑暗的社会,所以在故事的结尾,卡西莫多带着埃斯梅拉达的遗体离开,永远守护着这象征这至善至美的灵魂。

作为《巴黎圣母院》中唯一表现出抗争精神的人物,在他极致丑陋的外貌下展现了一个勇士的正义和对美好的追求,但是在黑暗的封建统治下,他的抗争没有唤起人们的勇气,导致了他的悲剧。

(二)吉普赛女郎——埃斯梅拉达

《巴黎圣母院》中的埃斯梅拉达是美好、单纯的化身,但正是这份美好,让她成为了一个悲剧。她的悲剧是一个轮回,无论是命运还是爱情。

埃斯梅拉达小的时候被吉卜赛人偷走,被迫成为舞女,卖艺为生,每天和穷人、乞丐生活在一起,没有享受过亲情的温暖。埃斯梅拉达的母亲因为女儿被吉卜赛人偷走恨透了吉卜赛人,所以再次见到埃斯梅拉达的时候,因为埃斯梅拉达的吉卜赛女郎的身份而对埃斯梅拉达产生了抵触的情绪,错失了将自己的女儿挽救回来的最佳时机。等到母女俩相认的时候,埃斯梅拉达已经深陷黑暗的漩涡。母亲为了救女儿而死去,而埃斯梅拉达因为失去母亲而对这个世界心灰意冷。母女两个人就在一个相互失去的回环之中,经历大喜大悲,体会着幸福和痛苦的大起大落,这足以让人精神崩溃。

在爱情方面,埃斯梅拉达也同样经受着痛苦的折磨,她单纯、无知、虚荣,在封建王朝的统治下,她亲手葬送了自己的生命。克罗德因为她的美丽对她一眼钟情,诗人格兰古瓦和卡西莫多都因为她的善良爱上了她,但是她只爱那个救过她一命但却有未婚妻的菲比斯,就因为菲比斯的英俊,她可以忍受自己爱的人有别的女人,在面对审问、折磨和克罗德的骚扰,她还在担心菲比斯的安危,当她的母亲为救她献出自己的生命时,她仍然在呼唤菲比斯。但是她没有能力争夺自己的爱情,在皇权和教会的统治下,底层群众遭受着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折磨,即便她有勇气拒绝克罗德,但她也无法挣脱克罗德对她的命运的掌控。

(三)弓箭队队长——菲比斯

菲比斯是一个自私自大的人。他英俊的外表,得体的谈吐,弓箭队队长的身份,让无数少女为之着迷,但是他的阴暗面也展示的淋漓尽致:对穷人、乞丐恶言恶语,贪图美色,是一个十足的花花公子。在四个主人翁当中,菲比斯在这场悲剧中是唯一一个没有死亡的人物,但是,我仍认为他的经历也是一场悲剧。

他的悲剧在于沉沦。他沉醉于美色、金钱、权力之中,为此,他选择了自己的表妹小百合为未婚妻,他看中爱斯美拉达的美貌,便利用爱斯美拉达对自己的爱慕与之虚与委蛇,为了不让自己那肮脏的一面为人所知, 他选择了坐视爱斯美拉达的死亡。

当美好的事物逝去时,人们应该感到惋惜,可是在《巴黎圣母院》中,为埃斯梅拉达的死去而感到悲伤的只有那些平日里被权贵唾弃的穷人、乞丐们,而身份高贵的菲比斯,只是冷眼旁观,置之不理。一个人的死亡都没能唤起菲比斯的良知,可见他内心的黑暗,恰恰也反映当时人心的悲哀和社会的悲哀。

(四)副教主——克罗德

作为巴黎教会的副教主,克洛德也是权力中心的一份子。他本来是一个善良的人,他收养了无依无靠的卡西莫多,但长期浸淫在黑暗的社会中,他变得固执、自私、极端而且疯狂,副教主的身份不仅没有让他改变黑暗的社会,反而让这个社会变得更加糟糕。作为副教主,他本应该坚守自己的信仰,但是在遇到埃斯梅拉达之后,兽欲推翻了理智,在隐忍克制与欲望的挣扎中,在“得不到就毁掉”的思想下,他害死了埃斯梅拉达。

其实克罗德是真的爱埃斯梅拉达,他可以为了埃斯梅拉达忘记自己的身份,抛弃自 己所坚守的信仰,但是他太高估权力与金钱的力量,他以为通过权力的打压就可以获得埃斯梅拉达的爱,但恰恰相反,这样疯狂的举动反而让埃斯梅拉达对他恨的更加彻底。因为他不断利用自己的权力胁迫埃斯梅拉达,也让本忠诚于他的卡西莫多对他充满仇恨, 被卡西莫多推下了钟楼。因为他的固执和疯狂,所有忠诚于他的人都背叛了他,才造成了这样悲惨的命运。

二、《桃花扇》人物分析及人物悲剧的成因

(一)复社文人——侯方域

侯方域是一个才子,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历史上的侯方域是一个家世好,学识高的人,他替父亲写的奏议,洋洋洒洒写了一万多字,思路清晰,语言流畅,而且都具有可行性。奈何此时的明朝已经进入了衰败的时期,在这种时期,侯方域的一腔才华和热血根本没有施展的地方,怀才不遇,生不逢时,是侯方域的第一个悲剧。

在爱情方面,侯方域和名妓李香君的爱情是一段佳话,一句“不及春风桃李花”表达了侯方域对李香君满满的爱意,但是最终两人没能走到一起去。造成这个悲剧的原因, 除了因为李香君是妓女外,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侯方域犹豫和软弱。阮大铖本想拉侯方域入僚,借侯方域给李香君办的梳拢仪式,想用金钱收买他,但侯方域因为对方的人品犹豫不决,在李香君的强硬劝说下将钱退还给阮大铖,这一下子得罪了小人,阮大铖便设计让李香君入了宫,至此两个相爱的人便分隔天涯了,虽然最后在南京栖霞山重逢, 也没能再续前缘。

而在现实中,侯方域与李香君相逢之后度过了一段幸福安定的日子,但是因为李香君青楼妓女的身份被暴露,侯方域的父亲把李香君赶到了侯氏庄园,此生再也不能相见。侯方域的政治立场还没有一个妓女坚定,又不敢与世俗相斗争,这段爱情最终还是葬送在他自己的手上。

(二)矛盾人物——杨龙友

杨龙友其实是一个忠臣,是良友。国家有难的时候,他没有袖手旁观,而是挺身而出,即便只是一个罢职县令,也在不停的奔走,非常积极的想办法以维护朝廷大局的稳定和安宁;在和清军战斗时,面对叛徒的劝降,他没有丝毫犹豫的拒绝,并斩下叛徒的头颅,即便被俘虏,也谕降不屈。在权臣马士英和阮大铖对侯方域和李香君发难时,杨龙友也积极应对,帮助侯、李二人躲过许多灾难。

他展现了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才子形象,本应收到大家的尊重,但恰恰相反,在史料记载中,因为他与马士英沆瀣一气,为后人所诟病,被很多人说成奸诈小人,好坏不分, 但是他自己的痛苦却没有人能明白。

在明朝末年,奸臣当道,如果不与奸臣同流,就没有社会上的一席之地,又如何能施展自己的抱负,实现自己的理想呢?杨龙友与阮大铖、马士英虽然同流,但并未合污, 他曾对侯方域说:“而今阮、马当道,专以报仇雪恨为事,俺虽至亲好友,不敢谏言。”奸臣当道,杨龙友只能忍辱负重来挽救这个国家,挽救复社人士和普通百姓,挽救自己好友的生命,在《桃花扇》的开头,杨龙友甚至还想帮助阮大铖加入复社,想让他改邪归正,但是他的良苦用心,却没有被世人所理解。

(三)妓女&才女——李香君

李香君的悲剧必然有社会的因素在其中,虽然她颇有才华,美貌超群,但她只是一个妓女,低微的社会地位让她不得不向权势低头。她也曾抗争,在阮大铖安排田仰来接亲娶她做妾时,她誓死不从,一头撞在栏杆上,血溅诗扇,但后来阮大铖又设计传谕召将她征入宫中充当歌姬,她怎么能反抗?她与侯方域的爱情也是如此,侯方域是世家子弟,出身高门大户,一介妓女怎可能高攀,他们的爱情注定是不被世人所认可的,而且当时民不聊生,时局动乱,侯方域无法和李香君安定的生活在一起,爱情在生命的安危面前就变得岌岌可危了。

而另一个原因就是因为她的反抗精神和独立意识。在杨龙友安排阮大铖进入复社一事上,李香君的极力阻拦把这件事情破坏掉了,坚决不与奸臣贼子为伍,也让阮大铖这个小人记恨上了侯、李二人,才产生了后面的悲剧。在爱情方面,李香君有着非常自由的恋爱观念,在看到侯方域的才华之后,认为其是有用之才,才嫁给侯方域。在嫁给侯方域之后,李香君不甘心只当一介妇人,过着良家妇女的生活,而是想通过丈夫在政局上发挥作用,自己作为辅佐来实现心中的政治理想和抱负,但是奈何侯方域在处事上的懦弱,没能实现她的愿望,反而惹来更多是非。

三、相似事件上人物不同的思想及背后的文化差异

(一)女主的悲剧——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同样是面对权贵的威胁,同样是阶级的斗争,同样具有自由的思想,同样对爱情忠贞,面对强权,两人殊途同归。

埃斯梅拉达对待克罗德的态度和李香君对于阮大铖的态度是一致的,都是强硬的不肯屈服,但结局却是不同的,埃斯梅拉达最后也没有屈服被绞死,而李香君因为最后屈服于皇权而和爱人永远分离,郁郁而终,二者的选择和中西方文化的影响也是有关系的。

埃斯梅拉达处在的法国,追求的是自由、平等、博爱,其中自由和平等在埃斯梅拉达身上都有体现。吉卜赛人的文化是流浪,吉卜赛人的教导,让埃斯梅拉达天性浪漫爱自由,在遇到菲比斯之后,她不可救药的爱上了他。在复辟王朝时期,“皇权神授”,教皇的权力是非常大的,但面对克罗德的施压,她也没有畏惧,她认为人人平等,她的死亡,其实也是对自由的忠诚,埃斯梅拉达其实也是这一时期普通底层大众的缩影,也是表现了人们对于平等自由的向往。

李香君则不同,李香君处在的时期是明朝崇祯皇帝时期,社会动荡,奸臣当道,百年封建社会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一直存在,君上大权的思想一直存在,普通老百姓已经在封建农奴制度之下生活多年,对于皇权没有办法进行抵抗,无奈只能听命于权贵,被迫和丈夫分离,他无法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她展现的是封建统治时期的悲哀,也是心怀天下却怀才不遇的才子的悲哀。

通过对蚊虫的标记、释放、回捕研究发现,由于蚊虫不具有对宿主和孽生地位置的记忆能力,所以蚊虫在初期是通过随机扩散搜寻吸血目标;一旦蚊虫飞行到足以感应目标所在位置的距离之后,蚊虫通过定向飞行接近宿主并完成吸血活动[10]。本研究以蚊笼中饲养的斯氏按蚊为研究对象,旨在通过对比不同条件下的按蚊吸血率,讨论影响按蚊吸血行为中定向飞行阶段的诸多因素。

(二)男主的悲剧——懦弱与强硬的抉择

卡西莫多和侯方域,面对强权的态度也是不同的。卡西莫多在强权之下没有办法化解埃斯梅拉达的困境,但是他敢于拼搏,选择了反抗,为埃斯梅拉达报了仇,而侯方域

一介文人,同样没有能力改变政局,但是他选择懦弱的逃避,对于国家的现状高谈阔论却没有做出实质性的努力,保持固执的清高,人生最终成为悲剧。

卡西莫多本来一直侍奉在副教主的身边,安分守己,但是在认清了副教主的邪恶、虚伪的面目之后,他毅然奔向光明,和埃斯梅拉达永远安息,这其实是当时法国社会的缩影,人们看清了君主的丑恶,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想要把王朝推翻力量和勇气最后在美的逐渐消亡中爆发,人们追求自由和美的理想终将实现。

侯方域相较于卡西莫多而言,有着更好的家世,但依旧没有美满的结局。忧国忧民一直是侯方域的形象之一,但是思想过于高大上,没有实际处理问题的能力,也是复社文人的一大问题。这与儒家思想也有一定的关系,在儒家思想中,道德品质被排在第一位,一些人没有理解儒家文化的奥义,往往把品德看的比能力重要,这就导致了一些文人心高气傲,只注重洁身自好,却缺少实战经验,只能纸上谈兵。儒家思想倡导的为国为民,仅仅停留在语言和文字上,儒家士大夫阶级的软弱无能,不仅是侯方域的悲剧,其实也是复社文人的悲剧,是明朝灭亡的悲剧。

四、悲剧分析与当代结合的现实意义

悲剧的发生往往能够给予人一定的警醒,以埃斯梅拉达和和侯方域为例。

从埃斯梅拉达的悲剧中,我们能学到很多。第一,告诉我们谈恋爱不能只看脸,还要看清一个人的内心,不能沉迷于甜蜜,要顺应社会规律、客观分析,只有自己足够优秀了,才能够和优秀的人在一起,不要贪图富贵,爱慕虚荣,脚踏实地才能收获真正的爱情。第二,不要过于招摇。埃斯梅拉达的美成为她悲剧的源头,而现实中,自身的各种条件都可能成为别人嫉妒你甚至害你的原因。

而这两部悲剧文学都展现了社会对于底层民众的迫害,社会动荡,爱恨情仇,风雨飘摇之中如何能够在这天地间有自己的跻身之处,在竞争压力巨大的社会,我们怎样才能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也是我们需要思考的现实问题。很多的社会规则也在小说中体现,也是值得我们去深挖和学习的,多进行思考和分析,就能少走弯路,避免悲剧的重演。

五、结语

本文对《巴黎圣母院》和《桃花扇》两部小说的人物形象和悲剧进行分析,从相似事件上的对比来反思东西方文化对人物的影响,从而反思并总结出悲剧成因在现实当中的影响。文章主要是进行文学分析和社会分析,通过对比分析进行差异化分类讨论,以达到清晰展现人物形象、悲剧原因和中西方社会、文化、思想差异的目的,留人以思考的空间。

为深入研究这两部作品,首先对这两部作品进行了深层次的阅读和赏析,收集了作品所展现的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环境的相关资料,为分析任务悲剧原因奠定历史基础。其次,阅读国内外大量的文献资料,研究国内外学者对于两部作品中的人物理解、作品理解和悲剧分析,以保证作品分析的深刻性和多面性。最后再根据自己的理解,结合当代思想进行研究分析,力求体现悲剧的现实意义。

经典的悲剧在每一个时代都有不同的解读,这和个人的亲身经历还有社会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本篇论文仅代表我个人的观点,可能在某些方面的分析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希望未来能够继续深入的学习,不断改进。

猜你喜欢

李香君莫多拉达
陶土瓶与花
陶土瓶与花
桃花扇
拉达秀
片段拾萃
交缠在政治情结与爱恨离合中的女性形象
小鼹鼠拉达
小鼹鼠的家
桃花扇落,几层妆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