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夏文《圣立义海》故事补考四则

2022-05-24崔彦娟

西夏研究 2022年2期
关键词:杨震织锦太平

□崔彦娟

《圣立义海》是一部西夏文类书,西夏刻字司重刻于乾祐壬寅十三年五月十日[1]57,编著者不详,1909年出土于黑水城遗址,今藏俄罗斯科学院东方文献研究所,编号为инв.№143、144、145、684、2614。原书五卷,现存三卷,刊本,页面22.7厘米×16厘米,版框18.8厘米×13.2厘米;7行,每行释4至8字;释文用两行小字居下。著录首见《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刊》第四卷“西夏文专号”《亚细亚博物馆西夏书籍目录》[2]388。1963年,戈尔巴乔娃和克恰诺夫将书名明确译为《圣立义海》。1995年,克恰诺夫、李范文、罗矛昆先生合作出版了《圣立义海研究》,罗矛昆先生对全文进行了翻译[3]45-94,并于翻译部分之前附有克恰诺夫、李范文先生的研究文章。现在学者研究《圣立义海》多是依此著作,但不可否认,其翻译亦有误译,近年来亦有学者对其误译之处进行了论述[4]122-129。

《圣立义海》全书共分为十五章,其中第五卷十四、十五两章记载的多为一些故事,据不完全统计,至少有88则①,现已经考证出来的故事有68则。聂鸿音、黄振华、郭明明、格根珠拉和张彤云等五位先生对其中的故事进行了考证。其中,聂鸿音先生和黄振华先生考证出目连、鲁义姑姊、陆绩、闵损、蔡顺、曾参、江革、老莱子、韩伯俞、原谷、舜、董永、王祥、姜诗、孟宗、刘殷、颜含、甄恬、文让、宋承、许孜、曹娥、王览、钟皓、郭巨、丁鸿、李充、孔融、赵孝、田真、薛包、王侨、都鉴、王浑妻、丁兰、何晏、公孙吕、周燮、张载、鲍宣妻、吴孙奇妻、钟离春、宿瘤女、阮德儒妹、妲己、李善、卫青、周主忠妾、班超等49人,共52则故事(其中有蔡顺故事三则,刘殷故事两则)[5]42-49;郭明明先生考证出王裒、刘明达、郯子、杨香、成公绥、文让、赵孝宗、王武子妻等人(其中聂先生在“贞母作诗”条中考出文让,赵孝宗与赵孝为同人同事),共5则故事(其中王裒事,聂先生考为蔡顺;文让事,聂先生疑为许孜)[6]50-54;格根珠拉考证出袁谭、司马相如、顺宁寨李氏女、刘平、庾衮等5人,共4则故事(刘平、庾衮二人之事合为一则故事)[7]154-156;张彤云先生考证出陈业、骆统姊、潘岳、孟姜女、苗夫人[8]68-72、王衍妻、叔向母等7人,共7则故事[9]8-42。

因《圣立义海》故事或分一人事为数条,或合数人事为一条,或过于简略而难辨来源,或只记梗概而忽视背景,故有些故事并不能完全确定其准确来源,诸位学者除了考证其故事人物,还考证了关于故事的史源,并对一些人物故事史源进行了商榷。郭明明结合传世文献、敦煌遗书《孝子传》及宋、辽、金时期墓葬中考古资料对聂先生所考证24则孝子故事史源做了补考;张彤云对存疑的“蔡顺痛心”与“曾参痛心”、“蔡顺哭雷”与“王裒哭雷”、“郭巨分财”与“卜氏分财”三则故事进行了考辨,认为是“曾参痛心”“蔡顺哭雷”“卜氏分财”,并且首次考证出《圣立义海》与中原类书之关系,认为《圣立义海》故事直接来源于中原类书,且主要来自《太平御览》。

现存西夏书籍涉及大量中原故事的共有三部,即《类林》《新集慈孝传》《圣立义海》,较前两者直接译自汉文古书或者改写后翻译[5]42,《圣立义海》故事更为简略,且有时对其故事底本所载之事有所误解,其来源也很难准确判定。本文在以往诸位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再次对未知来源的四则故事进行考证,分别是《姐妹名义》中养育幼弟之孝女贾氏故事;《智妇名义》中贞妇教夫之王章故事;“智妇解文”之窦滔妻苏氏织锦制回文诗故事;《贫富名义》中贫人勤德之四知先生杨震故事。另需指出的是,这四则故事并不似完全简写自汉文史籍,可能是著者只记住了故事的梗概,对其背景不详,故事中有些地方并不能与汉文史籍完全对应。

一、“养育幼弟”之孝女贾氏

第一则故事见《姐妹名义》。

原文对译:

意译:

养育弟幼:往昔,姐长弟幼,父母已亡,姐不往结婚,令弟习文业,已得正官,复往嫁。

按,此故事当为孝女贾氏之故事,最早见于《旧唐书》卷一九三《列女传》:

孝女贾氏,濮州鄄城人也。年始十五,其父为宗人玄基所害。其弟强仁年幼,贾氏抚育之,誓以不嫁。及强仁成童,思共报复,乃候玄基杀之,取其心肝,以祭父墓。遣强仁自列于县,司断以极刑。贾氏诣阙自陈己为,请代强仁死。高宗哀之,特下制贾氏及强仁免罪,移其家于洛阳。[10]5142

此故事又见《太平御览》卷四一五《人事部五六》中“孝女”篇[11]1914-915与《册府元龟》卷一三八《帝王部》中的“旌表第二”篇[12]1542,内容与《旧唐书》相同,应当是直接转引自《旧唐书》。

具析西夏文本,“养育幼弟”中包含四处内容:一是姐长弟幼,二是父母亡故,三是姐不婚而抚育幼弟,四是弟得官姐往嫁。这四处内容中,前三处与《旧唐书》可证。“姐长弟幼”与“年始十五”“其弟强仁年幼”可证;“父母已亡”与“其父为宗人玄基所害”可证;“姐不往结婚”与“贾氏抚育之,誓以不嫁”可证。而最终弟弟得官、姐姐往嫁的结局虽与《旧唐书》中幼弟长大杀了仇人被断以极刑,姐姐诣阙陈情自请代弟而死,最后高宗哀其情免除姐弟二人之罪,移居洛阳的结局截然不同,但两者都是圆满的结局。故观此条西夏文献中故事情节,当为《旧唐书》中“孝女贾氏故事”之梗概,而故事结局的不同可能与《圣立义海》著者只记了故事梗概,而模糊或忘记其故事结局,从而改写了另外一个圆满的结局有关。

二、“贞妇教夫”之王章故事

第二则故事见《智妇名义》。

原文对译:

意译:

贞妇教夫:往昔,夫妇二人寒冬穿牛衣,夫曰:“我贫苦。”更哭泣。妇人怒,谓之夫:“君男人,不勤习文业,哭泣有用乎?”夫听其言,益习文业,升正官,令坐司中。夫曰:“我不忠于公事上奏谏帝。”妻言:“已忘以前贫乎?当敬奏谏帝。”夫未听妻言上奏谏帝,帝怒,令失官位。

按,此故事当为“王章故事”,最早见于《汉书》卷七六《王章传》:

初,章为诸生学长安,独与妻居。章疾病,无被,卧牛衣中,与妻决,涕泣。其妻呵怒之曰:“仲卿!京师尊贵在朝廷人谁踰仲卿者?今疾病困厄不自激昂,乃反涕泣,何鄙也!”

后章仕宦历位,及为京兆,欲上封事,妻又止之曰:“人当知足,独不念牛衣中涕泣时耶?”章曰:“非女子所知也。”书遂上,果下廷尉狱,妻子皆收系。章小女年可十二,夜起号哭曰:“平生狱上呼囚,〔数〕常至九,今八而止。我君〔素〕刚,先死者必君。”明日问之,章果死。妻子皆徙合浦。[13]3238-3239

此故事又见《太平御览》卷四八四《人事部一二五》的“贫上”篇[11]2217和《册府元龟》卷九二〇《总录部一五二》的“贫”篇[12]10482,两者内容相似,都是对《汉书》王章事删减而成:

王章,字仲卿,太山钜平人。为诸生学长安,独与妻居。章疾病无被,卧牛衣中,与妻决,涕泣。其妻呵怒之曰:“仲卿,京师尊贵,在朝廷人,谁逾仲卿者!今疾病困厄不自激昂,乃反涕泣,何鄙也!”

具析西夏文本,“贞妇教夫”中包含两个故事,即“牛衣涕泣”和“上奏谏事”。“牛衣涕泣”事与《太平御览》《册府元龟》中记载相同:“夫妇二人寒冬穿牛衣”与“卧牛衣中”可证,“更哭泣”与“与妻决,涕泣”可证,“妇人怒,谓之夫:‘君男人,不勤习文业,哭泣有用乎?’”与“其妻呵怒之曰:‘仲卿,京师尊贵,在朝廷人,谁逾仲卿者!今疾病困厄不自激昂,乃反涕泣,何鄙也!’”可证,“升正官,令坐司中”与“终为京兆尹”可证。

上奏谏事部分的“妻言:‘已忘以前贫乎?’”“帝怒,令失官位”与《汉书》中“人当知足,独不念牛衣中涕泣时耶?”“书遂上,果下廷尉狱”可证。虽然“贞妇教夫”中是丈夫玩忽职守、不听妻言履行劝谏职责被夺官,与《汉书》中王章不听妻子劝阻,欲上封事而被下狱事背景不同,但观西夏本“贞妇教夫”故事情节,为“王章故事”之梗概,故可基本确定《汉书》中“王章故事”当为本条西夏文献史源。

三、“智妇解文”之窦滔妻苏氏故事

第三则故事见《智妇名义》。

原文对译:

意译:

智妇解文:往昔,官吏因公遣边地做军主,往,后妻知文字,为夫做一氅,于氅上书诗句告夫:人途难获书,勤力于公事,忠贞莫懈怠,今父母有我,侍奉在家宅,为圆昔日礼。

按,此故事当为“窦滔妻苏氏”之故事,最早见于《太平御览》卷八一五《布帛部二》所引东晋王隐《晋书》:

窦滔妻苏氏,善属文,苻坚时滔为秦州刺史,被徙流沙,苏氏思之,织锦为文,因诗以寄,滔循环宛转读之词,甚凄切。[11]3622

此事又见《太平御览》卷五二〇《宗亲部十》中“夫妻”篇,所引原书之文为崔鸿《前秦录》,与王隐《晋书》中关于织锦为回文诗的原因记载截然不同,一是思念丈夫,一是以赎夫罪。《太平御览》所引后魏崔鸿《前秦录》曰:

秦州刺史窦滔妻,彭城令苏道之女。有才学,织锦制回文诗,以赎夫罪。[11]2496

同时,在崔鸿另一著作《十六国春秋》卷四二中记载了“窦滔妻苏氏”的背景与完整的故事[14],但其织锦为文的原因则和王隐《晋书》中相同,都是思念丈夫。而《前秦录》为《十六国春秋》中内容,都为崔鸿所撰,但关于“窦滔妻苏氏”故事,两者内容却有所出入,《前秦录》中苏氏为彭城令苏道之女,《十六国春秋》中则是陈留令苏道贤之女,彭城在徐州,而陈留在河南开封,两个地方相差甚远,且其父之名亦有出入,不知是何原因。《十六国春秋》卷四二《前秦录》载:

窦滔妻苏氏,始平武功人,陈留令苏道贤之第三女也。名蕙,字若兰,善属文,智识精明,仪容妙丽,年十六归于窦滔,滔甚敬之,及坚时,滔为秦州刺史,被徙流沙,苏氏思之,因织锦为回文,词多不载。[14]203-665②

之后,唐代房玄龄等人修撰《晋书》,当是据王隐《晋书》和崔鸿《十六国春秋》中关于“窦滔妻苏氏织锦回文诗”之事为底本,于其卷九六《列女列传》中成“窦滔妻苏氏”篇:

窦滔妻苏氏,始平人也,名蕙,字若兰。善属文。滔,苻坚时为秦州刺史,被徙流沙,苏氏思之,织锦为回文旋图诗以赠滔。宛转循环以读之,词甚悽惋,凡八百四十字,文多不录。[15]2523

具析西夏文本,“智妇解文”中包含三个内容:一是丈夫边地为官,二是妻晓文字,三是制氅为诗。丈夫边地为官事与《晋书》《太平御览》中窦滔事相同,“官吏因公遣边地做军主”与“滔为秦州刺史,被徙流沙”可证,流沙指西北部沙漠地区,即边地;“妻知文字”与“善属文”可证;“为夫做一氅,于氅上书诗句告夫”与“织锦为文”可证。故基本可以判定此条西夏文献当是来源于汉文史籍《晋书》中“窦滔妻苏氏织锦制回文诗”之故事。至于诗文内容,《晋书》和《太平御览》等汉文史籍并未收录苏氏所著回文诗,“智妇解文”中的诗文则应该是《圣立义海》著者自己所作,或者采自本民族他文。

此外,在“窦滔妻苏氏织锦制回文诗”部分故事中,于锦上制诗在《圣立义海》中则改为于氅上制诗,这可能与西夏普通民众并不了解织锦有关。《圣立义海》是类书,目的是让里面的故事能够教化民众,故让民众读懂故事才是最重要的。西夏服饰有“衣皮毛”和“衣锦绮”,但“衣锦绮”的是党项上层贵族和官员,对于下层民众来说,依然穿着皮毛所制成的衣物,即便是已经从事农耕的党项平民,绝大多数除了穿戴皮毛织品的服饰,也向汉族学习穿戴方便其生产劳动的麻、棉织品的服饰[16]25,但也未有其“衣锦绮”的记载。织锦于党项民众来说太过陌生,即便听过见过,但也不是生活中所常见,而氅是羽毛制成的衣服,对于“衣皮毛”的民众来说则更容易理解。故在《圣立义海》故事中,“窦滔妻苏氏织锦制回文诗”便成为了便于本族民众易于理解的“于氅上制诗”。

另还需指出的是,窦滔妻苏氏故事在诸多汉文诗集、文集中多见记载,这些诗文集中关于苏氏织锦回文的原因,有三种说法:一是苏氏思念丈夫窦滔;一是赎夫罪;一是窦滔另有新人,苏氏悔恨自伤,故织锦回文诗。但根据《圣立义海》故事,很明显,夏译者所见汉文底本当为《晋书》和《太平御览》里面的故事,而非另有新人的说法。

四、“贫人勤德”之四知先生杨震

第四则故事见《贫富名义》。

原文对译:

意译:

贫人勤德:往昔,一官吏不求食物,诚心公事,别臣颂曰:圣人修德,俗人爱财,汝者,不求财,因□习德,故谓□我也。

按,此故事为杨震之故事,最早见于《后汉书》卷五四《杨震列传》:

震少好学,受欧阳尚书于太常桓郁,明经博览,无不穷究。诸儒为之语曰:“关西孔子杨伯起。”常客居于湖,不答州郡礼命数十年,众人谓之晚暮,而震志愈笃。后有冠雀衔三鳣鱼,飞集讲堂前,都讲取鱼进曰:“蛇鳣者,卿大夫服之象也。数三者,法三台也。先生自此升矣。”年五十,乃始仕州郡。

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举茂才,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后转涿郡太守。性公廉,不受私谒。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17]1759-1760

此故事又见《太平御览》和《册府元龟》,而且杨震事于这两种类书的不同部类中分而载之,有事类相同,亦有不同。《册府元龟》六七九《牧守部》中的“廉俭”篇转引自《太平御览》卷二六〇《职官部五八》中的“良太守上”篇,二者内容相同:

杨震迁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后转涿郡太守。性公廉,不受私谒。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不亦厚乎?”[12]7822

又《太平御览》卷四二五《人事部六六》中的“清廉上”篇亦有记载,只是“拒开产业”与“四知辞金”的两则事件顺序有所不同。而《太平御览》卷一八一《居处部九》中的“舍”篇和卷九九六《百卉部三》中的“蓝”篇则记载了范晔《后汉书》中并未记载过的杨震家贫之事。《居处部九》记载:

又曰:“杨震客居湖县,立精舍,家贫,常以种蓝自业。”[11]882

《百卉部三》中记载:

谢承《后汉书》曰:“弘农杨震,字伯起,常种蓝自业。诸生恐震年大,助其功佣,震喻而罢之。”[11]4410

具析西夏文本,“贫人勤德”故事包含以下四处内容:一是故事人物为穷人;二是其身份为官吏;三是不求食物,诚心公事;四是有人称颂其不求财,勤修德。这四处内容与《后汉书》和《太平御览》中杨震故事可证。“贫人”与“家贫,常以种蓝自业”可证;“一官吏”与“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可证;“不求食物,诚心公事”与“性公廉,不受私谒。子孙常蔬食步行”可证,此句当为西夏人直白译法;“圣人修德,俗人爱财,汝者,不求财,因□习德”与“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可证。故此条西夏文献中故事,当源于杨震事。

此外,在《百卉部三》中所出现的“种蓝自业”事所引原文为谢承《后汉书》,而在范晔《后汉书》或者其他史书中,并未有杨震“种蓝自业”事的记载。范书之前有八家后汉书,谢承为东汉末三国初人,其所撰写《后汉书》至宋朝时已散佚,但其记载赅博胜过范晔[18]21-22。故杨震家贫之事虽未见于范晔《后汉书》,但却在散佚之前被《太平御览》所收录,后可能见于西夏人,将其家贫之事与“子孙常蔬食步行”,即不求食物相结合,又四知先生辞金之事,立名为“贫人勤德”。只不知西夏人所见为散佚之谢书,还是集《太平御览》中杨震诸事而成。

注释:

①《圣立义海》十四、十五章至少有88则故事,且聂鸿音先生和黄振华先生所考证49人,共52则故事。此为张彤云先生于《西夏类书〈圣立义海〉故事新考三则》一文中所考证之结果。

②《十六国春秋》目前有三个版本,一是《汉魏丛书》保存的十六卷本,二是嘉兴屠乔孙,项琳之所补缀的崔鸿百卷本《十六国春秋》,三是清人汤球所辑《十六国春秋辑补》。本条史料出自于百卷本《十六国春秋》。

猜你喜欢

杨震织锦太平
太平风俗美
杨震两袖清风
杨震两袖清风
杨震两袖清风
杨震两袖清风
西兰卡普:土家族的织锦与史诗
传承
守正创新让“太平泥叫叫”叫得更响
劝君莫做“太平官”
神奇的东方艺术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