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国茶叶地理标志产品时空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2022-05-24郜尧禹刘海兰王德辉卢素雅

中国茶叶 2022年5期
关键词:空间分布相关性分析影响因素

郜尧禹 刘海兰 王德辉 卢素雅

摘要:基于2001—2021年全国茶叶地理标志数据,运用 ArcGIS 软件核密度分析功能、SPSS软件皮尔森相关性分析,对茶叶地理标志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分析。研究表明:(1)中国茶叶地理标志在我国国土空间上分布,并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与长江流域各省形成了“倒7”型核密度高值區;(2)分时段空间分布上,增长热点区一直存在于东南沿海与长江流域各省份,不断扩大连片最终形成组团现象;(3)影响因素中自然因素是影响茶叶地理标志分布的重要原因,经济政策是影响茶叶地理标志集聚程度的重要原因。据此为成熟稳定地健康发展我国茶叶产业提出针对性对策建议。

关键词:茶叶地理标志;核密度分析;相关性分析;空间分布;影响因素

Analysis on Temporal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ea Geographical Indication Products in China

GAO Yaoyu1, LIU Hailan2, WANG Dehui1*, LU Suya1

1. School of Geography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Gannan Normal University, Ganzhou 341004, China;

2. Ganzhou City Investment Holding Group Co. Ltd., Ganzhou 341000,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national tea geographical indication data from 2001 to 2021,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ea geographical indications were studied and analyzed by using the nuclear density analysis function of ArcGIS software and Pearson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SPSS software.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the geographical indications of Chinese tea were distributed in clusters in China's land space, and an "inverted 7" type high-value nuclear density area had been formed in the southeast coastal areas of China and the provinces of the Yangtze River Basin. (2) In terms of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ime periods, growth hotspots had always existed in the southeast coast and provinces of the Yangtze River Basin, and the continuous expansion of contiguous areas eventually formed a group phenomenon. (3) Among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natural factors are the important factors affecting the distribution of geographical indications of tea; Economic policy was an important reason affecting the agglomeration degree of tea geographical indications. Finally, the paper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and countermeasures for the mature, stable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of China's tea industry.

Keywords: geographical indications of tea, nuclear density analysis, correlation analysis, spatial distribution, influence factor

我国茶叶市场日益繁荣,2021年,中国茶叶出口量38.35万t,出口额25.29亿美元[1]。为了提升茶叶品牌的知名度,各地都加紧对茶叶地理标志的申报工作。本研究所指“茶叶地理标志”,是指被认定为地理标志的茶叶;是表明茶叶产地来源的重要标志;是一种知识产权;是结合茶叶品质和地域的名称通过国家相关职能部门的认证许可及保护后,成为具有可信度的地理标志产品。本文探究茶叶地理标志时空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将有助于最大限度地保护茶叶的生产区域环境、口感品质标准,促进中国茶业可持续发展。茶叶名称中蕴含的产地信息能指示当下的产区,但无法表达其茶叶产区的形成及生长环境形成条件。徐建鹏等[2]从逐日平均气温、日照时数、降水量、相对湿度等方面分析气候因素对皖南山区茶叶开采期变化及茶叶产量的影响。李欢等[3]根据茶园土壤养分及微量元素与土壤pH值、地理环境的相关性研究江苏产茶区分布的土壤特性。高福阵[4]以山川形变为划分依据,以地区为空间单位,对宋代茶叶产区的地理分布进行系统考述。通过对茶叶地理标志相关文献的调研发现,多数学者多基于某一地区茶叶生长环境的研究,缺少以全国范围的茶叶地理标志分布地理状况为基础的探索。本研究将以茶叶地理标志为主体,对其时空分布进行整理归纳,探究影响茶叶地理标志分布的影响因素,为茶叶产业布局提供科学依据。有研究表明GIS技术在茶叶产地空间分布、种植适宜区筛选研究中具有客观科学、可信度高的优点[5-8]。借鉴现有的研究经验,本研究运用地理大数据剖析现有茶叶地理标志时空分布特征,从地理学视角探寻影响茶叶地理标志分布的因素,给予一种新的研究思路。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

根据1999年7月30日发布实施的《原产地域产品保护规定》和2005年7月15日发布实施的《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本文数据统计时间为2001年1月1日至2021年6月30日。数据來源于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查询系统(http://www.anluyun.com)、国家知识产权局地理标志专题网(http://www.cnipa.gov.cn)、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局和中国商标网(http://sbj.cnipa.gov.cn)联合发布的商标公告。剔除重复数据后共计873个产品。

1.2   研究方法

1.2.1  核密度分析

核密度分析是以概率分布特征阐明地理事件的一种常用方法[9]。刘海兰等[10]借助核密度等方法探究中国中药材地理标志和药用植物种质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得到结果清晰直观。本研究利用ArcGIS 10.6软件对已统计的茶叶地理标志数据点进行核密度估计。通过观察茶叶地理标志的时空分布变化以及核密度数据点的聚集程度,判断地理环境和人文经济状况对于茶叶地理标志分布的影响。核密度的估算公式为:

式中:f (x)为核函数估计值;h >0为带宽;x是独立分布的样本点;k为核函数(非负、积分为1,符合概率密度性质,并且均值为0)。

1.2.2  皮尔森相关系数分析

对于存在线性关系且符合正态分布规律的变量之间使用皮尔森相关性分析,可以得到两个变量之间线性相关程度。根据前人研究经验[11-12],本研究通过SPSS软件的皮尔森相关性分析对茶叶地理标志数量与影响因子之间的相关程度进行测算。通过更加科学的手段证明各影响因子对茶叶地理标志空间分布的影响程度。皮尔森相关系数公式为:

式中:r为相关系数,X,Y为变量,n为样本量,SX、SY为标准差。X、Y为样本平均数。

2  全国茶叶地理标志时空分布分析

2.1  茶叶地理标志空间数量分布

全国各省茶叶地理标志分部情况如图1所示。共计873个茶叶地理标志,其中福建、湖北、浙江、贵州、安徽、四川是茶叶地理标志数量前六名的省份,茶叶地理标志总数531个,占总量的61%。后六名7个省份总计只有18个茶叶地理标志。各省间数量分布不均衡、差异巨大。北京、上海、天津、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宁夏、山西暂无茶叶地理标志,自然环境的制约和经济政治的特殊性可能是上述地区无茶叶地理标志的原因。

从拥有地理标志产品较多的省份的自然资源与社会经济特征分析,位于东南沿海的福建省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茶叶贸易早在1 000多年前就已成型,省内山地丘陵地形占据总面积90%,长夏无冬、高温多雨的亚热带季风气候特点使茶树的生长期可达10个月以上,茶叶资源丰厚,茶叶地理标志数量133个,为全国最多。湖北省土壤的地理分布有明显的南北过渡特点,茶树多分布在地势高的山区,云雾多、散射光多,气温、湿度、土壤和光照条件都适合茶树的生长,且位于长江流域的中间地段,武汉更有九省通衢的美誉,便利的交通条件使得湖北省茶叶贸易从古至今都十分繁荣,茶叶地理标志数量排全国第二。浙江、安徽较福建省偏北一些,位于长江流域下游,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在15~18 ℃,这里的茶园多分布在丘陵或者山地,地势起伏较大,春夏降水多时排水及时,气候和地形条件也利于茶树生长,是我国茶叶生产的主要省份,名茶众多,茶叶地理标志数量分别位于全国第三位和第五位。贵州、四川以及云南的广大地区是茶马古道中重要的茶叶贸易来源地,是中国最早的茶叶贸易地区,这里以云贵高原为主体,是我国最古老的茶区,为茶树原产地的中心地带,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由于纬度低,海拔高,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温度适宜,平均气温在15~22 ℃之间。虽然气温的季节变化较小,但降水却有着明显的冬夏之分,高原茶区冬季多阴雨天,天气阴冷,有着“天无三日晴”之说;到了夏季,受到偏南季风的影响,降水较多,气温较高,这样的气候条件有利于喜阴喜湿的茶树生长。这3个省份的茶叶地理标志数量相对较多。综上所述,茶叶地理标志分布与各省的经济贸易、自然条件有着密切联系。

2.2  茶叶地理标志核密度分布

通过数据来源网站查询茶叶地理标志产地信息,利用百度地图地理坐标拾取系统将得到的地理信息转化为地理坐标,将地理坐标导入ArcGIS软件,利用ArcGIS软件中的核密度分析工具,得到茶叶地理标志核密度分析结果。

结果表明,我国茶叶地理标志核密度分布呈明显组团分布,茶叶地理标志核密度热点区明显存在于沿长江流域至东南沿海地区的南方地区,北方地区茶叶地理标志集聚并不明显。我国主要有4个核密度值在7.0~18.8个/km2之间的高核密度组团,空间上形成一个“倒7”型核密度热点区域,这与我国“T”字型发展战略相吻合,即以海岸地带和长江沿岸作为我国国土开发和经济布局的一级轴线的战略。其中,面积最大、核密度值最高的组团在东南沿海的福建、浙江,以及长江中下游的江苏、安徽南部、湖北东部。长江中游的湖南北部、湖北南部组成长江中游组团。贵州中部地区处于四川盆地与广西盆地之间的贵州高原也出现贵州高原组团现象。四川东南部的川中丘陵地带出现川南组团。同时,核密度高值区也存在于陕西、甘肃、四川交界地的汉中组团。云南南部、山东南部也出现明显的集聚现象也属于核密度高值区。山东北部、山西南部、河南南部以及我国南方各省均有片状分布,但核密度值较低,在7.0个/km2以内。新疆北部、西藏南部、河北南部有零星的数据点存在。

2.3  茶叶地理标志时间序列分布

为深入研究全国茶叶地理标志空间格局的形成,将2001—2021年各省份茶叶地理标志数量变化用折线图的形式表示(图2),并以5年时间为间隔分成4个时间段。结果表明,自2001年到2021年,我国茶叶地理标志申报逐年火热,数量增长明显,4个时间段内分别增加了62个、164个、307个、340个。21世纪以来,我国茶叶地理标志增长围绕东南沿海的福建省以及长江流域省份展开,增长的热点区域广泛分布在福建、浙江、安徽、湖南、湖北、贵州、四川等地。其中福建、浙江、安徽3省交界处核密度最高值区域面积最大、形成时间最早,其他各省份区域核密度最高值区域不断增长扩大,最终形成明显的组团分布的现象。

自《原产地域产品保护规定》发布实施以来,2001—2005年的5年时间里共有62个茶叶地理标志产品受到保护。各保护地区开始申报茶叶地理标志产品,如太平猴魁茶、白芽奇兰茶等,并出现了多个保护地同时申报相同名称的产品,如黄山毛峰茶、庐山云雾茶,表明地理标志产品的申报工作已经引起重视,且品牌的活跃度也越来越高。这一阶段,各省纷纷申报茶叶地理标志产品,增长热点区分布在东部地区的福建、安徽、浙江、江西以及西南地区的贵州省,江苏、湖北、湖南、四川、云南、广西、甘肃、海南均有零散存在。

农产品地理标志与区域品牌的耦合,有利于依托农产品地理标志的区域产地性、独特品质、法律保护属性与市场容量特性打造区域品牌[13]。2005年《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的实施极大促进了地理标志的申报工作,2006—2010年,各地申报力度持续加强,共申报茶叶地理标志164个,增长速率为32.8个/年。原有的热点区不断扩大范围,其中福建省5年时间申报了80个茶叶地理标志,占全国新申报数量的一半;湖北、湖南两省增加了34个茶叶地理标志,形成新的增长热点区。除最先开始申报的热点地区外,许多空白地区开始出现区域内集中申报,如山东省日照市、胶南市等地对于绿茶品类的集中申报。

地理标志农产品能够有效带动农业产业集群化发展,同时积极促进自然生态与历史文化的传承,有利于快速实现乡村产业振兴与生态文化振兴[14]。在实现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加强地理标志产品的建设就是提升农村产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2011—2015年,我国茶叶地理标志数量继续快速增长,长江沿岸省份与东南沿海地区茶叶地理标志增长热点区不断连片增长,这也反映了我国农村产业的集群化发展。

2015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为实现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布实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明确提出实施精准扶贫方略,加快贫困人口精准脱贫。其中发展特色产业,在产业脱贫中实现“一村一品”的理想目标,加强农民集体和当地龙头企业共同培育地理标志产品成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2016—2021年,我国茶叶地理标志申报量进入迅猛增长阶段,相较于2015年末增加了340个。福建北部、安徽浙江交界地区、云南南部是2016年以来茶叶地理标志申报最集中地区,同时云南南部的腾冲市、勐海县也成为新的茶叶地理标志热点区。目前地理标志申报工作已全面开展,很多从未申报过茶叶地理标志的省份,如西藏、新疆、青海、河北、台湾也开始申报,虽说数量较少,但对于地区间的品牌效应有积极促进作用。

3  全国茶叶地理标志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分析

茶叶地理标志受到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双重影响,各地区拥有量不均衡,空间分布上不平均。茶叶作为农副产品,其生产条件更多受限于当地的自然环境条件。本文分析中主要把年均相对温度、年均湿度、年日照时数、年降水量、平均海拔、茶园面积、茶叶产量、人均GDP、地理标志总数、运输线路密度作为主要影响因子。

为筛选出影响茶叶地理标志数量、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借鉴前人研究经验[15-16],选取拥有茶叶地理标志的省(市、自治区)的年均温度、年降水量、年日照时数、年均相对湿度、平均海拔为自然地理要素指标,人均GDP、茶园面积、茶叶产量、地理标志总数、运输线路密度作为主要经济政策指标,以自然地理要素指标和经济政策指标为自变量,茶叶地理标志数量为应变量。

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自然地理要素方面,茶叶地理标志与年均温度、年降水量在P <0.05水平呈显著正相关;与年均相对湿度在P <0.01水平呈显著正相关;与年日照时数、平均海拔在P <0.05水平呈显著负相关。这可以解释数据点在海拔较高的湿润气候区积聚的现象。纵观中国主要产茶区,“高山出好茶”这句话颇有依据,高山多云雾、漫射光多、温差大、湿度大,芽叶持嫩性强,可以提高茶叶的香气,使茶叶嫩度、滋味更好。这也从侧面论证了茶叶地理标志与自然环境之间有密切联系。

经济政策方面分析中发现,人均GDP与茶叶地理标志数量在P <0.05水平上显著正相关,说明各地区间经济实力对茶叶地理标志数量有较大的影响。同时运輸线路密度与茶叶地理标志数量在P <0.05水平上显著正相关,说明地区间路网发达程度对于茶叶地理标志数量有一定影响,无论是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还是欠发达的西南地区都有茶叶地理标志集聚现象,从时空分布上可以看出经济发达地区申报时间最早并最先形成集聚现象,有先富带动后富的作用。茶园面积、茶叶产量与茶叶地理标志数量在P <0.01水平上呈显著正相关。近年来国家政策鼓励茶叶行业的发展,持续加大对茶农的扶持,茶叶种植面积与产量持续走高的同时茶叶地理标志数也不断增加。地理标志总量可以作为政策影响的量化表现,与茶叶地理标志数量在P <0.05水平上显著正相关,说明地理标志产品的带动效应可以促进茶叶地理标志的申报。同时通过查阅各时间段内发布的关于茶叶行业以及地理标志的相关政策意见发现,在政策文件发布实施后的1~2年内茶叶地理标志的申报数量会明显增多。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支持优势产区集中经济作物生产,积极推进茶叶产品设施化生产。同年农业部发布《全国茶叶重点区域发展规划(2009—2015年)》,规划中提出继续推进四大茶叶重点区域建设,截至2015年全国茶叶地理标志数量达到533个,比2009年增长了365个。从中可以发现政府的政策意见对于茶叶地理标志的申报有着巨大影响。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通过GIS软件、SPSS软件分析处理可以初步得到全国茶叶地理标志的时空分布特征以及影响分布特征的影响因子,进行定量研究可初步得到以下结论。

第一,空间上我国茶叶地理标志主要存在于地形第二、三阶梯的南方地区,沿长江流域各省一直到东南沿海呈明显组团分布,并形成“倒7”型的核密度热点区域,与我国T字型发展战略相吻合。其中东南地区、长江流域各省集聚现象最为明显。

第二,从时间尺度上来看,4个时间段中茶叶地理标志数量增长速率越来越快,增长热点区一直存在于东南沿海与长江流域各省份并随时间不断扩大连片,最终形成明显的组团分布现象。

第三,通过对各影响因素进行相关性检验研究发现,茶叶地理标志的空间分布受到自然因素与经济政策因素的影响。其中,自然因素直接影响茶树的生长,对于茶叶地理标志的影响巨大。

经济政策因素受政策影响较大,对茶叶地理标志申报起到促进作用。经济实力强的东南地区与经济实力弱的西南地区都出现茶叶地理标志分布集聚的现象,其中经济实力更强的东南地区最先出现集聚现象,说明想要实现乡村振兴,需重视积极打造农村特色产品,打造“一村一品”。

4.2  建议

为使我国茶叶市场更加成熟稳定地健康发展,最大程度地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笔者提出以下几条建议。

一是重视茶叶地理标志申报工作。作为重要的知识产权,茶叶地理标志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区域特色经济的发展。在保证质量的同时加速推进茶叶地理标志的申报速度能为实现乡村振兴、保护和传承传统优秀文化起到关键作用。

二是打造区域品牌、加强宣传力度。加强茶农与当地龙头企业的合作,共同培育当地茶叶地理标志,建立行业协会,完善茶叶评定标准体系,把品质提上来、名气打出去、产品走出去。扩大产品影响力,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依靠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走向世界。

三是加大对茶叶行业的政策扶持。以政府为主导,与茶企和农户深度合作,结合产业兴旺这一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采取茶农公益性登记、政策性扶持等手段鼓励茶农扩大经营,为区域特色茶叶产业的发展提供优势支持,加快我国现代茶叶产业发展。

参考文献

[1] 潘蓉, 赵学尽, 杜建斌, 等. 2021年中国茶叶进出口贸易情况简析[J]. 中国茶叶, 2022, 44(3): 25-30.

[2] 徐建鹏, 伍琼, 王晖. 皖南茶叶生长季气候资源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分析[J]. 广东农业科学, 2021, 48(4): 14 -22.

[3] 李欢, 万青, 胡振民, 等.江苏茶叶主产区土壤养分空间分布特性[J].茶叶通讯, 2019, 46(2): 170-176.

[4] 高福阵.宋代茶叶产区地理分布初探[J].农业考古, 2018(2): 181-189.

[5] 邹雨伽, 杨柳, 张秀琼, 等.基于GIS的茶叶生产适宜性区划研究——以旺苍县为例[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 43(3):  53-59.

[6] 吴愈锋, 周道琴, 李威, 等.基于RS和GIS的区域农业地质背景调查研究——以湄潭县茶叶为例[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20, 41(7): 111-119.

[7] 毛雪, 陈良松, 马友华, 等.基于GIS的六安市茶叶种植适宜性评价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8, 39(1): 188-194.

[8] 宋星星, 毛艳玲, 邱龙霞, 等.基于GIS的长汀县茶园适宜性评价[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17, 39(2): 342-348.

[9] 韩磊, 谢双玉, 王宏志.湖北省地理标志产品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8, 39(5): 865-874.

[10] 刘海兰, 王德辉, 孫杰, 等. 中国中药材地理标志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分析[J]. 中药材, 2021(3): 1-7.

[11] 徐英, 王秉洪, 李松. 贵州省农产品地理标志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研究[J].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 55(5): 121-128.

[12] 赵金丽, 张落成, 陈肖飞. 江苏省农产品地理标志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5, 36(4): 568-574.

[13] 费威, 杜晓镔. 打造农产品区域品牌: 以地理标志为依托的思考[J]. 学习与实践, 2020(8): 48-55.

[14] 刘素芳, 秦其文. 地理标志农产品对乡村振兴的推动路径研究[J]. 农业经济, 2021(4): 141-142.

[15] 张晓玲, 李亦超, 王芸芸, 等. 未来气候变化对不同国家茶适宜分布区的影响[J]. 生物多样性, 2019, 27(6): 595-606.

[16] 彭亚君, 邓兵. 中国地理标志农产品空间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因子[J]. 江苏农业科学, 2019, 47(16): 339- 343.

基金项目:江西省教育厅科技项目(GJJ151017)、赣南师范大学校级教改项目(150687)。

作者简介:郜尧禹,男,主要从事社会文化地理与规划研究。*通信作者,E-mail:wangdehui@gnnu.edu.cn。

猜你喜欢

空间分布相关性分析影响因素
白龟山湿地重金属元素分布特征及其来源分析
上市公司财务指标与股票价格的相关性实证分析
淘宝星店成长中的粉丝力量
中国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研究
江苏省臭氧污染变化特征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组织的运行效率研究
基于系统论的煤层瓦斯压力测定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