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栗茶间作模式对茶园生产与效益的影响

2022-05-24李传恺陈敦桥

中国茶叶 2022年5期
关键词:效益质量

李传恺 陈敦桥

摘要:栗茶间作是较为经典的林茶间作类型,对生态环境修复以及农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简要归纳栗茶间作对茶园生态因子、茶树根系、茶叶质量及经济、生态效益影响的研究进展,介绍栗茶间作这种稳定高产的生态茶园经营模式,以期为栗茶间作提高茶园综合效益提供借鉴。

关键词:栗茶间作;生态因子;质量;效益

Effect of Chestnut and Tea Intercropping Mode on the Production and Benefit of Tea Garden

LI Chuankai1, CHEN Dunqiao2

1.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ureau of Xiajin County, Xiajin 253200, China;

2. Agricultural and Rural Bureau of Zhushan County, Zhushan 442200, China

Abstract: Chestnut and tea intercropping is a classic mode of tea intercropping with woody plants, 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ecological environment restor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In this paper, the effects of chestnut and tea intercropping on ecological factors, tea root system, tea quality and economic and ecological benefits in tea garden as well as the ecological tea garden management mode of chestnut tea intercropping were summarized.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was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chestnut and tea intercropping to improve the comprehensive benefits of tea garden.

Keywords: chestnut and tea intercropping, ecological factors, quality, benefits

20世紀60年代,面对人口飞速增长及粮食需求量剧增的现象,人们一方面毁林造田,使森林资源日益稀缺;另一方面对现有耕地进行掠夺式开发,导致土壤肥力下降、生产力降低[1]。为应对以上问题,农林复合模式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

农林复合模式指的是将多年生木本植物与其他栽培植物在相同土地管理单元上进行合理安排的土地利用和技术系统。复合农林业不仅可以提供直接产品,还具有保持水土、改良农田小气候、提升社会经济效益等功能,林茶间作属于农林复合系统的技术范畴[2]。

间作是指将2种或多种作物成行间隔种植在同一地块的生产方式。合理间作是农业上常用的增产措施之一,可以充分利用空间和地力,改善通风透光条件,提高光能利用率,增强不同作物的抗逆能力。

茶园间植树木作为我国茶叶生产中的特色栽培措施由来已久,栗茶间作是其中较为典型的林茶间作类型。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各地发展了大量的栗茶间作茶园。综述前人关于栗茶间作的研究和实践成果发现,栗茶间作茶园能提供适合茶树生长的环境条件,且能实现茶叶的优质高产。

1  栗茶间作对茶园生态因子的影响

1.1  对茶园光照的影响

茶树的光饱和点为30 000~50 000 lx[3],当光照强度超过光饱和点时,茶树的呼吸作用加强,净光合速率下降。张洁等[4]研究证实,同单作茶园相比,间作茶园光强显著减弱,无论在春季还是夏季,栗茶间作茶园内光强高于茶树光饱和点的时长均小于单作茶园,间作可有效提高茶树的光合能力,防止“光合午休”现象的发生。栗茶间作茶园可提供适度的遮阴,使茶园生态环境有利于茶树生长和茶叶品质提高,在漫射光多的环境条件下,茶树新梢的持嫩性强,内含物质丰富,品质性状优良[5]。

1.2  对茶园温度的影响

茶树生长的适宜温度为20~30 ℃,当环境温度高于30 ℃时,茶树新梢生长就会减缓或停止,氨基酸分解速率高于合成速率,积累量下降,同时清香的戊烯醇、己烯醇在气温过高时形成较少[6]。研究发现,栗茶间作茶园茶蓬采摘面气温超过30 ℃的时长低于单作茶园[4],更有利于茶树的生长发育和茶叶品质的提高,尤其在夏季这种作用更加显著。春季,由于板栗树体的阻挡,茶园内的风速和湍流降低,减少了茶树上下冠层之间的热量交换,栗茶间作茶园较单作茶园回暖快、气温高,有利于茶树萌发;夏季,栗树冠层的遮光效应有效减少了栗茶间作茶园内的净辐射,预防了高温对茶树的不利影响;冬季,栗树落叶的覆盖有效削弱了地表长波辐射和土壤空气间的热交换,有利于土壤保温[7]。

1.3  对茶园土壤水分含量及园内空气湿度的影响

栗茶间作茶园、单作茶园、纯板栗园的土壤含水率年平均值表现出显著差异,在0~60 cm的土层中,均以栗茶间作茶园含水率最高,并且越接近表层差异越显著。栗茶间作茶园空气湿度超过80%的时间多于单作茶园[4],而当空气湿度达80%以上时,茶芽生长快,叶质柔软,新梢持嫩性强,内含物质丰富,加工的绿茶品质较好[8],因此栗茶间作有利于茶叶的生长和茶树新梢质量的提高。

1.4  对茶园昆虫种类和数量的影响

韩宝瑜等[9]对栗茶间作、梨茶间作、三行密植和单行条植茶园内节肢动物群落的调查结果表明,栗茶间作茶园中植食性昆虫种数和个体数比例均低于其余3种茶园,害虫发生次数少、为害程度轻,而多样性指数、群落稳定性、益虫种数和个体数比例均高于其他3种茶园,说明栗茶间作茶园中节肢动物群落物种更丰富,食物链复杂,天敌的种数和个数较多。栗茶间作形成了茶园立体生态系统,扩张了昆虫、蜘蛛和捕食螨的栖境,可以容纳更多的物种,天敌一般比害虫活跃,活动范围稍大,间作茶园提供了较宽阔的空间,可供天敌往返于间作作物与茶树之间觅食和栖息,能够比单作茶园容纳更多的天敌[10]。

1.5  对茶园土壤性状及肥力的影响

茶园内间植林木的地上部表层落叶和地下部深层根系的作用,对降低土壤容重,协调土壤总孔隙度与毛管孔隙度比例,改善土壤三相组成十分有利[11]。万云等[12]对栗茶间作茶园主要生态因子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栗茶间作能改善茶园的土壤性状。在同一土层中,栗茶间作茶园的土壤容重小于单作茶园,总孔隙度增加,三相组成中固相和液相比例减少,气相增加,更有利于茶树生长。

有机质是衡量土壤肥力高低的主要指标之一,土壤全氮量是衡量土壤氮素供应状况的重要指标,速效N、P、K是衡量土壤N、P、K有效性的常用指标。栗茶间作茶园0~40 cm土层中的有机质、全氮、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均明显高于单作茶园;在0~20 cm土层处,栗茶间作茶园的土壤养分高于单作茶园,而在20~40 cm处却相反[12]。说明栗茶间作茶园每年有大量的枯枝落叶回归土壤,参与茶园土壤生物小循环,改良土壤肥力状况,表现为营养成分向上富集,处在茶树营养吸收层。

土壤酶是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等生态过程中最活跃的生物活性物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土壤养分转化动态,可直接反映土壤中物质转化状况,可以作为土壤养分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章铁等[13]对栗茶间作茶园的土壤酶活性及其季节性变化进行研究,并运用相关分析方法研究土壤酶活性与土壤营养元素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相对于茶单作和板栗单作2种对照模式,栗茶间作模式下土壤有机质、全氮、水解性氮、全磷、速效磷、全钾和速效钾等养分含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土壤酶活性多数显著提高。

2  栗茶间作对茶树根系和茶叶品质的影响

2.1  对茶树根系的影响

土壤中的营养物质被茶树获取和利用均通过根系得以实现,而根系的形态特征、空间分布和活力影响到茶树对土壤营养和水分的利用,进而影响到地上部分的产量[14]。余立华等[15]对栗茶间作模式下茶树根系的基础特性研究结果表明,栗茶间作可促进茶树根系的生长,间作茶园茶树根系的干质量、吸收根比例、比根长和根系生理活性明显大于单作茶树根系;间作茶园茶树根系在土壤中的分布比单作茶树根系更深、更均匀;间作茶园内茶树和栗树根系在土壤空间中各自具有相对不同的生态位,栗茶间作具有较好的生态学基础。

2.2  对茶叶品质的影响

茶园生态环境直接关系到制茶品质。栗茶间作茶园的小气候环境与茶树原产地的生态条件相似,茶叶含水量、氨基酸和水浸出物含量均高于单作茶园,而茶多酚含量则低于单作茶园。栗茶间作茶园鲜叶的茶多酚含量为20%~24%;茶叶酚氨比小于单作茶园,制绿茶滋味浓而鲜爽,品质表现更佳;咖啡碱含量低于单作茶园,但二者含量均适中,说明栗茶间作对咖啡碱含量的影响不显著[16]。

2.3  对茶叶产量的影响

刘静等[17]研究表明,在不同季节和气温条件下,栗茶间作茶园新梢日生长量显著高于单作茶园,鲜叶产量有效提高。如板栗郁闭度为0.3的栗茶间作茶园较单作茶园芽头密度增加74%,百芽质量增加10%,产量增加90%,与单作茶园相比达到极显著差异 [17],但板栗树的间作密度对茶叶产量有较大影响,宜控制在150株/hm2。密度过低,栗茶间作茶园的产量接近单作茶园;密度过大,则栗树带来的胁地作用加强,板栗树树冠的过度遮阴以及根系对水肥吸收的竞争使茶叶产量下降。

3  栗茶间作模式的经济与生态效益

3.1  经济效益

农林复合经营系统的净产出高于单作种植系统,栗茶复合经营从整体上增加了系统经济效益,是一种可行的经营模式。由于间作茶园茶树能充分利用光照、土壤资源,生物产量大大超过单作茶园,且产品种类多样,加上间作茶园内小气候条件适宜茶树生长和茶叶品质提高,能够促进春茶提早上市,增加高档茶产量。因此,间作茶园产值均在不同程度上高于单作茶园[18]。

3.2  生态效益

栗茶间作的茶园种植模式对保持水土的作用较单作茶园明显,这是由于栗树和茶树可以实现对降水的多层次截留,以及套种栗树后茶园枯枝落叶丰富,林地土壤渗透性更好。间作茶园对于充分利用土地资源、维持土壤肥力、防止土地侵蚀等方面的效果十分显著[19],因此栗茶复合栽培对提高茶园生态效益是一种科学的经营手段。

综上所述,栗茶间作的茶园种植模式改变了原有的单一茶园种植形式,从生态学特性看,板栗系喜光落叶深根性乔木,茶树属耐阴常绿浅根系灌木,栗茶间作茶园具有种间关系协调、空间配置合理、充分利用环境资源的良好生态学基础,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茶园经营模式。由于栗树的遮阴及其枯枝落叶对土壤的改良作用,使得栗茶间作茶园的小气候条件朝着适宜茶树生长和茶叶品质提高的方向发展,可以提高茶园的综合效益,推广這一复合种植模式对于改造低产茶园和新建高产茶园均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李文华, 赖世登. 当代复合农林业[M]. 北京: 农业出版社, 1994.

[2] 俞庸器. 风景区林茶间作研究[J]. 茶叶通讯, 1981(2): 47-51.

[3] 潘根生. 茶树栽培生理[M].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6.

[4] 张洁, 刘桂华. 板栗茶树间作模式的生态学基础[J]. 经济林研究, 2005(3): 5-8, 31.

[5] 李庚飞. 不同郁闭度对茶树净光合速率及茶园生态因子的影响[J]. 福建林业科技, 2013, 40(3): 50-53.

[6] 杨亚军. 中国茶树栽培学[M].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

[7] 王恒明, 吴凌志, 周茂山. 栗茶间作对北方茶树生长及绿茶产量品质的影响[J]. 中国农业气象, 2005, 4(2): 139-141.

[8] 庄晚芳. 茶树栽培学[M]. 北京: 农业出版社, 1979.

[9] 韩宝瑜, 江昌俊, 李卓民. 间作密植和单行茶园节肢动物群落组成差异[J]. 生态学报, 2001(4): 646-652.

[10] 吴满霞, 韩仁甲, 汪升毅, 等. 苦李山茱萸或板栗与茶间作增进昆虫多样性的效应[J]. 昆虫知识, 2010, 47(6): 1165-1169.

[11] 明平生. 茶林间作对茶园生态的影响[J]. 茶叶通讯, 2003(4): 26-29.

[12] 万云, 刘桂华, 周敏. 栗茶间作茶园主要生态因子特性的研究[J]. 经济林研究, 2009, 27(3): 57-60.

[13] 章铁, 刘秀清, 孙晓莉. 栗茶间作模式对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养分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08(4): 265-268.

[14] 李鹏, 赵忠, 李占斌, 等. 植被根系与生态环境相互作用机制研究进展[J]. 西北林学院学报, 2002(2): 26-32.

[15] 余立华, 刘桂华, 陈四进, 等. 栗茶间作模式下茶树根系的基础特性[J]. 经济林研究, 2006(3): 6-10.

[16] 杨洁, 周毅, 刘乃辉, 等. 栗茶间作对茶园生态环境及茶叶品质的影响[J].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 25(1): 67-71.

[17] 刘静, 孙海伟, 张虹, 等. 北方茶林间作对茶树叶片组织结构和产量的影响[J]. 山东林业科技, 2007, 4(4): 4-6.

[18] 刘桂华. 林茶套种经营模式的分析[J]. 乡镇经济研究, 1996, 4(2): 45-46.

作者簡介:李传恺,男,农艺师,主要从事茶叶与代用茶技术推广工作,E-mail:ellipsis2010@163.com。

猜你喜欢

效益质量
莲鱼混养 效益提高一倍
错季土豆 种出好效益
汽车的环保效益与环保管理对策分析
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二年级下册期末质量检测(一)
论变更管理对项目效益的重要性
不同主导者下供应链效益的分析及优化
不同主导者下供应链效益的分析及优化
重庆市文化产业结构、效益比较分析
重庆市文化产业结构、效益比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