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纳米保温材料
2022-05-24张牧文
张牧文
同学们,在“十四五”期间,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的战略方向。这意味着,2021—2025年,我们将努力降低能源消耗和碳排放。
对于保温材料行业来说,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传统的保温材料,比如玻璃纤维、岩棉、泡沫玻璃、泡沫陶瓷等,虽然具有一定的保温性能,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节能要求,但是在“双碳”的目标下,能耗需要进一步降低,保温性能也需要进一步提升。在这样的背景下,性能优异的纳米保温材料,成了重要的升级替代产品。
同学们对纳米材料或许已经有了一些了解,那么,你们知道为什么纳米材料的保温性能这么好吗?我们以纳米气凝胶材料为例,一起来探究一下吧!
获得多项世界纪录
气凝胶,具有纳米多孔网状结构,它的物理形态是固体,但是看起来像气体,轻若薄雾,泛着蓝色,又被称为“蓝烟”。气凝胶材料获得多项吉尼斯世界纪录,在光学、热学、电学等领域显示出许多独特的性能,被称为“改变世界的神奇材料”。
热量的传递
为了弄清楚气凝胶材料的保温原理,我们首先要知道热量是如何传递的。同学们在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热传递》中了解到,热量有3种基本传递方式:热传导、热对流和热辐射。其中,热传导通常通过固体介质,热量从高温部分向低温部分传递;热对流通常通过气体或液体介质;热辐射通常不需要任何介质。那么,请同学们先仔细观察气凝胶材料的微观结构,再思考:对于气凝胶材料而言,这3种热量传递方式分别是由哪一部分完成的呢?
纳米结构隔热好
热传导主要由气凝胶材料中的固体部分来完成。同学们在图片中看到的一个个小圆球就是一个个气凝胶固体颗粒,这些颗粒非常小,达到纳米级别。气凝胶具有极高的孔隙率,意味着气凝胶材料中有非常多的气孔。气孔周围的气凝胶颗粒连接在一起,就像一堵堵墙壁,可以称它为“气孔壁”。热传导发生时,热量就是沿着气孔壁传递的。气孔壁越长,热量需要走过的路径就越长,便越难传播。由于气凝胶材料中有着近于无穷多的纳米孔,气孔壁也被大大拖长,从而有效降低了热传导的效率。
热对流主要由气凝胶材料气孔中的气体完成。同学们在五年级上册第六课《热对流》中做过这样一个实验:用玻璃罩倒扣住点燃的线香,观察线香冒出的烟是怎样飘动的。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我们了解到:热对流时,空气是循环流动的。但是,空气的这种自由活动是有条件的,它需要足够的空间,这个空间在70 纳米左右。气凝胶材料中的气孔大小达不到这个条件,因此空气无法自由活动,就不会发生空气对流。这样一来,气凝胶的热对流效率就降低了。
应用领域广泛
热辐射的传递不需要任何介质。但是气凝胶材料内有很多气孔壁,每一面气孔壁都充当了一面“遮热板”,它们会将其他部位辐射过来的热量进行反射,形成对热辐射的层层障碍。热量在气凝胶内部发生无数次反射,因而降低了热辐射的效率。不过,在400℃以上的高温下使用时,仍然需要加入遮光剂来增强气凝胶对高温红外线辐射的抵抗。
同学们,这下你们明白气凝胶材料为何被称为超级绝热材料了吧?在重重保障之下,它的隔热性能达到传统保温材
料的3~5倍,节能效果提升50%以上。除此之外,气凝胶材料还有许多优点,比如它的使用寿命是常规材料的8~10倍,使用厚度只有普通材料的20%~50%,非常节省空间。气凝胶材料不仅隔热,而且防水、抗渗、抗震,维护成本低,更加可靠。得益于纳米材料的諸多优点,它在航天航空、建筑、服装等领域都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不过,目前气凝胶材料制作成本较高,限制了它的应用。随着气凝胶制备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相信气凝胶材料将获得广泛的应用,为节能减排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科学小实验——打不湿的“衣服”
实验材料:
铁勺、蜡烛、火柴、玻璃碗、水。
实验过程:
1.在勺子上滴几滴水,轻轻晃动,观察水在勺子中的情况。
2.用火柴点燃蜡烛,手握住勺子柄靠后的部分,靠近火苗,使火焰渐渐熏黑铁勺。注意:不要让蜡烛熄灭,也不要烫到自己的手。
3.移动勺子,让勺子头的内部全部被熏黑。
4.在熏黑的勺子上滴几滴水,轻轻晃动,观察此时的现象是否与之前相同。
实验现象:
勺子没有被熏黑之前,轻轻晃动,水会附着在勺子上。勺子被熏黑后,轻轻晃动,水不会附着在勺子上,勺子就像穿上了一层打不湿的“衣服”。
实验原理:
勺子打不湿的现象被称为“荷叶效应”。荷叶表面不会被雨水打湿,是因为荷叶表面有一层茸毛和一些微小蜡质颗粒。这些小颗粒都是纳米级的,非常微小。荷叶的这种“纳米技术”阻止了水滴向其他方向蔓延。当蜡烛火焰接触到勺子时,火焰的温度降低,导致蜡没有充分燃烧,会产生炭黑。炭黑附着在勺子上面,形成了一层疏水的纳米材料,达到了和荷叶表面蜡质颗粒一样的效果。因此,将水滴在熏黑的勺子上,水滴会像珍珠一样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