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概念”的大单元教学设计
——以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为例
2022-05-23重庆市璧山区凤凰小学402760朱丽华
重庆市璧山区凤凰小学(402760) 朱丽华
一、大单元整体设计中的“大概念”是什么
什么是大单元?崔允漷教授指出,大单元就是一个学习单元,一个单元就是一个学习事件,一个单元就是一种学习情境,一个单元就是一个完整的学习故事。“现行教材中的单元构成,譬如语文教材中的一个单元通常由一个主题下的几篇课文组成,如果这几篇课文没有一个核心的‘大任务’驱动,只是围绕一个目标、内容、实施与评价的所谓‘完整’的学习事件,那它就不是标准意义上所讲的单元概念。确切地说,那只是内容单元,但绝对不是学习单元。”
而大单元中的“大概念”,就相当于整个单元的“魂”,或者说承担着“寓意”的核心所在。教育学者威金斯和麦克泰格认为:“大概念就是一个概念、主题或者问题,它能够使离散的事实和技能相互联系并有一定意义。”从学习内容的角度看,“大概念”实际上是跨学科或学科核心的概括性知识。“大概念”分两类:一类是跨学科或超越单元主题的,属于综合性理解;另一类是关涉学科及单元主题的,属于主题性理解。按照威金斯和麦克泰所提设计标准的要求,“大概念”的理解必须用完整的语句表述,而这样完整的语句,其实指的就是概念性的理解。
本文的“大概念”,主要聚焦涉及学科单元的概念性理解。笔者认为,大单元的整体设计,实际上就是让学生在探究中形成概念性理解的过程。但在此之前,作为设计者的教师,首先要明确何谓概念性理解。在一个单元里,如何抽取出概念性理解是一个难点。下面以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为例,分享这个单元如何提取和达成“大概念”与如何基于“大概念”进行单元设计的教学理念。
二、如何提取“大概念”
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大概念”就是预测。笔者对此的理解就是:学生阅读时能调动已有知识对未知内容做大胆预测,通过充满好奇的主动关联来展开后续阅读,在养成主动阅读习惯的基础上,成为一个积极的阅读者。而这个概念性理解,来自查阅文献、课标分析、教材分析等学习方法的养成。
三、“大概念”提取的达成路径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要想让学生形成概念性理解,需要围绕这个单元的核心“大概念”回答指向核心的概念是什么、目的和意义、策略、迁移运用这四个基本问题,而这四个基本问题,又指引着整个单元的教与学。由此,笔者针对这个单元设计了以下基本问题。
1.单元预测都是有依据的吗?有哪些不同的依据?(指向核心概念)
2.为什么要在有些地方停下来做预测?(指向目的和意义)
3.不同预测的理论依据怎样支持你的预测?(指向策略)
4.作者是根据哪些已知内容来预测后面内容的?(指向不同情境的迁移运用)
为了解决这四个基本问题,笔者设计了三步达成路径:
《总也倒不了的老屋》 寻找依据,建构认知 基本问题1篇名 学习任务 达成的基本问题
续表
在三步达成路径中,学生在学习《总也倒不了的老屋》一课时,通过对题目、插图、旁批、课文内容、生活经验等不同方面进行预测,从而明确文章预测都是有依据的,通过不同的预测,可以解决基本问题。 在学习《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时,学生利用自己的已知对后续故事进行预测,这种对未知探索的好奇能够促使他们停下来想一想、猜一猜,从而解决四个基本问题。《小狗学叫》这篇课文给出了三种结局,学生在学习不同的预测依据会产生不同的预测结果的过程中,感受到预测的多样性,从而解决基本问题。
四、依据“大概念”进行大单元教学设计
“大概念”和四个基本问题的确立,为大单元教学设计指明了方向。笔者将落实“大概念”和达成四个基本问题作为单元目标,由目标出发,进行逆向设计,推演出本单元的三大学习任务。任务一:寻找依据,建构认知;任务二:主动关联,主动预测;任务三:调用已知,大胆预测。这三个任务具体怎样在实施过程中落实呢?
任务一:寻找依据,建构认知
活动(一):单元导读
读本单元目录,了解本单元的基本构成。通过单元导读页明确本单元为阅读策略单元;同时,本单元也是学生首次接触以阅读策略为主线组织内容的单元。
活动(二):学习《总也倒不了的老屋》
学习《总也倒不了的老屋》时,主要通过以下三个环节来解决核心概念的问题。
1.结合旁批,发现依据
发现课文与其他课文的不同点,知晓旁批的作用;结合学习小伙伴所做的旁批,发现可以从题目、插图、内容、生活经验等方面进行内容预测;初步建构起对预测的认知,明确预测有各种依据。
2.应用依据,尝试预测
在老屋收留小猫、老母鸡的内容中,有反复的情节出现。在学生再一次读到老屋说“再见!好了,我到了倒下的时候了!”这句话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运用依据对下文进行预测,预测后面又会有谁来请老屋帮忙,进一步强化预测是有认知依据的,使学生的初识思维在实践中越来越深刻。
3.对比原文,验证预测
在学生预测后,教师还要引导他们对比课文原文。因为在课堂生成阶段,有的学生预测的内容可能跟课文内容一致,也可能不一致。但是只要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积极参与预测了,且这些预测都是有依据的,那么预测就是成功的。
学生在任务一中,经历了由初识到实践的认知过程,初步建构起对预测的认知,在这个过程中就能够解决核心概念这个基本问题。
任务二:主动关联,主动预测
活动(一):学习《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
1.关注文段细节,初步预测内容
带领学生回顾《总也倒不了的老屋》中学习到的预测方法,再运用依据预测胡萝卜先生的感受以及解决烦恼的做法,进一步强化核心概念的生成。
2.对比故事内容,发现写作规律
学生读到省略号时,鸟太太的故事已经呈现了一半,学生特别想知道鸟太太会如何解决问题,从而主动地展开预测。学生在好奇的地方停下来进行预测,唤醒了阅读兴趣,达成了预测的目的和意义。
笔者之前的做法是先梳理课文,梳理到鸟太太的故事时,学生自然而然就能预测出鸟太太会用胡子做晾衣绳,即使是没有提前阅读的学生,在看到文本后,他们依然能够进行准确预测。可是,这样的预测并没有足够的依据作为支撑。于是,在反复教学后,笔者反思学生的提升点究竟在哪里,又回到“大概念”的基本问题上,明确了学生一定要关联已知,而这个已知并不是单一的信息,它还包括文本的固定结构。于是,笔者对教学设计做出了以下改进。
学生借助学习单将小男孩和鸟太太的故事情节进行关联,发现两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归纳出故事发展的基本要素,发现了胡子的特点与解决问题之间的关系,这其实就是能为预测提供支架的行文规律。学生根据作者的行文规律预测出鸟太太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的预测便有了足够的支撑,学生从中便能明白,在预测时要选择合适的依据。
虽然选用了适当的依据进行预测,有的学生的预测内容还是与原文不一致。发生这种情况时,教师要鼓励学生边预测边修正自己的想法,因为预测的本质是思维的培养与优化,并没有对错之分。
3.充分调动已知,大胆预测结局
在鸟太太的故事完整呈现后,故事还未结束,教师可以完全放手让学生去整合所有的已知信息,选用合适的依据去预测结局,将关键词填写在学习单上,再借助学习单来定义评价标准,并与同学交流故事情节。这时候的预测也回应了指向策略的基本问题。
之后,教师再出示原文的结局,验证学生预测的内容。学生就会知道,当已知的依据越多,预测就越接近作者的想法;同时,也知道了作者是根据哪些已知内容来写后面内容的。这样就达成了在情境中迁移的教学目标。至此,学习任务二已经完成,四个基本问题在活动中得以一一呈现与解决。
4.迁移运用依据,预测书籍故事
最后是预测策略在生活中的运用。教师出示课后推荐书目,引导学生依据题目预测出故事内容,又一次回应核心概念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在交流过程中明确最好奇哪本书的内容,帮助学生快速找到自己想要阅读的书籍,在基于真实的情况下应用于真实。这样在回应了目的、意义问题的前提下,达成目标三。
活动(二):梳理总结预测策略
经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预测的认知经历了两个回合,对预测这个“大概念”的认知也逐渐深刻起来,接下来就是迁移运用了。教师要引导学生梳理总结出预测策略,根据第十二课和第十三课“交流平台”中与学习伙伴的对话内容梳理出预测的依据,并总结预测的作用和功能,为任务三做好铺垫。
任务三:调用已知,大胆预测
活动(一):学习《小狗学叫》
学习略读课文《小狗学叫》时,在文本中进行知识的迁移运用。
1.梳理特点,预测情节
边读边预测小狗会遇到谁,会发生什么故事。利用表格,梳理小狗“向谁学”“怎么学”“结果怎样”的故事情节。
2.借助依据,预测结局
学生调动已知,选用合适的依据对课文的不同结局进行大胆预测,回应四个基本问题。
3.对比原文,感受乐趣
教师再次出示三个不同的结局,引导学生聚焦结局,体会预测的多样性和乐趣。
活动(二):名字里的故事
学习口语交际《名字里的故事》,这是在生活中的迁移运用,能使学生从文本走向生活。
1.迁移运用,预测名字的故事
教师引导学生从熟悉的人物名字出发,试着运用学到的预测策略,猜一猜本班同学、老师、家人和名人的名字含义或者来历,感受名字中的文化内涵以及长辈的关爱与期待。
2.讲述名字里的故事,验证预测
让被猜名字的对象讲述自己名字的含义或来历,学生验证自己的预测。这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活动(三):续编故事
1.关注图文,梳理已知
看懂图意,了解插图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教师引导学生依次观察插图和“泡泡”语中的提示内容,根据图文信息,推测人物关系和想法,结合生活经验,简单描述故事内容。
2.根据已知,推想未知
根据已知内容,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预测故事的发展和结局,并说明预测的依据是什么,再根据依据来判断预测的合理性,如不合理,及时调整预测的内容。
3.续写故事,修改交流
续写故事后,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改正、增补、调换三种符号来修改习作,让学生明确续编故事要合理且有依据,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让其体会预测的独特性。
从活动一预测结局到活动二预测名字的“近迁移”,学生对预测已经迫不及待。活动三续编故事,学生能够充分调动已知进行大胆预测并进行续编,这是学生思维在经历了一个单元学习后的“远迁移”,是学习成果的呈现。通过学习成果的展示,教师就可以看到学生思维的进阶过程。
纵观整个大单元设计,笔者基于“大概念”和四个基本问题,进行逆向学习内容设计,把一个内容单元变成一个基于“大概念”的有意义的结构化的学习单元,真正实现了学生思维的生长、知识的夯实、素养的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