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地质调查在污染地块风险评估中的应用—以某农药厂为例
2022-05-23李辰
李 辰
(安徽国祯环境修复股份有限公司,安徽 合肥 230088)
关键字:水文地质;污染地块;风险评估;环境参数
1 前言
根据《建设用地土壤环境调查评估技术指南》的规定,在对污染地块进行详细调查阶段,要开展地块的水文地质调查工作,这是因为水文地质条件关系到污染物在土壤和地下水中的迁移、转化和分布。需要调查的内容包括:地块土层结构及分布、地下水位、地下水垂向水力梯度、地下水水平流速及流向等。而土壤的具体理化性质是风险评估的重要参数。需要调查的内容包括:土壤有机质含量、容重、含水率、土壤孔隙率、渗透系数等[1]。基于以上要求,本文详细说明了水文地质调查工作的开展情况,并以获取的相关数据作为支撑,以此为后期的风险评估工作提供材料基础。
2 项目概况
该厂于1993年注册,以农药生产为主业,厂区位于北方黄河流域冲积平原,厂区划分为北厂区和南厂区。根据后期风险评估的要求,本次勘察范围为原北厂区,主要工作内容包括:
(1)现场工作:完成土壤监测点的钻探工作,协助采集土壤样品;设置地下水监测井,测量地下水水位,协助采集地下水样品,利用监测井开展提水试验。
(2)室内工作:开展室内土工试验,提供主要土层的渗透系数和常规物理性质参数;分析场地地层分布条件和地下水分布条件,包括含水层的分布及岩性特征、地下水水位、地下水类型和流场特征等。
3 完成工作量
3.1 现场工作量
本次现场工作完成的工作量如下:
(1)量测定点。完成了37个土壤监测点和13口地下水监测井的高程测量和坐标定点。
(2)钻探与采样。完成了37个土壤监测点的钻探与岩心编录工作,钻孔深度9.0~21.0 m不等,总进尺510.7 m。然后,采取了15件用于分析土的物理性质常规指标和渗透性试验的原状土样;采取了224件用于污染物检测的样品。
(3)建井、洗净与采样。在11个土壤监测点的位置处建设了地下水监测井,完成了洗净工作,其中有2处建设了组井,监测井总数为13口。共采集了13件地下水样品。
(4)量测地下水水位。地下水位稳定后,统一时间量测了13口监测井的水位,共计13井次。
(5)提水试验。利用本次工作新建的6口地下水监测井浅井,完成了现场6井次的提水试验工作。
3.2 室内工作量
本次室内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土样测试、资料整理、图件绘制和土层分析以及地下水流场分析等。
(1)土的原状样品进行了室内常规物理性质试验、渗透试验和有机质含量检测,并获得了具有统计意义的风险评估所需的场地特征参数。
(2)整理分析现场所得勘探资料,绘制图件包括点位布设图、钻孔柱状图、典型水文地质剖面图、地下水流场图等。
(3)根据本次勘探所揭示的土层资料和室内试验结果,分析场地土层分布特征。
(4)根据本次勘探所揭示的地下水分布情况、室内土工试验结果和提水试验成果,分析和查明了场地水文地质条件。
(5)统计分析土工试验结果和现场提水试验成果,提供与场地风险评估相关参数的取值建议。
4 水文地质条件调查
4.1 土层分布条件
根据本次调查工作所揭示的土层情况,按地层成因类型和沉积年代,将本次勘探深度(21.0 m)范围内的土层划分为人工堆积层和第四纪松散沉积层,并按土层岩性及其物理性质,进一步划分为5个大层及其亚层,各土层岩性及分布特征如下:
4.1.1 人工堆积层
分布于场地表层,以粉土为主(含建筑垃圾和砖渣灰渣)的①层杂填土,以及以粉土岩性为主的①1层素填土。
①杂填土
杂色,松散-稍密,稍湿,以粉土为主,含砖块、灰渣及水泥块等。场地内广泛分布,该大层层厚为0.4~2.4 m,层底标高5.21~6.94 m。
该层亚层为素填土①1层,黄~黄褐色,松散-稍密,稍湿-湿,场地内局部分布。
4.1.2 第四纪松散沉积层②粉土
灰~黄褐色,中度密实,湿~饱和,含云母、氧化铁。场地内连续分布,该层层厚一般在5.7~9.2 m,层底埋深为7.10~10.50 m,层底标高-3.79~0.58 m。该层是场地第1层地下水的赋存层位,本报告称之为第1含水层。
该层亚层包括:粉质黏土②1层,褐黄色,湿,软塑,含云母、氧化铁,常见粉质黏土和粉土互层状,该层在场地内广泛分布,但结合地下水分布条件分析,该层可视为一个大的透镜体地层;粉砂~细砂②2层,褐黄色,中度密实,饱和,含云母、氧化铁,仅场地西北部和东南部有分布,垂向上主要分布在粉土②层的中下部。
③粉质黏土
褐黄色,湿,可塑,含云母、氧化铁,厚度一般在4.00~7.30 m,层底埋深为12.00~15.06 m,层底面高程-7.75~-4.91 m,场地内连续分布,局部夹薄层粉土,该大层为相对隔水层。
④粉砂~细砂
褐黄色,中度密实,饱和,含云母、氧化铁,场地内广泛分布,该层层厚在4.50~5.50 m,层底面埋深为19.6~20.5 m,层顶面高程-13.25~-11.62 m。该层是场地第2层地下水的赋存层位,本报告称之为第2含水层。
该层亚层为粉土④1层,褐黄色,中度密实,饱和,含云母、氧化铁,场地内局部广泛分布。
⑤粉质黏土
褐黄色,湿,可塑,含云母、氧化铁,场地连续分布,仅两个钻孔揭露且未揭穿。
地块典型水文地质剖面如图1所示。
图1 地块典型水文地质剖面图
4.2 地下水分布条件
调查期间,地面以下最大勘探深度(21.0 m)范围内揭露到两层地下水。
第1层地下水类型为潜水,主要赋存于以粉土为主的第② 大层,在场地连续分布,局部具有承压性。该层地下水的天然动态类型为入渗~弱径流型,主要接受大气降补给和侧向径流补给,以径流和蒸发为主要排泄方式。第2层地下水类型为承压水,在场地连续分布,主要赋存于以砂类土为主的第④大层。该层地下水的天然动态类型为径流型。
根据水位统测数据绘制的第1层地下水的流场图,如图2所示。从图2可以看出,该层地下水整体上自南向北流动,其平均水力梯度约为2.71‰~3.35‰。
图2 地块第1层地下水流场图
5 室内与现场试验成果
5.1 室内测试成果
根据后期风险评估需要,本次调查期间开展了地块土壤原状样品相关室内分析测试工作,主要测试内容包括常规物理性质指标、颗分试验、有机质含量、土壤渗透性试验等。工作成果如下:
5.1.1 土层常规物理性质试验
在本次勘察期间,针对第②层以粉土为主的含水层和第③层以粉质黏土为主的相对弱透水层采集了14件原状土样,并送土工实验室分析物理性质常规指标。其中,粉土②层采集原状样品8件,粉质黏土③层采集原状土样6件。土工试验检测指标主要包括:土壤pH值、天然含水率、天然密度、干密度、饱和度、孔隙比、土粒比重、液限、塑性指数、液性指数、垂向渗透系数、水平渗透系数、颗粒分析等。
现将粉土②层和粉质黏土③层的常规物理性质参数进行初步统计,并给出取值建议。粉土②层:含水率为26.4%、天然密度为2.0 g/cm3、干密度为1.57 g/cm3、土粒比重为2.7、孔隙度为0.42;粉质黏土③层:含水率为27.79%、天然密度为1.96 g/cm3、干密度为1.53 g/cm3、土粒比重为2.71、孔隙度为0.43。
5.1.2 有机质含量燃烧试验
土壤有机质试验结果经统计分析,②层的粉土有机质含量平均值为0.17,标准差为0.12,建议该层取值为0.2%;③层的粉质黏土有机质含量平均值为0.58,标准差为0.30,建议取值为0.58。
5.1.3 室内渗透性试验
为了考察第1含水层和其下伏相对弱透水层的渗透性能,本次工作针对粉土②层和粉质黏土③层采集的原状样进行了室内垂直向渗透试验和水平向渗透试验。
对各相关土层的渗透系数进行统计并给出了取值建议,具体内容详见表1。
表1 各相关土层的渗透系数统计与取值建议表
5.2 现场提水试验成果
针对第1含水层,选取6口地下水监测井浅井进行提水试验,并采用Hvorslev法分别分析计算渗透系数。经计算,各监测井同一含水层的岩性存在差异,且给出了对应渗透系数的综合建议值。所对应目标含水层的渗透系数分析结果详见表2。
表2 提水试验资料及计算结果表
现场提水试验测定第1含水层渗透系数的平均值约为0.6 m/d,与前期送检的土工试验样品测试结果6~7 E-04 cm/s保持一致;第1层地下水的平均水力梯度约为3%,根据达西公式计算可知,该层地下水的平均渗流速度为0.002 m/d。
6 小结
根据本次调查,获取了相关水文地质信息,内容如下:
(1)土层分布条件。地块最大勘探深度(21.0 m)范围内的土层,按土层岩性及其物理性质进一步划分为5个大层,分别是①层人工填土、②层粉土、③层粉质黏土、④层粉砂~细砂、⑤层粉质黏土。
(2)地下水分布条件。地块最大勘探深度(21.0 m)范围内揭露到两层地下水,第1层地下水类型为潜水,该层地下水主要赋存于以粉土为主的第2大层中。该层地下水的天然动态类型为弱径流型;第2层地下水类型为承压水,该层地下水主要赋存于以粉土、细砂为主的第4大层中,该层地下水的天然动态类型为径流型。
(3)获取了地块主要土层特征参数。粉土②层和粉质黏土③层土的常规物理性质参数、有机质含量、渗透系数,且通过室内试验和现场测试计算出的含水层渗透性保持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