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篇章层级分析框架建构
2022-05-23廖美珍
廖美珍
(华中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 湖北 武汉430079)
一、引言
隐喻研究有一个明显趋势,就是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隐喻的篇章功能,特征是:从哲学层面的隐喻与人类思维和行动关系的研究,转向形而下的基于自然语言的实证研究,特别是口头话语中隐喻功能研究;从孤立、零散、微观个体隐喻研究,转向互相联系的、依托语境的宏观隐喻语篇研究;从关于隐喻生成﹑辨识﹑理解和加工的思辨式研究,转向基于语料(库)的隐喻使用研究。这些研究进一步丰富了对隐喻的认识,深化了对人类思维规律的理解。目前的问题是:一是缺乏系统揭示隐喻语篇建构和组织及其层次、格局和机制的研究;二是没有针对语篇隐喻的操作性较强的分析模式,虽然语篇分析领域并不缺乏模式,然而没有一个针对隐喻语篇(1)如 “会话分析法”、“话语分析法”、“主位推进”模式、“问题-解决”模式、“修辞结构理论”等。;三是反映语篇隐喻的复杂性、互动性和涌现特征的研究不多。既然“我们赖以思考和行动的日常概念系统本质上是隐喻性的”(2)参见G. Lakoff and M. 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 Chicago and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那么说话和写作的建构和组织也就离不开隐喻。因此,隐喻的语篇功能自然构成话语分析、语用和语言哲学的重要和独立的研究领域。再者,既然说话和写作活动离不开隐喻,就必须研究其规律和模式,从而为找到人类思维的模式做出贡献。隐喻是无穷的,但是并非所有的隐喻建构和组织语篇的作用都是一样的,因此我们要解释和研究不同语域中隐喻的语篇建构和组织的异同(3)中国传统修辞学有“博喻”一说,但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语篇分析。本文“语篇隐喻”有时可能跟“博喻”指的是同一现象,但属于不同研究领域和范式。。然而,无论是把隐喻语篇建构和组织作为独立的学科领域来研究,还是找到隐喻语篇建构和组织的规律,都要求有操作平台。针对这些问题,作者在前期研究基础之上,致力建构一个专门针对隐喻语篇的分析模式,帮助从微观和宏观、深层和表层等不同层面分析隐喻在语篇建构和组织中的作用,进一步推进隐喻的语篇功能研究。这个框架的建构分为两个部分,这篇文章致力于建构分析层面平台,解决分析隐喻语篇作用和功能的层次问题,研究问题是:隐喻如何在不同语篇层面发挥作用?
二、理论依托和语料说明
(一)隐喻作用机制和隐喻观
传统隐喻理论主要有“替代说”﹑“比较说”和“互动说”(4)参见I. A. Richards, The Philosophy of Rhetoric, London, Oxford and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36.,当代认知视角下则有“二域投射说”(5)参见G. Lakoff and M. 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多空间混成说”(6)参见G. Fauconnier and M. Turner, “Blending as a Central Process of Grammar,” in Goldberg A. ed., Conceptual Structure, Discourse, and Language, Stanford: Center for the Study of Language and Information,1996, pp.113-130.,此外,有影响的还有“类别包含说”(7)参见S. Glucksberg, “Beyond Literal Meanings: The Psychology of Allusion,” Psychological Science, vol.2, pp.146-152.和“隐喻生涯说”(8)B. F. Bowdle and D. Gentner, “The Career of Metaphor,” Psychological Review, vol.112, no.1, 2005, p.112, pp.193-216.。本文基本采纳“二域投射”观,认为隐喻本质在于借助一种事物来理解和解释另外一种事物,机制是喻体和本体间投射,但是这种投射也是互动。我们采用广义隐喻观,把明喻、暗喻、转喻、拟人、类比、提喻等都看作隐喻。这些修辞格具有大致相同的特征,即通过把一种事物(人)比(看)作另外一种来说明问题(9)其中最典型的是明喻、暗喻、拟人和类比这四种辞格,它们都涉及两个域和跨域映射问题。转喻相对特殊一点。一般认为转喻不涉及跨域映射。其实,转喻一样涉及两个域和跨域映射问题。但是我们语料主要以前面两种为主。。
(二)语篇系统思想
语篇是一个整体作用的﹑有层次(表层和深层及其微观和宏观等维度)﹑有结构﹑动态的﹑追求特定目的的系统。鉴于思维隐喻化,任何语篇都由隐喻和非隐喻语篇两个系统构成。两个系统构成互动关系(互补或者竞争),之间存在隐喻性连续体。隐喻语篇系统则由微观和宏观两个隐喻系统组成。从微观层面来说,任何隐喻都是系统,即由两个子系统——“本体系统”和“喻体系统”——组成的整体系统,每一子系统又由各自要素构成,隐喻意义产生于子系统互动映射。微观系统对于语篇的意义在于隐喻本体和喻体及其要素之间的互动以及隐显出场方式和隐显程度对语篇建构和组织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涉及的语篇层面。隐喻宏观系统由微观系统构成,宏观系统分析聚焦于微观隐喻之间的互动在语篇建构和组织中的作用和作用模式,以及这种作用的语篇层级。
(三)语料收集和使用
本文主要使用中文书面语料,一方面是汉语有重书面语传统,二是书面语较之口语更能够体现隐喻使用的意识(刻意)程度。主要使用鲜活隐喻,因为莱科夫和约翰逊等学者已经用概念隐喻说明了隐喻与思维和行动之间的密切关系,如果再用鲜活隐喻来论述,则更能证明隐喻于语篇建构和组织的普遍性和重要性。换言之,概念隐喻更多地说明下意识或者潜意识的思维和行动,鲜活隐喻则说明刻意和有意识的隐喻语篇建构和组织。鲜活隐喻可能就是将来的概念隐喻。本文特意使用隐喻频率相对较高、密集度较大的语篇类型(诗歌、散文、小说以及新闻报道),旨在把一些典型的隐喻语篇模式用较小篇幅展示出来,以后再扩展到隐喻使用密集程度相对来说可能较低的语篇类型(法律语篇和专业学术性语篇)。主要使用名词性隐喻,尽可能使用完整语篇,目的是充分说明隐喻语篇作用的完整图式。
三、隐喻建构和组织语篇分析框架
分析框架基于以下对隐喻的重新分类:语用分类,非句法或者语义上分类(10)之所以是语用分类,是因为隐喻的语篇建构和组织作用只有在具体语篇语境中才能实现和确定,没有任何隐喻先天就具有语篇功能。因此本文篇章隐喻研究本质上是语用研究。。
图1 语篇系统
(一)隐喻总分类
分类依据是隐喻的语篇功能以及作用层面。关于分类概念解释,后面有专门论述。
1.根据隐喻语篇功能
根据是否具有语篇作用我们区分下面两种隐喻。
图2 隐喻语篇功能分类
“语篇隐喻”指那些具有语篇或者话语建构和组织功能的隐喻,属于语篇骨架;“修饰隐喻”是仅有个体修饰作用的隐喻,属于“散兵游勇”。
2.根据语篇表层和深层系统
语篇是形式和内容统一体,各有独特的建构和组织规则和规律。对前者的研究属于篇章语法范畴,一般放在“衔接和连贯”的名下;对后者的研究则属于篇章逻辑(语义)范畴,一般放在“连贯”的名下。我们把形式看作语篇的表层,而把内容(包括主题思想)视为语篇的深层(11)这里的深层结构不是乔姆斯基句法意义上的深层结构。,也即意义层。为了说明隐喻在这两个不同层面的作用,我们在语篇隐喻下面根据语篇表层和深层之别,再区分:
“表层语篇隐喻”在语篇表层形式上起显性语篇建构和组织作用(即语篇表层形式的衔接和照应关系),而“深层语篇隐喻”对语篇深层概念﹑命题﹑思想和意义,特别是主题思想等的连贯起着组织或者支配作用。
3.根据语篇层级度
在表层和深层两个系统里,再根据分析层级,我们进一步区分“宏观表层隐喻”和“微观表层隐喻”,以及“宏观深层隐喻”和“微观深层隐喻”。
图3 隐喻语篇深层表层系统分类
无论是在深层还是在表层系统,在宏观层面起建构和组织作用的为宏观语篇隐喻,而在微观层面起建构和组织作用的为微观语篇隐喻。由于汉语重意合,缺乏充分的形式标记,所以在语篇分析中,对汉语表层衔接和连贯这一块的研究相对于英语等一些屈折语而言似乎相形见绌。但是隐喻在汉语语篇的表层和深层建构及组织方面都有独特性。这也是我们特别作这一区分的理由。
4.语篇层级度说明
为了帮助理解前面概念,我们把语篇分析层面做一个说明。为了增强语篇分析的可操作性,作者曾经提出语篇和话语分析的两个层面(12)廖美珍:《隐喻语篇组织功能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2007年第3期。:微观层面和宏观层面。宏观层面分析涉及语篇标题或者话语活动的名称和正文或者话语活动本身之间关系(称为一级层面或者最高级宏观层面语篇分析),以及正文中语段之间的关系(称为二级层面,或者次级宏观层面);微观层面涉及句子和句子之间以及小句和小句之间关系:
图4 语篇分析层次
下面用新闻报道来解释语篇分析层面关系。
今明最高温又要突破30度
江城“一只脚”踏入夏季门槛
本报讯(记者王予)近十天来,江城平均气温都在20度以上,接近夏季的边缘。气象部门预报,未来几天,江城燥热依旧,今明最高温又要突破30度。根据目前的气象资料分析,眼下,江城一只脚已踏入夏季的门槛。
——昨晨,江城最低气温为19.3度,比前天要高3.8度;下午2点的气温为27.8度,较前天同时气温高了1.7度。
资料显示,近十天来(4月15日至4月24日),江城日平均气温都在20度以上,较常年要偏高4-5度。——根据目前的气象资料分析,直至本月底,江城都是晴热天气,日平均气温预计都要超过22度。气象学上,入夏的标准是“日平均气温连续5天稳定通过22度”。在此期间,如无明显冷空气入侵,江城与夏季已渐行渐近。
——今天全省天气:鄂西南,鄂西北多云间晴,其他地区晴天到多云。偏南风2-3级。日平均气温:全省大部分地区22度-24度。(《楚天都市报》,2005年4月25日)
这篇新闻报道的语篇分析层面及关系如图5(13)因为篇幅限制,句子之间关系分析仅以第一段为例,小句之间关系分析仅以第四段小句为例,分别用两个箭头表示。:
图5 语篇层面关系
这则新闻报道有典型语篇结构:标题和正文。对标题和正文之间关系分析构成第一层也是最高层宏观语篇分析(即图5中最左侧的宏观层面I)。新闻报道正文由五个语段构成,对它们之间关系分析构成第二层宏观语篇分析(即图5中的宏观层面II)。标题由两部分组成,一个小标题(“今明最高温又要突破30度”)和一个大标题(“江城‘一只脚’踏入夏季门槛”),对它们之间关系分析构成语篇分析微观层面。对一个正文语段中的句子之间关系分析(如图5中语段1由三个句子构成)构成第一微观层关系分析,而对句子内部的小句之间关系的分析(如图5的语段4的小句之间关系分析)构成语篇分析的第二微观层面。
5.隐喻语篇分析层级框架
根据上面论述的隐喻语篇功能、语篇表层和深层系统以及隐喻语篇作用的微观和宏观层面我们建构如图6所示的分析平台(14)框架中上下箭头表示对应关系。。
图6 隐喻语篇分析框架
模式解释如下:隐喻首先分为“语篇隐喻”和“修饰隐喻”。语篇隐喻根据表层和深层之分再分为“表层语篇隐喻”和“深层语篇隐喻”。无论是深层还是表层,起宏观层面建构和组织作用的为“宏观语篇隐喻”,起微观层面建构和组织作用的叫“微观语篇隐喻”。“宏观语篇隐喻”对应宏观语篇,“微观语篇隐喻”对应“微观语篇”,从而形成整体框架。
四、框架概念说明和应用
下面用语篇例子分别说明框架概念以及框架分析操作。
(一)语篇隐喻和修饰隐喻之分
任何语言手段的使用都有特定目的(15)参见廖美珍:《目的原则与交际研究》,《外语学刊》2009年第4期。,隐喻也不例外。这是隐喻分类的前提和基础。从语篇分析角度出发,隐喻可以分为“修饰隐喻”和“语篇隐喻”。
1.修饰隐喻
“修饰隐喻”旨在修饰语篇中单个字、词或者小句,目的是增加文采或者感染力,这是传统修辞学中隐喻研究的核心(16)即便是对“博喻”的研究,也是重文采﹑感染力或者说理(描写)的充分性和透彻性。。我们以上面新闻报道为例:
资料显示,近十天来(4月15日至4月24日),江城日平均气温都在20度以上,较常年要偏高4-5度。4月21日最高,为24.5度;最低的4月22日,平均气温也有20.4度,基本都在22度上下波动。根据目前的气象资料分析,直至本月底,江城都是晴热天气,日平均气温预计都要超过22度。气象学上,入夏的标准是“日平均气温连续5天稳定通过22度”。在此期间,如无明显冷空气入侵,江城与夏季已渐行渐近。
从宏观角度来看,“冷空气入侵”(战争隐喻)这个隐喻只起局部(小句)微观修饰作用,没有语篇建构和组织功能。凡属于这一类的叫作“修饰隐喻”。
2.语篇隐喻
“语篇隐喻”旨在建构并组织语篇关系(17)这并不意味着语篇隐喻没有修饰性功能,一种修辞手段往往具有多重目的,但是我们在这里主要突出语篇性功能和作用。,也即语篇衔接和连贯。这种语篇关系的建构和组织至少是在小句层面之上。例如下面的语篇中“树枝(树)隐喻”。
友情的树枝
刘佳
友情更像一棵树,只要你细心,它就可以枝繁叶茂。但是这棵树,有些枝要好好地保护,而有些枝条却要果断地修剪掉,树才能顺利地生长。
有一枝叫敏感,它总是放肆地生长着,烦扰着我对朋友的心情。——于是,我果断地砍掉这枝树杈。
有一枝叫抱怨。即使是再好的朋友也不能忍受对他(她)的抱怨。——我毫不犹豫地砍下这一枝树枝。
面前又有一枝叫自视聪明。如果你有才华和自视有才华,而且觉得自己很聪明又雄心勃勃,或事业小成,就可以趾高气扬地在朋友面前炫耀,并自恃内行而压制别人的思想,那是非常错误的。——赶快剪掉这枝树枝。
还有一枝名叫嫉妒。这是人性中的一块阴影。——砍掉这枝树枝吧,别犹豫。
精心修剪之后,我发现友情这棵树只剩下真诚、关怀、信任,它快乐地伸展着枝条,旺盛地生长成一片葱郁。此时,我发现树的顶端有一只饱满而红艳的友情果实正高挂着,等我来采摘。(《流行哲理小品》,珠海:珠海出版社,2001年,第166-167页)
这篇散文,从标题到正文,从正文的第一段到最后一段,都是由“友情是(像)一棵树(树枝)”隐喻建构并且组织的,其作用不是局部字、词、句文字修饰,而是整个语篇表层(包括深层)关系建构和组织,因而是“语篇隐喻”(18)语篇隐喻也可以同时起局部的修饰作用。。图7表示这个隐喻的语篇组织图:
图7 隐喻语篇组织关系Ⅰ
另外,这里的隐喻不是莱科夫和约翰逊所说的概念隐喻,而是一个新奇隐喻。作者有意识地使用这个隐喻来建构友情语篇。语篇的隐喻建构和组织涉及三个层面,即标题、正文语段和正文句子(小句)层。这个语篇的有机组织性在于隐喻的系统性,即树和树枝是一个系统,这是隐喻建构和组织语篇的原理。
(二)表层隐喻和深层隐喻
1.表层隐喻
表层隐喻出现在语篇表层,起显性形式衔接和照应作用,一望而知。在语篇分析或者篇章语法中,显性衔接和照应手段一般有重复﹑代词指示﹑词汇变化(同义词和上下义词等)﹑时态标记等方式。在隐喻语篇照应中,重复是出现最多的手段之一,但方式独特。
我是一颗白杨
刘德亮
我是一颗白杨,我的心很直很直。我不会掩饰自己——就像沙漠不掩饰裸露的仙人掌。
我是一颗白杨树,遇春风我就唱歌。遇上知己者,我宁可被化为柴薪烧掉,也不愿做支撑邪恶神殿的大梁。
我不会像葛藤,为了向上攀爬,不惜弯曲自己的尊严。我不会学盆景,为了得到主人的青睐,不惜折断自己的脊梁。
我不是那令人尊敬的古柏,——总是一种颜色,总是一种智者的深沉。我不是那刚强的红梅,总是在严寒之中吐蕊,总是在风雪之中怒放。
我是一颗普普通通的白杨树,春天了,我就泛绿;晚秋了,我也枯黄。我不会藏起自己的真实。生命的枝头,不开虚伪的花朵。——
我是一颗白杨,我尊重每一个公正竞争的对手;我佩服第一位努力向上的同伴。我不会占领弱者的半寸空间,也不会抢夺小草的一缕阳光。
我就是我,一颗普普通通的白杨,一颗心直口快的白杨,一颗不能改变也不想改变的白杨。(《流行哲理小品》,珠海:珠海出版社,2001年,第458页)
这个语篇由标题(我是白杨)和七个语段构成。其中语段3和4用否定方式表达肯定的、与上文相同的隐喻(我不是……,因此我是白杨)。我们试用图8展示隐喻建构语篇的表层结构。
图8 隐喻语篇组织关系Ⅱ
无论是在标题和正文之间,还是在正文语段之间,表层语篇关系都是由隐喻(我是白杨)建构和组织的。第一宏观层是标题和正文关系,第二宏观层是正文内段落间关系。这种从头到尾由一个隐喻建构和组织的语篇我们视作原型模式,由此衍生出其他各种次模式。
(1)宏观表层隐喻
宏观表层隐喻管辖宏观表层语篇建构和组织,即标题和正文、正文内语段和语段之间的关系衔接和照应。我们举例分别说明。
A.宏观第一层
比如下则新闻报道。
航空路立交桥换妆
本报讯(记者黄宏,实习生刘倩,通讯员邹琪玲)江城最大一座立交桥——航空路立交桥油饰工程开始施工,预计35天后,该桥将以浅灰色的新妆亮相。
昨日,记者在航空路立交桥沿线看到,施工人员正用斧头凿去桥边沿的粉饰层。该立交桥全长3.05公里,是三阳路立交桥的3倍,曾于2001年做过粉刷,经风吹日晒,粉刷层出现了剥落、裂缝。
施工期间,交管部门现场对交通进行统一组织和疏导,对车辆通行影响不大。(《武汉晚报》,2004年12月7日)
标题中的“换装”把立交桥比作人,正文“以新装”这一同义表述呼应标题隐喻,并且增加“亮相”,强化“人”这个喻体,这种呼应构成文本间最大层面的衔接关系。
B.宏观第二层
在语段之间,隐喻一样能够建构衔接照应关系,比如《围城》中下例。
从前大学之道在治国平天下,现在治国平天下在大学之道,并且是条坦道大道。对于第一类,大学是张休息的摇椅;对于第二类, 它是个培养的摇篮,只要他小心别摇摆得睡熟了。
高松年发奋办公,亲兼教务长,精明得真是睡觉还睁着眼睛,戴着眼镜,做梦都不含糊的。摇篮也挑选得很好,在平成县乡下一个本地财主的花园里,面溪背山。这乡镇绝非战略上必争之地,日本人唯一豪爽不吝啬的东西——炸弹——也不会浪费在这地方。(《围城》,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第181-182页)
上文把大学比作培养人才的“摇篮”,下文则用“摇篮”指高松年校长建立的大学。
(2)微观表层隐喻
微观表层隐喻管辖微观语篇建构和组织,即句子和句子、小句和小句之间关系(衔接和照应)。根据对语料初步分析统计,语篇隐喻大多在微观层面起作用。比如小说《围城》,除了书名中“围城”这个宏观支配隐喻外,绝大多数隐喻都是用来建构和组织语段内的句子间的关系,从而构成《围城》最显著的语言特色。
A.句子间关系
句子间关系一般指相邻的句子,但是也可以跨越句子。隐喻不仅依靠重复来建构照应关系,也借助和利用其他手段,比如《围城》下面的例子。
李先生本来像冬蛰的冷血动物,给顾先生当众恭维得春气入身,蠕蠕欲活,居然赏脸一笑道:“做大事业的人都相信命运的。我这次出门以前,有朋友跟我排过八字,说现在正转运,一路逢凶化吉。”顾先生拍手道:“可不是么?我一点儿没有错。”鸿渐忍不住道:“我也算过命,今年运气坏得很,各位不怕连累么?”顾先生头摆得像小孩子手里的摇鼓道:“哪里的话!哪里的话!唉!今天太运气了!——咱们今儿晚上得找个馆子庆祝一下,兄弟作小东。”——。李梅亭多喝了几杯酒,人全活过来,适才不过是立春时的爬虫,现在竟是端午左右的爬虫了。(《围城》,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第37页)
这段话开头有一个隐喻(李先生“像冬至的冷血动物”,“春气入身,蠕蠕欲活”),结尾也用一个类似的隐喻(李先生由“立春爬虫”变为“端午爬虫”),“冷血动物”和“立春爬虫”与“端午爬虫”之间构成语义上下包含关系,从而构成前后跨句呼应,尽管中间的句子可能没有使用相关的隐喻,但不妨碍这段话的整体组织性。
B.小句之间关系
汉语重小句,特别是流水句,其间的组织关联已有学者从形式结构、信息结构和话题链等方面做过专门研究,但是没有从隐喻角度切入的。下面这个语段由三个句子构成,组成每一个句子的小句都是通过隐喻(“碰钉子”)建构和组织起来的。
人生就是碰钉,碰一回钉子,长一分见识,增一分阅历,做的事情愈多,碰的钉子愈多。没有碰过钉子的人,必是没有做过事的。不过,聪明人能因别人碰钉子,而增长见识而长阅历,糊涂的人虽碰了钉子,还不知是钉子,必待左碰右碰,碰得体无完肤,还不知钉子的厉害。(《流行哲理小品》,珠海:珠海出版社,2001年,第251页)
第一句话中的小句“人生就是碰钉”,是一个隐喻,它既是这一语段的主题,也是第一句的中心思想,后面五个小句分说这个主题。这一句又可分成两个单元,第一单元以“碰一回钉子”导入,接两个平行分句;后面两个小句构成另一个单元,以“碰钉子”殿后。第二个句子中的两个小句也是以“碰钉子”为核心,以“没有”……“必”作为形式连接。最后一个句子中的七个小句,可分成两个单元,第一单元的两个小句述说聪明人与碰钉子;第二单元中的五个小句述说糊涂人与碰钉子的关系;两个单元形成对比。总而言之,无论是句子还是小句,都是以隐喻“碰钉子”为核心构成衔接照应关系。
这个例子的分析也说明,微观层隐喻作用跟句法有密切关联,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我们在后续研究中再专门探讨这个问题。
(三)深层语篇隐喻
如果说表层语篇隐喻涉及的是语篇表层形式衔接和照应建构的话,那么深层隐喻涉及的则是语篇深层概念﹑命题﹑思想内容(特别是主题)等连贯性建构和组织。一般说来,因果﹑(时空)顺序﹑推理等逻辑关系是连贯的基本手段。但是隐喻的连贯方式则主要体现为:(1)本体(系统)和喻体(系统)的比拟和比照关系,(2)喻体系统图示激活和(3)主题统摄关系,而因果﹑顺序﹑推理等手段则可能包含在其中。
1.宏观深层隐喻
深层隐喻在语篇的两个宏观关系层面都可以发挥作用:标题与正文间关系和正文中语段间关系,分别称为宏观层面I和宏观层面II。
(1)宏观层面I
第一层深层隐喻往往控制语篇或者话语活动的主题。换言之,整个语篇建构按照隐喻的命题或者思想展开。下面这则新闻属于第一层深层隐喻的典型。
黄鹤楼首次“洁面”
昨天,江城著名景点黄鹤楼开始首次大修。该楼重建于1985年,目前部分梁柱有漆剥落,局部呈现老化迹象。此次翻修重点是修缮楼顶4块巨匾上的名家题字。据了解,翻修牌匾共要经过72道工序,预计4月25日大修工程完工。(《楚天都市报》,2003年2月9日)
正文关于黄鹤楼维修的说明完全按照标题中人洗脸这个隐喻进行,隐喻构成新闻报道主题。尽管标题隐喻在正文中没有(重复)出现,而且隐喻喻体(人)也没有出现。但是读者对正文的解读和理解完全是按照人洗脸的方式进行的。隐喻的作用是语篇深层,整体性的。
莱科夫和约翰逊的概念隐喻很多都是深层隐喻。最典型的就是“时间是金钱”这个概念隐喻。尽管我们在日常说话中不会明示这个隐喻,但是由于这个概念已经成为思维惯性并进入潜意识中,我们往往会下意识地按照这个隐喻来使用语言,比如会说:“我‘浪费’了很多时间”,“我在这个事情上‘花费’了很多时间”,等等。
宏观深层隐喻和宏观表层隐喻可以吻合。一个隐喻可以是宏观深层隐喻,又可以是宏观表层隐喻。例如,上例中的“我是白杨”,既是宏观深层隐喻,又是表层宏观隐喻,两者区分是宏观深层隐喻可以不出现在语篇表层,而宏观表层隐喻则必须。
(2)宏观层面II
这里情况要复杂一些。我们仍然用“友情的树枝”语篇来说明第二层次和第一层次的关系。在这个语篇中,正文每一语段中隐喻都构成该段(也即第二宏观层)的主题思想,因此每一语段的隐喻都是语篇第二层面的宏观深层隐喻。我们试用图9说明两个宏观层面的深层隐喻之间的关系:
图9 隐喻语篇组织层次Ⅰ
第一层宏观隐喻(友情是棵树)支配第二层宏观隐喻,因而构成全篇最高层关系。第二层级隐喻分别构成各段落主题,尽管二级段落内部没有采用表层喻体语言铺展语篇,只是在语段开头用隐喻命题作为主题,然后再在语段结束时呼应这一主题,结果形成图10格局。
图10 隐喻语篇组织层次Ⅱ
每一段开头的隐喻以完整的“喻体+本体”典型或者原型形式构成该段落主题,之后是本体单边系统展开论述(最后一段例外),最后以喻体表述结束,从而形成特点鲜明有规律的语篇格局。
2.微观深层隐喻
隐喻在微观层面的连贯作用的主要途径便是利用喻体(系统)和本体(系统)之间的类比或者比照关系。
(1)句子间关系
我们以作家老宣的《民看官》中的这段话来说明隐喻在句子间建构的连贯关系。
政府如同夏天的鱼肉,法律如同冰块。鱼肉若没有冰块的镇慑,立时就能发臭味,变颜色,生蛆虫。政府若想不腐化,需要时时站在法律之内。
这段话的三个句子之间的连贯主要是通过喻体“鱼肉”和“冰块”与本体“政府”和“法律”之间的类比或者比照机制生成。第一个句子通过两个小句分述两个隐喻进行类比(政府如鱼肉,法律如冰块),第二个句子和第三个句子通过单独分述喻体(鱼肉和冰块)和本体(政府和法律)来建立类比关系,从而实现语义深层的连贯和逻辑关系。
(2)小句间关系
汉语行文表达重意合,重人繁我约,重流畅,小句和句子之间并无严格的非此即彼分野,所以小句间连贯关系一般也是通过比照投射建立的。
A.比照连贯
这种比照连贯通常以形式和内容的相似性为机制而建立起来,比如下面出自《围城》的例子:
父母的同情施错了地方,仿佛身上受伤有创口,而同情者偏向皮肉完好处去敷药包布。(《围城》,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第115页)
比照关系:同情施错地方=敷药放错包布
无论是在句子层面还是在小句层面,隐喻的这种语义和形式比照关系是语言像似性原理的典型范例。
B.图式(schemata)激活
很多时候,小句间连贯是以激活隐喻喻体图式而生成的。图式一旦激活,其内在的相关构成要素自然生成逻辑联系。比如《围城》中的下面例子。
“不过我想这几年来高松年地位高了,一个人地位高了,会变得糊涂的。”事实上,一个人的缺点正像猴子的尾巴,猴子蹲在地面的时候,尾巴是看不见的,直到他向树上爬,就把后部供大众瞻仰,可是这红臀长尾巴本来就有,并非地位爬高了的新标识。(《围城》,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第208页)
这里关于猴子和其尾巴的描述一共七个小句,连贯关系是通过激活隐喻猴子和其尾巴的图式建构起来的。这种图式已经成为人们头脑中知识的一部分,不需要刻意加工和分析才能理解前后关系。
(四)宏观系统和微观系统语篇作用层面分析
上面主要论述隐喻分类和隐喻作用层次,没有探讨隐喻作为微观系统和宏观系统各自在语篇中作用的层面及其方式,下面分别用典型例子加以说明。
1.微观系统本体和喻体作用层面
微观隐喻作用语篇的机制在于本体和喻体组合方式或者隐显变化。上面所列举的例子大多都是本体和喻体以关系词(是,像,如,等等)连接成命题的方式出现的,但是本体和喻体往往更多地以分开的方式作用于不同的语篇层面。我们试以下面的新闻报道为例说明。
凤凰涅槃
——黄石企业再生纪实
在黄石采访,常听人们对这座城市的过去如此“定格”:一曰“脏”,是一座灰尘多的城市;二曰“穷”:连工资都得借钱发;三曰“乱”:高峰期下岗职工占全省1/4。究其深层原因,老工业基地遇到了空前困境。
10年过去了,黄石面目一新:连续4年,全市财政收入以10亿元速度增加,去年达52.26亿元,比上年增加11亿元,是1996年的10倍之多。——
黄石企业的再生,俨然一个凤凰涅槃式的传奇。(《湖北日报》,2008年2月25日)
“凤凰涅槃”是喻体,“黄石企业再生”是本体(19)其实这个本体本身也包含一个隐喻,这种隐喻套隐喻的复杂现象另文探讨。,它们是以双显但是分开的方式作用于语篇的微观和宏观层面。在标题中,大标题为喻体,小标题为本体,构成微观层面的语篇组织关系,彰显语篇主旨。正文中,“黄石企业的再生”(本体),“俨然一个凤凰涅槃式的传奇”(喻体),也是以分开方式构成微观语篇(小句)的组织关系。正文与标题的隐喻构成宏观层面的组织关系。还有一种是以单显方式起作用,例如下面新闻报道。
“大鱼”还是“小虾”
根据美国情报部门掌握的情况,拉登目前盘踞的据点很可能位于阿富汗与巴基斯坦交界的山区,而哈尔比自首前却一直躲藏在阿富汗与伊朗的交界处。换句话说,哈尔比多年来并不在拉登身边。因此哈尔比的落网对于搜捕拉登并无多大的情报价值。
因此有美国官员指出,纵然哈尔比过去曾在“基地”组织中地位显赫,可是如今充其量不过是“形式上的领袖”,并没有实际策划恐怖袭击活动的能力,作为一名“过气元老”其影响力非常有限。不过,沙特前情报机关负责人费萨尔王子却认为,哈尔比作为“基地” 组织负责宣传的高级成员,是一条不可多得的“大鱼”。(《楚天都市报》,2004年7月15日)
隐喻“大鱼”(还是“小虾”)第一次只是以喻体单形式出现,读者并不知道本体是什么,即谁是“大鱼”,谁是“小虾”。一直到语篇结尾,才知道“大鱼”是哈尔比。这种机制的意义在于一开始读者就被吸引寻找隐喻本体,寻找本体和喻体的关联过程就是语篇关联建构的过程。有时候,作者根本不提供喻体和本体关联线索,让读者通过推理方式去建立喻体和本体关系。
五、结论
本文建构了从表层和深层、微观和宏观等维度来分析隐喻语篇作用的平台,并将模式应用于典型语篇隐喻分析,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使隐喻这个主观性很强的语言现象的研究具有较强的操作性,也为语篇分析提供了一个独特范式,解决了没有专门针对隐喻语篇分析的模式这个问题,还为写作实践以及教学提供有益的启示:可以教授学生用隐喻方式从宏观和微观的层面来建构和组织语篇,而不必完全依赖其他的形式手段。
从对语料初步分析结果看,隐喻语篇分布和作用格局是:在微观层面(小句和句子)作用最突出,其次是宏观层面的第一层面,大量的小说﹑诗歌﹑散文和新闻报道往往通过标题隐喻化的方式宏观控制语篇的主题思想。但是具体到特定的不同的语体,隐喻的语篇建构和组织的程度和比重还有待研究。
有待解决的问题如下:宏观隐喻支配宏观语篇的机制和格局是什么样子?微观隐喻支配微观语篇的机制和格局如何?换言之,隐喻的微观系统里的本体和喻体在语篇建构和组织的过程中配置如何?隐喻的宏观系统之间的各微观隐喻在建构和组织语篇时的相互关系和作用如何?第一层面宏观深层隐喻和第二层面的宏观深层隐喻在建构和组织语篇时的相互作用的关系如何?在微观层面,隐喻建构和组织语篇与句法关系如何?这些问题需通过建构另一个分析框架回答和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