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 与MRI检查诊断脑外伤的临床分析
2022-05-23李佳兴城市人民医院辽宁葫芦岛125100
李佳 兴城市人民医院 (辽宁 葫芦岛 125100)
内容提要:目的:对比CT与MRI检查诊断脑外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6月~2020年12月在本院收治的脑外伤患者70例,对70例患者均实施CT与MRI检查,分析不同诊断方式取得的效果。结果:采取MRI对脑外伤患者进行诊断的结果和复查以及手术结果无差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CT临床检查,脑裂伤、硬膜外、出血性病灶检查率数值较复查或者手术对应检出率数值小,P<0.05,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脑外伤的临床诊断上,首选MRI检测方式,提高检查准确率,便于调整患者病情,提升患者生活质量,需要大力提倡与推广MRI检查诊断技术。
脑外伤主要是当人体头部受到硬物的撞击下发生的肉眼可见的外伤,如果没有在第一时间对脑外伤患者开展行之有效的处理,极有可能造成系列性严重后果。且损害程度和伤害性质归属弥散性损害的范畴,脑损害部位不同对应的临床表现也是不相同的[1]。脑外伤往往也会引发不同程度的永久性功能障碍。患者在发生脑外伤之后,同时存在意识模糊,头晕、头痛等的临床表现,局灶性损害会带来听觉、视觉、语言和运动等异常症状,弥散性损害引出意识不清晰或者睡眠质量不佳等问题,尤其是硬膜下血肿、昏迷与遗忘综合征[2]。近几年来我国脑外伤疾病的发生率表现出了逐年上涨的态势,在早期发现,通过行之有效的治疗之后愈后尚佳,但重症患者治疗难度偏高,倘若病情严重有可能造成患者直接死亡[3]。对于脑外伤患者治疗方面主要以药物联合手术综合治疗为主,但若没有及时对患者进行脑外伤诊断,势必会降低临床治疗成效,不利于患者生命安全保障。所以采取CT与MRI检查诊断的方式进行脑外伤临床研究,探讨脑外伤检查诊断的高效手段,对本院受诊的70例脑外伤患者实施MRI与CT诊断,探究两种诊断方法的效果,做出以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在本院2019年6月~2020年12月接受诊断的70例脑外伤患者进行MRI与CT对比分析。其中男性36例、女性34例,年龄24~70岁,平均(47.32±5.03)岁,入院时间2~12h,平均(3.56±1.48)h,体重50~86kg,平均(70.12±2.08)kg。文化程度:15例初中文化、30例大专文化、25例本科或者本科以上文化。所有患者及家属均明确本次医学研究内容,签署了知情书。本次研究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纳入标准:满足临床医学上脑外伤判定标准的患者;生命体征相对稳定化的患者。排除标准:处于妊娠期或者哺乳期的患者;伴随精神障碍的患者[4];肝肾疾病患者;有先天性心脏病和高血压患者;配合能力差的患者。
1.2 方法
给予70例患者先后进行CT检查与MRI检查,分析不同诊断方式取得的效果。
CT检查:使用本院Siemens Sensation 64仪器,扫描厚度≤10mm,进行扫描10层,对临床疑似人体后颅窝病变的情况执行薄层扫描,厚度是3~5mm[5];对于MRI检查:挑选本院西门子1.5T Symphony设备,找到SET1W位置进行程序扫描及横轴位或者加矢状位,在TSE以及T2W的横轴位,进行EPI-DWI横轴位控制,保证1000s/mm2与B值≤0.5000,对应图像通过MR软件制作为ADC图像,这些检查结果交给医院内诊断经验丰富的两位医师一同查阅,接下来进行复查与手术明确检查正确性[6]。
1.3 观察指标
以复查或手术结果为标准,对比CT检查与MRI检查的诊断结果。
1.4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值检验。计数资料则用%表示,采用χ2值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脑外伤70例患者分别实施CT以及MRI检查,图像结果为病灶共有70个,涉及出血性病灶、脑裂伤、硬膜外血肿、硬膜下混合血肿等。其中出血性病灶12例、脑裂伤5例、硬膜外血肿18例以及硬膜下混合血肿15例。CT检查脑裂伤3例,占比4.3%、出血性病灶10例、占比14.3%,硬膜外血肿13例、占比18.6%,硬膜下混合血肿10例、占比14.3%,未见异常34例、占比48.6%;MRI检查脑裂伤5例,占比7.1%、出血性病灶12例、占比17.2%,硬膜外血肿18例、占比25.7%,硬膜下下混合血肿15例、占比21.4%,未见异常20例、占比28.6%。互相对比检查结果:采取MRI进行诊断的结果和复查以及手术结果是一致的,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对于CT临床检查,脑裂伤、硬膜外、出血性病灶检查率数值较复查或者手术对应检出率数值小,P<0.05,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如表1。
表1.两种不同检查结果对比(n=70,n/%)
3.讨论
最近几年,我国脑外伤患者数量在逐年上升,针对全部的外伤情况,脑外伤人数排在前三位,可见脑外伤产生率是比较高的,严重会造成患者残疾甚至死亡。对于脑外伤,主要是暴力在直接或者间接作用下,创伤到人体头部,引出人体颅脑组织受损,病情发展相对迅速,临床表现繁琐,所以要及时的对患者进行诊断和治疗,以免耽误最佳治疗时机[7,8]。在医学技术的不断创新之下,多种技术都被作用在脑外伤的检查判断中,十分常见的便是CT检查以及MRI检查,前者存在速度快的特征,针对急性出血情况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得到结果,可是在相对隐蔽的病灶检查中,CT检查方式会表现出盲区状态,特别是脑干或者颅底部,病变呈现效果不够显著。且此种检查方式容易产生漏诊现象,所以会限制临床诊断结果。和CT检查方式进行对比,MRI存在固有的优势,不只是可开展多序列临床检查,还可较好的分辨人体软组织,尤其是凸显人体脑干、小脑或者颅前等位置的病灶,预防脑外伤并发症产生,所以MRI检查方式的准确率更高一些[9]。
迄今为止,CT检查依旧为临床诊断急性脑外伤疾病的最普遍方式,同时其也为一类首选检查方法。既往研究证实:通过对急性脑外伤患者开展CT检查,能够明确查看颅内是否存在血肿以及出血位置、血肿规格等。与此同时,也可以测定出患者大脑脑室指数、脑室压迫程度水平、中线移位程度等多项指标,其有助于全面判断患者病情严重程度,为患者制定出早期手术治疗方案[10,11]。值得说明的是,对患者开展 CT检查对于节省患者治疗时间来讲,也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以往相比,当前我国医学技术更为先进。在此背景之下,MRI检查和与之相关的技术也更为完善。MRI扫描速率明显提升。现如今,MRI检查已经在临床中被广泛应用。将此类检查运用于急性脑损伤诊治研究方面能够取得满意效果。这种检查方法有着多参数成像和多方位等等优势,能够更为全面且清晰的展现出患者发病位置真实情况。把这种检查技术适用于急性脑损伤患者临床诊断中能够取得更高的特异性以及高敏感性结果,且这种诊断方法在诊断疾病中准确性也比较高。
另有文献研究表明,针对于超急性期出血和颅骨骨折患者来讲,开展CT检查的价值明显比MRI高,且这种检查方式检查速度比较快[12]。因而其仍旧可以被视为急性脑外伤临床表现严重患者首要检查方法。通过对患者开展此项治疗,尽早确定其是否需要手术。MRI检查能够展现出患者脑损伤形态情况,其在展现小范围脑挫裂伤、小脑脑干损伤、单纯化脑挫伤、硬膜下小水肿等方面的优势明显比CT更高[13,14]。所以说,也有必要将MRI检查其视为急性脑外伤的常规扫描方式。对于此,本次研究认为,针对于并不严重的病例检查方面,可首选CT检查,而对于CT扫描结果和临床表现并不符合的患者,应当及时对患者开展MRI检查,同时也要积极查找对患者实施CT检查没有被发现的病变。
本次研究中,CT检查脑裂伤3例,占比4.3%、出血性病灶10例、占比14.3%,硬膜外血肿13例、占比18.6%,硬膜下混合血肿10例、占比14.3%,未见异常34例、占比48.6%;MRI检查脑裂伤5例,占比7.1%、出血性病灶12例、占比17.2%,硬膜外血肿18例、占比25.7%,硬膜下混合血肿15例、占比21.4%,未见异常20例、占比28.6%,互相对比检查结果:采取MRI进行诊断的结果和复查以及手术结果是一致的,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对于CT临床检查,脑裂伤、硬膜外血肿、出血性病灶检查率数值较复查或者手术对应检出率数值小,P<0.05,表明在医学检查中,应该首选MRI检查方式,更好的进行疾病治疗和预后处理。
也有文献对比了急性脑外伤CT、MRI的敏感性以及特异性比较情况,结果表明,共计48例脑外伤患者均接受了手术治疗,通过手术结果证实:11例为脑挫伤、24例为硬膜下血肿、2例患者为蛛网膜下腔出血、9例患者属于硬膜外血肿的情况。有2例患者属于硬膜外下混合血肿。和手术诊断结果相对比而言,MRI检查于蛛网膜下腔出血以及脑挫裂伤等诊断准确率均要比CT检查更高,组间数据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15]。而文献中从两种检查方式诊断疾病的敏感性方面来看,该学者把特异性视为横轴,把敏感性视为纵轴。分析MRI和CT于ROC曲线内的图像情况,结果表明,MRI检查曲线与直线类似,其明显在CT检查曲线之上。该项结果代表对于脑外伤患者而言,和CT检查相比,对受试者实施MRI检查能够表现出更高的特异性以及敏感性,其有着相当高的诊断价值,与本次研究结果一致。
通过总结此次研究发现,从脑外伤疾病鉴别诊断方面来看,工作人员应当将该疾病和脑损伤后遗症做好甄别工作。患者在发病之后一段时间内,会表现出复视、头痛、头晕等等不良症状,但值得说明的是,在有时经过常规检查并一定会出现器质性病变。比如对患者开展CT检查,但不存在明显影像学改变时,医生可以通过对患者使用MRI影像学检查完成疾病的鉴别和诊断工作,提高疾病的诊断准确率,尽早发现病灶,及时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