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无尽攀登》的多重价值建构

2022-05-23张宇楠

电影文学 2022年6期
关键词:夏伯渝珠峰纪录片

张宇楠 张 晖

(1.四川电影电视学院播音主持学院,四川 成都 611331;2.成都市广播电视台,四川 成都 610000)

在纪录片较少登陆院线,难以与故事片展开市场争夺的今天,由叶俊策执导的《无尽攀登》在上映后取得了良好的口碑,这是与电影蕴含的多重价值建构密不可分的。在新世纪,我国的纪录片创作步入理念、视角等多元融合,技法迭代加快的时期,《无尽攀登》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值得细究的价值建构模型。

一、双价值链下的人文纪录片价值观照

人文纪录片除了具有作为视听艺术的审美价值之外,更多的是记录乃至改变整个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以及思想文化氛围。近百年来,在优秀纪录片不断涌现的同时,人们也从不同的角度对纪录片进行探讨,围绕其价值体系问题聚讼不已,批评者们致力于树立一个公认的,具有广泛指导意义的纪录片价值评价体系。

针对人文纪录片的“双价值链”思考应运而生。一部优秀的纪录片在记录人类真实历史片段同时,还突破了事件表象,凝结着主创关于生活、生命相关问题的思考,也给予观众相应的启发。这一过程,被概括为两条“价值链”。即纪录片“从选题、拍摄到后期剪辑,价值主体——纪录片人对客体——素材的属性的评估、取舍和再现构成了一个‘价值链’;从纪录片播映开始,评论家、观众同时都成为价值主体,纪录片成为价值客体,评论家、观众对作品的认知和评价构成了另一‘价值链’”。换言之,第一价值链意味着纪录片价值的生成,它存在于纪录片的创作过程中,由创作者对素材的认知、评价和处理体现出来。如在许慧晶的《棒!少年》中,许选择了跟拍北京一所私立少年棒球专业学校中小队员和教职员工们一年多的生活,最终以马虎与小双两个家境并不富裕的少年的成长为主线,相对于棒球运动本身的魅力,少年的奋斗精神之外,故事中包蕴的更多的是许慧晶关于底层少年出路的思考。第二价值链则意味着纪录片价值的实现,它的起点恰恰就是第一价值链的终点,此时观众和评论家接受与解读创作者的观点,最终将其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认知,由此,双方观念重合的部分在此得到强化。而这种内化还将继续延续,一方面发展为作为对该片的标准解读得到沉淀,另一方面则体现在观众的现实实践上,人们在纪录片的影响下做出的一系列行为,都可以视为纪录片的现实效应。如在观看曹金玲的《武汉日夜》后,人们普遍能领会到曹金玲所想要赞颂的武汉医护人员、志愿者等人在疫情面前不畏生死,守望相助的精神,他们在感动的同时,也会在某种程度上,在自己的生活中践行这一精神,或是积极地投身于当地抗疫工作,或是在其他工作中勇于成为志愿者,做出自己的贡献。

而人们也在纪录片的传播接受过程中发现,由于主客体发生了变动,两条价值链并非都能实现重合,二者往往是一种“和”的关系,也就是说,一部纪录片(尤其是人文纪录片)在其创作,发行过程中,有可能显示出多重的价值建构。要想较为全面公允地评判一部纪录片,就有必要对其双价值链上的价值进行统一观照。人们意识到:“剖析一部人文纪录片的价值要以历史和现状为前提,从文献历史、艺术审美、人文传播、社会影响、产业开掘五方面审视其综合价值。”而对《无尽攀登》,也有必要从这五大维度加以探讨。

二、《无尽攀登》的文献历史与艺术审美价值

作为一部人文纪录片,电影同时具备了如下几种价值维度,并且各维度都有较为鲜明的特点。

(一)文献历史价值

对于一部纪录片来说,文献历史价值是其整个价值体系的前提。纪录片(documentary)的命名本身就具有“文献”意义,纪录片要承载一定量的,真实、准确的信息,这是其与故事片区别最大的一点,也是其文献历史价值所在。正如《三节草》导演梁碧波所指出的:“一个国家没有纪录片,就像一个家庭没有影集一样。什么东西构成这个影集,我觉得,还是现实主义的东西。”在《无尽攀登》中,电影回顾了夏伯渝四十余年来四登珠峰“无功而返”的历史,又以记录历史的严肃态度,记载了最终登顶的第五次攀登。前四次未能成功的真实原因得到交代:1975年的冻伤,2014年的雪崩,2015年的尼泊尔大地震以及最为可惜的2016年的,距离峰顶仅仅94米时的暴风雪。同时夏伯渝所克服的诸多困难:身体上的残障,淋巴癌、血栓和年迈,经济上的拮据等,也被如实记录。

而在介绍第五次攀登时,电影实际上分为两条线索,一条讲述的是在珠峰的六天攀登历程;另一条讲述的则是夏伯渝的日常生活,包括在北京家里的生活,攀爬其他山峰与徒步等。笃信“力量是一切的基础”的主人公在家里露出残肢和上半身壮硕的肌肉,用哑铃、沙袋等负重进行深蹲、引体向上、仰卧起坐等各种锻炼,妻子在访谈时提到夏伯渝在遭遇雪崩时感叹的“这一天终于来了”,人物最终收获的珠峰登山者们一起鼓掌让路和劳伦斯“最佳体育时刻”奖荣誉的场景等,也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

值得一提的是,在故事片《攀登者》中,1975年中国的这次对世界之巅的挑战被进行了艺术化的处理,电影中胡歌饰演的角色,年轻的杨光正是以夏伯渝为原型创作的。在《攀登者》中,杨光与女医生赵虹有着若隐若现的情愫,不料杨光不小心将开水洒在了赵虹的腿上,于是他将自己的睡袋剪掉一半给女医生遮盖双腿,这才导致了自己被冻伤。而在夏伯渝的真实经历中,这位“火神爷”则完全是出于对丢失睡袋的藏族队友的关爱而将睡袋慷慨让出,相对于有愧疚之心的杨光,夏伯渝无疑更为无私。故事片为了戏剧性,进行虚构叙事是无可厚非的,但对于不曾接触资料的观众而言,他们便有可能对历史人物产生误解。在这样的情况下,《无尽攀登》完成了对夏伯渝故事的重述,并特意邀请胡歌对夏伯渝进行采访,无疑有着还原真相,正本清源的意义。

(二)艺术审美价值

艺术审美价值是一部纪录片价值体系的支撑点,它评价的是纪录片在叙事文本的编写,在视听语言的设计等方面的表现力。不具备艺术审美价值的影像只能被视为长短视频的连缀,而不能被认为是电影,也不具备长时间传播的可能。德国电影理论家克劳斯·克莱梅尔就曾在《德国纪录电影的双重困境》中指出:“纪录的质量首先取决于美学的质量。”而这也成为目前国际上最具代表性的关于纪录片的美学观念。如美国的《徒手攀岩》中,亚历克斯登顶的故事之外,由十几人组成的摄影团队为观众展现的美不胜收的约塞米蒂国家公园和酋长岩的壮丽景色也同样震撼了观众。《无尽攀登》中同样有这样具有视觉冲击力的画面,在特意选取的镜头视角中,观众能看到夏伯渝银亮的假肢磕向冰面,能看到阳光移动下,人物身周山色和天色变幻,大本营中遍布帐篷与彩色旗帜,飘扬着洁白的哈达等日常生活中少见的奇异景象。

而在影像之外,电影的文本设计同样具有艺术审美价值。如在叙事上,电影采用了首尾呼应的手法,在电影一开始,便有一个声音询问夏伯渝:“你为什么要去登山?”而夏伯渝并未给出答案,在电影结尾,这一幕又出现了,而夏伯渝的回答则是简单的“我喜欢登山”。而实际上,在整部电影的娓娓道来中,这个问题在观众心中已隐隐有了答案,结尾夏伯渝的回答则进一步加深了观众的感触,而电影也在结构上体现出一种首尾圆合的美感。又如“就像一粒雪花落在冰川上,凝成冰,融成水,汇成溪流,奔流入海”等旁白撰写也极具感染力,引发人们对雪域世界眷恋的同时又富有深意,提升了整部电影的美感。

三、《无尽攀登》的人文传播与社会影响价值

人文价值被认为是整个价值体系的核心,而社会影响价值则是体系的立足点。在谈及如何辨别纪录片与新闻二者提供的“真实”时,吕新雨教授在《中国纪录片:观念与价值》中表示这取决于观察者所站的位置及其视野:“新闻是站在国家意识形态所规范的社会价值体系之中对客观事物的观察与描述,纪录片则是站在体现人文价值,以实现人文价值关怀为特征的文化体系之中。”可见,纪录片有必要具有一定的人文关怀温度,对于人的基本价值、尊严与权利,对于人的能动意识和主体力量,纪录片有必要给予关注。如在曾获得奥斯卡最佳纪录片的《黎明墙》中,电影在跟随主人公汤米徒手攀爬黎明墙过程的背后,其实关注的是他从被迫杀人、婚姻破裂、断指等梦魇中走出的心路历程,以及和凯文之间的友情。

《无尽攀登》亦然。在电影中,普通人生活中的酸甜苦辣,爱情、亲情和友情伦理等得到宣讲。电影中夏伯渝夫妇恩爱,妻子愿意为了支持夏伯渝实现梦想,不惜在2008年卖掉了北京的房子,平时总是叮嘱夏伯渝按时吃药,并送了一个寄寓了平安希望的银葫芦给他,而在登顶后,夏伯渝第一时间要做的,也是用对讲机向家人报平安,并感谢妻子四十多年来的支持。爱子夏登平的名字中则分别含有父母“攀登高山如履平地”“攀登之后平安归来”的不同想法。他悄悄来到珠峰大本营,给了父亲一个惊喜,而在父亲攀登时,他则将哈达系在父亲的帐篷上祈祷父亲平安归来。此行既是因为他担心父亲的身体,同时也是因为他想亲身感受父亲挂怀一生的珠峰。而夏伯渝的友人柯庆峰,也即电影的制片人,更是一度为帮助夏伯渝支付登山费用而抵押了自己的房子,并作为团队负责人一路跟进夏伯渝的征程。在珠峰,柯庆峰明明极为担心夏伯渝的血泡却又知道无法阻止他,只好让夏伯渝的向导随时跟自己联系。而夏尔巴向导们也以如准备供氧量更多氧气瓶的方式支持着夏伯渝。尽管电影中夏伯渝反思自己的行为是自私的,认为自己的一意孤行亏欠了家人。但是电影实际上以其身边人与夏伯渝的交流和互动间接确证了夏伯渝突破自我,挑战极限行为的正当性。

而社会价值则关乎纪录片对人类集体生存的贡献。在《无尽攀登》中,电影充分肯定了残障人士的力量,并且推动了社会进一步创造残障人士自我实现的条件。包括残障人士在内的人构成了社会生活的主体,其福祉有必要被纳入到社会共识之中,以使社会生活更为和谐协调。《无尽攀登》并不回避残障给夏伯渝造成的困难,如因为假肢没有触觉,并且登山中身体晃动幅度关系着假肢与残肢的摩擦,夏伯渝不得不始终用眼睛注视着脚底等。同时,电影又展现出科学技术与社会氛围进步给残疾人带来的便利,如电影中屡次用特写镜头介绍了夏伯渝分别用于冰雪和岩石地形的有着不同底板的钛合金假肢等,在潜移默化中给观众注入一种共识:残障人士实际上可以发挥出惊人的创造力,往往只是其身体缺陷阻碍了这一点,而这有赖于所有人共同去克服。这实际上是电影人社会责任感的体现。

除此之外,部分优秀的纪录片还具有产业开掘价值,这被视为整个价值体系的延伸。如中国的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水下中国》、日本纪录片《寿司之神》等,都展现出了可观的商业空间。而就《无尽攀登》而言,一方面,题材本身就能够创造经济价值,促进登山产业的发展,电影诱发了观众对登山运动的关注,并提及夏伯渝曾攀登海拔仅有575米的北京香山,让更多的观众意识到登山距离自己并不遥远;另一方面,“无尽攀登”本身也可以形成品牌效应,与夏伯渝所倡导的“百城千山”活动相伴生,形成电影的复制型生产。在此不赘。

四、《无尽攀登》与国产纪录片价值建构探索

目前,国产纪录片在价值建构上尚处于探索期,个别纪录片对于具体题材价值的开掘还有不尽如人意之处,而《无尽攀登》则为电影人提供了思路。

首先,在对纪录片价值的整体把握上,电影人要扮演好“把关人”角色,以良知和责任心来打造第一价值链。“把关人”(Gatekeeper)的概念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的奠基人之一库尔特·卢因于20世纪40年代在《群体生活的渠道》中提出并系统论述。他指出:“在群体传播过程中存在一个‘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的管道。”很显然,纪录片的创作也不能“有闻必录”,在《无尽攀登》中,叶俊策明显在综合了各方因素后,才在结束《流浪地球》的创作后迅速投身于《无尽攀登》的摄制中。一方面,夏伯渝在多次登山中展现出来的舍己为人和不畏困难精神,都是无可指摘,符合群体规范,对于观众具有极大正面引导意义的;另一方面,尽管夏伯渝老人是共和国的同龄人,但其并未远离公众的视野,获得劳伦斯奖,入选“感动中国”候选人物,加之电影《攀登者》的上映等,都使得观众对这一人物充满了兴趣和猜测,有着掌握其更多信息的需求,夏伯渝登山的细节有必要得到筛选,其与其他体育风云人物的区别也有必要得到厘清。

其次,是在艺术价值方面,纪录片有必要注重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结合。人们早已注意到,在纪录片的摄制中,要充分使用长镜头、同期声等手法,充分尊重客观事物的发展变化节奏与细节,以真实自然的效果来征服观众,这一点也出现在《无尽攀登》中,电影准确地把握住了人物在冲顶之前体力消耗到极致时的状态,并不惜以长镜头来对诸如喘气、肿胀以及遍布冻伤痕迹的脸颊,因为晃动摩擦造成的有可能致命的血泡等进行展现,让观众陷入到揪心牵挂的情绪中。但另一方面,纪录片又需要浪漫主义美学元素,如早在20世纪60年代,在同样是登珠峰题材的纪录片《征服世界最高峰》中,电影就“用现实主义手法表现了我国登山队员一次次无比艰险的攀登,同时影片也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巍巍山川,奇雄、壮美”。《无尽攀登》同样具有如皑皑白雪,夕阳西下,风云变幻,云雾缭绕下雪山巍峨矗立,飞鹰从长空中掠过,浅蓝的冰晶纷扬滚落等壮观的,充满浓郁美感的画面。并且如夏伯渝与妻子的对话,夏伯渝与胡歌的对话等,有着举重若轻,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夏伯渝关于登顶成功后“不是我征服了珠峰,而是珠峰接纳了我”的感慨等,同样是具有诗意,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

最后,在人文关怀方面,电影要注重主流话语之“大”与平民视角之“小”的集合。纪录片理应关注普通人的喜怒哀乐,将其生活与社会主流文化相结合,彰显人文气象。相对于《征服世界最高峰》,《无尽攀登》保持了与宏大叙事,精英话语一定的距离,加入了如夏登平等更多观众能在其身上看到自己的普通人角色。同时,电影并没有仅仅展现夏伯渝与珠峰间的故事,在登顶珠峰这一核心任务之外,电影还告诉观众夏伯渝对其他十余座同样具有相当难度的山峰发起挑战,足迹跨越了各大洲。在此,夏伯渝“我喜欢登山”的理念被进一步诠释,观众能意识到,主人公的坚守并非病态执念,最为人们熟知的珠峰仅仅是夏伯渝目标中的一个,而电影名称“无尽攀登”的意义也由此得到彰显。人物的攀登在客观上为国争光的同时,更是为了确立自我意识,自我主体,满足自我愉悦。人享受生活,发展爱好的权利得到了尊重。这一点已愈发为中国电影人所注意到,除《无尽攀登》外,还有如郭柯在《二十二》,金行征的《无臂七子》等,《二十二》摆脱了对慰安妇群体的刻板印象,而将表达重点置于每个老人个体情感支撑上,《无臂七子》则着眼于残疾人遭遇的包括婚姻失败、经济窘迫等痛苦,以及坚强背后的敏感、脆弱等情绪,这些纪录片都赢得了观众的共情。

诚然,《无尽攀登》还存在一定的可商榷之处,电影中日常生活与攀登珠峰这两条线还可以建立一种更充分的互动,在攀登珠峰这一条线中,人物从C5到登顶这一段路的展现较少,以至于部分观众有可能情绪没有适应电影节奏,或是会低估登顶的难度等。这是与其所受到的主客观因素影响分不开的,从主观上来说,叶俊策排斥故事片叙事手法在纪录片中的运用,想尽可能少地减少创作者在影片中的干预痕迹;从客观上来说,由于气温、地形等的限制,在珠峰拍摄人物整个攀登的过程本身就存在极大的危险,有可能造成素材不足的问题。这是无伤大雅的,也无损于整部电影在价值建构上的示范意义。

毫无疑问,历史难以复现,时间流程不可静止,而人文纪录片则因聚焦真实,记录当下而具有了特殊价值,称为人类影视文化宝库中不可或缺者,也是人类凝望世界,反观自身的一扇窗口。《无尽攀登》因其完成的多重价值建构,而引起了不同阶层观众的强烈共鸣。对于纪录片创作者来说,《无尽攀登》具有不可低估的借鉴意义。

猜你喜欢

夏伯渝珠峰纪录片
如何才能登上珠峰
咦?珠峰“身高”在变?
夏伯渝的珠峰梦
揭秘珠峰身高
每年都在长高的珠峰,是怎么测“身高”的?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夏伯渝:69岁无腿战士逐梦43载征服珠峰
纪录片之页
夏伯渝:无脚斗士的珠峰登顶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