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提高小学学困生阅读能力的策略
2022-05-23梁彩萍
梁彩萍
【摘要】阅读能力是每个人应当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是高效学习和应对生活的关键能力。新课标对各个年级段的学生在阅读方面都作出了具体的要求,可见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性。在新课程改革的当下,教师更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阅读学习,特别是学困生。
【关键词】小学;学困生;阅读能力;策略
部分小学高年级学困生的语文成绩上不去,究其原因,主要是阅读理解部分和写作部分失分比较多。而阅读积累和阅读理解能力又直接影响了写作能力。
据二十多年的语文教学经历和经验,我发现学困生在阅读方面存在着诸如兴趣不高、信心不足、耐心有限的问题。据此,我因材施教,对症下药,通过一些措施,致力帮助学困生摆脱阅读困难,提高阅读能力。
一、师生联手,提高学困生的阅读兴趣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我们做事的一只无形的助推手。有了兴趣,我们才会更主动更积极去做事情,才能事半功倍。据我观察,大部分学困生对阅读缺乏兴趣,他们在文字中找不到聚焦点,感受不到文字传递的信息,也就没了阅读兴趣。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我利用这个主阵地,为学困生量身打造一些趣味性浓的课堂活动,如:朗读比赛。语文课本中不乏文质兼美的文章,对于优等生,朗读起来不成问题,但是对于学困生,可能就是一道坎。通过朗读比赛的形式,鼓励学困生多参与活动,提升他们的课堂参与感。在朗读中感受语言文字之美,培养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丰富的语感。再如:詞语对对碰。我们的课本上有很多四字词语,但是学困生很难记住它们。我们老师可以通过和学生玩词语对对碰的方式,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有效帮助他们积累词汇。总之,教师在课堂上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多关注学困生,鼓励学困生多参与课堂活动,培养他们的主人翁意识,他们的学习兴趣就上来了。
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堂形式,加强课堂教学实践,培养学困生的阅读兴趣。我还根据所授课程,列出一些简单的阅读任务清单,在课堂上,我就不动声色地“照顾”这部分学生去一一完成,当他们能按要求完成任务时,我会对他们大加赞赏,全班学生会通过掌声去表扬他(她),给他(信心)。一般的清单就像下面这些:
1.大声、流畅朗读一个句子或者一段话。
2.按要求从文段中找出相关的词语。
3.背诵一个重点句或段。
4.讲讲课文的主人公的故事。
学困生在课堂上一般很少参与课堂活动,如果老师能对他们多加关注,让他们完成一些简单点的学习任务,会让学困生大受鼓舞,增强阅读自信,从而提高阅读兴趣。
二、强弱联手,增强学困生的阅读主动性
一个班级中,往往不乏优等生,而优等生往往是其他学生的学习榜样,在班中有一定的影响力,能起模范带头作用。而小组学习能充分发挥优等生“领头羊”的作用,有效调动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体现团队精神。
我给班中学生科学编排学习小组,强、中、弱合理搭配,给他们列出一些阅读任务清单,鼓励他们开展竞争,努力齐头并进。清单一般是:
(一)同读一篇文章,同讲一个故事。
为了讲好一个故事,在小组中脱颖而出,学困生也会很认真、耐心地阅读文章,记住故事情节,甚至会在理解了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讲故事的时候赋予人物更生动、更形象地描述。在小组中倾听了其他组员的讲述,学困生也会进行思考,自己和其他人在表达上有多大的差距,人的趋好心理,会让他们更乐意向优等生看齐。
(二)读不同文章,讲不同故事。
此任务对学困生来说更具挑战性,也更能激起他们强烈的阅读兴趣。据我观察,他们会饶有兴趣地寻找阅读材料,既考虑到材料的新鲜度,也考虑到阅读难度、讲述难度。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描写对象、不同的结构、不同的表达手法、不同的价值等等,小组成员讲述自己所阅读的作品故事,交流自己的看法,既考查了学生对所读文章的理解,也考查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同时增强了学生的记忆力,提升了他们的个人综合素质,增强了他们的阅读主动性。
(三)比一比,谁的阅读存量大。
新课标对学生阅读量作出了具体的要求,小学高年级学生每年阅读量不少于100万字。作为语文老师,我们更要要求学困生在课外阅读上下功夫,花更多的时间博览群书,让他们自己记录自己的阅读量,比一比,谁的阅读量大。当然,除了量要达标,也要有质的飞跃。
竞争是人与生俱来的天性,大人、小孩都喜欢竞争,没有竞争就会少了很多乐趣,活动也难以继续下去,你看游戏为什么会那么吸引人呢?正确适度地利用好这种天性,可以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动力,形成良性循环。在这个过程中,因为套上竞争的光环,能吸引学困生的注意力,也增添了活动的趣味性,这样学生能克服许多阅读的困难,最终完成阅读任务,也培养了他们的阅读自信。而且每个任务清单都能体现不同的阅读效果,检查了学生的阅读成效,这样学生也不会盲目地去读书。
三、家校联手,培养学困生的阅读习惯
作为教师,我们不光要注重学困生在课堂上阅读能力的培养,我们更要关注学困生课余时间的阅读习惯的养成。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离不开家庭的熏陶,家长的引领。我通过和家长充分沟通,取得家长的充分理解与支持,与家长达成共识,以期通过家长的行为来影响学生的习惯。
(一)我建议家长家里存书量不少于100册,并且每个月都要有所新增,从浅显的童话故事、趣味的寓言故事、短小的成语故事,到古典名著、大部头小说。这样能保证学生有阅读的条件。
(二)倡导家长和学生每天亲子阅读一小时。家里空间那么小,如果家长抱着手机或开着电视,这对孩子的诱惑可不小。在这一小时里,家长拿起书的陪伴,给了孩子一颗定心丸。慢慢地,孩子在家里能耐心地看完一篇文章、一本书了。有了这样的坚持,孩子的阅读习惯就养成了,阅读能力自然也提高了。
(三)建议家长制订奖励机制。如:每天主动开始阅读,坚持一个星期后奖励一款心仪的小点心或小玩具。坚持一个月可以得到玩一款新游戏的机会,坚持一年可以……适当的奖励可以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加强孩子对正确行为的认知和巩固。给学困生适当的奖励,实质上是对他们的行为给予肯定,激发他们下一轮的学习兴趣。
学困生不是智力障碍学生,只要我们老师抱着一种“慢”心态,陪他们慢慢培养阅读兴趣,慢慢养成阅读习惯,多年后,就一定会绽放阅读之花,收获阅读之果。
(责任编辑:梁慧婵)C4639910-78AE-4201-945A-F943BB0FFBC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