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玩转语文,乐学其中

2022-05-23覃巧丽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2年52期
关键词:安塞腰鼓窑洞

覃巧丽

为了响应国家“停课不停学”的号召,我校也开启了线上课程,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网课效率,针对三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开设了特色课程《放眼看世界》。课程最初的意图是让同学们足不出戶也能增长见识,陶冶情操,同时插入语文元素,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后来在实践中发现也可以将其他学科有机融合在一起,于是以语文为主体的“主题式多学科融合课程”就诞生了,让学生的各种感官能够充分参与其中, 丰富了学生的个性体验, 从而拓展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本次案例分析的是《放眼看世界》的第三期课程“延安,我把你追寻”。

一、教学分析

“延安,我把你追寻”是容桂实验学校三年级网络特色课程《放眼看世界》之延安篇的一个组成部分。

延安,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是一个陌生的地方,延安那段艰苦而又辉煌的历史离他们实在是太遥远了。我们总是说延安精神,那什么是延安精神?延安精神中的艰苦奋斗、自力更生、与时俱进、执政为民等精神都有什么样的深刻内涵?老师口头解释实在是太苍白。如果我们能够用一些独特的方式让他们去深切体会,相信对他们来说更好。因此,我们基于新课程标准中“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理念,根据语文学科这一特殊地位同其它学科的相关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进行教学,从而设计了以“延安,我把你追寻”的主题教学,通过多学科的融合让学生去感受那段峥嵘的革命岁月,体会延安精神的重要性。充分发挥语文科的特殊功效。

二、教学目标

1.带领学生走进延安的宝塔山、枣园、南泥湾等地,体会延安革命时期的艰苦岁月,领悟延安精神,使学生懂得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性。

2.通过这节课对延安的追寻,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特殊性,有机融合其他学科,激发学生对数学、美术、科学等课的学习兴趣,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拓宽学生知识面。

3.在充分激发学生情感的基础上,练习诗歌朗诵,体会在充沛的情感下朗诵诗歌的快感。

三、教学过程

活动一:感知延安精神   播放解放军、医生护士、工人等在前线抗疫的视频。

设计意图:播放逆行者抗疫视频,视频中逆行者不仅仅包括医护人员,还有解放军战士、建造火神山医院的建筑工人、为疫区送饭的外卖小哥等等,他们既是平凡人也是战士,延安精神在他们身上得到了体现,通过视频意识到延安精神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初步感知什么是延安精神。

活动二:追寻延安精神   带学生走进革命圣地——延安,因而融合美术学科。

设计意图:追寻延安精神, 通过对两代伟人在延安生活足迹的介绍,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白什么是艰苦奋斗和自力更生的延安精神。习主席在延安梁家河村建造的第一口沼气井体现了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的精神。通过视频欣赏、故事分享等方式带领学生参观枣园、南泥湾、杨家岭、宝塔山等革命圣地,去感受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艰辛,学生因此明白了我们国家正是因为经历了那段艰苦而又灿烂的革命岁月,才能走到如今的繁荣富强。而支撑那段艰苦岁月的正是中国共产党和延安精神。延安人民为了纪念那些为革命牺牲的先烈们,感恩如今的新生活,在劳动之余,他们创作了一种民间绘画艺术 ,在美术课上,老师将会教他们去进行创作,因此融入了美术学科。

活动三:追寻延安文化  带领学生去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天下第一鼓——安塞腰鼓的力量美,因而融合音乐学科。

设计意图: 追寻延安文化,如果说什么艺术形式最能体现延安精神,那我认为是安塞腰鼓莫属。在革命时期它被称作“胜利腰鼓”,革命根据地的人民群众在欢迎毛主席和工农红军,欢庆胜利的时候就曾跳起气势磅礴的腰鼓。其次通过图片分析安塞腰鼓的精神:它不仅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而且名扬海外。安塞腰鼓从农村打到城市;从黄土高原打向大江南北;从农家小院打到天安门前;从自编自演走向电影电视屏幕;从农运会打到亚运会;从陕北的穷山沟走上世界领奖台。安塞腰鼓以它独特而精湛的艺术打遍全国,冲出亚洲,走向世界。安塞腰鼓随着时代变化再不断地改变,同时也见证了中国的时代变迁,再这种舞蹈上,学生能够体会到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延安精神。 最后通过视频欣赏安塞腰鼓的力量美。 在舞蹈的欣赏中,同学们也感受到了陕北人民的一腔热血,自身也对这种独特的舞蹈产生了兴趣,以此可以引入音乐课,音乐老师课堂上教学生怎么去制作腰鼓,如何利用身边的材料制作安塞腰鼓的舞蹈服,怎么去跳这种舞步,这样就达到了融合音乐课的目的。

活动四:追寻人民智慧  黄土高原的产物,陕北人民智慧的象征——窑洞的介绍,因而融合科学课。

设计意图:追寻人民智慧,窑洞这中穴居方式是中国西北黄土高原人民智慧的象征。首先通过图片展示向同学们介绍窑洞的外形内饰,带领学生体会这种传统空间中渗透的自然与和谐,欣赏这种朴素的外观下所蕴含的建筑美学。接着再邀请班上在陕西等地居住过的家长参与课堂活动,分享居住窑洞的感受,窑洞冬暖夏凉,住着舒适,而且节能。这样同学们就不会觉得窑洞离他们很远了,因此也对延安窑洞产生了向往之情,想要自己去体会一下。最后老师再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窑洞是拱形的?借此让学生去思考,引入科学课,在科学课堂上,老师再跟学生一起去探索窑洞的奥秘,就这样科学课也融合到这个主题课程里了。

活动五:语文学科升华《延安,我把你追寻》诗歌朗诵。

设计意图:低年级学生阅历有限,很多诗文中所描写的内容他们没有经历过,无法表达出语言文字中蕴含的深刻思想、真切情感。我们听起来就觉得索然无味,学生也没有兴趣,他们的朗读只是单纯如同机器般地“读课文”,心中没有激昂的情感,怎能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呢?而我们要做的就是想办法激发出他们内心的激昂情感。通过前面四个活动的铺垫,此时此刻学生对延安精神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以一个诗歌朗诵活动结束这次课程,正是好时机,我选择了《延安,我把你追寻》这首新体诗。这首诗之前班上有同学朗诵过,很多同学都读不出那种革命激情,此时,我趁热打铁,把这首诗展示出来,在同学们的朗诵中,我感受到了他们的热血在澎湃,内心在激荡。对延安产生了深深的向往之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前所未有。我相信他们已经明白了他们身上所肩负的重担,他们就是民族复兴的接班人。05A1C1FE-55B5-42A8-B5FC-900015809421

四、课堂实录

(一)课前准备

视频选择、剪辑,图片选择,课件制作,资料查询,与延安当地人交流沟通。

(二)部分片段实录

片段一:感知延安精神

師:各位大朋友,小朋友们下午好,欢迎大家准时参加本期《放眼看世界》的学习,我是本期的主播覃老师。相信大家都很好奇,今天覃老师带领大家去哪里呢?别着急,我们先来看一个视频。

师播放抗疫视频。学生一边看视频,一般发表感叹这些军人、医生的伟大,可是他们忽略了其中奋斗的普通人,于是老师进行了总结如下:

师:视频里有奔赴抗疫前线的解放军战士,有日夜不停施工建造火神山医院的建筑工人,还有奋斗在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甚至有为他们送饭的外卖员。如果要你们用一个词来形容他们的品质,你会用什么词?

生1:勇敢

生2:不怕牺牲

生3:不怕艰苦

……

师:没错,大家说的这些都是一种精神的体现,他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他们执政为民,服务于民,他们开拓创新,与时俱进,这就是延安精神,而延安精神就在我们身边随处可见。师播放投影展示。

师: 现在相信同学们都猜到老师今天要带你们去哪里了吧?

生1:延安。

生2:延安。

生3 :延安。  ……

师:是的,今天老师带领大家走进延安精神的发源地,走进神圣的延安。

片段二:追寻延安精神

师:在延安,先后有两代伟人熠熠生辉。

出示毛泽东故居与自留地、工作环境图片。

师:同学们,你们仔细观察他的办公室环境,我们可以用什么词来形容?

生1:简陋

生2:感觉很冷

生3:朴素  ……

师:同学们真厉害,会用得词真多,那同学们你们想过没有,作为一位国家领袖,他为什么不把他的工作环境打理得更舒适一些呢?手底下那么红军,他为什么还要亲自种地呢?

生1:因为当时很穷。

生2:因为红军都去打仗了,没时间种地呀!

生3:因为毛主席很勤劳。

生4:他要与人民同甘共苦。  ……

师总:正如你们所说的,当时条件有限,在革命的关键时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尤为重要,我想这种精神应该体现在当时的每一个人身上,哪怕我们如今生活富裕了,但这种革命精神也应该永远地被继承和发扬。

我们如今的幸福生活是无数革命先烈用牺牲换来的,延安人民为了纪念他们,感恩如今的新生活,在劳动之余,他们创作了一种民间绘画艺术 ,大家想知道是什么吗?那就让我们一起等待美术课吧。

片段三:追寻延安文化,感受人民智慧

师:延安,这块贫瘠的土地,拥有着智慧的人民,他们给人类创造了两大财富。

生:是什么是什么?

师出示图片解说:红腰鼓,红衣服,绑着红丝带的鼓槌,简简单单,这就是第一大财富:非物质文化遗产安塞腰鼓。这是一种充满了力量的舞蹈, 我们一起通过视频去感受一下。

师播放视频并解说:手上是跳动的鼓槌,脚下是飞舞的黄沙。每敲击一次鼓槌,一股无形的力量震颤着黄土高坡。安塞腰鼓的表演是要求很高的,一般是团队表演,几十到几百人,在表演的过程要求做到人鼓合一,才能展现出震撼的场面。大家想不想亲自体验一下?

生1:想跳想跳。

生2:会不会很难啊?

生3:没人教啊?  ……

师:哈哈,别心急,舞蹈老师将会带你们去学习喔!

此时,学生都很兴奋,这是一种全新的体验。

师:同学们,那你们想知道第二种财富是什么吗?请看图片猜猜。(出示图片)

生纷纷回答:窑洞。

师:没错,这就是革命的摇篮:窑洞。窑洞是当时陕北人民的住所,内部环境是这样的(出示图片),当然这是改良装修过的,最原始的是这样的(出示图片),还有这样的(出示图片),从图片上看来,窑洞都是依山而建,老师就有个疑问了,建这么多窑洞,而且没有钢筋水泥支撑,难道不会倒塌吗?

生1:不会。

生2:会漏雨吗?

生3:里面有灯吗?……

同学们对窑洞都很好奇,提出了五花八门的问题。

师: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吗?接下里的科学课,等着你们去探索答案喔!

五、教学反思

(一)教学设计反思

1.导入巧妙。当时决定要上“延安”这个专题的时候,心理还是比较忐忑的。“延安精神”这个东西看不见摸不着,怎样才能让学生去更好地明白,更何况还是通过云上课,没办法像课堂那样流畅地互动,更没办法通过观察去辨别他们到底明白了没有。后来在设计课程的时候,灵机一动,可以以目前中国的国情引入“延安精神”,这是孩子们身边的实际情况,学生更能去领悟。果然,上课的时候,学生参与度很高。

2.围绕一条主线去设计课程。设计这堂课的初心很简单,就是想要告诉学生什么是“延安精神”,于是就把“延安精神”作为这堂课的主线,本节课的课堂设计以及其他学科在融合的时候都围绕“延安精神”来设计并教学。

(二)教学过程反思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多学科融合水到渠成。在“追寻延安精神”时,通过对宝塔山、伟人故地、伟人事迹的介绍,同学们对延安精神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由此引入另一种延安精神的体现:安塞农民画,顺理成章导入美术学科,在“追寻延安文化”时,通过安塞腰鼓的舞蹈,巧妙插入音乐学科,在“追寻人民智慧”时,通过窑洞的构造,吸引学生去探索“拱形”的原理,为科学课奠定了基础,而最后以诗歌朗诵结束课程,语文要素又得到了体现。

(三)存在问题反思

1.在诗歌朗诵环节,老师的指导不够。因为时间的限制,在诗歌朗诵环节老师没有进行深入指导,只能在课后的时候通过线上指导。因为老师没有亲身示范与讲解,还是有部分学生的潜能没有激发。

2.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突出。因为课程的特殊性,在课堂上老师解说的比较多,学生都是被老师引导着往前走,如同在看电视节目一样。

3.在讲解过程中,因为紧张出现了3次语言不流畅。

四、改进措施反思

(一)针对朗诵的指导。打破网课的局限,可以在课后进行线上交流,指导朗读技巧,也可以在后续恢复课堂后进行当面指导,然后组织一场小型的朗诵会。

(二)《放眼看世界》的主导权可以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选择想要和大家分享的地方,学生组成小组共同去探索一个地方,然后线上和其他同学交流,老师再根据学生选定的地方去设计教学。在课堂上也可以把讲解权交给学生,老师进行其他方面的指导,这样主导权就交到学生手里了。

(三)在课前应该组织好语言,经过多次磨课,提前预想到在授课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调整心态,灵活应对。

(责任编辑:梁慧婵)05A1C1FE-55B5-42A8-B5FC-900015809421

猜你喜欢

安塞腰鼓窑洞
“窑洞对”里的镇江人
唐代的腰鼓这样演奏
安塞腰鼓的体育文化价值与传承发展探究
在黄土地上飞扬的安塞腰鼓
安塞区开展“我们的中国梦”义写春联活动
你好,腰鼓
陕北窑洞民居
激发兴趣,简化腰鼓教学
drum dance in ansai 安塞腰肢舞
大西北的窑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