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课程思政的思考与探索
2022-05-23张文艳
张文艳
关键词:翻译教学 阿拉伯语 课程思政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2)-13-
一:课程思政与阿汉互译课程
1.1:课程思政的提出
青少年时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作为高校及教师,应该为其提供良好的支撑与辅助,立德树人,帮助青年学生成长为德才兼备的栋梁之材。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要求“所有高校、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全方位育人的同一格局。专业课程教育与思政教育互相融合,使思政教育达到“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效果。这种嵌入式的教学使育人和育才统一起来,使专业课教学和思政教学统一起来,有助于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成长为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1.2:阿汉互译课课程思政的现状
阿汉互译课程为我校阿拉伯语专业高年级学生的专业核心课程,本课程共64学时,分在三年级上下学期授课。该课程选用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阿拉伯语汉语互译教程》作为主教材,着重于教授学生中阿互译的翻译技巧,提高学生的翻译实践能力。该课程发展至今已经形成包含主教材、教学大纲、教案、补充教材等各项资料。
综合教学大纲、教师和教材等方面的现有情况来看,本课程课程思政教学的情况尚未达到理想的效果。从教学大纲来看,本课程教学大纲设定的学习目标为:“学习翻译理论,理解阿语和汉语在语言及文化中的异同,掌握基本的翻译方法与技巧”,课程大纲的设置缺少“课程思政”与翻译课程的有机结合。从教师方面来看,教师尚无法很好地将专业课程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起来,达到育人与育才同步进行的效果。从教材方面来看,本课程选取的主辅教材的出版时间均在2016年之前,阿译汉翻译案例部分多节选自阿拉伯文学作品,阿拉伯报刊、杂志、网站,阿拉伯国家名人演讲辞等,汉译阿翻译案例多选自国内出版设已经出版的中国文学作品、文化读本等。
二:阿汉互译课课程思政对专业课教师的新要求
2.1:德育为先,重视课程中的思政教育导入
陶行知指出,学校的任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会学生如何做人,这是教育的终极目标。古语也有言: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作为高校教师,要始终将“立德树人”意识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中。
2018年9月,教育部颁布《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简称《新时代高教40条》),明确指出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高水平本科教育全过程”,要“强化每一位教师的立德树人意识,在每一门课程中有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课程思政”的实施有利于将不同课程的学科优势和思政元素结合起来,使高校教师的育人潜质得到充分发挥。思政教育嵌入所有课堂教学,使学生在学习和运用专业知识的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树立家国情怀,增强个人责任感,形成正确的价值体系。因此,阿拉伯语专业的教师应该用好课堂讲坛,课堂上和生活中的一言一行都應该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使学生们无时无刻不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浸润,从而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2.2:深挖教材,探索思政教育与课程的结合点
2019年,《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简称《质量二十二条》)第一条即要求把“课程思政”建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统一、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充分发掘各类课程和教学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因此,挖掘教材中的思政教学元素,探索思政教育与课程的结合点,实现传授知识和价值观塑造的双重目标。
就阿汉互译课程目前所使用的教材来看,教材类型均为理论和实践结合,理论配套的翻译材料题材丰富多样、数量较多,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不可能面面俱到,对每一例翻译材料进行深入讲解。这就需要对教材中的翻译材料进行筛选,选择符合课程思政精神的、学生感兴趣的翻译材料作为课堂重点讲解、学习的材料,配合翻译理论进行课堂教学,使思政元素与课程内容良好穿插,积极呼应,不生硬,不刻板的实现课堂思政。
在具体的授课过程中,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适当补充一些包含家国情怀、中国优秀文化元素、国家相关政策相关的材料,如:中国的名家名作、政府工作报告、中国著名的旅游景点等。课外翻译素材以自主学习、练习为主,结合参考翻译进行课程学习总结和思考。这种翻译素材的补充一方面有利于学生翻译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也无形中提升了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
2.3润物无声,重视课程教学设计
专业课程思政建设需要注重显性教育与隐形教育相结合,使思政教育在不知不觉中渗入 学生生活,浸入学生心灵,使思政教育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因此,在实施外语“课程思政”前,专业课程教师除了应深度挖掘教学内容中蕴含的“思政元素”、还应该通过精心的课程教学设计,“巧妙地将其融合于外语知识目标和外语能力目标,潜藏于教学过程之中,充分发挥润物无声的‘思政教育’在无意识心理状态下的感染、浸润、陶冶和认同作用,力求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达成语言知识目标和语言能力目标的同时,巧妙无声地达成素质目标、思想目标和价值目标。”
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前提是充分而深入地挖掘教材内容,在此基础上筛选出相关的思政元素,再进行教学设计。运用适当的教学语言、教学方法、教学策略将包含思政元素的教学材料进行转化,“不露声色”地在授课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以阿汉互译课程为例,课程教学可以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教学方式,线上以教师设定学习任务清单、学生自主学习、完成学习目标为主,线下课程以问题进行驱动,使学生深入理解掌握每节课学习的目标。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思政元素作为线上教学的铺垫,线下学习过程中再对思政元素进行巩固,使思政元素和课堂知识紧密结合起来。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通过一些线上或线下的翻译活动来辅助课堂教学:诗歌翻译比赛、阿汉翻译工作坊、场景模拟翻译练习等。这些翻译活动的选材、具体实践流程、评价等要素均需要教师进行活动前的设计,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有机融入到每一项翻译活动中,使学生在翻译活动的过程中不仅收获知识,同时也实现了教学中的德育目标。
三:思政教育与阿汉互译课程结合的重要意义
3.1:有助于培养德艺双馨的人才
大学阶段是人生成长成才的重要阶段,是人生的关键时期,同时,这一时期也是大学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正确教育的时期。高校和教师是大学生在大学阶段的主要培养者和引导者,需要肩负起这份责任:作为高校,需要强化“课程思政”理念,探索切实有效的方法加快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大思政平台,为教师提供良好的课程思政育人氛围,为大学生提供优质的成长和学习环境;作为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传授必要的专业课程知识,又要“将家国情怀、文化素养、道德修养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等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有机融入专业课教学”,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当代青年。
我校阿拉伯语专业的学生,毕业之后就业方向比较多元:有使领馆、电商公司翻译岗位、教师岗、公务员等岗位。这些岗位不仅需要毕业生有过硬的专业素养,同时也要求其政治立场坚定,思想品德端正,才能全方位胜任岗位的工作要求。专业课程尤其是阿汉互译课程中思政元素的有机融入,对于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能够胜任各类岗位要求的毕业生是很有必要且很有益处的。
3.2:有助于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
中国和阿拉伯语国家因为丝绸之路相知相交,是共建“一带一路”的天然合作伙伴。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得到了阿拉伯国家的积极支持和响应。截至目前,已签订“一带一路”合作文件的阿拉伯国家有:科摩罗、毛里塔尼亚、吉布提、阿尔及利亚、索马里、突尼斯、巴勒斯坦、利比亚、也门、约旦等。这意味着阿拉伯国家认同中国共建“一带一路”的倡议,阿拉伯国家愿意和中国一起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与阿拉伯国家想要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离不开中阿人民的共同参与,特别是语言学习者的积极参与。
作为阿语人,应该精进专业学习,扎实语言功底,致力于讲好中国故事,将中国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现实国情和发展情况介绍给阿拉伯人民,助力实现中阿“民心相通”,推进中阿合作共建“一带一路”倡议。
参考文献
1:常晨光、周慧、曾记.国别与区域研究课程中的课程思政——理念与实践[J],中国外语,2021(18):78-83.
2:黃国文、肖琼. 关于外语课程思政建设的思考[J]. 中国外语,2020(5).
[基金项目]上海高校青年教师培养资助计划“线上教学背景下阿拉伯语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的思政教育导入:路径设计”(Z200012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