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哲》办刊宗旨研究
2022-05-23张馨月刘斯航
张馨月 刘斯航
“昌明传统学术,锻铸人文新知,植根汉语世界,融入全球文明”,这四句话既是以古典性和高端性著称的《文史哲》杂志始终不渝的办刊宗旨,也是时代赋予文科类杂志社的使命。左翼文学作为横亘中国20世纪的文学现象,毋庸置疑是中国传统学术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因此,本文以《文史哲》开辟的左翼文学专栏中沉博绝丽的文章为例,通过细读分析、查阅资料的方法,深刻解读《文史哲》办刊宗旨,仔细研究左翼文学专栏对办刊宗旨的贯彻执行,认真揣摩左翼文学专栏的借鉴意义。最后本文希望给人文社科类杂志社如何坚守初心、引领创新,如何推动中国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如何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以精神层面的启发。
一、《文史哲》办刊旨趣解读
(一)贯通古今语境,延续中华文论遗产血脉
文史哲杂志社设立的《重估儒学价值》栏目、《文史新考》栏目和《疑古与释古》等栏目都体现了杂志社对昌明传统学术的追求和努力。无论是冯天瑜的《“封建”考论》的发表,还是人文高端论坛“秦至清末:中国社会形态问题”的举办,抑或是“中国社会形态问题”栏目的设立,都以新时代的政治哲学理念观古,对秦至清末的中国社会形态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阐释,而且在对古典的研究中所允许的界限内发表了一系列“以古观今”的洞见,正所谓“锻铸人文新知”。
总之,当今我们要建立自己的哲学体系以指导人们的思想,也就是从传统学术中提炼出能够指导人们思想和行动的文化,即“昌明传统学术”,同时也需要我们将传统学术进行新时代的解读,创造出能够为新时代发展添砖加瓦的人文新知,即“锻铸人文新知”。
(二)纵横中外视野,融合国内国际学术新知
在“古今中外”相互交汇的四重语境下,《文史哲》杂志的文学实践中无论是“昌明传统学术”还是“植根汉语世界”,既不是一味复古,也并非自我封闭。①《文史哲》着力推动的“儒学与自由主义的对话”,即是将中国古典文化和西方自由主义文化进行融合性的尝试,以期让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进行充分的交流,汲取优秀文明,让两种文化碰撞出新的火花。从而让中国文化这棵大树以本土古典学术为根基,汲取有利于自身成长的全球养分,最终长成可以荫蔽中国的参天大树,让祖国的花朵都能够在大树下茁壮成长并为大树的成长贡献他们的力量。
2014年以来,《文史哲》杂志不断开拓海外市场,创办了刊物的国际版,有力推动了中国文化融入当今世界,也加深了西方文明对东方文明的理解,实现了当代中国对西方文化的了解,一定程度上超过了当代西方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同时也有着大胆吸取国际学界精华的敏锐意识,意在实现贯通融合古今中外学术传统与创新之道的深层考虑。
二、左翼文学专栏对办刊宗旨的贯彻执行
左翼文学专栏既是对《文史哲》办刊宗旨的贯彻执行,更是对时代、对人文社会类期刊要求的深刻诠释。经过文献研究,我们发现《文史哲》左翼文学专栏中的文章主要從五个方面对左翼文学进行了符合时代精神的研究:从国际背景横向研究左翼文学;从发展历程纵向研究左翼文学;从鲁迅先生的角度精细研究左翼文学;从左翼文学内部的差异性深度研究左翼文学;从历史角度考证左联往事。下面将围绕这五个方面探究左翼文学专栏对《文史哲》办刊宗旨的执行情况。
(一)昌明传统学术,锻铸人文新知
第一,左翼文学作为传统文学思潮,固然没有随着左翼文学联盟的解散消失殆尽,而是以其潜在的影响力熏陶着20世纪30年代以后的文学发展。《命名的故事:“底层”,还是“新左翼”》一文探究了21世纪以来和左翼文学特点相像的描写底层群众悲惨生活的文学。[1]从这篇文章中我们知道左翼文学中对百姓苦难生活的叙述对后世的文学有不可磨灭的影响,这一传统学术应该在新时代得以发扬光大。同时,通过挖掘新世纪文学中存在的左翼文学的“影子”,我们对左翼文学的认识也发生了与时俱进的改变,锻铸了人们对左翼文学影响力的新知。
第二,左翼文学专栏刊登了很多研究鲁迅先生的文章。在人们以往的认知中,鲁迅先生似乎在20世纪30年代便彻底地“向左转”了,但是《“转”而未“变”》一文中作者提出“转变”和“不变”,在鲁迅那里以不同形态同时存在着,变化的是某种实体性思想,不变的是一种思想结构。②因此,这篇文章便以自己独特的创新精神为我们理解鲁迅先生“向左转”问题铸造了新的认知,让我们明白了世界上任何转变都不是绝对的,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问题。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左翼文学专栏在昌明传统学术的同时,总是能够结合史料的查询得出创新性的甚至颠覆以往人们认知的结论,也就是真正地做到了锻铸人文新知。
(二)植根汉语世界,融入全球文明
第一,左翼文学专栏以本土传统学术为本,从历史与文学相结合的角度深度研究左翼文学。例如《国家转型、主体性与文学的作用——重思“左翼鲁迅”》一文就从鲁迅先生对建构强大现代国家的客观理性和对文学主体性的坚持角度重评鲁迅的价值,鲁迅的超前思想给今天的我们带来很多启迪。[2]把国家转型和文学联系在一起,从中国本土性出发研究左翼鲁迅带给我们的影响和自身的价值,这篇文章的题目铿锵有力地诠释了“植根汉语世界”这个宗旨,也符合国家对新时代人文学术期刊的要求,同时这篇文章从鲁迅先生对文学主体性的坚持角度阐述了文学应该坚持植根于本土的文化沃土,以传统文化为本,同时放眼全球文明,将中国源远流长的五千年文化融入全球文明的海洋中。
第二,左翼文学专栏还专注于从国际背景研究左翼文学。左翼文学专栏的文章始终秉承办刊宗旨,在坚持“植根汉语世界”的同时真正地做到了“融入全球文明”,做到了在坚守初心的同时勇于创新,从这些文章中我们可以嗅到严肃认真的学术气息,可以感受到放眼全球文明的前瞻视野。黄万华写的《左翼文学思潮和世界华文文学》这篇文章指出:从20世纪30年代到90年代,在台港、海外一直存在着左翼文学思潮,绵延不绝。马华文学、美国华文文学等这些都是左翼文学的多种形态,[3]这些形态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左翼文学的机制和内涵,为我们研究左翼文学提供了更广阔的视角。
三、左翼文学专栏的借鉴意义
左翼文学专栏以自己独特的学术追求如耀眼明珠般镶嵌在《文史哲》杂志的众多专栏中,同时也发挥着独具一格的影响作用,给其他人文社科类期刊栏目以借鉴意义。
(一)纵横交错的全面研究
首先是纵向研究,左翼文学专栏不仅研究20世纪30年代的左翼文学,而且独具慧眼地深入探讨左翼文学与延安文艺思潮的关系问题、左翼文学在后左翼时代的发展问题,后左翼时代即“十七年”“新时期”和“新世纪”文学。[4]所以,我们发现专栏上的研究囊括了很多年代,是一条几乎完整的时间纵线。因此,可以说左翼文学专栏对左翼文学的研究是全面系统的,无论是什么研究,只有从时间线上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我们才能梳理出脉络,才能真正做到“昌明传统学术”,讲好中国故事。
然后是橫向研究,左翼文学专栏从风靡一时的“红色30年代”讲起,不仅研究了左翼文学在国际背景下的多种形态,而且从翻译的角度研究了文学与政治之间的关系。这些研究将左翼文学放到全世界的范围内,从整体看部分,又从部分看整体,不局限于中国视角,而是多角度、全方位地研究左翼文学的本质和内涵。这种做法有利于在开阔视野、发扬传统学术的同时,将中国故事推向世界;有利于汲取全球文明的优点并去除传统中的一些糟粕,从而建筑起趋于完美并坚固不催的传统学术。这种横向研究完全契合了“融入全球文明”的宗旨。
综上所述,左翼文学专栏给了我们这样的启示:在专栏文章的设置上,其内容要囊括有关此专栏主题发展时间线的所有研究,要在植根传统学术沃土的同时有放眼全球文明的视野,进行纵横交错的全面系统研究。
(二)结合历史的深度研究
左翼文学专栏致力于从鲁迅作品方面精细研究左翼文学、从左翼文学内部的差异性深度研究左翼文学思潮和从历史角度考证左联往事研究。其中,对鲁迅先生的精细研究和对左翼文学内部差异性的研究是左翼文学专栏对左翼文学进行的深度研究,而从历史角度考证左翼往事则是左翼文学专栏对文史结合所做的努力。
细读左翼文学专栏的文章,我们发现这些文章都遵循严谨写作的原则,建筑的人文新知都有相关文献资料的支持,文章的每一句话都有文献资料的支持且值得推敲,这种搜集相关史料作为自己文章观点支撑的做法契合了“植根汉语世界”的宗旨,展示了严肃严谨的学风,值得借鉴。此外,左翼文学专栏上的文章几乎都能够在有史料依据的前提下提出具有创新性的想法,例如《“左联”组织结构的构成、缺陷与解体——“左联”的组织传播研究》这篇文章就从左联的组织结构角度探讨其解体的原因,另辟新径,独出心裁。[5]这篇文章提醒我们研究左联要从历史角度、机构角度全面探究,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从错综复杂的历史碎片中掌握左翼文学的实质和发展流变,才能“锻铸人文新知”。
(三)秉承初心的创新研究
《文史哲》创刊70年来,在党的领导下,几代编辑人员守正创新、薪火相传。左翼文学专栏坚持对待学术严肃严谨的初心,又在自己的领域耕耘出人文新知,在人文领域吹响了创新的号角。此专栏对初心的坚守、对传统学术的创新和耕耘、对全球文明的融入为新时代人文社会类期刊怎样更好地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提供了良好的示范。
左翼文学专栏“古今中外”四重语境关系的完美处理即是这样的示范,它提醒期刊在栏目选择上要抓住对当今社会有一定影响并在历史上有源流的学术内容,左翼文学专栏就是这样的传统学术。在排好栏目之后,筛选出什么样的文章就是工作的重之又重,左翼文学专栏告诉我们要选择那些能够促进传统学术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对今天有积极的启发意义,让我们眼前一亮且锻造新的人文知识的文章,这是对古今关系的处理。还要选择那些能够在坚守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融入世界文明的文章,这是对中外关系的处理。左翼文学专栏深入贯彻了杂志的宗旨,承担起了新时代赋予人文社会类期刊坚守初心、引领创新的使命与责任,这种精神给新时代期刊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提供了永不枯竭的动力。
四、结语
文科指导思想,理科指导行动,思想指导行动,而人文社科类期刊可谓是引领时代精神的源泉。[6]由此可见办好人文社会类期刊对提高人们思想水平的重要性。《文史哲》杂志作为几乎与共和国同龄的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所高校学术期刊,以其“昌明传统学术,锻铸人文新知,植根汉语世界,融入全球文明”二十四个字的办刊宗旨展示了期刊的担当、承担了时代的使命、彰显了坚守初心和引领创新的精神。左翼文学专栏作为《文史哲》中的一个文学类专栏,更是以其对办刊宗旨的恪守给我们提供了非常宝贵的借鉴意义,即要坚持时间和空间上全面系统的研究和结合历史的深度研究,而这些研究都应该建立在坚守初心和引领创新的精神之上。同时,左翼文学专栏还以其自身做法提示人文社会科学类期刊应该植根中国传统学术的沃土,拥有展望世界的视野,提出符合严谨学术之风和时代精神的创新见解,在永葆初心的同时奏响创新之曲,为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注释:
①富恒:《<文史哲>的创刊与发展》,《文史哲》,2001年第3期,第13、14页。
②张宁:《“转”而未“变”——关于鲁迅“向左转”的深层分析》,《文史哲》,2007年第2期,第5—15页。
参考文献:
[1]张宁.命名的故事:“底层”,还是“新左翼”?——大陆新世纪文学新潮的内在困境[J].文史哲,2009(06):20-28.
[2]钟诚.国家转型、主体性与文学的作用——重思“左翼鲁迅”[J].文史哲,2020(06):148-161+165.
[3]黄万华.左翼文学思潮和世界华文文学[J].文史哲,2007(02):16-21.
[4]文史哲编辑部.左翼文学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
[5]张大伟.“左联”组织结构的构成、缺陷与解体——“左联”的组织传播研究[J].文史哲,2007(04):103-110.
[6]查朱和.努力打造一流学术理论期刊的探索与思考[J].中国编辑,2020(09):25-28+59.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初心与创新:《文史哲》办刊旨趣与国内外影响研究”(项目编号:202110165004)。
(作者简介:张馨月,女,本科在读,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刘斯航,女,本科在读,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责任编辑 刘月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