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采用聚类方法监测高密集度人群聚集区域

2022-05-23菅肖霞顾海

中国应急管理科学 2022年2期
关键词:密度人群

菅肖霞 顾海

摘 要:高密度人群聚集区域存在严重安全隐患,为避免由此引发的挤压踩踏事故,可采用基于密度的网格聚类方法,定义网格、密度、高密度的临界值等参量,建立人群密度监测模型,标记高于临界密度值的区域,并发布警示信号,引导人群避免聚集,合理疏散,实现大型活动场站的安全疏散管理。

关键词:人群;聚集;聚类方法;密度

一、高密度人群聚集现象

高密度人群聚集现象随处可见。比如,地铁、火车站等室内大型场站,是分散在不同城区出行人员的汇集点,会频繁出现聚集现象。加之,目前城际交通系统飞速发展,人员流动不断增加,尤其节假日期间,不同城区、不同城市间的人员流动增长迅速,成倍地、频繁地加重地铁、火车站等场站的聚集程度。此外,各大中型城市中大量的开放性活动广场内有各种各样大型活动,可能是有组织的活动,也可能是群众自发的大型活动,同样会有不同程度的人群聚集现象。

国内外大型活动中经常会突发踩踏事故,均有不同程度伤亡。踩踏事故发生主要是大规模人群聚集,行人进退两难,在高密度人群压力下,若有行人窒息倒地,其他行人的身体平衡受到影响,产生“多米诺”效应,行人相继倒地,在事发地周围引发恐慌,行人逃离路线混乱,而远处人群对事发地的路况信息不明确,继续向事发地行进,使整个人群系统进入恶性循环。从聚集程度讲,事故区域的密度较高,又没有得到及时疏散,是诱发倒地踩踏事故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需要考虑监测高密度人群,防患于未然。

二、应用聚类分析方法监测高密度人群聚集区域

随着人群聚集密度不断升高,需要管理者在密度达到某个临界值前,对人群进行合理疏散,否则将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这里我们将采用基于密度的网格聚类方法监测高密度人群聚集区域,为安全疏散管理措施的设计与实施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

1.基于密度的网格聚类

聚类分析方法是一类典型的数据挖掘方法,根据在数据中发现的描述对象及其关系的信息,将数据对象分组;组(簇)内部对象具有公共特性,不同组的對象特性不同。根据簇类型的不同,可将聚类方法分为不同类型,比如,明显分离、基于原型、基于密度、基于图聚类等。这里我们将预测人群聚集区域的密度,因此,选择基于密度聚类中的网格聚类方法[1]。

首先,定义网格与密度,设定密度临界值。将监控场景全域所在的水平地面作为二维数据分布区域,场景中行人投影到水平地面上作为数据点,将行人的位置点用二维坐标表示,然后利用等间距的二维正方形单元将场景区域网格化,其中网格边长可以根据测试需要调整。由于是均匀网格,在定义人群密度时只需关注人数,不考虑面积。因此,每个网格单元的密度定义为网格中行人的个数。

其次,高密度网格单元形成聚集区域。计算每个网格的密度,与临界值比较,超过临界值的、相邻近的网格构成聚集区域。其中,邻近的网格可以定义为以一个网格单元为中心,其水平与垂直方向上的四个网格单元构成邻近网格,也可以是水平与垂直方向、对角线方向上的八个网格单元构成的邻近网格,这些邻近高密度网格单元构成高密度人群聚集区域。注意到,不同的邻近区域定义可能丢失周边的低密度网格单元,造成簇凝聚不完整,但是我们只需要高密度聚集区域,并不需要完整的簇,因此,此设计是合理可行的。

2.监测高密度人群聚集区域

利用基于密度的网格聚类方法是可以得到高密度聚集区域,但是要得到合理而精准地数据,还是要对网格划分尺度、密度定义、密度临界值定义、邻近区域定义加以校准。比如,网格划分太细,网格单元尺寸太小,可能每个网格单元最多包含一个行人或者单元中没有行人,也就是说密度取值只有0和1,无法合理预测高密度人群。网格划分太粗,网格单元尺寸太大,每个单元容纳的人数就较多,人群在网格单元分布的稀疏程度不同,其内部有些局部区域密度可能超过临界值,有些局部区域密度较低,总的单元密度可能没有达到临界值,造成局部高密度区域没有被发现的错误监测。因此,网格边长的大小将影响高密度区域获取的准确度,网格划分的尺度要经过多次计算模拟,并结合实场景真实数据校准。同时,密度临界值的定义也要考虑经验数据或者实际管理情况而定。

在合理的确定参数后,行人可视范围内的明显位置标记网格位置识别信息,便于发现高密度聚集区域后,准确定位。根据实时人群分布,计算人群密度,分析高密度聚集区域,发出警示信号,管理者要及时控制行人流量,对高密度区域周围的行人流进行疏散,并引导高密度区域内部的人群离开此区域。

三、结语

考虑到大型活动场站或场所基本都有视频监控系统,管理者通过视频实时监控人群动态,利用图形图像处理软件或方法,提取行人位置分布信息,采用基于密度的网格聚类方法,及时发现高密度聚集区域,实时发出警示信号,可以采取现场管理者引导的方式实时限流,或者控制中心广播指引疏散路径等方式,阻止人群中出现高密度聚集区域。总之,行人对于活动场站或场所的拥挤度均有一定地认知,因此,只要采取有效的监测方法,设计合理的疏散线路,管理者提供警示信号与引导,可以避免高密度人群挤压踩踏事故发生。

参考文献:

[1] 陈封能、斯坦巴赫、库玛尔著, 范明、范宏建等译. 数据挖掘导论:完整版[M].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密度人群
巧用浮力知识测量密度
红外线应用在体检人群的效果探讨
我走进人群
基于通勤目标人群需求的慢行交通系统构建
基于通勤目标人群需求的慢行交通系统构建
财富焦虑人群
人群中总有一个好看的
被盯恐惧症
第4讲 质量和密度专题复习
“密度”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