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思政课落“地”生根

2022-05-23王岩

中国应急管理科学 2022年2期
关键词:必然性思政课辽宁

王岩

摘 要:辽宁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明确提出要深入阐释“六地”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并计划将这“六地”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打造具有辽宁特色的“大思政课”。作者认为,辽宁的“六地”红色文化资源具有先天的红色属性并与大思政课同频共振,并可为思政课教学拓展内容和形式,具有融入思政课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关键词:辽宁;“六地”;红色;思政课;必然性;必要性

2022年3月,辽宁省教育厅印发实施方案,将“抗日战争起始地”“解放战争转折地”“新中国国歌素材地”“抗美援朝出征地”“共和国工业奠基地”“雷锋精神发祥地”这“六地”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打造具有辽宁特色的“大思政课”。作者认为,充分发掘这“六地”文化资源的“红色”属性并使之融入思政课堂,为“大思政课”的现实教学和立体教学做出属于辽宁的“答案”,具有必然性和必要性。

“六地”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的必然性

辽宁是一片红色的沃土,从1931年到1962年,在辽沈大地上发生了若干震惊中外、荡气回肠的历史事件,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为新中国的建立和发展留下了一大批有价值的红色资源。而“六地”红色文化资源就是其中的代表和标识。

1.“六地”红色文化資源的内涵及历史地位

作为中国革命精神的传承,“六地”红色文化资源凝聚了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所形成的精神品格,其中蕴含了党的性质宗旨和政治本色、体现了党的精神面貌和工作作风,更突显了党的科学理论和哲学思想,它的时代内涵十分丰富,历史地位非常突出。

“九一八”事变在辽宁爆发;中国共产党第一篇抗日宣言从辽宁发出;党领导的抗日斗争最先在辽宁发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在辽宁揭幕。这些,都充分印证了辽宁是中国抗日战争的起始地。《中共满洲省委为日本帝国主义武装占领满洲宣言》的发表,使中国人民意识到:在对敌战争中,是中国共产党冲在了最前线,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将帝国主义逐出中国!

辽宁是新中国国歌素材地。辽宁抗日义勇军的英雄事迹受到左翼文化工作者的关注。从1934年田汉创作《义勇军进行曲》歌词,到1935年聂耳东渡日本为其谱曲,《义勇军进行曲》成为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人民争取自由解放的民族战歌。

辽宁是解放战争转折地、抗美援朝出征地。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战争在辽宁地区拉开了序幕。历经三年奋战,1948年11月2日解放沈阳、营口,辽沈战役胜利结束,东北全境解放。辽宁由此成为全国解放战争的转折地,在中国革命史上有着特殊重要的历史地位。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从辽宁安东(现丹东)跨过鸭绿江,“抗美援朝 保家卫国”的号角从这里吹响。辽宁作为大后方的最前沿,为抗美援朝战争的最终胜利作出巨大贡献。

“一五”时期,156个国家级重点项目中的24项由辽宁攻关,1000多个新中国工业史上的“第一”在辽宁诞生。辽宁还为新中国工业化建设输送了大批人才,为新中国国防工业建设和国家工业整体布局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辽宁,成为名副其实的“共和国工业奠基地”。

1958年,雷锋响应国家号召,从湖南来到辽宁鞍钢,成长为模范工人,又从工厂走向军营,最后因公殉职,长眠在辽宁。在辽宁的三年九个月时间里,雷锋完成了从工人、士兵到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的转变,成为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模范典型,雷锋精神在这里逐渐生成。辽宁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辽宁军地党组织的培养教育,辽宁工人和优秀党员对党忠诚、爱岗敬业、艰苦奋斗的精神品质和言传身教,对雷锋的成长、雷锋精神的形成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辽宁,是雷锋精神发祥地。

2.“六地”文化资源的红色属性与大思政课同频共振

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征程中,辽宁这“六地”上爆发的能量和创造的价值不可磨灭,其具有的红色属性鲜艳夺目。红色,代表着吉祥、喜庆、热烈、奋进、斗志、革命。中国近现代的历史现实又赋予了红色更为深刻的内涵,那就是,信仰的颜色、胜利的颜色和事业的颜色。在抵抗侵略的抗日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中,在推翻反动统治的解放战争中,在《义勇军进行曲》的激励中,在“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引领下,在轰轰烈烈的新中国基础工业恢复时期,到处都有热血奔腾、红旗飘扬,无处不在的“红色”铸就了百年沧桑的中国印记。

从本质上讲,“大思政课”“应该是基于人的思想政治素养形成与发展规律,以学生学习生活和成长发展为时空维度……构建起纵向贯穿大中小学全学段、横向贯通学校与社会全时空的思政课。它是新时代学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必然趋势,也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根本体现。”[1]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充分运用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紧密联系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奋斗历程,深刻领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道理,深刻领悟为什么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进一步坚定‘四个自信’。”[2]“‘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上思政课不能拿着文件宣读,没有生命、干巴巴的。”[3]习近平总书记对“大思政课”的重要论述,为思政教育者推动新时代“大思政课”的改革和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方法。

辽宁“六地”文化资源具有的先天红色属性与“大思政课”的本质十分契合,将“六地”文化资源融入“大思政课”的课堂体系,不但是历史的必然,更是现实思政课改革和建设的必然。

“六地”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的必要性

1.丰富思政课内容和形式需要

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资源的发掘、整理和研究,可以为打造具有辽宁特色的思政课提供丰富的素材。充分利用好“六地”的内涵,可以让思政课在“守正”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也就是在坚守正道,坚持按规律办事的基础上,拓展教学内容,更新教学形式。

据统计,在辽宁,以中共满洲省委旧址等为代表的重要机构、重要会议旧址有100余处,重要事件和重大战斗遗址、遗迹有260余处。同时,辽宁拥有“九一八”历史博物馆、抚顺雷锋纪念馆等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2个,沈阳二战盟军战俘营旧址陈列馆等省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109个。

2.传承红色基因的需要

这些旧址、遗迹、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征程的见证,其中蕴含的红色基因需要我们一代代传承下去。

在生命延续的过程中,优质基因的遗传是生命向高阶进化的重要路径,生命对自身基因的选择和外部力量对基因的“碰撞”会对“达尔文式进化”产生积极作用,例如身体越来越强壮,思维越来越敏捷、精神越来越坚毅等等。

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资源所经历的历史进程自带“强劲”的红色遗传基因,所以,更适合作为红色文化传承的主打“基因”,与现有的思政课内容碰撞、交融后,“进化”出符合当今“大思政课”要求的优秀基因,为“大思政课”的创新、发展提供强劲并有针对性的基因准備。

3.打造辽宁特色思政课的需要

“六地”红色文化资源的发源地或策源地都在辽宁,但“六地”经历的历史进程所影响的却是整个中国乃至世界,例如“抗日战争”和“雷锋精神”的影响力可以覆盖整个地球。在这种“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下,辽宁的各级各类思政课完全有机会、有条件、有能力借助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资源打造具有鲜明地域特色、明显行业特征、显著学习效果的“辽宁思政课”。

4.“六地”红色文化资源的利用需要

虽然,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资源必然也有必要进入思政课,但除了学校和各类培训机构的努力外,还需要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行动起来,让红色资源在全社会“亮”起来、“活”起来、“热”起来。

(1)深挖思想内涵,让红色资源进一步“亮”起来。整合全辽宁省党史、档案、地方志等部门和机构力量,发挥国家出版基金、省级社科规划基金、省级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项目等作用,组织专家学者深入开展研究,生动展现红色文化资源中蕴含的红色基因、思想内涵和时代价值。

(2)强化保护管理,让红色遗迹进一步“活”起来。加强对革命文物的系统性保护,实施省级革命文物保护工程,用好文物保护专项资金,抢救、修缮、保护一批革命文物遗址,推进革命文物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着力建设一批革命文物保护传承示范基地。

(3)强化宣传教育,让红色故事进一步“热”起来。组织全辽宁省博物馆、纪念馆优化展陈内容、改进展陈方式,着力办好现场展、扩大流动展、强化主题展、丰富网络展。组织创作推出一批革命题材文艺精品,开展红色影片公益放映等活动,不断增强辽宁红色故事的吸引力、感染力和传播力。

辽宁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明确提出,要深入阐释“六地”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从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由此可见,保护、挖掘、利用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资源是辽宁的重大历史责任。为此,思政课领域要充分结合自身特点,发挥主观能动性,让“六地”的红色基因在辽宁“大思政课”上落“地”生根。

参考文献:

曾令辉:《科学把握“大思政课”的本质》中国教育报2022年3月17日第05版理论周刊.

求是网:《习近平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2021年3月6日http://www.qstheory.cn/yaowen/2021-03/06/c_1127177762.htm.

新华网:《习近平在湖南考察时强调 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闯出新路子 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湖南新篇章》2020年9月18日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20-09/18/c_1126512380.htm.

猜你喜欢

必然性思政课辽宁
辽宁风采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开放大学交互式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应用
新时代军校思政课铸魂育人的新形势新挑战新路径探讨
辽宁之光
读辽宁 爱辽宁
“小三明治式”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运用
个人在国际法中的地位
偶然中的必然——夏娃偷食禁果原因的哲学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