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彝族非物质文化融入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研究

2022-05-23孙晓静

中学生学习报 2022年26期
关键词:渗透方法写作教学初中语文

孙晓静

摘要:由于社会人文环境、人际环境的特殊性,日常生活中彝族学生都习惯用本民族母语进行谈话与交流。为此,作为一名少数民族地区的初中语文教师,必须依托学生的已知经验,找到科学的教学切入点,从而才能保证语文好课的顺利产生。鉴于此,本文以彝族非物质文化融入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研究为主题,结合自己的实践教学经验,谈论自己的教学看法,希望能够为大家提供参考性价值。

关键词:彝族非物质文化;初中语文;写作教学;渗透方法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语文课程改革,历来是社会各界认识关注的焦点。其一,因为少数民族地区缺少汉语交际环境,这也造成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如同学习外语知识一般。其二,语文语用能力作为学习其他学科知识的必备能力,一个学生的语用能力高低直接左右了其他学科的高效学习。而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基本上对汉语理解较差,这不仅对一线教师提出了很大的教学挑战,也成为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学业成绩稳步提高的最大学习障碍。而美姑县地处大凉山腹地,全县彝族人口占据98.8以上,这也意味着美姑县中小学几乎都是彝族学生,在此成长环境下,如何提高语文课程的有效性,促进彝族学生语用能力提高,成为美姑县一线语文教师工作的重点。为此,本文以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为研究载体,通过将彝族非物质文化深度融入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以此为学生提供一个深度性学习支架,以此桥接学生熟悉的民族非物质文化,从而实现拓展新的写作学习空间,达到解决现实教学难题,促进学生汉语文字运用及有效建构的目的。

一、初中语文写作教学融入彝族民间故事

关于凉山彝族民间故事上,大致分为生活故事、幻想故事、动物故事、世俗故事、民间寓言等,其故事内核都是立足不同时代的现实生活,反映了不同时期彝族人民的社会形态、民族习俗和审美观念。彝族民间故事不仅是彝族非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的最佳素材库。尤其,彝族民间故事设置了很多夸张的情节,更加能够引起彝族学生的学习探索心理和好奇感。例如,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写作《发挥联想与想象》教学中,其目的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引导学生理解联想与想象的功能,实现从生活中探究美好生活意识形成。为此,借助彝族著名的民间故事,如:《勤劳是根本》《聪明的阿妩》《积习难改》《能听小偷的话吗》《互相推诿毫无结果》《小青蛙智胜大灰狼》等等,促使学生进行短文仿写、续写的实践活动,并且组织不同的学习小组,一起讨论不同故事情节的趣味性和想象性,这样不仅极大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还能够推动彝族学生深层次、多元化理解彝族人民不同时期的文学作品及故事内核,从而实现最大化发挥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育人价值。

二、初中语文写作教学融入彝族英雄人物

初中阶段学生都有着崇拜偶像的心理倾向,那么教师应该敏锐抓住这一心理特质,转化为提高写作教学质量的切入点,这样不仅为彝族非物质文化融入提供了深度融入语文写作教学的桥接渠道,还能够激发更强的学习动机,达到推动学生汉语理解与运用能力提高的教学目的。例如,彝族英雄人物——小叶丹,在彝族人民心中具有极大的声望,他带领彝族人民成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支以少数民族为主的地方红色武装军队(中国彝民红军沽鸡支队)……。关于小叶丹的英雄事迹,当地政府在90年代为其在彝海湖畔建馆、树碑、立撰;同时,我国著名的《彝海结盟》《红军的好兄弟——果基约达(小叶丹)》电视剧都是讲述了关于“小叶丹”的英雄事迹。

基于此,在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写人要抓住特点》的写作教学中,一般常规的教学范本,都是借助第三单元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朝花夕拾》等文章,来引导学生掌握如何通过外貌描写表现人物特点等方法,以此实现单元教学的读写结合,达到深度学习目的。但是面对彝族学生上,常规的教学无法实现预期效果。为此,初中语文教师可以将“小叶丹”英雄事迹作为教学范本,并且通过数字化媒介工具,有效将《彝海结盟》《红军的好兄弟——果基约达(小叶丹)》等图文资源,通过PR剪辑软件的运用,为学生形成一个图文并茂的校本课程,这样不仅有效切入学生生活见闻的经验认知上,还能够通过彝族英雄人物的阐释与书写感悟下,增强自己的民族自豪感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最终不仅促进学生语言文字运用与建构能力的发展,还能够高效化实现《写人要抓住特点》写作课程的预期目标。

三、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融入彝族漆器

彝族漆器作为大凉山地区的著名特产,其种类多样,涉及了20多种的生活家居用品。特别在餐具、酒器用品上更加独具特色。如:鹰爪杯、雁爪杯、牛角杯和野猪蹄杯等饮酒器具。这些彝族漆器外部纹路饰样特点是自然写实,纹样来自自然的花鸟虫蛇、植物形态、家禽野兽……。通过彝族工匠的临摹、提炼、概括下,使得不同的客观自然现象化为规则化、艺术化的形态,从而通过工匠的技法再现不同漆器的外观造型上。其中动物纹样在如今的彝族生活用品上也较为常见。故此,在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应该重视彝族漆器种类资源丰富、纹样装饰多元的特点,以彝族漆器非物质文化为展示点,来为学生建立一个观察外部客观事物的支架,进而不仅提高学生写作的观察能力,还能够增强学生参与写作活动的主动性。如:在初中语文《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的教学中,其目的在于助推学生理解“特征”的理解,帮助学生掌握说明一个客观事物的特征,不仅要对客观事物表现进行说明,还要反映事物的内在联系。如:为学生提供一个彝族日常生活常见的“筒状器型”,然后带领学生从彝族漆器的不同部位进行观察,引导学生解构彝族漆器不同花纹主次位置搭配得当所呈现美感的构成元素,这样师生互动过程,将是建立学生日常接触的彝族漆器之上,不仅唤醒了学生已知学习经验联系,也保证学生富有探究兴趣地了解与掌握“说明一个客观事物特征性”的写作表现手法,從而自然容易实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四、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融入彝族重要节气

火把节作为彝族的重要节气之一,主要体现了彝族先民对火的崇拜。在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的火把节,彝族人民身穿节日盛装,举行声势浩大的选美、摔跤、赛马、射箭等活动,又或者载歌载舞,彻夜狂欢。同时,凉山彝族的火把节,还被我国列入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此,在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完全可以融入彝族火把节等元素,这样将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初中语文《思路要清晰》的教学内容中,为了锻炼学生的概括性思维,强化学生撰写一件或多件事情的写作思维能力,教师可以借助彝族学生熟悉的“火把节”为写作参考物,接着教师制作微视频的媒体格式,为学生呈现30秒之5分钟不等的微视频,其中是从不同角度呈现了彝族人民在火把节的行为举动。这样不仅利于学生更加系统性回忆自己参与火把节的深刻记忆,也为教师提供一个有效的教学突破口,在学生观看不同的微视频和回忆畅想的过程中,加入叙述一件事或多件事的写作要素,这样不仅大大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还起到减轻学生无话可说、无法叙述的创作难度,从而在彝族火把节的融入下,将会进一步提高师生共同参与相关写作活动的积极性与活跃性,以此也实现最大化助推学生写作思维和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稳步提升。

五、结语

彝族学生学好语文,提高语言文字建构与运用能力的最大障碍,在于无法依托个人生活、成长的经验,脱离语文课堂特定情境,其习得的汉语知识没有了广泛的应用场景,所以通过彝族非物质文化中,摘取彝族学生喜爱的文化特质元素,并且融入初中语文课程教学始终,这样将会实现“乐中学、乐中做、乐中长”的学习过程,从而自然对于彝族学生学好语文,以及接续与传承彝族优秀传统文化都有着极高的物用价值和现实教育意义。

参考文献:

[1]非艳芹.凉山彝族文化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J].内蒙古电大学刊,2018(02):70-72.DOI:10.16162/j.issn.1672-3473.2018.02.020.

[2]张兴沙.初中语文校本课程中“凉山彝族文化”的实施策略探究[J].文存阅刊,2017(22):160-162.

猜你喜欢

渗透方法写作教学初中语文
基于“教、学、评”一致的初中语文作业一体化实践模式
初中语文片段写作的实践路径
群文阅读与单元教学比较谈——以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为例
浅谈初中语文作文教学
以形思数,以数想形
初中历史岳麓版教学中素质教育的渗透
论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方法
民族预科生写作教学的对策探究
积累,为学生写作增光添彩
架设作文桥梁,探寻写作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