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面向民族农牧民的国家通用语言教学研究

2022-05-23张丽

小作家报·教研博览 2022年13期
关键词:教育研究农牧民技工学校

张丽

关键词:少数民族;农牧民;国家通用语言;技工学校;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2)-13-

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多语言的国家,语言国情较为复杂,尤其是在相对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受到地区文化和地域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国家通用语言的普及程度较低,但沟通作为国家长治久安的必要因素,在维护持续稳定的生存与发展环境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这便意味着若想实现全民族共同发展的伟大中国梦,需加强国家通用语言的推广教育,使民族地区逐渐与现代发展环境接轨。农牧民是少数民族地区的主要生产力,但从调查实践中可以发现,民族农牧民使用国家通用语言的现状不容乐观,并且在教育推广方面也略有欠缺,在这种形式下,民族地区的技工学校担任起进行农牧民国语教学的重任,旨在于通过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提升民族地区群众的自身发展动力,通过“语言扶贫”实现中华民族的共同发展。

一、国家通用语言与民族地区发展的关系

(一)国家通用语言推广与民族地区发展的内涵

1.人的发展与生产力进步

语言作为人际交流的主要工作,在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中起到推动作用,国家通用语言的推广提升了人力资本,所形成的生产力则是推动地区发展、实现精准扶贫的关键。从民族地区的农牧民产业现状来看,少数民族地区本身就具有地域偏远、地理位置特殊、社会思想陈旧等特点,这使得地区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始终停留在农牧业层面,导致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社会发展不均衡导致的人口质量整体偏低,另一方面则是受语言能力的影响,地区内部与外部缺乏交流沟通,继而形成了“滞于现状,缺乏创新”的问题。国家通用语言在民族地区的推广可促进人的发展与生产力的进步,通过语言交流传递知识、技能、经验与技术是帮助民族地区获得发展生产力的关键要素,可促使群众对经济产业的认知从“单维”拓展到“多维”,从而达到智力帮扶与精神帮扶并重的目的。

2.人的发展与资源有效配置

社会发展是人的发展与社会资源合理配置的相互促进,地区发展不仅需要人自身获得进步,还要通过劳动生产资源的有效配置,达到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和谐共生。少数民族地区农牧民产业的兴盛不仅是因为地区资源丰富,更是因为人们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共同影响,将发展思路停滞在传统经济模式中,但由于自然资源有限,逐渐形成了社会生产力与自然资源不配平的问题,以至于一部分农牧民缺少经济条件,继而形成了地区发展不平衡、存在部分贫困或整体经济发展落后的问题。国家通用语言教育可以使少数民族地区群众在听说读写能力中有所提升,所掌握的普通话、规范语言应用更是为他们拓展视野提供了必要支持,這可以促使农牧民逐渐脱离“等、靠、要”思想,而是通过进行就业转移实现地区资源与社会生产力的有效配置,同样可以达到提高地区整体经济与文化水平的目的。

3.人的需要与可持续发展

目前,少数民族地区群众缺失国家通用语言能力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提升语言能力不仅是人个体发展的需要,更是推动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支撑。“人的全面性发展”观点中阐述人在适应社会过程中所必须具备的能力与品质,包括以学习能力为主的智力因素和以情感为主的非智力因素,语言能力作为人全面发展的一部分,可同时起到扶“志”和扶“智”的作用。已知语言不通是造成少数民族地区农牧民产业发展落后的原因之一,那么为群众解决语言障碍便是维系语言推广政策与精准扶贫政策的重要纽带,具有双向作用。从国家层面来看,教育部提出了“扶贫先扶智,扶智先通语”的宣传语,并相继开展了“推普扶贫”进乡镇活动,在这种形势下,技工学院也要发挥教育作用,从语言学习与使用方面帮助农牧民弥补语言障碍,这在人的可持续发展中具有基础性作用。

(二)国家通用语言推广对民族地区发展的意义

1.语言能力:“智力资源”

国家通用语言代指普通话和规范汉字,是近年来少数民族地区学校的重要教育工作内容,而农牧民的国语教育则相对滞后,未能形成完善的教育体系和实施制度。如果说针对于学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国语教育旨在于提高他们的语言交际水平和汉文化学习能力,那么针对农牧民的国语教学则更倾向于通过提升他们的国语沟通能力,促进农牧民拓展就业领域,进而达到推动地区整体经济与文化水平发展的目的。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进程中,智力资源也是必不可少的决定性因素,包括个人素质、知识技能、经验语言等方面,构成了人的基础智能。因此,对农牧民开展国家通用语言的推广教育等同于为地区发展提供了“智力资源”,通过促进不同民族地区的交流沟通,解决地区发展的瓶颈,逐渐积累人力资本。

2.精准扶贫:扶贫先扶“智”

“扶贫先扶智”是目前国家大力推行的扶贫政策理念,采取了推广国家通用语言的方式,通过开办农民夜校、开展教育惠民工程等方式,不仅加强了农牧民对国家通用语言的学习,还有助于加强民族交流、促进民族融合。本校针对农牧民开展的国语教学,覆盖了乡镇全体居民,并鼓动地区无业人员也参与到国家通用语言的学习中,以期提高地区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并促进群众思想观念的良性转变。面向农牧民的国家通用语言教学更针对农业生产相关人员,因此,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手段的应用上更符合他们的已有经验和学习水平,为保障国语实用性,还应重点围绕地区风俗特色、农牧业专业技术、社会生活用语、工作用语等方面,引领民族地区的农牧民接受新思想、学习新技术。

3.人口质量:实现转移就业

少数民族地区开展针对农牧民的国家通用语言教学的核心在于提高人口质量,人口质量所形成的社会生产力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关键,并且还是实现脱贫的可持续性和防止返贫的必要支持。因当前少数民族地区存在农牧民数量与自然资源不配平的问题,生产力的不合理配置导致地区经济发展受到限制,这便意味着解决地区发展落后的关键在于解决这一矛盾,使人口质量提升并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国家通用语言教学深入基层,可以提升人口质量,让少数民族群众的就业智慧得以提升,促使他们掌握更多就业知识、技能与经验,在此基础上,当农牧民拥有更高的素质与能力时,便会实现就业转移,进而达到推动地区经济水平整体发展的目的。

二、民族农牧民的国家通用语言能力分析与学习情况现状

(一)语言能力分析

从调查问卷中可以看出,民族地区农牧民的国家通用语言水平整体偏低,能够流利准确地使用国语进行交际的群体仅占7%,能够大致使用国语进行交际,但发音不准、口语较重的所占比例也仅有15%,大部分处于能够听懂一些但不会表达的现状,甚至还存在少数完全听不懂也不会说的群体。从他们的国语能力水平现状可知,因农牧民普遍文化水平较低,并且所处行业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的向外交际,这导致他们长期处于使用民族语言进行生活交际的大环境中,对国语接触较少以至于国语应用水平始终得不到提升。整体来说,少数民族农牧民多居于聚集区,与外界交流较少使得他们主要集中在“能听懂但不太会说”和“能听懂一些但不会说”这两个语言水平档次。

(二)学习情况现状

对少数民族农牧民国语学习情况的分析主要分为三个方面:学习途径、存在困难、主要目的。首先,农牧民的国家通用语言学习途径通常为在校受教、与汉族朋友交往、收看电视广播、外来人员影响这几种,其中在校受教是最高效、最专业的途径,在整体中所占比例较大。其次,所存在的困难主要为缺少语言使用环境,因地区日常交际仍以民族语言为主,导致农牧民缺少语言交际的真实环境,从而导致“能听懂但不太会说”这一现象的形成。最后,多数民族农牧民学习国语的目的是为了加强民族交往、找到工作挣钱养家,更多得是受到政府方面的影响所形成的被动学习心理,在主观期望值较低的情况下,学习者对国语学习与使用的期望值与年龄提升成反比。

三、面向民族农牧民的国家通用语言教学实施策略

(一)以宣传为导向建立良好的推普氛围

为推进学校开展针对少数民族地区农牧民的国家通用语言教学工作,首先要建立好推普氛围,融合当地文化特色与国语应用现状,进行以党的战略方针为指引的宣传工作,建立广泛学习国家通用语言的大环境。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为加快推普工作提供了技术支持,应用“村村通”“户户通”工程可以通过电视广播或互联网让广大农牧民了解国家政策、广泛学习国语。在推普过程中应做到文化尊重,向农牧民明确表示推行国家通用语言不是为了同化少数民族,而是给农牧民提供更多的就业途径,促进他们与现代社会接轨,更好更快地融入现代社会发展进程中。如此既可以减轻农牧民的抵触心理,又能够加强他们的民族认同、政治认同。通过构建政府为引领、学校为主阵地、广播为宣传途径的推广机制,可营造“国家通用语言便于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氛围。

(二)合理配置国家通用语言教学资源

教师作为提供国语教学的核心,其教学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育成效,但目前少数民族地区学校开展农牧民教育的最大问题便是师资力量较为匮乏,整体来说满足专业需求的教师较少。虽然当前国家大力倡导开展农牧民国语教学,但由于实行时间较短,还未形成完善的教育体系,以至于当前职业院校在开展相关教学活动时更多采用播放视频、板书讲解的固定方式,并且大都采用统一教材,未根据地方特色和农牧民的实际需求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针对这一现状,应在推普进程中合理配置国家通用语言教学资源,首先是教师方面要不断提升自身专业能力,引进优秀教师或赴外学习,招收志愿者到农牧区支教。其次,基础教育中也应注重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教育,因学生是国家发展的主力军,地区应注重中小学教育与农牧民成年教育的结合,开展亲子活动推动学生与家长的共同学习。如此一来,通过教师资源与学生资源的合理配置,可提高对国语教学对农牧民的广泛影响力。

(三)开展适合农牧民的教学模式

相较于中小学所开展的国家通用语言教学,针对农牧民实施的国语教育应更关注与农牧民特点的适配性,一方面要避免出现“因任务而学习”的教学模式,防止他们产生抵触情绪,另一方面则要考虑国语教学的实用性,使之真正面向就业转移、追随社会发展。为此,需开展适合农牧民的教学模式,如:借助互联网作为传播渠道,开发制作专门的语言学习App,或设置积分奖励机制,让农牧民通过语言学习获取积分,换取一些基础性的生活用品。又如:可丰富学校课程,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注意与农牧民的生产生活联系起来,在教学模式的运用上也要避免教师专治现象,通过播放纪录片、经典电影或趣味問答的方式增强教学活动的趣味性,农牧民学习的便捷性、主动性与积极性。适配性的教学模式往往能让农牧民对国家通用语言的认同感得到提升,有效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

四、结语

总而言之,当代社会语言生活变化较快,国家对此不断调整相关政策,并开展一系列国家通用语言普查工作,强调了民族地区进行国家通用语言推广的重要性,并随后结合群众意愿进行了民族语言文字的传承与国家通用语言的规范。因民族地区农牧民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对国家通用语言的掌握程度也较低,这导致他们在就业转型中存在一定困难,继而影响了民族地区整体经济与文化水平的提升。为此,民族地区技工学校不仅要提供就业技能的教学,更要从语言学习与使用方面帮助农牧民实现就业转型与脱贫致富。由此出发,教师要在尊重与保护当地文化的基础上,以日常生活生产的常用国家通用语言为主要教学内容,通过建立推普氛围、配置教学资源、优化教学模式等策略,以语言能力作为“智力资源”,解决少数民族地区发展进程中面临的关键问题。

参考文献

[1]张瑞.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促进各民族交往交融策略研究——以铁岭市少数民族区域为例[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05):18-20.

[2]李志忠,任晔.人口流动与新疆少数民族国家通用语言能力的提升[J].语言文字应用,2021(03):69-79.

[3]高晶,陈艳.少数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困境与出路[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1,34(14):161-162.

[4]李玉洁,杜秀丽.新疆山区少数民族国家通用语言使用能力建设[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4(30):154-156.

[5]季晶晶,许迅.少数民族师范生国家通用语言能力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新西部,2020(15):128-129.

猜你喜欢

教育研究农牧民技工学校
技工学校内控体系设计的重点与难点探讨
新疆吉木乃:“三平台”助力农牧民增收致富
感应电机的直接速度控制
远教“三结合”服务“农牧民夜校”
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的探析
民族舞蹈的研究前沿与热点的对比分析
网络教研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对策研究
“微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浅谈技工学校档案建设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