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养立意的小学语文单元学习任务群设计初探
2022-05-23王雪莉周胜华
王雪莉 周胜华
摘 要:素养立意下的语文单元学习任务群设计是落实立德树人、发展素质教育、深化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的关键路径。文章就学习任务群设计需要注意的四点问题:化零为整,选择和创设整合的真实学习情境;儿童视角,设计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任务;问题驱动,让语文学习活动更真实;通盘考量,有效整合学习资源进行了简要阐述。
关键词: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学习任务群;情境创设;整合资源
一、化零为整,选择和创设整合的真实学习情境
学习情境的选择和创设对学生语文学习非常重要。这是因为,学习情境是执教者基于学情、基于儿童、基于生活精心构筑的特定的时空。这个特定时空的选择和创设,为学生言语的生长、思维的拔节、审美的熏陶、文化的传承等学科核心素养形成创造了更大的可能性。以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为例,从“学科育人”的视角,将教材内容置于建党100周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即将实现的宏大背景中整体考量,于是,育人导向鲜明的“少年锦时,逐梦而歌”课程群落便呼之欲出。教学中,教师可围绕“梦想”这一大概念,将本册教材内容重构统整成三大课程模组:基于文化传承和价值认同的“家国情怀”寻根课程;基于自我观照的“当下生活”启航课程;基于综合性学习的“恰同学少年”修远课程,三个课程模组环环相扣,逻辑关系清晰:通过感悟节日风俗和民族气节,学习做有根的中國人,孕育梦想种子;通过阅读欣赏名家作品,观照自我,逐梦启航;通过毕业课程,以“向上、向美”的情感投入语文综合性学习,以任务驱动催生学习成果,达成少年梦想。而三大课程模块始终统摄于“少年锦时,逐梦而歌”这一主题情境之下,有利于学生在整体语境展开深度学习。
需要指出的是,执教者应当结合学习主题,创设融合了重要学科知识的问题解决情境、能够引导学生广泛而深度参与的单元学习情境。以六下“寻根·家国情怀”大单元下的“家乡风俗”这个子课程模块为例,因时空的阻隔,当下学生对《北京的春节》《腊八粥》等作品呈现的老北京风味和习俗相对陌生。针对真实的学情,教师可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语言基础,精心选择或创设一个学生相对比较熟悉又与作品相切合的学习情境,衍生出融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多感官体验于一体的学习任务群。
任务1:文化寻根——举办一次中华传统佳节主题小报展
阅读单元课文《北京的春节》《腊八粥》《古诗三首》《藏戏》,观看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纪录片《佳节》,然后围绕感兴趣的一个传统节日,从多角度梳理节日相关信息,办一份图文并茂的节日主题小报。
将小报张贴在廊道的班级展示栏内,为年级的同学做一次讲解。
任务2:思辨发现
查阅资料,采访长辈,完成小报告写作:《中国节日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任务3:律动体验
组织一次节日家庭活动,将活动过程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分享到个人空间。
任务4:功能性习作——《家乡的xx节》
《北京的春节》用广角镜,对北京春节做了全景式扫描;《腊八粥》用显微镜,对“腊八节”作了白描式的描写。请你借鉴其中一篇课文的写法,写一篇介绍加上节日风俗的习作。
二、儿童本位,设计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任务
学习任务群设计的原点,必须基于儿童视角,以儿童学习者为中心来考量。首先,新时代的儿童作为数字时代的“原住民”,他们生活在一个知识随手可得、思想千变万化的世界,儿童主体地位的确立非常重要。其次,语文教学目标既然是培养学生内在素养,就必须由儿童自己来进行语文活动,学生在阅读材料和积累知识的过程中,也积累了语言经验。再次,以儿童为中心的言语实践,不是停留在某个环节的微观的方式方法,而是语文教学必须遵循的第一原则,要贯穿语文学习始终。
以部编版六年级下册二单元外国名著单元“冒险与生存”主题情境下的学习任务设计为例,本单元教材编排了《鲁滨逊漂流记》《汤姆索亚历险记》《骑鹅旅行记》三篇名著节选,在准确把握学情的基础上,教师应当努力挖掘冒险小说类整本书阅读“这一个”的价值:1.在细读中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探小说人物求生之道。2.在阅读思辨中,寻找文明的影子、理性的价值。3.生活中能够学习主人公遇到困难,运用智慧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鲁滨逊漂流记》为例,梳理当代儿童的语文生活,我们设计的整本书阅读任务。
任务1:请为鲁滨逊制作个人简历。
任务2:根据鲁滨逊在荒岛上的生活细节,盘点鲁滨逊在荒岛上的生存技能。
任务3:完成鲁滨逊荒岛生活“起始物资清单”,完善《鲁滨逊病历表》。
任务4:简单概括岛上的基本情况或绘制简单的小岛地图。以思维导图形式呈现鲁滨逊制陶的流程。
任务5:鲁滨逊流落荒岛时,发现一个足印,让他陷入恐惧心理,请梳理他恐惧后所采取的措施。
鲁滨逊在救野人“星期五”之前有着一次又一次地考虑,请以思维导图的方式写出他的顾虑,也可以用文字概括出每一次的考虑,并结合文本内容。分析鲁滨逊为何出手救野人?
任务6:试分析“星期五”的出现为鲁滨逊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变化?
在(6-28章)的内容中,哪些地方展示了“希望”,为什么?
任务7:请分别为三个部分中的鲁滨逊设计微信名字,微信头像和个性签名。
任务8:西方重视星座与性格的关系,请你结合本书内容,推断鲁滨逊的星座,并以文本内容为依据说说你的理由。
请结合文章内容,设计鲁滨逊形象。
任务9:梳理鲁滨逊“荒岛28年大事记”。
针对鲁滨逊传奇的人生经历,写下你对“冒险与生存”这一小说主题的思考。
基于儿童中心的整本书阅读,相较于放羊式的学生自主阅读而言,在阅读任务设计又呈现出明确的指向性,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在具体而适宜的学习任务驱动下,学生的阅读需有明确的方向性和阅读的层次性。另一方面,在“真实的学习情境”之下,往往包含着具体明确的学习目标,即前文提及的“问题解决情境与知识学习情境的整合”。
三、问题导向,让语文学习活动更真实
单元情境中的学习,是任务驱动式的学习。它以学生学习活动为主线,整合语文学习的各种要素,强调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活动,引领和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课程标准和教材规定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要求,知识技能、思想方法、探究模式、情意态度等整合在每一个学习任务之中。学习的过程就是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过程,教学活动就是问题导向的指导学习的活动。这样的学习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在单元学习场域中,学生、教师需要合作和互动,学生从个体的学习者将转变为社会实践的参与者,他们不再是偏重认知的、孤独的、缺乏联系的,而是通过交互的学习、合作、探究、批判性思维等实现社会性和人格的健全发展。
以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习作单元“让真情在笔尖流露”为例,单元语文要素有二:1.体会文章是怎样表达情感的;2.选择合适的内容写出真情实感。如何将问题解决情境与知识学习情境有机整合起来,让写作目的与功能生活化,即通过书面文字的表达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此,笔者敏锐地关注到身边的教学资源,习作单元教材内容经过改造,整合在“校园采果节” 这一学习情境中,衍生出四项具体学习任务。
主题:校园采果节
任务1:请你为本次采果节设计活动流程。
任务2:制作一张品果邀请卡; 然后将品果卡和采选的果实放在一起,送到教师办公室和各班教室,让全校师生分享我们的情意。
任务3:完成跨文体写作:《母校的李子熟了》。
任务4:举办缙云诗会:分别从《诗经》和现代文中选择一首歌颂劳动的诗歌,在班级诗会上朗诵给大家听。
需要指出的是,“校园采果节”四大学习任务都是基于学生真实语文生活产生的,并有机渗透劳动教育、感恩教育、审美教育、文化传承等育人因子,五育并举,基于学科,最终指向育人。整个活动中,学生始终以学习共同体的姿态参与其中,自主策划活动方案,协作完成品果邀请卡的制作,并送到拟邀请的家长、教师手中。“能否用笔下的文字,向母校和全体师生表达我们爱的情意?”在教师点拨下,同学们有了创作的冲动,跨文体写作任务《母校的李子熟了》便应运而生。
当学生的表达内驱力得到有效激发后,如何在诗歌创作中表达出真情实感,又成了学生即将面临的真实写作问题。任务3的子任务便生成了。
任务3.1:阅读课本中习作单元两篇例文,探究作者表达真情的秘密。将自己的发现用思维导图呈现出来。
任务3.2:学习运用表达真情的策略,完成《母校的李子熟了》创作,文体不限。
任务3.3:将自己的作品誊写到卡纸上,配上图画,悬挂在校园红叶李树枝上,期待更多的人读到你的作品吧!
在实际教学中,当单元习作例文中“直抒胸臆”“融情于景”两种写作策略支架被学生一一发现后,孩子们心中的真情,包括对母校的依恋,对教师的感激,对同窗情谊的不舍之情,统统在红叶李这个意象中得以寄托。红叶李成了学生笔下缤纷童年记忆中最美的点缀,在这样的写作运思中,单元习作“怎么写”的问题便迎刃而解。孩子们情动而辞发,或写散文,或作诗歌,一个个情真意切的作品便出炉了。而教材中的《匆匆》等名家名篇,在“让学生见识经典一番(王荣生语)”后,又成了班级诗会活动现场,孩子们用声音传递真情的最好的载体。
四、通盘考量,有效整合学习资源
毋庸置疑,教材是母语学习最重要的学习资源,但统编版教材的容量是有限的。义务教育统编语文教材通过“精读-略读-整本书阅读”建构“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以“1+X”(讲一篇课文,附加若干篇泛读或者课外阅读的文章)方式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因此,语文教师需要从整体出发,认真研读教材,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应当树立为学生而教,为开放而学的单元整体教学追求。
在六下语文第六单元“综合性学习”中,我校教学研究中心与学生活动中心携手为孩子们作了“五个一”的毕业课程设计。意在将毕业修远课程作为儿童童年生活的终章,指向儿童精神品格和高远志向的形成,将自我实现、团队协作、感恩教育、理想教育等教育元素有机地融入情境化的系列学科活动中,以语文学科为龙头,有机融合体育、音乐、美术、科学等学科育人资源,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网络资源、社区资源。在毕业课程系列活动开展过程中,学生既是活动的参与者,同时又是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当不可预知的问题情境陆续出现时,教师不断鼓励和引导学生直面挑战,淬炼他们在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考虑疫情因素,孩子们经过充分讨论,最终决定采用现场直播方式的方式来呈现他们的毕业礼。借助学校的直播系统,全体家长通过移动终端收看了节目,对学校精神面貌、教师团队形象、学生个人素养等做了全景式的了解。因此,素养立意下的小学语文单元学习任务群设计,能否打破学科壁垒,推倒学校围墙,建立一个更适合儿童精神发育和言语生命成长的泛在学习社区,以有力支持、配合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单元学习任务群教学的效能。
五、结语
相比中学教材相对系统的18个学习任务群而言,小学语文学习任务群还是一個全新的课题,有许多问题值得深入探讨。比如当以学习任务群这一新的教学样态出现在小学语文课堂时,传统的基础字词和基本技能训练如何与之相融?学习任务群如何突破学校传统教学组织形式的限制?如何通过教学评价改革为学习任务群的有效实施保驾护航?这些教学中的具体问题,还需要我们继续坚持实践和研究。
(责任编辑:汪旦旦)
参考文献:
[1]戴晓娥. 大单元大情境大任务——统编语文教科书“新教学”设计与实践[J]. 语文建设,2019(08):9-14.
[2]杨向东. 基于核心素养的基础教育课程标准研制[J]. 全球教育展望,2017(09):3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