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如何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2022-05-23陈苏萍

教育界·A 2022年6期
关键词:思辨能力能力培养道德与法治

【摘要】学生可以通过道德与法治课堂学习培养思辨能力,在遇到问题时能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和分析问题,从而找到正确的解决方法;并且在遇到道德两难问题时,也会对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和探究,做出自己的判断与选择。本文主要阐述了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关键词】思辨能力;道德与法治;能力培养

作者简介:陈苏萍(1976—),女,福建省福州市仓山区实验小学。

思辨能力即思考辨析的能力,是一种通过对事情进行分析、推理、判断来辨别事物的能力,也是人在社会上生存需要具备的重要能力[1]。学生要想成为一名具有创新意识的合格接班人,需要具有思辨能力,需要在小学阶段培养这种能力。很多学校的教师选择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上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社会中的各类事件,以此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2]。对学生的思辨能力进行培养,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理解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在遇到问题时懂得客观地进行分析,从而做出正确的选择,同时也能为学生以后更好地适应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挖掘教材的深度,实现对思辨能力的培养

(一)抓住思维空白点

小学生在看事情时往往只能看到其表面,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时,需要抓住学生思维的空白点,让学生思考事情背后的原因[3]。例如,在教学“读懂爸爸妈妈的心”一课时,在教材中有关于父母批评孩子的图片,教师可以借助一系列的插图询问学生是否记得父母对自己发脾气时的情景,当时的感受如何。学生大都认为父母在对自己发脾气的时候很凶,感觉父母不爱自己。这时候教师不应该急于评价学生的看法,而是应该先引导学生思考父母当时为什么骂自己,是不是因为自己做错了事。教师在引导的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到父母就算会骂自己,对自己的爱也是不会变的。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父母是否表扬过自己,为什么会表扬自己。此外,教师还可以给学生提建议,让学生试着改变自己对父母的看法,并找到与父母更好地相处的方法。

(二)寻找矛盾冲突点

教师要想激发学生的思维,需要对学生的心理活动进行了解。例如,在“我爱我班”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围绕“互助合作的朋友们”设置问题:如果你与朋友之间发生了争执,你还会继续和这个人来往吗?当你发现身边的朋友的某一个缺点时,你还愿意和他做朋友吗?这种现实问题往往能激发学生讨论的热情。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向大家分享自己和朋友之间发生的事情,并对这些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如果有的学生选择不愿意再继续和这个人做朋友,教师就应该开导学生:“友情是很珍贵的,不应该轻言放弃。”教师可以对这一问题向学生分享自己的看法,使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对朋友的定义有更准确的认识。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向学生讲述历史上有名的关于友谊的故事,增长学生的见闻。

(三)巧用两难问题

两难问题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这种问题鼓励学生各抒己见,鼓励不同学生有不同的看法。在新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就加入了许多两难问题,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引导学生对此类问题进行讨论,做出自己的判断。例如,“大家排好队”这一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知道排队是每个人都必须遵守的规则。教材内容中出现了两个插队的人,一个是老人,另一个是儿童。教师可以设置问题:是否赞同这些人插队?此时,班上的学生得出了不同的答案:一部分学生觉得案例中插队的行为是被允许的,因为尊老爱幼是一种良好品质;而另一部分学生则认为插队的行为是不可取的,因为人人平等,每个人都需要遵守规则,有序排队。这一问题不仅让学生明白了要遵守规则,将规则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而且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对中华传统美德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二、组织辩论比赛,实现对思辨能力的提升

(一)立足教材内容进行辩论

教师不应该盲目地进行课程设计,而应该仔细研读教材,将教材中的知识转化为学生的思想。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重视实践,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4]。例如,教师可以“我们和诚信在一起”这一课的内容作为一场辩论赛的主题,辩题是:如果讲诚信会让我们失去一些东西,我们还要讲诚信吗?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观点自由选择辩论的小组,然后搜集理论依据和事实依据。学生在辩论时基本都能以客观事实为依据进行辩论,深入地分析自己的观点,同时也能认真聆听别人的观点,进而能够提升思辨能力。

(二)捕捉课堂生成进行辩论

辩题可以是教师事先设计好的,也可以是师生根据上课的过程中突然发生的事情所联想到的。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应该注重提升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比如“吹向世界的中国风”一课中有一段关于中华武术传播到世界的内容,学生可能会误认为武术就是打架,所以教师可以针对这个错误的观点向学生提问:“武术和打架是一样的吗?”在学生对这一问题进行辩论时,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一起阅读资料来分析这一问题,以此让学生学会分享、互助和合作。最终,师生得出结论:打架是一种不文明的行为,是不应该做的事情;而中华武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一种文化形式,学武是为了制止战争。在辩论的过程中,学生提升了自己的思想道德意识与认知水平。

三、善用资源,于社会焦点处选择思辨内容

思辨活动的话题需要具备一定价值,有价值的话题,学生才会乐于思辨,敢于思辨[5]。教师在选取思辨的话题时,应该注重话题在社会上受到的关注度,最好与生活息息相关,是值得每个人关注的,还需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教师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结合教材中的例子,抓住社会焦点话题,让学生能从中学到一些知识。

(一)用好能让学生具有国际视野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在探究中学思辨

具有国际视野是教学中的一项新要求,教师需要在课堂中开阔学生的国际视野。如何在课堂上让学生学会立足中国、放眼世界是個难题。教师可以通过开展思辨活动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可以通过思辨活动了解到,每个国家的领土主权都是不容侵犯的,每个国家和地区都要相互尊重,友好相处,共同发展。比如,在“放眼现代世界”一课中,学生可以了解到世界上不同的国家和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习俗,然后需要思考为什么会造成这种差异,通过调查和探究寻找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进而找到解决由差异造成的误会以及矛盾的办法。这也可以让学生明白,每个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和习俗都应该得到相同的尊重,每个人都要从自身做起,尊重差异,理解差异。教师可以通过一些例子将教学内容引回国际视野的这一课题上。此外,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其他资源,使学生提升思辨能力。

(二)用好符合中国国情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在比较中学思辨

五、六年级的教材中有许多关于政策法规的题材。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积极地改变传统的授课方式,给学生布置一些调查类、访谈类的任务。在开展任务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还可以提高自我保护能力。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将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政策与国外政策进行比较,从而让学生更全面地认识我国的国情。例如,教师可以提出“‘全面二孩政策实施”的话题,让学生围绕这一话题思考只生一个孩子的利弊。在思辨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充分了解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之间的区别,以及应该做些什么才会使家庭变得更温馨,同时可以明白,无论实施什么生育政策,都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

(三)用好时代感强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在取舍中学思辨

在社会的不同发展阶段,人们对同一习俗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好这一教学资源,让学生自主探究人们会产生不同看法的原因[6]。如中国的春节最具特色的习俗是放鞭炮,但是近年来,很多地方出于安全和环保方面的考虑,都出台了相关政策,限制人们燃放烟花爆竹。教师可以根据这一情况,让学生结合自己在过春节时的实际感受,说出对限制燃放烟花爆竹的想法。并且教师应该积极地引导学生进行思辨活动,思考在传承与创新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应怎样看待落后于时代的习俗。

四、结合生活案例引发思考,于生活点滴处锻炼思辨能力

小学生年龄尚小,思辨能力比较弱,这使得他们在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时,难以深刻理解知识的内涵,也难以从某些教学案例中有所启发,往往只是把案例当作故事来看。教师如果仅仅以讲述知识与案例的方式开展教学,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学效果,而且不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和法治意识。基于此,教师应该选择一些贴近小学生日常生活的案例对他们进行启发,这样才能让他们感同身受,印象深刻,也能在学习案例的过程中审视自己,使他们领悟道德与法治知识,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解“生活离不开规则”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讲述一些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关于规则的案例,让学生从中认识到规则的重要性。如这样一个案例:一天,小明拿着10块钱到超市买2块钱的奥特曼卡片,结账的时候超市里的收银员一不小心在找给他的零钱里多夹了10块钱,小明经过一番纠结后,认为自己还是应该遵守买东西的规则,并且要讲诚信,所以最终把这10块钱还给了收银员。教师可以让学生针对这个案例展开小组讨论。学生们受到这个案例的启发,回想起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关于规则的事情,对规则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教师在课堂小结时说道:“生活中的规则不仅要求每个人自觉遵守,还要求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杆秤。因此,我们应该时刻将规则意识牢记心中,在处理事情之前需要先问问自己这样做对不对,有没有违反规则。人的一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事情,然而不管遇到什么事情,我们都要遵守规则,只有这样才能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结语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让学生掌握科学的思辨策略,这样不仅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还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从培养学生的思辨意识的方面入手,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对于学生来说,进行辩证的学习有利于培养其思辨能力。教师应该积极开展思辨活动,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关于应该如何设想未来的发展的思辨活动。学生通过进行思辨能力的训练,可以更好地在课堂的辩论环节表达自己的观点。学生虽然对这一话题的看法不尽相同,但大都认为只有处理好人与科技、自然之间的关系,人类才会有光明的未来。

同时,教师也应该清楚地认识到现有的思辨能力的培养策略仍存在一些不足:其一是部分教师没有重视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其二是部分学生未能有效地进行社会实践。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选择思辨的内容。此外,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当前,我们的身边有许多信息,学生所接触到的信息并非只有教材中的知识,还有许多未加筛选、来源不明的信息,学生比较容易被一些不良的信息误导。教师只有让学生掌握科学的思辨方法,不断进行自我反思和自我警醒,才能从诸多信息中捕捉有用的信息,进而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邢秋红.浅谈在品德教学活动中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J].山西青年,2017(22):118-119.

[2]王福珍.品德教学应重视思辨能力的培养[J].教学月刊小学版:综合,2016(06):31-33.

[3]还飞.试论利用小學品德与社会教学培养学生核心素养[J].新课程:小学,2017(05):251.

[4]孙彩平.小学品德课程核心素养刍议:一个实践哲学的视角[J].中小学德育,2016(09):9-13.

[5]胡洪彬.课程思政:从理论基础到制度构建[J].重庆高教研究,2019,7(01):112-120.

[6]陆道坤.课程思政推行中若干核心问题及解决思路:基于专业课程思政的探讨[J].思想理论教育,2018(03):64-69.

猜你喜欢

思辨能力能力培养道德与法治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如何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语文学习中的思辨能力
数学归纳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探析
基于CDIO的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研究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