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想”到“我见”:左右可辨

2022-05-22周扬

中学生学习报 2022年28期

周扬

摘要:学生日常生活中已有大量观察活动经验,前后角度观察结果差异显著因此“前后”易判别。但由于“左右”方向的观察结果特征不显著,且低段学生以“我”为观察中心,难以角色代入,所以“左右观察角度判断”是本课的难点。基于此,本次实践课例创设想象活动,聚焦“左右为难”。安排观察活动引导学生视线跟随镜头实现观察角度不断变化,从而突破“左右难辨”的教学难点。提供绘画活动,实现观察视角拓展。

关键词:左右难辨;想象活动;观察活动;绘画活动

一、“左右为难”难于何处

建构主义学习观的基本观点是“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进入教室的,他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经验。”因此在本单元教学之前,我发放了练习纸(参照附件一),了解学生对观察物体的已有经验。对80名学生的前测情况进行分析,发现容易出现“左右难辨”的错误。由于一年级学生识字量不大,因此课后我采用了访谈法对产生“左右”观察角度辨别错误的学生进行采访,大部分学生都认为左边和右边长得太像了,都出现了物体一半的特征。部分学生是以“我”为观察中心,难以将自己代入观察角色中。与此同时对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进行访谈,可知“左右”方位辨别本属教学难点,在此基础上辨别“左右观察角度”对于以“自我”为观察标准的一年级小朋友而言更是难上加难。因此他们在本节课的学习中感到“左右为难”,难于“左右观察结果”特征不显著;难于角色代入偏差;难于“左右方位不辨”。

二、“我想”到“我见”,“左右”可辨

通过前测及访谈可知“左右为难”的难点,因此教学中我们需寻找有效教学手段化解学习难点。那如何从“左右为难”转变为“左右不难”?我们需让学生的观察真正发生,如何在观察过程中实现问题反馈和问题解决的实效性?这些都是本课教学前需思考的问题。带着这些思考我开展了本课的综合实践教学。下面我将结合相关教学片段阐述本课的教学策略。

(一)想象活动:聚焦“左右为难”

提问: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朋友,想不想认识?

生:想。

将兔子玩偶放置于讲台前方,布置任务:请你想象站在不同位置观察这只兔子,会看到什么?

生按小组顺序轮流

师:看来同学们都想象得差不多了,请你拿出袋子里的图片,小组讨论,并派代表把观察结果贴进黑板上的方框里。

按小组顺序板贴,拍照上传至交互平台,提问:观察他们的观察结果,你有什么发现?

生:前面和后面框里观察的结果,大家都一样的。左面和右面观察框里有几个不太一样。

师:看来判断前后都难不倒大家,你们怎么判断前后的?

生:有鼻子、眼睛、嘴巴的就是前面,有尾巴和屁股的就是后面。

师点评并小结:看来我们可以通过关键特征判断前和后。

本节课的重难点是学生通过观察体验不同观察角度所得观察结果有所不同,并能根据观察结果判断不同的观察角度,因此本教学环节我选取了兔子玩偶作为活动材料,并将不同方向看到的纸质观察结果事先准备好,发给10个小组长,学生经历不同观察角度观察的过程。通过小组交流将观察结果贴进不同角度方框内,并通过观察板贴结果总结前后观察策略最终聚焦“左右为难”该学生难点。

(二)观察活动:实现“左右可辨”

师:我们观察发现了前后的判断方法,但是“判断左右”好像有点难,接下来我们重点研究如何判断到底是站在左边还是站在右边看到的,请组长将左面和右面看到的观察结果拿回来。

活动组组长拿回“左右”观察结果。

师:请一二大组站在这(左)边观察,三四大组学习小组站在这(右)边观察,并小组合作将观察结果贴在左边或右边的方框内。

小组合作观察并张贴观察结果。

提问:一、二大组站在兔子的哪一边?三、四大组站在兔子的哪一边?

生:一、二大组站在兔子的左边,三、四大组站在兔子的右边。

追问:请你仔细观察站的左右位置与观察结果,你有什么发现?

生:站在左边观察,兔子的脸朝左边,站在右边观察,兔子的脸朝右边。

师:看来大家已经掌握了观察的方法,请完成书本19页第4题。

在上述教学环节中,通过“想象”对前后观察结果的判断方法进行总结,同时通过实践活动发现:光凭想象已无法分辨左右观察结果。因此需要增加观察活动,通过真实的观察实践活动可得部分左右观察结果。随后借助互动平台让学生的视角跟随镜头移动,感受左右观察结果差异。最终通过对比观察结果与观察角度的差异之间的联系,从而总结辨别“左右”的方法。

(三)绘画活动:观察视角拓展

师:同学们,前面我们的观察结果都是让我们连一连的,那你们想不想自己动手画一画自己观察的结果?

生:想

师:请你拿出草稿本,从学具袋中选择自己喜欢的立体图形搭一搭,并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向进行观察,并将自己观察的结果画在草稿本上。

生动手操作,师:画好后,让你的同桌根据你的作品猜猜你是站在哪里观察的。

同桌汇报

观察源于生活需要,生活中所观察的物体不仅仅只有“玩偶”,因此需要增加学生的观察素材实现观察视角的拓展。本环节我选取了学生学具袋中的立体图形,引导学生选择喜欢的立体图形和喜欢的观察角度,画一画。该活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难度,既拓宽了观察广度,也增加了观察深度。学生通过绘画活动,将对物体有更进一步的认识,同时观察的也会更细致,同时通过同桌问答环节,一定程度保证了观察参与面的广度。但是通过观察学生作品,学生画的圆柱的侧面不是“长方形”而是“曲面图形 ”,因此在后续另一班教学时我将活动材料调整为多个小正方体,并让学生搭一搭并画一画,发现这更能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实践总结:让观察真正发生

以往的教学中,由于一年级学生存在:注意力还不能持久稳定,还保持着儿童的属性——喜欢玩耍,同时未脱离“自我中心”等心理特征。因此,针对该种学情分析,一年级课堂中应提供丰富的实践性活动。基于对学生心理特点的分析,及学生认知起点的把握——大量的生活经验及正反特征显著导致“前面和后面”观察角度的判断学生可以无师自通。因此,前后观察角度判别并非本课学习重点,通过初步观察并结合学生的想象,暴露“左右不辨”,将学生注意力聚焦于“左右”,学生發现光凭想象也争论不出一个结果,想知道是否正确还得真正去观察。但是由于课堂时间的限制,我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快速分组观察,学生将自己的观察结果放进了框里。随后通过再次观察正确的观察结果和观察角度间的关系,得出观察方法,最终通过交互技术,让学生身临其境体验左右角度观察结果明白其中道理。随后通过观察绘画小正方体观察结果,发现此类物体前后,左右,上下相对面观察结果一样,拓展了学生的观察视角发展了空间观念。一言概之,当“想象力”尚未发展到足以判断观察角度时,应当放手观察,让观察在活动课中真正发生。

参考文献:

[1]王萍,崔存兰. 培养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需见微知著——以《观察物体》教学设计为例[J]. 小学教学研究,2021(13):29-32.

[2]陈亮. 以学定教,让观察真正发生——《观察物体》的教学实践与思考[J]. 小学教学研究,2021(16):50-52+56.

[3]周晓亮. 观图形,思本质,发展空间观念——“观察物体”教学实录与思考[J]. 小学数学教师,2020(02):6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