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音乐如何促进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2022-05-22殷晓霞
殷晓霞
摘要:中职学生所面临的心理问题愈发的凸显,国家也加大了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但在实际的工作开展中仍然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难。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心理健康教育仍然主要采用的是课堂教学或者心理健康讲座和咨询等几种方式,但这些方法并不符合学生们的实际需求。音乐属于听觉的艺术形式,源自于人们的心理活动,所谓的音乐质量就是通过学生们所喜欢的艺术形式来达到心理调节的作用,这是校园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种艺术形式,作为青年群体,中职学生的好奇心很强,且对音乐有着更强的感受力,通过音乐治疗的方法能够提升学生们的感性体验,进而引发他们的理性认识,从而达到了改善情绪的效果,这种方法更容易被学生们所接受。
关键词:音乐;中职学生;心理健康
前言:中职音乐教学旨在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水平和音乐素养,在音乐教学中融入一定的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以提升,学生心理得以健康发展。近年来,中职音乐科目的教学内容有所改变,因此教师也应紧随其后,适应新课改背景下的新型音乐教学模式,通过音乐教学促进学生创新思维提升和心理健康发展。
一、音乐在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塑造中的意义
1.促进学生情感体验
在对中职学生进行音乐教育的过程中,音乐的歌词、节奏、旋律等因素刺激着听者的感官,带动着学生的情绪,在正确的引导下,音乐可以调节学生的不良情绪,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音乐教育对于中职学生的情感体验影响重大,因此,在具体的教育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了解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并选择相应的音乐让学生进行欣赏和学习,使学生在欣赏与学习的过程中,更好地进行情感表达与情绪调节。
2.提升学生抗压能力
健康心理的形成需要经过挫折的磨炼,中职学生可以从音乐中获取所需,净化心灵,从心改变,更自如地应对生活与学习中的压力。音乐偏好是影响音乐减压效果的最主要因素,个体更喜爱的音乐减压效果更好。同时,对于音乐越熟悉,减压效果也更好。此外,个体心境、性别等因素也会影响音乐的减压能力。总之,中职学生也面临来自各方的压力,而音乐教育的开展不仅可以帮助他们减轻压力,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他们的抗压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
二、音乐如何促进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方法
1.开展音乐疗法教学
音乐在我国是“六艺”之一,具有陶冶情操、调节情绪等重要功能。在中职音乐教学中可以借助古今中外的优秀音乐作品,让学生轻松进入学习情境之中,对音乐作品深内核情感的体会更加深入,从而与音乐产生共鸣,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有积极作用,也可以称其之为音乐疗法。音乐疗法指的是利用音乐帮助人调节心理状态、降低疲劳感、放松身心。中职音乐教师运用音乐疗法,可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音乐审美,形成积极上进的心态。音乐疗法的实际应用方式如下:首先,教师可以播放旋律欢快的歌曲,将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使学生保持心情愉悦,进而提高音乐科目的教学效果,消除学业压力带来的疲惫感。其次,教师可以选取不同类型的音乐,使学生在音乐中体验到不同的情绪表达,从而加强学生对自身情绪的控制能力,始终保持情绪积极向上。最后,教师还应当留给学生一定的开放空间,让学生通过自主感知音乐,充分发挥其想象能力,将联想思维调动起来,认识到联想思维的重要性,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助力。
例如,在清晨时段可以播放轻松明快的音乐,如《苗岭的早晨》等,音乐中包含清脆的鸟鸣声、悠扬的笛声等,学生在聆听过程中仿佛置身于春季的大自然中,可以在繁重的课业压力中得到片刻的舒缓和放松,对学生释放心理压力有很大帮助。在放学时段可以播放有名的萨克斯曲《回家》等,其曲调舒缓、美妙,加上乐器本身的声音质感,可以让学生烦躁的心灵沉静下来,疲惫的心理状态得到抚慰,从而将压力释放出来,有利于心理健康发展。
2.完善音乐治疗的基础设施
与主要用于休闲娱乐的音乐欣赏不同,音乐治疗方式是一种具有较强针对性和專业性的心理健康疗法,其具体实施必须要在专门的空间内,由专业的人员借助专业和完善的设施来实现。因此大学应当重视为学生建立专门的音乐治疗室,让学生在专业的环境下接受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在外观上,应当确保音乐治疗室内部的光线和空间色调搭配起来是和谐的,是能够为学生营造出一种轻松和温馨的氛围的,同时也需要在室内摆放一些富有生机的绿植或者是造型优美的工艺品,使学生在进入音乐治疗室之后,面对周围的环境,能够很好地放松心情,这将有利于保障后续音乐治疗的质量和效果。其次在设施上,大学应当重视引进一些专业化的用于进行音乐治疗的设备,如音乐播放设备、调音设备、测试器材和反馈型软硬件设施等。另外,还需要在音乐治疗室内摆放两个距离合适的沙发,以便心理教师能够和接受音乐治疗的学生进行面对面的有效的沟通交流。
3.加强音乐教学互动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
在中职阶段,学生应拥有一定的合作学习能力,为在音乐教学中对此进行培养,音乐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渗透合作理念,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教师可以在歌曲教学完毕后组织合唱,让全体同学参与到集体活动中,并从中意识到合作的重要性。还可以将全体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合理运用小组学习模式,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加强沟通、交流能力,逐渐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将中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落实到位。此外,这里的互动不仅仅指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互动,还应包含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内容,音乐教学对师生互动交流的质量有着较高的要求,需要教师努力和学生搭建心灵沟通的桥梁。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像传统的教学方式一样灌输式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要积极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及时给予学生关心、鼓励,询问并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为学生提供可行性建议和指导,指引学生的心理状态健康发展,让学生感知到教师的关怀,从而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音乐教育的作用不仅是扩展学生的知识体系,还在于促进其心理的健康成长。音乐教育有助于陶冶中小学生的情操,优秀的音乐作品可以使学生在体会音乐情境的同时,产生心灵的深层次共鸣,陶冶情操,促进健康人格的形成。中职阶段是个体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教师的使命不应局限在促进学生人格的形成,还要健全学生人格,使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此论文是《音乐治疗对提升新时代中职生心理健康的研究》课题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苏爱玲.浅谈音乐教育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和心理健康的发展[J].中国校外教育,2019(30):8.
[2]吴永梅.浅议如何在音乐教学中促进学生心理健康[J].中国校外教育,2019(08):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