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人才培养导向下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研究
——以石家庄学院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为例
2022-05-21郑红娟张淑媛李晨静
郑红娟,商 哲,张淑媛,李晨静,陆 璐
(石家庄学院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35)
0 引言
2015 年,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提出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应向培养应用型人才方向转变.相关高校分别从学校和专业层面上探究如何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其中涉及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课程的改革.目前,国内学者关于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课程体系的建立,赵永峰等[1]以集宁师范学院为例构建了专业课程体系;王璐[2]研究了从课堂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方面构建课程体系;赵静等[3]研究了人文地理类课程体系的构建思路与具体方案;刘静玉等[4]探讨了如何在地理学视角下构建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课程体系.二是具体某门课程的教学改革,赵冰雪[5]针对遥感概论课程从教学手段、实践教学、考核等3 个方面进行改革;张淑花等[6]就景观生态学教材的选择、实践教学环节进行了改革;纪凯婷等[7]对关于专业手绘表现技法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研究.综上,关于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课教学模式改革研究较少,但专业课教学模式是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好坏的关键,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又直接决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
2016 年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被批准为石家庄学院应用型试点专业,于2019 年入选石家庄学院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名单.此专业的主要培养目标是培养从事国土空间规划、旅游规划以及其他各类相关规划的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在全国从各层次全面开展国土空间规划[8]的背景下,国土空间规划要实现“多规合一”,而现行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等均以传统城乡规划和旅游规划为核心,如何实现培养服务社会人才的培养目标,同时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更好体现应用型的特色,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势在必行.
1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课程教学模式存在问题
1.1 专业课程体系与行业发展脱离,不能满足社会需求
课程设置与行业需求相差较远.课程设置是以建筑学为基础的城乡规划设计和旅游规划设计为核心内容,而在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中,基础资料的调研、“双评价”的开展和“三区三线”的划定等内容均以地理学为背景[9],专业课程体系在以地理学为特色的地理类课程内容安排上较合理,主要包括人文地理学、城市地理学、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等,同时在旅游规划方向课程设置上也较合理.但在课程体系中未开设调研与分析方面的课程,国土空间规划中的空间布局制图等是基于GIS 软件开展的,现行课程并不能满足这个要求.向2013~2016 级毕业生发放了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情况的问卷调查,比对旧培养方案,结合校企合作单位及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结果发现,45.16%的学生从事国土空间规划工作,大多数学生认为大部分建筑类课程在工作中用处较小,定量研究分析方法不足;同时调研学生对所有专业课程重要性进行排序,排在前5名的分别为城乡规划与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土地利用规划、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方法、城市规划原理,排在后3 位的分别为地图学、建筑制图、景观生态学.
课程结构中专业理论学时相比实训课时较多,专业课程理论与实训学时比为2.79∶1,实训学时过少直接导致学生实操能力较弱.从表1 可以看出,专业课程理论学时为1 206 学时,学分为67,占总学分的37.01%;实训学时较少,尤其是在专业任选课程中未设置实训课,学时为432 学时,学分为12 学分,仅占总学分的6.63%.
表1 旧培养方案与2020 级培养方案专业课程学时与学分对比表
1.2 专业课程教学课程内容理论性较强,理论学时比例偏高
根据调研结果发现,应用性较强的专业课程中理论教学学时占比较高,实训学时不足,但实训课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的实战技能,也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关键.83.87%的学生认为实操能力亟需提升,尤其初入职场的学生需花较长时间来补习软件操作,如GIS、PS 等软件,尤其是GIS 实用技能不足.因GIS 为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教师兼职代课,不能将GIS 中的理论知识与规划专业知识相结合,知识融合性较差.对照旧培养方案还发现,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如土地调查与规划、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方法、景观规划设计中现行的理论与实训学时比例分别为1∶0,1∶1,2∶1,尤其是土地调查与规划课程没有实训课,导致学生的职业技能低,不能满足国土空间规划的发展需求.
1.3 专业课程教学方式偏传统,教学效果不理想
1.3.1 纯理论课程教学方式传统化,教学效果较差
专业课程分为专业理论课和专业主干课,专业主干课包括理论和实训两部分.根据艾德加·戴尔的学习金字塔理论,传统课堂讲授法的效率极低,仅为5%;如果采用参与学习、团队学习等方式,学习效率会提高到50%;转授他人和快速使用等学习方式使学习效率提升到90%[10].而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理论课和专业主干课中的理论部分讲授停留在传统讲授阶段,虽然有些理论课程在课堂中会插入案例,甚至采用精美的记录片等影像资料,但教学效果仍然不佳.部分毕业生反馈,理论知识不扎实导致文案编写吃力,尤其掌握的系统分析方法不系统,方案汇报底气不足.
1.3.2 教师精力有限,实训教学作业批改环节不到位
实训教学是能实现快速使用的基本学习方式,因师生比极低,教师教学任务比较繁重,每门设计类实训课分几个实训项目,如景观规划设计共有4 个实训项目,而每学期每门的实训课程仅有一位教师担任,每届学生约45 人,一对多评改的同时,每个实训项目还要反复多次批改,耗费大量教师的课外时间.行业内知识不断更新,教师课下需不断充电学习.由于教师精力和能力有限,对实训课项目批改不到位,学生意识不到设计的缺陷,导致专业技能水平较低.
1.4 考核方式精准度不高,不能全面反映学生整体素质
专业理论课考核一般由两部分成绩组成,包括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平时成绩考核大多以课程论文的形式进行,但对于知识点比较杂且多的课程,学生学习效果不能及时得到全面考核.专业主干课中,尤其设计类课程大多以某设计作品作为考核内容,但并不能全面反映学生整体的素质,尤其是在考察语言表达能力方面.与专业对口的工作一部分需要与甲方对接,汇报方案,清楚表达设计思想,而现行的考核方案恰恰缺少沟通与汇报这一环节的考核.
2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探索
2.1 以国家政策和社会需求为导向,构建实用性强的专业课课程体系
以国家政策和社会需求为导向,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教师团队在制定培养方案时保留专业地理特色,紧紧围绕国土空间规划和旅游规划两大就业方向,对专业课程进行增减,构建实用性强的课程体系,具体见图1.首先保留特色课程地理类与旅游等方向的课程,如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旅游规划与设计等,同时保留与国土空间规划紧密相关的课程,如道路与交通规划、景观规划设计、城乡规划原理等;其次增加调研与分析、土地规划、空间分析等方面的课程,如城乡规划分析与表达、城乡规划调研方法、双评价方法与应用、国土资源管理学、参数化场地建模与分析、大数据分析及应用等;应国家新一轮的国土空间规划具体实施要求,增设城乡基础设施规划、城乡总体规划、村镇规划等应用性较强的课程,以确保学生进入企事业单位能够很快融入到工作中;削减建筑方面的基础课程,去掉建筑制图、建筑史等课程.
图1 2020 级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课课程体系
在课程结构中增加集中实训学时,由旧培养方案中的432 学时+50 周增加到416 学时+54 周,学分由62学分增加到67 学分.由表1 可知,在专业任选课程中增加了32 学时实训课,因删减了实训学时较多的建筑制图课程,导致实训总学时减少,但占总学分的比例并没有减少,同时在实践教育课程中增加4 周学时,达到集中实训的目的,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实操能力.
2.2 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导向,加强实践教学
根据毕业生及用人单位反馈,削减纯理论课程教学学时,加大实训教学环节,如将经济地理学由48 学时降为32 学时.同时增加实训教学学时,将应用性较强的土地调查与规划、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方法和景观规划设计课程的理论与实训课时比例提升为1∶1,1∶2,1∶1,见表2.在学校内部,尤其是在学院内部进行资源整合,学院内部师资进行资源共享,尤其是针对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方法这门课采用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和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教师联合进行GIS 教学工作,同时努力发展校校和校企合作模式,依托实战项目,提高GIS 技能的实用性.另外,为保障实训教学顺利开展,可提高实训教学经费、完善实训设备,尤其是机房、制图室的建设,加强GIS、PS 软件操作训练.
表2 部分应用性强的课程理论与实训课时比例调整对比表
2.3 以学生为中心,采用多元化教学方式
2.3.1 丰富理论专业课程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
针对枯燥的理论专业课程,采用网络教学、项目驱动教学、案例教学、翻转课堂等多种教学方式.在课堂上,教师要从学生兴趣点和已知经验出发,采用多元互动教学模式,凸显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同时及时对知识点进行总结,使教学效果与效率达到最高.课下,教师总结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规律,善用学习通、钉钉等学习平台来开展网络教学,利用这些学习平台承载教师的教案、课件、视频、速课等学习参考资料,学生可自由选择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另外,教师可以在线答疑、在线测试、设置作业等,使学习时间更加灵活,学生能在宿舍、图书馆等地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反复学习来加深印象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为后续课程奠定坚实基础.
2.3.2 借助内外力,提高实训教学质量
紧紧围绕教研基地进行内外发力,达到提高实训能力的目的(图2).借助外力是指借助具有城乡规划专业的学校和校企合作单位的力量,依托教研基地,深化校校、校企之间的合作.在实训课的考核作品中可联合具有城乡规划专业的学校进行联合指导,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还会大大提高实训课程的效果.借助校企合作单位的力量实行校企共训模式,开展以项目为依托的实训训练,减轻教师一对多的评改模式,实现从知识传授到能力传授的转变;在毕业实习中继续加大顶岗实习的力度,深入企业内部,增强学生的专业技能;毕业论文从选题开始注重选题的实践性和使用价值,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实战能力.
图2 提高实训能力的路径
借助内力是指借助学生之间互相学习评改作品的能力,在实训的过程中,将学生分组进行集中实训,学生之间互相讨论,作品完成后每组之间进行互评,最后由教师点评,提高学生思考和表达能力,减轻教师工作量.最后,教师自身也要不断提高实训能力,向双师型人才靠近,加强对前沿知识的学习,达到在教学中提升学生应用能力的目的.
2.4 以学习成果为导向,采取多样化考核方式
根据课程性质设置相应的考核体系,达到全方位科学地评价学生学习成果的目的.专业理论课考核,尤其是知识点杂多的课程,可通过网络学习平台(学习通等)按照章节或者知识体系进行测验,达到反复学习的效果.专业主干课逐渐从单纯试卷成绩向以知识、技能、素质三维综合考核体系转变,比如设计类课程可以采取平时作业+期中考核+设计作品+作品汇报综合考核方式,这样既夯实了基础知识点,又能锻炼实践动手能力,尤其是平时作品能够考核到每个主题的设计,汇报环节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另外,可组织学生参加本专业相关的设计竞赛,将学生竞赛作为相关设计课程成绩的一部分,这种综合考核的方式既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又能科学地评判学生能力.
3 结论
国土空间规划正以村庄空间规划开始全面大力开展,而与其相关的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培养人才方式已不能与之相适应.通过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反馈,发现存在专业课程体系与行业发展脱离、专业课程教学课程内容理论性较强、专业课程教学方式偏传统、考核方式精准度不高等问题.在应用型人才培养导向下,根据现存问题对专业课程教学模式进行改革.通过教学改革,尤其增加了与国土空间规划相关的课程,加大了实训课时,在调整后的培养方案下,学生基本能够掌握国土空间规划和旅游规划相关技能,满足了社会需求,达到了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