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高中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实践研究

2022-05-21武桂霞

辽宁教育 2022年7期
关键词:劳动学科语文

武桂霞

(辽宁省农村实验中学)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对推进新时代劳动教育作了顶层设计和全面部署。为落实文件精神,教育部印发了《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进一步明确要在课程教材中加强劳动教育,专门设置劳动教育课程,在学科教学中有机融入劳动教育,逐步完善劳动教育课程教材体系建设。

一、在高中语文学科中渗透劳动教育的意义

劳动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劳动情感、劳动品质、劳动态度和习惯,具有综合育人功能。从劳动教育的本质要求来看,劳动绝不只是体力的消耗,而是有助于学生内在价值观的生成和理性思维品质的提升。语文学科在实施劳动教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许多课程内容既是劳动的成果,又蕴含劳动精神和劳动情感,是实施劳动教育的优质资源。

在劳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学科渗透是非常重要的方式,但劳动教育在学科课程中有机渗透的相关研究较少。部分教师在学科课程渗透劳动教育方面陷入了认识误区,存在不愿渗透、不敢渗透的心理,导致劳动教育更多停留在理论层面。在这种情况下,努力挖掘语文学科课程中蕴含的劳动教育因素,在教学中选择适切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和劳动精神,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二、高中语文学科渗透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

(一)通过文本阅读,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和劳动情感

1.阅读人物通讯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一年级(上)中设置了一个“劳动光荣”单元,其中有三篇人物通讯:《喜看稻菽千层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介绍了科学家袁隆平发现天然杂交稻、培育杂交稻,进一步选育“超级稻”的长期而艰难的历程;《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记述了售货员张秉贵在平凡的劳动岗位上不平凡的事迹,他热情周到的服务温暖了几代顾客的心;《“探界者”钟扬》讲述了科学家钟扬献身于种子事业、普及科学知识、悉心培养学生的故事,展示了他对“生命的高度和广度”的不懈探索。对于这三篇通讯,学生既要学习新闻通讯以典型事件来表现人物优秀品质的写法,还要充分挖掘这些劳动者身上所具有的共性和个性特征,感受他们表现出来的情怀与精神,体会“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思想,在阅读中潜移默化地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

2.阅读知识性读物

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一年级(下)第三单元的课文是知识性文章,其中《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一文,记述了屠呦呦带领团队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终于找到利用青蒿素治疗疾病的方法,从而拯救了成千上万名患者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既要引导学生理清文中展示的科学发现的过程,更要注意体会科学工作者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写的是加来道雄童年时的奇思妙想和青少年时期的积极探索。这两篇文章从不同角度展示了科学工作者在走上科学研究道路和进行科学研究时必备的“科学精神”:浓厚的科学兴趣、无私的奉献精神、艰辛的科学探索、勤奋的读书学习、严谨的治学态度等。阅读这些文本可以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浓厚兴趣,学生也可以从中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态度,教材提供了语文学科进行劳动教育的优质资源。

3.阅读古代诗文

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反映劳动生活的文章。教师可以开发课程资源,在教学中开展劳动题材诗歌的专题阅读。

古代诗歌群文阅读:劳动之歌教学设计(简案)

教学目标:

1.阅读一组古代劳动诗歌,梳理诗歌内容

2.感受诗歌中抒写的劳动人民的情感

3.客观认识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状态

4.培养热爱劳动的感情和尊重劳动人民的态度

学习重点:

1.梳理古代劳动诗歌的内容

2.感受劳动诗歌抒发的情感

学习过程:

1.新课导入,激发兴趣

2.阅读诗歌,分类梳理

3.交流互动,展示成果

这些诗文,或展现热闹的劳动场面,或表现劳动人民的勤劳与喜悦、生活的艰辛以及顽强不屈的斗争精神,或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关注与同情,对不劳而获者的批评。

4.读写结合,抒写感悟

学习任务:

将本次主题学习的感悟写成一篇作文,题目自拟,字数800字左右。

4.阅读中外小说

在文学作品中有很多反映劳动生活的作品。通过阅读和鉴赏这些作品,学生能看到特定时代的社会生活和特定的社会背景下劳动人民的生存和精神状态。如鲁迅的小说《祝福》,其社会意蕴非常丰富,体现在封建思想的束缚下,社会底层普通劳动者的典型特征:他们一方面生活困苦艰难,遭遇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等多重势力的压榨与迫害;另一方面又在无形中成为畸形社会的一部分。底层劳动者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引人深思:这样畸形的社会需要怎样的改造?出路在哪里?对比之下,我们该如何审视当下的生活?

(二)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劳动体验

1.记录家乡的人和物

丹东市凤城地区山清水秀,人杰地灵,不仅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还拥有大量的人文资源。按照教材要求,我们以“记住乡愁”为主题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请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凤城地区不同时期各个领域的代表性人物,记录凤城地区的“英雄谱”,宣传他们的英雄事迹;实地考察凤城的风景名胜、建筑设施、传统习俗、特产物件等,记述家乡风物,写清其来源、特点和文化价值。

2.参与家乡文化建设

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家乡文化生活状况调查,为家乡文化建设提供合理化建议。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发现设计实践活动。如开展凤城地区书店布局与图书室藏书及使用情况调查,写出调查报告;开展凤城地区文化习俗、生活方式的变化情况调查,写出调查报告;开展凤城地区城镇商家店铺汉字规范化使用情况调查,写出调查报告。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又能使学生熟悉调查报告产生的过程,从中学习知识,丰富劳动体验。

(三)通过写作实践,丰富学生的劳动情感

1.读后感

学生可在阅读反映劳动内容和劳动者精神的新闻通讯、人物传记、小说散文之后写读后感,通过读写结合的方式铭记劳动楷模的事迹,学习劳动英雄的精神品质,了解普通劳动者的生活状态。

2.颁奖词

学生欣赏“感动中国人物”电视节目,体会颁奖词的写作特色,为自己心中的劳动楷模写颁奖词。颁奖词要体现人物的人格魅力、坚强意志和奉献精神,要铭记他们的事迹,表达对劳动楷模的敬佩和礼赞。

3.对联

对联是富有中国特色的文化符号,语言精练,形式优美。学生可结合“五一”劳动节的专题宣传活动和“劳动光荣”单元的学习,写作对联,抒发对劳动的热爱之情,表达对劳动者的歌颂和赞美,既可以学习语言表达,也可以弘扬劳动精神。

4.演讲词

演讲词具有鲜明的针对性、启发性和感染力,具有鼓舞人心的力量。结合青年人的历史责任和使命担当,学生以“崇尚劳动”为主题设计演讲活动,表达对劳动意义的认识、对劳动价值的思考以及对劳动者的歌颂。

(四)建设校本课程,以写结合渗透劳动教育

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单靠教材提供的资源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动员所有语文教师一起收集教学资源,从课外遴选了大量素材,开发校本课程,对学生进行读写训练。

读写结合,品味劳动(教学简案)

【教学目标】

1.阅读关于劳动的文本素材,品味劳动的滋味,认识劳动的价值

2.梳理素材,为写作积累事实论据,提升作品的“丰富性”

3.提炼素材,为写作积累理论论述,提升作品的“深刻性”

4.锤炼语言,为写作积累语言表达,提升作品的“文学性”

【学习资源】

校本课程《劳动最有价值》(名家名篇、名言警句、时事评论、领导人文献、现代诗歌、古代诗歌、劳模事迹等)

【学习过程】

1.课前预习,读写结合

(1)阅读校本课程《劳动最有价值》素材,根据导学案内容完成思考练习。

(2)教师对学生的阅读情况进行指导,并对学生的学案完成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反馈。学生根据教师的反馈意见进行甄别、修正。

2.课堂教学,分享提升

(1)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2)交流分享

任务一:阅读现代诗《劳动是诗,中国有梦》。这首诗歌记述了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也记述了中华民族的追梦历程。它告诉我们,所有的文明成果都是劳动创造的。请从这首诗和自己的日常积累中提取事实论据,补全文段内容,完成关于“劳动的价值”的有关论述。

用“从……到……”“如果没有……就……”的句式论证观点1:我们应该崇尚劳动,因为劳动能创造历史的辉煌;用“无论……还是……”“正是因为……才……”的句式论证观点2:我们应该崇尚劳动,因为劳动能创造美好的生活。

任务二:劳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力量。阅读“劳动名言”,仿照路遥对“劳动是什么”的表述方式,改造以下李大钊、拉·乔乃尼奥里和路遥的话,使之构成一组排比句。

李大钊:我觉得人生求乐的方法,最好莫过于尊重劳动。一切乐境,都可由劳动得来,一切苦境,都可用劳动解脱。

拉·乔乃尼奥里:劳动是产生一切力量、一切道德和一切幸福的威力无比的源泉。

路遥:劳动永远是医治精神创伤的良药。

任务三:阅读“时事评论”和“习近平说劳动”,理解关于“劳动的价值”的论述,就“为什么要崇尚劳动”的问题,补全下面句子中的相关内容。

因为有了劳动,我们才拥有了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

因为有了劳动,_____________________

因为有了劳动,_____________________

任务四:阅读“劳模人物事迹”,就“怎样对待劳动者”这一话题,仿照示例,概括这些劳模的事迹。

任务五:昨天晚上传来一个好消息,我校申办辽宁省劳动教育特色普通高中取得了成功,大家异常振奋。“劳动催开胜利之花,劳动结出成功之果。”作为一名亲历此事的学生,你一定对“劳动”或“劳动教育”有着特别的体验和思考。请你写一篇议论文,阐述自己关于劳动或劳动教育的理解和思考,为学校的特色发展献计献策。

3.学以致用,课后写作

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和使用,学生对劳动的价值有了深刻的认识,对如何写好一篇议论性文章也多了一些宝贵的经验,很好地实现了学科渗透劳动教育的目的。

三、高中语文学科渗透劳动教育的实施建议

(一)注重与语文教学的融合

语文学科渗透劳动教育可理解为将劳动教育自然地融入学科课程中,进而更好地实现劳动教育和学科学习相结合的双重目标。学科课程渗透劳动教育不是学科课程要素与劳动教育要素的简单叠加,而是建立学科课程与劳动教育合理的、内在的、实质性的关联,在学科课程“教”与“学”的过程中适时、恰当地融入劳动教育要素。

(二)科学设计劳动教育目标

劳动教育的目标是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具有必备的劳动能力与劳动精神,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培养良好的劳动品质。语文学科属于人文科学,人文性是学科的基本特征,强调学习者的内心感受。语文教师应结合学科特点,将劳动教育目标蕴藏在学科课程目标中,实现学科教学和劳动教育的“双赢”。

(三)把握“渗透”的适切性

语文教师应准确定位本学科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价值,对学科课程渗透劳动教育的科学性要有正确的认识,理性思考“渗透”的方式和方法,不能为了“渗透”而渗透,更不能机械地植入劳动教育元素。语文教材中既有很多英雄人物和劳动模范的事迹,又有反映劳动内容的综合实践活动,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劳动教育元素,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对劳动者的尊敬与热爱之情,养成劳动习惯,提升劳动品质,丰富劳动体验。

猜你喜欢

劳动学科语文
【学科新书导览】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热爱劳动
“超学科”来啦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