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标“双减”政策 有效检测历史教学质量
2022-05-21于杰
于 杰
(大连市西岗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学校)
教学质量检测是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检验教学目标达成情况,改善和完善教学目标的重要功能。为深入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探索减负增效新举措,历史教学质量检测的设计应更加科学化、多样化,具体包括注重学生个体差异,精准解析学情,检验课堂教学成果,完善教学模式,进行科学评估,提升教学质量,以实现减负增效。
一、“双减”目标下历史学科教学质量检测题设计的依据
(一)以课程标准为依据
教学质量检测题应以历史学科基本知识和历史重大事件为内容,以历史人物为切入点,以历史研究成果为抓手,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行设计,力求拓宽学科育人精神路径,关注学科思维的养成,拓展教学设计与实施的路径。
课程标准是学科教学的依据,是教材编写的基本遵循,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原则,是试卷命题的依据,每位教师应深入研读,看懂研透,教学才不至于偏离方向。
在命制试题之前,教师需要依据课程标准,建立多维细目表。课程标准及其要求是多维细目表的具体表现,多维细目表是课程标准中规范的教学目标与要求的主要载体。
(二)从“知识立意”转向能力和素养立意
长期以来,我们在命题时基本上以“知识立意”为主,以摸清学生熟练掌握了多少知识、技能为考核目标。新课标实施以来,命题从“知识立意”逐渐转向“能力立意”“素养立意”。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加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工作的意见》要求:“考试命题要注重引导学校落实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引导教师积极探索基于情境、问题导向、深度思维、高度参与的教育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充分发挥考试对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重要导向作用”,注重对学生“能力”“素养”的考查。因此教师应当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与变化,通过创设生动真实的历史情境,精心设计题目,使学生在精彩的史学天地中感受与领悟史学奥秘,提高自身的史学素质。为此,质量检测题的命制要科学、规范,适切,图文并茂,形式活泼,内容创新。
(三)将学生的生活实践与学习方式相互融通
历史学习是一个由感知到积累的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借助资料收集形成独立思考能力,构建知识体系。教师在设计测试题目时,要考虑学生的思维特点,采用观点阐释的方式进行,还要充分考虑学科知识特点,结合生活实践,选定某个主题,让学生自主搜集资料,为学生探究助力,帮助其形成自己的观点。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提到,教育评价改革要遵循“五坚持”原则,即坚持立德树人、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科学有效、坚持统筹兼顾、坚持中国特色。这就要求教育教学向多元化、情境化、开放化和素养化发展,评价学生也需要用发展的视角,将学、用、考有机统一,构建学校教育教学的新生态。
二、“双减”目标下历史学科教学质量检测题设计原则
(一)分层设计:实现差异指导
教师在教学中需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这就意味着有效教学质量检测题的设计也必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单一的个体,理解能力或学习能力都各有不同,这就需要教师设计质量检测题时根据不同的学生去设定带有梯度差异的问题,以便适应不同学生的发展。
分层设计质量检测题时,教师可以针对同一知识点来命制不同难度的试题。以“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这一知识点为例,笔者设计以下三个层次的质量检测题。
1.问答式测试题。
他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富于开拓进取精神的君主,历史上他首先确立了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政治、思想、文化领域中的主导地位。“他”指的是( )
A.汉武帝 B.汉高祖
C.隋文帝 D.明太祖
2.同一知识点,难度中等,含有史料的测试题。
《史记·货殖列传》记载:“夫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汉武帝时为改变这种情况实行了哪些举措( )
①铸币权收归中央政府;②在各地设盐铁官营;③统一调拨财物、平抑物价;④兴办太学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3.同一知识点,难度加大,需对史料进行分析的测试题。
汉武帝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君主,他实行了一系列巩固大一统的重大举措,开创了西汉王朝最鼎盛繁荣的时期。请你以“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为主题,画一幅思维导图。具体要求:历史知识脉络清晰;注重总结,理清线索,掌握总体架构;导图结构合理,色彩美观。(见表1)
表1 思维导图评分标准
通过此测试题目训练了学生对思维导图关键词的提炼、风格的架构、色彩的搭配等多方面能力,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逻辑分析能力也都得到了提高。通过导图绘制,学生对“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这一知识点有了更加宏观和直观的认识和更深入的理解。
(二)典型设计:实现有效减负
设计典型、有效的质量检测题,需要减少对同一类型知识点之间反复且无意义的练习,这样不但可以缓解学生沉重的学习压力,还可以提升学生历史学习质量,发挥质量检测的作用。
典型性质量检测题的设计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合理运用好教材,包括原文、史料以及课中、课后思考题。这些内容都是教材编写者精心设计的,具有典型性和针对性;二是要突出重点和难点。教师要深入研究课程标准,剖析历史学科特点、架构、内涵,明确每一单元、课时的重难点,精心设计或选择题目,做到题目量少而精,避免题海战术;三是要设计一定量的“拔高”题,难度需略高于基础性练习;四是要有意识地围绕大单元主题,引导学生通过一个点来全面掌握知识体系,多方面加以思考;五是要根据中学生身心发展、年龄、认知等方面的特征,检测频率要适度,方式要恰当。
(三)趣味设计:实现学科实践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个体,思维方式、兴趣爱好等方面均有不同,单一的课本内容很难全面调动起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将书本知识与社会实际、当代的热点课题有机融为一体,才能够真正地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亲自动手,把书本知识与兴趣爱好、学习能力、生活感受等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学生学习到的历史知识才能更加扎实,切实融合到社会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去。因此我们设计这样一道关于原始北京猿人的检测题。
以下是由同学们所想象出的原始人类“北京猿人”的日常生活,共有五处错误,请你指出并加以纠正:
毛毛是个十余岁的小孩,虽说是个小孩,但其实已算一个中青年人了,因为“北京猿人”的生存环境恶劣,人的寿命都不长。毛毛踏出了小木屋,身穿用兽皮缝制的小衣裳,手中还拿着一根镰刀。他来到了江边,江边有一株树,上面结着很多野果,毛毛摘了不少果子,之后又用镰刀割下水稻。转眼间到了正午,毛毛急忙往回赶,因为他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看管火堆,当火熄灭时,他会在伙伴回来前又燃起火,不然大家就吃不上香喷喷的熟食了。
原本枯燥的“北京猿人体质特征”这一知识点,学生在边读边改中,发现有“北京猿人”居住在洞穴里,不会造房子、不会缝制技术、工具只有石器没有镰刀、不会种植作物、不会人工取火这五处错误。一个穿越时空的情境,使学生置身于历史情境中,模拟短文画面,兴趣浓厚,容易混淆的知识就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会了。
(四)德育为先:融合学科素养
历史教学在立德树人上有其学科优势,学生借助历史课程的学习,在锻炼历史学科关键能力的同时达到立德树人的基本要求,进而实现全面发展。历史质量检测题目应坚持正向引导,强化对理想、信念等方面的考查,试题内容应当反映科技精神、人文精神,突出人与自然关系、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主体意识,引导学生培养大国荣誉感和民族责任感,提升历史学科素养。比如,我们这样设计一道优秀传统文化质量检测题。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我们党永葆青春活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传家宝。阅读以下六个材料,回答后面的问题。(8分)
【材料一】以往搞革命的人,眼睛总是看着上层的军官、政客、议员,以为这些人掌握着权力,千方百计运动这些人来赞助革命。如今在五四群众运动的对比下,上层的社会力量显得何等的微不足道,在人民群众中所蕴藏的力量一旦得到解放,那才真正是惊天动地、无坚不摧的。(摘自《吴玉章回忆录》)
【材料二】如果北伐战争没有农民的有力支援,进军绝不会那么迅速,也难以取得那样有效的胜利。而农民的支援是靠着中共所组织的农会发动起来的。(摘自《教师教学用书》八年级上册)
【材料三】大会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极其重要的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代表大会,它制定了“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我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木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的政治路线。(摘自《教师教学用书》八年级上册)
【材料四】
淮海战役人民支前统计表
【材料五】这种情况如果不加改变,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就不能巩固,农村生产力就不能解放……而要改变这种情况,就必须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摘自刘少奇《关于土地改革问题的报告》)
【材料六】邓小平同志孜孜以求的是增进人民福祉,他多次讲:“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不发展生产力,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说是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摘自习近平《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1)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一”中的“以往搞革命的人”总是重视“上层的军官、政客、议员”;与之相比,中国共产党重视什么?(1分)
(2)“材料二”反映的北伐战争胜利的原因是什么?(1分)
(3)“材料三”中的“大会”指的是哪一次会议?(1分)
(4)“材料四”表明淮海战役的胜利与人民群众的支持密不可分,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淮海战役胜利的历史作用。(1分)
(5)依据“材料五”,结合所学知识,写出为“改变这种情况”所颁布的法律文件。(1分)
(6)依据“材料六”,结合所学知识,在邓小平的带领下,中国共产党为“消灭贫穷”,领导中国人民开辟了一条什么道路?(1分)
(7)历史总是在特殊的时刻,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学史明理,学史力行。重温百年党史,你明白了什么道理?(1分)今后你准备怎么做?(1分)
这道检测题以百年党史作为重要载体,在题头显著位置就表明了本题的题魂——群众路线。每则材料的落款都标明了出处,都是权威机构、主流媒体、正规出版物的内容。试题结合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提出的“学史明理、学史力行”的要求,知行合一,使学生明确我们所处的特殊时刻,给学生以深刻的启迪。该系列检测题难点在于最后一问,历史照亮未来,将“学史明理,学史力行”化作“你明白了什么道理,今后准备怎么做?”让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自觉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实现中国梦的伟大事业之中。
(五)开放设计:实现学科探究
学生在学习中需要自主探究、独立思考的空间,这样才能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因此历史质量检测题的设计应该具有一定的探究性。在学生掌握必备的历史基础知识之后,可让学生把知识放在一定的历史环境中去探索,从而培养学生站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去剖析问题、评估问题的能力。这样的检测题目可以真正地启迪学生的思维,实现创新能力的提高。
比如结合我校历史学科项目化课程之一“国家宝藏”,我们设计了这样一道检测题。
你是国宝守护人,本期参加展示的是故宫博物院的三件展品。要求:请你选择一件国宝,由你来做国宝守护人;为你选择的国宝写解说词,对其进行介绍和讲解;将你的讲解音频发到C30 智慧平台;完成一幅绘画作品(附解说词);以小组为单位布置展板展示成果。
项目化学习使核心知识以问题的方式表现出来,激发学生投入探究的欲望。分解问题实施项目过程中,学生解决了所有的分解问题和驱动性问题,调动了思维,同时通过自己的查阅与归纳,对国宝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文物产生了特别的情感,激发了爱国情怀。
三、“双减”目标下历史学科质量检测题设计的前提条件
(一)把控试题考查的能力层级
课程标准把学生历史学习的能力水平分为三个级别:一是了解,指能掌握历史事件的基本情况,了解历史的内涵并产生印象记忆。记忆的目标是辨认和复现,相关的行为名词有知道、了解、列举、讲述、简述、观察等。二是理解,指认知能力在识记的基础上再进一步提高,能理解史实之间的关系,了解史实的特点、意义、影响及史实相互之间的密切联系,相关的行为动词有:理解、认识、解释、说明等。三是运用,根据布鲁姆教学目标分类理论,结合历史学科考查的特点,我们将分析、评价、创造整合到运用的层级中。这是认知能力的较高层次,指可以对史实加以分析、对比、总结、解释、讨论及评述,相关的行为动词有分析、对比、讨论、简析、评述等。
试题所考核的认知层次越高,学生的思维链条就越长,试题相对来说也就越难;反之,知识层级越低,试题也就越容易。合理控制教学质量检测题的难度,可以比较准确、科学地检验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情况,从而对后续教学起到指导作用。
(二)把控试卷的熟悉程度
试卷的熟悉程度包括了试题的情境和表达方法。如果试题内容与教材中的题目、日常训练题目相似,学生相对熟悉,难度就小;如果试题内容学生不了解,试题情境和设问角度比较新奇,会限制学生对问题内容的分析、思索和回答,试题难度就会增大。新题型通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学生逐渐掌握答题方法和技巧,难度就会降低。
(三)把控试题的信息量
学生解题时首先要审题,通过仔细阅读题目获取信息,而审题的过程正是对信息输入与加工整理的过程。试题题型、情境材料越复杂,提示信息就越不明显,学生需要提取和加工的信息量就越大,试题难度也就越大。所以命制质量检测题应在合理的范围内,通过改变试题的信息量来提升或降低试题的难度。
(四)把控试题的障碍点
命制质量检测题目时,教师还可以通过设置障碍点和干扰项来改变试题的难度。学生如果想要成功跨越障碍点,就需要具有较强的分析、推理与判断能力。障碍点越多,试题的难度越大。教师设定干扰项目必须既了解学生状况,也了解考察点“陷阱”,才能设定合适的干扰项目,以达到学生对考题难点的掌握。
教者精心,学者得益,迎“减”而上,轻负高效。优质的历史学科质量检测题应该使学习基础和能力不同的学生皆有收获,成为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科学有效的学习途径。设计难度适宜的历史教学质量检测题需要教师深入研究、静心思考、精雕细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