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视域下的高等教育强省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2022-05-21吴立保
吴立保,赵 慧
(1.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高等教育研究所,南京 210044;2.南京晓庄学院 体育学院,南京 211171)
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衡量国家或地区教育整体发展水平的重要尺度,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高等教育的发展导向,高质量发展的高等教育有助于区域经济社会的良性发展。高等教育强省战略作为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衡量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性指数,也是提高高等教育综合水平的重要检验依据。此外还需要在实践层面探讨高等教育强省的构成维度,展现其多维度特征以及各维度之间的相互关系。
研究运用德尔菲法建构高质量发展视域下高等教育强省的精细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主要探讨以下两个问题:第一,高等教育强省评价体系应该包括哪些维度和指标?第二,高等教育强省不同指标的权重如何分配?本研究力图通过聚焦以上问题来丰富关于高等教育强省的测评研究,完善科学合理的高等教育强省评价体系,以探究高等教育对于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为教育行政部门的政策制定、科学决策提供参考与依据,同时为高等教育机构自省自评及高质量发展给予工具性支持[1]。
1 高等教育强省的内涵诠释与评价维度
1.1 高质量发展及高等教育强省的内涵诠释
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内涵丰富且维度众多,无法由单一指标作出科学的评判,它可以衡量一定时期高等教育发展的水平高低、质量优劣[2]。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是一种发展水平高、质量程度优、研究与创新能力强的高等教育发展导向,主要表现为高质量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高等教育基本功能实现[3],最显著特征是从以往谋求高等教育“量”的增长转向注重“质”的提升,实现内涵式发展[4],培养高素质人才或是直接促进经济发展,都需要高质量的高等教育作为支撑[5]。高质量发展作为当代高等教育的发展导向,是一个值得被关注的话题,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是建设高等教育强省的必然需要。
高等教育强省的核心要义是加快省域高等教育发展的现代化步伐,使高等教育的各项功能得到更全面的发挥、更紧密地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葛锁网[6]认为高等教育拥有比较高的效益才能做到高教强省,而高等教育的效益主要表现为人才贡献和知识贡献,包括人才数量上的增长和知识类型上的多样等。贺武华等[7]认为高教强“省”就是高等教育与本省结合紧密,能切实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主要体现在与全省重大战略的结合度及直接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知识贡献和智力支持的情况这两个方面。高教强省重点在“强”,组织架构包括全省高等教育综合实力、高等教育规模结构、高等教育技术创新力、高等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等。
1.2 高等教育强省的评价维度
高等教育强省的关键在于做强省域高等教育,提升高等教育竞争力,高等教育强省的竞争力主要体现在高等教育系统中的竞争力以及服务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具体体现在三个维度,即省域高等教育自身发展能力,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创新引领能力。
第一,省域高等教育自身发展能力,指的是省域高等教育发展规模、质量、结构、效益、水平等量化指标以及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和资源等高等教育内部要素的相互协调性,尤其是省域高等教育的发展理念、制度创新与文化传承。
第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是从高等教育子系统与社会关系的维度来考察,高等教育强省在自身发展能力增强的过程,也是推动所在省域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发展的过程,高等教育强省建设需要与省域社会发展的其他子系统形成功能耦合的关系,提升对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并引领和支撑经济社会发展。
第三,省域高等教育创新引领能力,包括高等教育科研成果的转让与转化、高校的科技服务能力和高校进行创新创业等技术创新能力,以及由科研项目数、重点实验室数、重要期刊论文数等指标反应的科学研究水平,满足社会对于高等教育创新、创造、创业的需求,引领省域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2 高教强省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与构建
2.1 指标设计的原则
关于高教强省的评价指标的设计原则,孙新宇等[8]认为可以概括为三点,即整体评价与专项评价相结合的全面评价、现实状态评判与未来发展导向相结合的系统评价、问题诊断与预警调控相结合的针对性评价。贺武华等[7]在区分了作为形容词的强“省”和作为动词的强“省”的基础上,进一步从目的意义(功能层面)和标准体系(内容层面)两个方面来理解,其指标设计的基本原则重在把握以下“三个结合”:一是共性与个性相结合;二是定量与定性相结合;三是强教与强省相结合。立足于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评估省域层面的高等教育,评价的指标体系主要有三个原则。
一是规模效应与质量导向相结合。省域高等教育是一个庞大的系统,院校规模与结构、师资水平、学生层次等问题都是需要考察的维度,高等教育科研实力、科技创新力等均为社会关注的话题。省域高等教育既要具有足够的规模以满足省内外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发展需求,又要力求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以满足社会对于高等教育的期待。
二是教学、研究、社会服务三者兼顾。即关注国家级重点高校、学科、实验室、项目平台等的数量,又注重高等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突出高等教育在促进省域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强大的能力。同时尽可能淡化以规模导向和数量化的指标来衡量,做到科学、健康、理性地评价。
三是现状评估与创新发展相结合。评价既要着眼于现实,充分反映省域高等教育的发展状态、优劣势、所处地位等,又要具有前瞻性,用发展的视角进行评价,不断激发省域高等教育的发展潜力。做到用科学合理的对策解决目前发展状态下暴露的问题,用创新发展的思路、前瞻性的眼光预警未来发展的阻碍与风险。
2.2 指标选取
高等教育之“强”的衡量指标,一是“强教”的数量和质量的结合;二是“强省”的能力与水平的统一。从高质量发展的视角出发,立足高教强省,根据指标的可获得性和可操作性,选取省域高等教育发展能力、省域高等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省域高等教育创新引领能力三个一级指标;选取规模与结构、满足产业需求、技术创新等8个二级指标;以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就业人员中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高校技术转让总额(千元)等32个三级指标。
3 指标权重设计与分类测度
德尔菲法通过邀请领域内专家组成小组参与问题讨论交流,并经过几轮的数据收集、咨询与反馈,最终达成集体共识并形成一致意见,是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咨询评价方法。基于所构想的指标体系,采用德尔菲法进行两轮专家评议,推算专家积极性,由自评表得到专家权威程度、计算专家意见差异程度、各指标的重要性程度等,根据统计结果对第一轮指标进行完善,最终形成中国高质量高等教育强省的评价指标体系。
3.1 权重问卷设计
选取高质量高等教育强省建设评价指标体系中的三级指标设计问卷,要求专家对高质量高等教育强省初拟指标的重要程度进行判断并给出修改意见。问卷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专家基本信息,包括年龄、职称、工作年限等基本信息及领域熟悉程度自评;第二部分基于本研究对各项指标的解读,要求专家按照李克特(Likert)五点计分法进行重要程度评分,分值越大,代表重要程度越高。
专家遴选:本研究专家咨询共分两轮,第一轮邀请了54位专家,第二轮共邀请35位专家,采用“主观抽样”的方法选取在高等教育研究领域有一定权威的专家,他们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比较教育、教师教育、教育学原理等研究,且对高等教育强省研究较为熟悉,能够从高质量发展的视角判断指标体系的合理性;专家具有较强的责任感,有问卷作答经验及专家咨询时间,能够从专业的经验出发判断指标的适切性。
第一轮专家咨询结束后整理反馈意见并计算评价指标的相关统计量,包括均值、标准差、满分率、变异系数等,其中变异系数=标准差/均值,依据统计结果修订指标体系。专家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第二轮咨询向专家呈现修改后的指标,让专家重新考虑自己的原始判断,并对各指标进行赋权。
第一轮问卷分析结果:在专家积极性方面,发放问卷54份,回收54份,问卷回收率为100%,表明专家积极性很高;在专家权威性方面,92.59%的专家具有正高级职称,年龄集中在40~60岁,且94.44%的专家从事高等教育相关研究年限大于10年,表明专家有较高的权威性;在专家熟悉程度方面,专家自评均值为3.87,表明专家有较高的熟悉程度;在专家意见一致程度方面:专家重要性评分总分的变异系数为0.102,说明专家重要性评分总体一致性程度较高。具体如表2所示。第二轮问卷回收率为80%,专家积极性较高;综合职称、年龄和研究年限,专家仍具有较高的权威性;熟悉程度自评均值为3.86,专家仍具有较高的熟悉程度。
表1 两轮咨询专家基本信息表
3.2 指标修改
指标的筛选主要依据专家评分的重要性和差异性,重要性由专家打分直接得到,差异性通过变异系数来体现,本研究以重要性均值大于4且变异系数小于25%为筛选标准,同时参考专家的文本意见,对指标进行修改。
在第一轮专家咨询中,一级指标的重要性均值都大于4,因此保留3个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中,删除“国际化”指标,将“来华留学生占本省学生比例”合并到规模与结构中;三级指标中,结合指标重要性和专家的分析,删除重要性均值小于4的指标;“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国际三大检索论文数”两个指标虽然重要性小于4,但前者代表毕业生与产业结构的关系,后者是科研水平的重要指标,经与专家讨论,仍然将它们保留在指标体系中。
此外,参考专家建议对三级指标修改如下:学科水平涉及到人才培养,有专家提出需要考虑应用型本科和高职院校的贡献,吸取专家意见后将第五项二级指标“学科水平”修改为“学科专业”,增加“国家一流专业数”“高职院校国家‘双高’计划数”指标;专家建议要考虑毕业生的社会评价,故“满足产业需求”二级指标下增加“毕业生质量的雇主评价(就业起薪)”;专家提出应增加高校创新创业和科研成果转化率方面的指标,通过查阅统计年鉴,结合数据的量化方式与可得性,“技术创新”二级指标下增加“科研成果转让数(项)”“高校创新创业国家金奖数”。
根据专家咨询建议完善指标后做成第二轮调查问卷,向专家呈现修改后的三级指标体系,因一级指标覆盖二级指标,请专家给各二级指标赋权后可计算得到一级指标权重,权重总分为100分,最后汇总专家意见确定各指标权重。
表2 第一轮专家咨询分析结果
3.3 指标确定
第二轮专家咨询结束后统计各维度指标的相关统计量,为保证统计的专业及权威水平,本轮统计删除了高教强省领域熟悉程度自评分数小于3的专家问卷,第二轮专家咨询分析结果见表3。
表3 第二轮专家咨询分析结果
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是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不可或缺的指标,片面强调国际学生数量并不能决定国际化的高质量,留学生就读的学科层次,院校水平从高质量角度反应了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水平,经与专家讨论,保留“来华留学生占本省学生比例”“留学生攻读研究生学位人数”两个指标。除去这两个指标,第二轮专家咨询中,一、二、三级指标重要性的得分均值均大于3.96,所有指标的变异系数都小于0.25。可见经过两轮专家咨询,专家们意见已经趋于一致,对各个指标有了较高的认可度,并且根据专家反馈意见,未见有被集中反应问题的指标,因此不再进行下一轮咨询,可以构建出最终的高等教育强省指标体系[9]。最终建构了包含3个一级指标,7个二级指标,32个三级指标的高质量高等教育强国指标体系。
表4 指标体系权重分配表
4 结论与讨论
高质量发展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论述,树立新的质量发展观,这是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旨要。提高发展质量是世界范围内高等教育的时代主题,“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是“十四五”时期我国教育发展的战略任务和主要目标。高等教育不仅提升区域人文素养,还为城市和产业发展提供科技与人才支持,推动省域层面的创新发展战略实施。
鉴于以上思考,将高等教育强省建设的核心特征聚焦于高质量高等教育建设,所谓高等教育强省主要是指省域高等教育系统的竞争力。建设高等教育强省的直接目标或途径是提升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水平,根本性目标是提升高等教育的适应水平,发展性目标是提升高等教育的创新水平。因此,从高等教育自身发展能力、高等教育满足地方产业需求能力和高等教育创新引领能力等3个维度入手,构建了建设高等教育强省的监测指标体系。在具体的指标筛选方面,除遵循指标设计的一般原则,还着重考虑了省域层面数据的可获得性、便于进行省域比较以及对改革实践的指导意义等因素[10]。在建设高等教育强省监测方面进行了探索性研究,围绕高质量高等教育建设这一核心特征,形成了由3项一级指标、7项二级指标、32项三级指标构成的监测指标体系。在综合监测指标体系研究基础上,尚待开展以下三个方面的研究工作。
第一,指标体系多为统计年鉴中可得的量化指标,缺少定性指标,未来可通过设计问卷或进行访谈,来探讨定性指标数据的获得与研究。
第二,有些定量数据难以获得,但是属于高质量发展的前沿数据,例如国际前沿原创性成果,这个指标分量很重,在代表省域高等教育的发展实力方面含金量较高,然而数据难以获得,更难细化和区分。
第三,本研究是从全省一盘棋的角度考虑省域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未来的研究可以进行细化,区分不同地域、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等教育机构进行深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