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茶艺学课程思政建设研究

2022-05-21侯大为

武夷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茶艺应用型思政

王 丽,侯大为,张 渤

(武夷学院 茶与食品学院,福建 武夷山 354300)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专业课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载体,推进专业课程与思政融合,是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的重要路径[2]。高等教育阶段是大学生思想和价值取向形成的重要阶段,如何挖掘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充分利用课堂来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对高校和教师的新要求。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和《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均指出,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思政建设[3]。茶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培养学生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内容,茶艺是茶文化的载体,是茶文化的直接表现形式。如何深入挖掘茶文化的底蕴,探索茶文化的思想内涵和教育功能,在茶艺学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既是课程形式的创新,也能丰富教学内容。分析茶艺学课程思政教育的现状、探讨思政教育的路径,为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借鉴与参考。

一、茶艺学课程特色及思政教育目标

地方应用型高校要实现专业课的思政育人目标,首要任务就是要深入挖掘和提炼课程中蕴含的德育元素。茶艺学作为地方高校的必修课,是培养茶艺师职业技能的核心课程,因其承载着诸多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使得课程具有文化功能、教育功能和审美功能。茶艺学是一门应用技能型的学科,还是一门关联学科门类多、综合性强、与社会实践联系紧密的课程,非常利于加强学生生态文明和思想教育,培养学生专业认同感和职业素养、弘扬工匠精神、提升学生人文素养,丰富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同时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精益求精的职业道德,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创新精神,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结合应用型高校的办学宗旨和学科特点,在课程思政教学中,围绕茶道精神中“和静怡真”“精行俭德”的育人元素,树立“文化自信、职业素养、创新精神、家国情怀”四个维度的教学目标,使学生的职业能力与职业道德得到有机统一。

二、地方应用型高校茶艺学课程思政现状

应用型高校的专业课程教育不同于思想政治教育,在长期惯性的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为主的教学模式下,茶艺学在课程教学中存在以培养学生技能为主,而忽略思想政治教育,出现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分离的现象。在推进课程思政教育过程中存在思政元素挖掘力度和深度不够、部分教师思政教育能力不足、教学中思政元素融入不自然等情况。

(一)茶艺学课程目标“重能力,轻德育”

地方本科院校为我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要力量,培养人才的目的在于服务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茶艺在设置课程目标时,以就业为导向,注重学生茶艺基本理论知识的讲授和茶艺实践技能的培养,而通过课程对学生家国情怀、思政教育等的价值塑造设置内容较少。茶艺课程思政建设和教学关联度不够,二者仍处在一个独立的关系,在贴合上缺乏相应完善的制度和顶层设计;加上教育理念的缺失、教学模式的固化、教师思政意识的缺失,难以实现以德育人的目标。茶艺与茶道密切关联,本是个人修养塑造即德育的过程,若“轻”德育,茶艺学课程的教学成为只是表面形式上的教学,显然与教学目标背道而驰。

(二)思政元素挖掘不充分、融入不自然

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是保证教学质量和效果的核心,如果在教育资源挖掘和开发设计方面存在不足,最终就无法有效的开展教学[4]。课程和思政不是简单的拼接,课程思政建设的核心是有效的教学资源利用,要做到茶艺课程与思政内容的有机融合,在导入思政内容的时机、方法、比例等方面都要专业教师进行精心的设计和思考。采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思政元素巧妙地融入课程内容当中,做到自然衔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使学生思想与情感产生共鸣与升华。但由于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在课程思政教育中存在把握不足、缺乏课程思政意识,对于茶艺和茶文化等的相关思政元素挖掘不深入,甚至不知道在课程中如何开展思政教育。加上思政元素的挖掘对教师的政治敏锐性以及文化底蕴和生活体验等均有较高的要求,使得教师不能很好地找准专业知识和思政元素之间的关联点;有的即便做到了思政元素的挖掘,但在授课过程中存在融入不自然,缺乏应有的设计和过渡,给人以突兀、生硬和牵强的感觉。

(三)课程思政教学形式单一

专业课程与思政元素的融合,是以专业知识教育为载体的互通互融,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感悟人生哲理,实现价值目标的内化。茶艺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元素,在实际的课程教学中,传统教条式的说教容易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课程思政教学的需要。特别是在互联网发达的今天,茶艺课程思政教育形式主要还是以课堂教学为主,采用案例、故事等形式进行,借助网络开展课程思政的教育形式相对较为单一,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模式、教学设计和教法方法上提出更高的要求。

三、地方应用型高校茶艺学课程思政的建设途径

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依据地方特色和经济发展需要,构建以“应用”为目标、以“创新”为特征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茶艺实践教学中,根据课程特点,寻找思政切入点,通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修订教学大纲、创新教学方法和改革评价方式等措施来推进专业课程和思政教育的融合,实现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和育人目标。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课程思政能力

课程思政的主旨在于“立德树人”,建设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思想政治状况具有很强的示范性,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让教师更好地担当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5]教师对课程思政理念的认识深度、对知识内容的理解和对重点与难点的把握程度、以及将思政元素与课程知识点相融合的能力决定了教学和育人效果。[6]因此建设一支具有德育意识和德育能力的教师队伍,是确保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保障。首先,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的领路人,除了完成课程教学内容的显性专业知识内涵与外延的挖掘外,还应回归教师的本性,加强思政理论的学习,提高政治站位和敏感性,在教学过程中实现价值引领,将“教书”与“育人”统一起来。其次,教师应加强定期培训,接受优秀的文化感染熏陶,明确自己的使命和责任,增强专业精神和责任意识。组织茶文化教研室的相关任课老师,定期召开教学研讨会,促进学科间的协同教育,提升课程思政的效果。最后,学校也应完善相应的激励机制,遴选出一批科研和教学能力突出的党员教师,进行思政教育的培训、访学,鼓励党员教师将思政教育贯穿课程教学的始终。

(二)修订教学大纲,挖掘课程思政元素

教师应依据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深度挖掘并提炼茶艺课程中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并将思政教育相关内容融入到课堂知识的讲授中,制定服务于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将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与价值目标相结合,使“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得以落实,使学生的职业能力与职业道德得到有效地统一和融合。组织编写相应的《茶艺学》校本教材,并在设计茶艺学课程教学方案时,针对教学内容,归纳、总结相对应的思政元素指向(详见表1)。修订教学大纲,设立每章节的思政教育内容分布,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滴灌式、引导式的方法渗入思政教育,引导学生树立传统文化意识,培养学生爱国情怀、创新意识,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表1 思政元素在课程教学内容中的分布Tab.1 The distribu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 the course teaching content

(三)创新教学方法,促进教学模式与时俱进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7]”。茶艺学课程思政资源丰富,要将思政元素融入教学活动各个环节,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加强思政内容的渲染和引导,教学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茶艺学课程分理论授课和实践授课,其中理论课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在教学过程中融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借助线上丰富的课程资源、教学案例、视频等教学资源,结合线下体验式的教学模式开展“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思政教育。根据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与内容,突出以学生为中心,开展课程实践、主题讨论、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等多元化教学模式。实践是理论教学的延伸,在实践的操作下,实现思政教育的渗透。传统的大班上课不利于学生的实践锻炼和技能的提升,在教学上采用分组上课、小班教学的方式进行,全班分两大组,2人一小组。课前通过推送茶艺视频,让学生提前熟悉茶艺流程和操作动作的艺术性,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课中教师针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分析、点评、演示冲泡流程,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认同感;分组练习后上台操作演示,采取生生互评、教师点评的方式突出重难点,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和精益求精的品质;课后再让学生提交一份学习心得和茶艺视频的拍摄,上交学习通平台,了解每个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锻炼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线上线下、课前课后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给予学生上台展示成果的同时还能巩固实践教学成果,让思政课不仅“有意思”还更“有意义”。

(四)改革考核评价方式,增加过程考核

在考试上采取理论闭卷考试和实践技能考试相结合的方式,注重过程考核,综合评价思政内容是否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理论考试上,除了考核茶艺的基本理论知识以外,增加灵活性的题目类型,如辨析题、论述题、材料分析题等开放性的题目,旨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思辨能力。在茶艺实践考核方式上,综合运用口试、创新设计、模拟训练等多种形式,并根据各部分内容制定科学合理的分数权重,同时增加过程考核,通过学生日常基础茶艺的训练情况,考核学生的基本技能;期末考试内容参考《茶艺师职业技能竞赛规程团体标准》,增加团体创新茶艺、生活茶艺的考核,要求学生结合中国茶文化的内涵和时代背景,设计茶席和创新茶艺作品,模拟茶艺馆进行场景化品饮茶艺的考核项目,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职业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创新意识、团队协作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实现课程育人和实践育人的全过程。

四、结语

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新模式,围绕课程内涵挖掘思政元素,通过课程潜移默化地将思政元素同专业知识、职业技能与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相结合,是应用型高校为地方、企业和社会输送职业道德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有效途径。茶艺学课程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鲜明的思政元素,能够实现德育教学的目的,帮助大学生树立传统文化意识,增强文化自信。应积极推进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做好课程与思政的有效融合,潜移默化茶艺的德育功能与价值,不断完善课程思政体系,增强高校思政教育的时效性,为新时代培养一批思想素质过硬、技能水平精湛的先进复合型茶艺专业人才。

猜你喜欢

茶艺应用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应用型高校混合式新型网络课堂教学改革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校园茶艺飘香
试析茶艺表演中舞蹈元素的文化表达
办好茶艺技能大赛推动茶艺教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