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文书的书写展现及其文化传承发展
2022-05-21张薇薇
张薇薇
徽州文书的书写展现及其文化传承发展
张薇薇
(阜阳师范大学 文学院,安徽 阜阳 236037)
徽州文书记载着徽州文化,传承着徽州文化,弘扬着徽州文化;徽州文化深厚的底蕴、丰富的形式、与时俱进的内容,又反向充实和浸润了徽州文书,由此可见文字和文化的相互作用。徽州文书自发现以来,研究成果颇丰,但是史学、档案学和文献学等方面的研究角度居多,以阐述文化传承为主,其文字学意义上的研究还大有一番可为。文章从徽州文书的文字书写切入,以文字为载体,客观呈现和说明其书写的特点,从而梳理书写这个角度展现出来的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徽州文书;书写;文化;传承;发展
秦汉之前,华夏文化主流是儒、墨、道;秦汉以后,墨家日趋式微,三家争霸渐而演变为儒、释、道争雄。儒学门派自不必说,春秋时孔子创派,孟子发展,荀子集大成,几千年来我辈读书人与有荣焉,儒家文化早已蕴化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徽州大地上蕴育而出的徽州文化,本质上来说是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华夏民间文化,我们从事文化研究最重要的载体是文字,其最重要的形式则是书写,因此书写、文字和文化的关系可见一斑。众所周知,在汉字形体演变研究中,古文字阶段的研究成果颇为丰硕,而隶楷阶段的研究相对来说就显得单薄了许多,加强楷书阶段字体材料的整理、楷书阶段字体演变的研究就显得极其必要。徽州文书是徽州区域百年来民间手写楷书的真实文字资料,它的整理发现与研究对我们分析这一阶段楷书的实际书写和使用情况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对隶楷阶段的汉字历史研究更是具有填补空白的意义。以文献阐述文化很常见,但是以文字阐述文化,特别是以汉字书写的本身演化去演绎其背后的文化,较为少见。古人云“字如其人”,汉字的书写在一定的层面上可以体现书写者心理活动、社会地位以及受教育程度等,所以“书写”是一个切实可行的研究角度。本文以徽州文书的“书写”作为切入点,通过徽州文书的文字符号书写使用情况,从汉字理论、语文规范和汉字发展史角度,对徽州文书的书写演变进行文字学意义的探讨;以徽州文书的书写作为视角解读徽州文化,将汉字书写研究和文化传承研究相结合,始终坚持扬弃的原则,辨证分析徽州文书文献材料的历史影响,有所选择地借鉴、传播,促进徽州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有效指导当前文化传播相关工作,讲好文字背后的文化故事,弘扬安徽文化,传递徽州精神,提升文化软实力。
一、徽州文书的研究现状概览
分析徽州文书书写研究的发展和现状,对书写特点的成因和分析,对汉字尤其是近代汉字理论研究都很有参考意义。从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聚焦徽州文书历史价值的较多,档案学、社会学、文学等方面的研究也较为常见。徽州文书文献档案整理的成果有: 刘伯山主编的《徽州文书(1-6辑)》(2005-2017)以及《徽州谱牒(1-2辑)》(2018),李琳琦主编的《安徽师范大学馆藏千年徽州契约文书年版集萃》(2014)和《徽州会馆公所征信录汇编》(2016),黄山学院编的《中国徽州文书(民国编)》(2010、2016),严桂夫主编的《徽州历史档案总目提要》(1996)和赵永明的《徽州文书的整理与出版》(2019)等。徽州社会学、文学和史学方面研究的成果有:安徽省博物馆编的《明清徽州社会经济资料丛编(第1辑)》(1988),卞利的《明清徽州社会研究》(2004),周晓光的《徽州传统学术文化地理研究》(2006),陈肖的《徽州文化与徽州历史档案》(2006),汪琼的《徽州藏书与徽文化的传承》(2012),吴光龙《试论徽州文书的史学价值及其整理》(2000),王振忠的《徽州文书与明清以来的中国史研究》(2018),栾成显的《徽学与中国传统主流文化》(2019)和吴楠的《从徽州文书看历史中国》(2021)等。徽商和徽州宗族方面研究的成果有:张海鹏、王廷元主编的《徽商研究》(1995),李琳琦的《徽商与明清徽州教育》(2003),冯剑辉的《近代徽商研究》(2009),马勇虎的《近代徽州布商研究》(2017),王裕明的《明清商业经营中的回利制——基于徽州文书的分析》(2018),赵华富的《徽州宗族研究》(2004),刘道胜的《明清徽州宗族文书研究》(2006),丁希勤的《古代徽州宗教信仰研究》(2013),陈瑞的《明清徽州宗族与乡村社会控制》(2013),卢佳林的《徽州文书中的宗族社会》(2016)和徐彬的《徽州家谱的理论与方法研究》(2017)等。此外,还有涉及徽州医学、女性、经济、旅游等方面研究的成果如:余瀛鳌、王乐匐等主编的《新安医籍丛刊》(1995),王振忠的《徽州文书所见种痘及相关习俗》(2000),王键总主编的《安徽医学名著丛书》(2009),阿风的《徽州文书与明清女性史研究》和《徽州文书所见明清时代妇女的地位与权利》(2002),李姣的《明清徽州妇女在土地买卖活动中的特点——以徽州文书为例》(2015)和《清代徽州妇女经济活动初探——以徽州文书为例》(2016),陈勇的《从徽州文书看明清徽州民间的纳税文化》(2011),吴莹莹的《徽学研究与古徽州旅游业互动发展之探讨》(2019)等。
语言学成果较少,且偏重于方言研究。诸如江声皖的《徽州方言探秘》(2006),赵永明的《徽州契约文书的语言特色》(2019)等,可以看出徽州地区不同时代的文书在语言的表达上具有独特的色彩,徽州文书中某些习见的方言俚语在其他文献中则不易见到。还有涉及语法研究的,比如广西师范大学韦岩实的硕士学位论文《乾嘉时期<徽州文书>量词研究》,首次对《徽州文书》的量词进行研究。
还出现了专门针对俗字的研究,如方孝坤的《徽州文书俗字研究》(2012),凌桂萍、刘道胜的《徽州文书稀见类型与习见俗用词例释》(2015)等。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徽州文书的俗字方面,在搜集整理俗字材料的基础上进行了深入系统的探讨,应该说算是真正开始进入到汉字书写体系的内部去研究徽州文书,而关注点在徽州文书的文字书写笔顺以及书写背后的文化故事等方面的研究却至今鲜有问津,张薇薇的《从唐代文献与徽州文书看“馬”字的笔顺面貌》(2021)主要从书写方面梳理了徽州文书中“馬”字的笔顺面貌,并且将之与敦煌文献进行了纵向对比。
由此可见,目前徽州文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史学价值,文书本身的文献学价值研究偏少,至于语言学价值则更是鲜见,书写方面的研究几乎是空白。基于对以上研究的梳理,本文研究主要从文字书写展现和文化传承发展两个层面进行。
二、徽州文书的文字书写展现
徽州文书是历史上的徽州地区即歙县、祁门、黟县、绩溪、婺源、休宁六县所遗存的原始民间历史资料,是历史上的徽州居民在日常生产生活过程中因利益关系而形成的原始的字据、记录等,涉及到徽州地区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因其数量庞大,种类繁多,历史久远,内容丰富,被誉为是中国历史上继甲骨文、汉晋简帛、敦煌文书及故宫明清档案之后的“第五大发现”。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徽州文书得到了大规模的发现,国内外学者对此都表现出了极大的关注[1]。据目前所知,现已收藏的徽州文书,最早的抄件是五代十国时期的南唐保大三年( 945年)谕祭文书;最早的原件是南宋嘉泰元年(1201年)的《黄录法坛龙简》,最晚年代是民国38年(1949年),前后跨度达748年。超过了年代跨度从五世纪到11世纪达600年敦煌遗书,500年的殷墟甲骨以及300年的居延汉简[2]。
由上可知,徽州文书种类丰、跨度长、数量多、涉及面广,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第一手的民间手写汉字资料。然而,徽州文书的文字研究、书写展现却鲜有问津。文字的演变和运用,正是需要这样原始性、典型性、真实性的手写文书资料。目前我们研究汉字书写比较常见的资料主要有:一是习字书中笔顺材料,有部分有明确的笔顺规定和例字。例如元代佚名编著的《书法三昧》明确记载了27个楷体字的笔顺;明代潘之淙《书法离钩》列举了25个楷体字的笔顺;清代蒋和的《习字秘诀》共收笔顺代表字81个,《书法正宗》收录80个;唐彪的《父师善诱法》列举了47个字的笔顺;民国《习字入门》共收笔顺代表字51个,另外还有中国台湾的《字学及书法》收录48个笔顺例字,《中国书学浅说》收录15个,等等。这些著作全都明确标示了十几到八十几不等的笔顺例字。二是字典中记录的笔顺材料。明代梅膺祚编纂的《字汇》是最早按笔画排列汉字的字典,其卷首的“运笔”章描述的78个笔顺例字对后来的笔顺规定影响很大。三是历代书法作品及理论中记录的笔顺材料,诸如晋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唐张怀瓘《论用笔十法》,清代道光年间的书法家朱和羹《临池心解》等,在讲述笔势、笔法以及怎样写字好看的措辞中,均表达了如何安排“点画”“位次”“布局”等书写原则。四是抄本连笔材料。除了主要反映唐代书写特征的敦煌文献之外,徽州文书无疑是最好的材料,有了这样一个宝库,我们就可以对其中的文字书写展开研究。通过对同一个字的不同书写笔顺的研究,呈现这一阶段楷书笔顺的面貌,通过笔顺面貌的展现,梳理这一阶段楷书笔顺的发展脉络,从而为理清汉字个体的演变轨迹提供重要的一环,为进一步探讨整个楷书字形的发展演变历史,制定出一个更加科学的汉字书写“规范”提供历史依据。
书写变易既有客观的原因也有主观的原因,字体演变、书写工具、书写载体是其客观因素,书写心理、书写方式的选择是其主观因素。字体演变又会带来笔形、笔势的变化;书写工具、书写载体会影响运笔的走向即笔势;而书写者在使用、书写文字的过程中又是能动的,会受其所接受的教育、年龄、阅历以及书写时的情境等因素的影响,所以才有书写的变易。我们主要选取徽州文书中具有代表性的例字,比如左右结构的“将、非、片”、半包围结构的“臣、司、左(右)”、多横与多竖相交的“無、隹、寒”等,将其笔顺面貌横向和规范正字进行比较,纵向和古文字阶段写法进行比较。通过这些分析比较归类研究与《说文》阶段汉字结构及其类别相比较,可以展现汉字使用过程中的真实变化,更加深入地解析汉字使用过程中的变通和多样性,也反映了汉字使用和传播过程中的一些规律。在汉字使用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具有时代特点的对汉字的“解构”和改造,这些“解构”和改造,有的是极具创造性的发明,体现了时代赋予人的智慧和变通。
三、徽州文书的文化传承发展
文献书写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与整个社会的文化背景密不可分。整个区域社会的文化发展程度,与当时当地的书写文化发展既相互依赖又相互制约。徽州地区文书的书写兴盛与徽州的文化大背景是相互联系的,是徽州文化兴盛的反映;徽州文献书写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并形成了鲜明的地域特征,在我国古代尤其是明清时期书写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所以我们完全可以以文字书写为切入角度进行文化传承研究。
因此,我们这项研究的价值不仅仅在于从文字书写的角度利用这些文书资料做出学术研究,同时还通过文化传承研究使更多人能够更好地认识徽州,从而达到弘扬徽州文化、传递徽州精神的目的。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从一到多易,从无到有难,虽然徽州文书的文献材料很多,但是书写研究本身的可供借鉴的材料极为少见。而且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需要一个个去截取供研究的书写形体,工作量巨大。另外,如何找到文字书写与文化传承的结合点,全面搜集、系统整理徽州文书文字学资料,准确把握各类文本思想内涵,科学阐释安徽优秀文化的当代价值,促进安徽地域文化的当代传播,也是我们开展研究的难点。
结语
书写,归根结底还是一种形式和载体,它背后折射的主要还是文化。所以我们以书写作为切入角度,除了探讨书写的演变本身,更重要的还是文化传承这一精髓。泱泱中华浩浩汤汤五千载,占据五分之一时间段的徽州文化是其中独特的、重要的、不可或缺的一环。
它崛起于南宋、鼎盛于明清,在思想学术、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印刷出版、医药卫生、方言俚语、宗教信仰等精神文化领域,和在社会关系、社会经济、社会生活、传统工艺等物质文化方面,都有非凡的创造和突出表现。”[15]“徽州文化的系统性、丰富性、辉煌性,体现出它是宋代以后中国传统社会与文化发展的整体投影;同时,又由于其内容的深刻性、典型性和全国影响性,又决定了它是典型缩影,代表了中国传统的主流文化,是宋代以后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典型标本。[16]
徽州文书蕴育的文化价值不言而喻,其中所涉及的中和、勤劳、守约等,可以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集中缩影。因此对徽州文书进行全方面的、实质性的、具体化的研究,对于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展现与弘扬具有独特的意义。另外,徽州文化不仅仅是狭隘的“徽”,而是建立在徽州地区对外具有极大辐射力、对内具有极强影响力的文化代表。2020年8月18日至21日,习近平总书记深入安徽考察调研,提出要“继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共同打造江南文化等区域特色文化品牌”,因此在长三角一体化的时代大背景下,深挖代表安徽文化精髓的徽州文书,更加合理有效地开发徽州文书资料,跨地域融合文化元素,无论是文字书写还是文化传承,无疑都具有更加重要的现实意义。
综上,通过开展徽州文书的书写研究,进而辐射扩展到文化领域,希望可以为安徽省文化事业的发展、优秀历史文化的弘扬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汪慧.论《徽州文书》的整理、出版及价值[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5(2):159.
[2]陈肖.徽州文化与徽州历史档案[J].山西档案,2006(2):17.
[3]0216光绪年间失物清单[M]//刘伯山,主编.徽州文书:第一辑.第3册,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423.
[4]0320清末明国初抄戏本之六[M]//刘伯山,主编.徽州文书:第一辑:第3册[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5]赵永明.徽州契约文书的语言特色[J].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9(5):53.
[6]让徽学走向世界[DB/OL].http://www.cn360cn.com/ n236 3521.html.
[7]0082道光二十年八月项阶平等立杜断典田约[M]//刘伯山,主编.徽州文书:第一辑:第1册.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84.
[8]0159同治四年五月程凤卿等立杜断卖田契[M]//刘伯山,主编.徽州文书:第一辑:第1册.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61.
[9]0066道光十二年九月金贵东立典茶山约[M]//刘伯山,主编.徽州文书:第一辑:第4册[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68.
[10]0193民国十六年冬月江永年立缘由字[M]//刘伯山,主编.徽州文书:第一辑:第2册.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96.
[11]0103民国元年万胡氏等立杜断卖茶地契草底[M]//刘伯山,主编.徽州文书:第一辑:第4册.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456.
[12]0002清乾隆十二年七月嘉益等立议墨合同[M]//刘伯山,主编.徽州文书:第一辑:第2册.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4.
[13]0060道光三年六月项金汇立推单[M]//刘伯山,主编.徽州文书:第一辑:第2册.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62.
[14]0026嘉庆年间程联梯等控程嘉培案文书一[M]//刘伯山,主编.徽州文书:第一辑:第4册.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29.
[15]地域文化的显学“徽学”:百年后的时代新使命[DB/OL].https://www.sohu.com/a/122735833_372464.
[16]百年徽学时代新命[DB/OL].http://www.bjdcfy.com/ qita/ ktyjdbzyjy/2017-2/841874.html.
The Writing and Display of “Huizhou Documents” and Their Cultural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ZHANG Wei-wei
(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Fuyang Normal University, Fuyang 236037, Anhui)
Huizhou documents record, inherit and carry forward Huizhou culture; Huizhou culture’s profound inside information, rich forms and contents keeping pace with the times have also enriched and infiltrated Huizhou documents, which show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words and culture. Since the discovery of Huizhou documents, there have been a lot of research results, but most of the research angles in history, archival science and Philology focus on cultural inheritance, and there is still a lot to be done in the sense of philology. The article will start from the writing of Huizhou documents, take the words as the carrier, objectively present and explai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ir writing, so as to sort out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cul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writing.
Huizhou Documents; writing; culture; inheritance; development
10.14096/j.cnki.cn34-1333/c.2022.02.10
H021
A
2096-9333(2022)02-0069-05
2021-11-10
2020年度安徽省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研究项目“徽州文书的书写展现及其文化传承发展研究”(2020cx117);2020年度安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唐代文献书写面貌研究”(SK2020ZD26)。
张薇薇(1983- ),女,安徽淮南人,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汉语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