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偏离度分析的广东省高职高水平专业群与产业、就业耦合协调研究
2022-05-21何景师
何景师
(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广东东莞,523808)
一、引言
专业是高职院校开展教学活动、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的基本载体,是根据社会和产业分工、为培养符合产业发展所需岗位技能人才而确立的[1]。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的核心,体现了高职院校的办学水平,专业群的设置和建设应与区域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和人才需求保持适应性[2]。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是学校激发办学活力、提高办学水平、优化资源配置的一次重大改革机遇。2019年教育部启动“双高计划”(高水平高职院校和专业建设计划),推动以专业群引领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提出“深化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职业教育和产业人才需求精准对接”[3]。人才与产业结构是相互促进和制约的,专业技术人才促进产业转型和发展,产业发展需要人才支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要与产业发展需求相适应,培养符合产业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技能人才,从数量上要提供满足产业发展所需的从业人员,从质量上要紧跟产业升级和技术变革的最新趋势。在“双高”建设之际,应主动探求高水平专业群与产业、就业的适应性规律,建立专业预警机制,以适应产业和就业的发展,并实现高职院校的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就业。广东省教育发展“十四五”规划指出要围绕“一核一带一区”产业布局,调整优化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布局[4]。推动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与产业链、就业链协调发展,提升高水平专业群与产业、就业的耦合协调性是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和重要抓手,因此分析广东省高职教育高水平专业群和产业、就业的耦合协调性,对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提质培优”具有重要意义。
阳荣威等[5]、刘芳[6]、廖添土等[7]分别研究了江苏、湖南和福建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偏离和耦合,苏命峰等[8]研究了新工科专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耦合,伍百军[9]、唐树伶等[10]分别研究了专业与产业结构的耦合、契合关系,陈素娥等[11]分析了专业与就业的需求关系。现有研究往往只就两个因素进行分析,没有将专业、产业、就业三者都考虑在内进行分析,更没有量化分析三者的耦合协调。职业教育专业与产业对接的同时也要提高与就业的协调性,专业、产业、就业三位一体实现协调发展是人才培养实现良性循环的发展要求。广东省2020年和2021年相继公布了第一批和第二批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名单,广东省高水平专业群与产业、就业的协调性如何,哪些专业与产业、就业是失衡的,哪些专业与产业、就业是协调的,本研究将通过偏离度模型进行研究,为教育决策和专业群建设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二、双高建设下专业群与产业、就业耦合协调的逻辑
耦合(Coupling)原本是物理学上各系统中要素相互影响、依赖和相互作用的关联程度的度量,如果两个子系统的相互关联影响大,则说明两个系统是紧密耦合协调的。高水平专业群与产业、就业的耦合协调属性和必然联系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产业结构影响专业群结构和就业结构。某个行业的兴起和发展壮大,一般会直接影响就业人员数量并引起人员结构的变化。近几年来随着大数据、“互联网+”不断深入发展,电子商务、金融和现代物流等现代服务业不断发展壮大,新型电子信息、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医疗器械和生物医药等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传统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紧密深度融合,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职业教育以区域产业发展引领专业群建设,区域产业结构的变动引发就业人员数量和就业结构的变动,影响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和规模。
2.专业群结构是产业转型和就业结构变化在人才培养中的最终体现。劳动力资源是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影响因素,产业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接受良好职业教育的产业技术工人。以产业发展和岗位需求为导向的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为社会培养符合现代产业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供了坚实的人力资本。产业转型和就业结构的变化最终导致人才需求结构的变化,体现在人才培养的专业群结构上。
3.就业是专业群与产业结构供需匹配的结果。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供给结构与产业对人才的需求结构是一个动态匹配均衡的过程。当面向某个产业或岗位的专业群供给大于市场对人才就业的容纳程度,专业群则面临着淘汰和转型发展的处境。当某个专业群培养的学生满足不了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专业群的发展就受到热捧,直至专业群与产业、就业结构趋向平衡。
职业教育具有教育性和职业性的双重特点,因此要求职业教育在高水平专业群设置和建设时要根据产业结构和岗位需求及时调整[12]。双重属性要求高水平专业群的建设要与产业链联系更紧密。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就业结构不匹配会导致需求错配和人才供给扭曲,将严重阻碍产业可持续发展。高水平专业群的建设要符合产业链的发展要求,根据人才链的培养特点,培养符合产业发展、与企业需求具有内在一致性的高素质人才。职业教育高水平专业群只有与产业、就业结构保持良好的匹配关系,才能实现专业链、产业链和就业链协同发展。
三、偏离度模型
经济学领域关于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性的研究,已有不少知名的理论成果。赛尔奎因和钱纳里“标准结构理论”提出以偏离度衡量经济产业的协调性,偏离度理论受到广泛关注和应用[13]。现有关于偏离度的量化分析一般是基于两个系统的分析,缺乏对三个系统的分析。本文拟将产业结构偏离理论进行扩展,应用于专业群与产业、就业的偏离分析。用表示面向第i个产业的专业、产业偏离度,表示面向第i个产业的专业、就业偏离度,两者的平均值表示产业i的专业群与产业、就业的偏离度,计算公式为:
四、广东省高水平专业群立项建设情况
广东省教育厅2020年12月和2021年10月公布了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群立项名单,其中第一批立项185个专业群①广东省教育厅关于第一批省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群拟立项名单的公示http://edu.gd.gov.cn/zwgknew/gsgg/content/post_3429664.html。,第二批立项129个专业群②广东省教育厅关于第二批省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群拟立项名单的公示http://edu.gd.gov.cn/zwgknew/gsgg/content/post_3576586.html。,合计314个专业群;此外,入选教育部高水平专业群19个③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公布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建设单位名单的通知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7/moe_737/s3876_qt/201912/t20191213_411947.html。,总计333个高水平专业群。根据高职专业目录进行汇总,立项数量占比最多的专业群是电子与信息大类(63个)、财经商贸大类(59个)、装备制造大类(43个)、教育与体育大类(29个)、文化艺术大类(22个)、医药卫生大类(21个)、土木建筑大类(20个)、旅游大类(13个)、交通运输大类(12个),各专业大类的比例见表1所示。
表1 广东省高水平专业群专业大类比例
2019年全省开设专业布点面向第一、二、三产业的比例为0.79%、48.81%、50.4%。2016-2019年,广东省面向第一产业的专业布点从0.95%下降到0.79%,面向第二产业的专业布点从43.73上升到48.81%,面向第三产业的专业布点从55.32%下降到50.4%④数据来源: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20)》。。可见,面向第二产业的专业布点逐年增多,面向第三产业的专业布点逐年减少。
将广东省高水平专业群及全省开设专业根据专业面向的一二三产业进行归纳,得到广东省高水平专业群对应第一、二、三产业分布如表2所示。立项高水平专业群面向第一、二、三产业的比例为1.80%、52.85%、45.35%。面向第二产业的高水平专业群占比52.85%,远超全省开设专业布点。广东省立项高水平专业群突出了面向第二产业的特点,体现了高职院校以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能工巧匠为主的导向。
表2 广东省高水平专业群对应第一、二、三产业分布
五、广东省高水平专业群与产业、就业偏离度
(一)从三次产业看高水平专业群与产业、就业偏离度
2015-2019年广东省三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虽然第一、二、三产业的增加值都呈现增长态势,但是第一、第二产业增速缓慢,第三产业增长迅速。根据广东省统计年鉴数据,2015-2019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4.32%下降到4.04%,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45.54%下降到40.45%,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50.19%上升到55.51%。随着产业发展,三次产业的就业从业人员数量也随之改变,2015-2019年第一、二产业就业人员数量占全社会就业人员数量的比重分别由22.1%、41%下降到18.2%、34.6%,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数量占全社会就业人员数量的比重从36.9%上升到47.2%。可见过去五年间不管是产业增加值还是就业比重,第三产业都呈增长态势,而第一、第二产业相关数值则不断降低。
根据偏离度模型进行计算,立项高水平专业群与产业、就业偏离度如表3所示。立项高水平专业群面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专业与产业、就业的偏离度分别为-48.61%、20.27%、-1%,可见第三产业的专业群与产业、就业的偏离度最低,协调性最好。从全省开设专业与产业、就业偏离度看,面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专业与产业、就业的偏离度分别为-58.74%、13.62%、6.31%。可见面向第三产业的偏离度最低,表明第三产业的专业与产业就业的协调性较好,其次是第二产业,偏离最大的是第一产业。
表3 立项高水平专业群与产业、就业偏离度
全省开设专业与产业、就业的综合偏离度为-12.39%,而立项高水平专业群与产业、就业的综合偏离度为-9.78%。总体来看,高水平专业群的偏离度较低,与产业就业协调性更好。分三次产业看,不管是广东省立项的高水平专业群还是全省专业设置布点,面向第三产业的专业与产业、就业偏离度最低,第一产业偏离度最高,表明第三产业的专业布点与产业、就业协调性最好,第一产业专业布点数明显不足。
(二)面向第二产业的高水平专业群与产业、就业偏离度
广东省一直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经济建设的核心战略和总抓手。将第二产业细分为先进制造业、其他制造业、建筑业、水电煤气采掘业,其中先进制造业不断发展壮大。根据广东省统计年鉴数据,2015-2019年广东省先进制造业工业增加值从14102.48亿元上升到17848.93亿元,增长26.57%;先进制造业从业人员数量从609.93万人上升到651.95万人,增长6.89%。总体上看,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增长的速度大于就业从业人员增长速度,表明先进制造业以较少的从业人员比例取得较大的产出,劳动生产率显著提升。
此外,先进制造业的产业增加值占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约40.99%,是第二产业的主要支柱,但先进制造业就业人数占第二产业就业人员比重仅为29.55%。其他制造业和建筑业的就业占比超过其增加值占比,吸纳了较多的就业人员。
通过偏离度模型计算得到面向第二产业的高水平专业群与产业、就业偏离度如表4所示。从立项高水平专业群看,先进制造业的专业群占比为65.34%,而先进制造业的产业增加值占比和就业占比分别为40.99%、29.55%,专业群数量占比大于产业占比和就业占比。先进制造业发展较快,同时过去房地产行业的繁荣带动了建筑业类专业的发展,从偏离值看先进制造业和建筑业都是正偏离,偏离度分别为60.18%、21.02%,而其他制造业、水电煤气采掘业则是负偏离。整体看广东省第二产业的专业布点紧跟产业发展趋势,面向先进制造业的高水平专业群布点较多。
表4 面向第二产业的高水平专业群与产业、就业偏离度
从先进制造业细分看,面向先进制造业的高水平专业群与产业、就业偏离度如表5所示。面向电子信息制造业、生物医药和高性能医疗器械的专业群与产业、就业偏离度为正向偏离,偏离度值分别为39.62%、105.20%。面向新材料制造业、先进装备制造业、先进轻纺制造业、石油化工产业的专业群与产业、就业偏离度为负偏离,偏离度值分别是-53.41%、-19.69%、-25.23%、-24.16%,说明这几个专业群布点较少,特别是新材料制造业、高端先进设备制造业、先进轻纺制造业的负偏离度较大。
表5 面向先进制造业的高水平专业群与产业、就业偏离度
(三)面向第三产业的高水平专业群与产业、就业偏离度
近年来第三产业增加值和就业人数占全社会的比重上升趋势非常明显。根据广东省统计年鉴数据,2019年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为55.51%,就业人数占全社会就业人员的比重为47.2%。由于政府的统计年鉴、统计公报等对第三产业各细分行业的产值和就业数据的统计口径不一样,本文整理几种产值较大、就业人数较多的行业,将面向各行业的专业类别进行汇总,得到面向第三产业的高水平专业群与产业、就业偏离度如表6所示。
表6 面向第三产业的高水平专业群与产业、就业偏离度
根据分析可知,面向信息服务业的偏离度为41.92%,教育、文化创意和体育娱乐业的偏离度值为44.62%,面向这两种行业立项的高水平专业群数量占总专业的比例比对应的产业占比和就业占比要高,说明高职院校这两类专业布点较多,社会认可度较高。金融业的高水平专业群与产业、就业的偏离度为-44.15%。近几年来金融保险行业快速增长,吸纳就业人口增长较快,面向金融业的专业布点还有较大的增长空间。住宿、餐饮和旅游业的专业群与产业、就业的偏离度为-22.68%,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的偏离度为-23.62%,批发零售、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的偏离度为-31.18%,这几个行业的专业与产业就业负偏离度较高,说明相比产值和就业的比例,其专业布点较低。可能原因是这些行业属于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这些行业就业方向包括快递物流、餐饮、零售等,虽然为社会贡献了巨大的产值并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但社会对这些专业的认可度较低,高水平专业群的专业布点也不多。
六、对策建议
(一)加强专业群与产业链、就业链适应性监测,建立专业群动态预警机制
随着我国经济转型升级,新技术、新领域不断出现,人才需求呈现新的动态发展趋势,产业和技术变迁带来就业结构的变化,对劳动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由于高职教育培养的周期性,专业建设发展具有滞后性,信息不对称和信息偏差等原因致使专业建设往往落后于产业链和就业链的最新发展。因此,专业群应完善监测机制,建立动态预警机制。一方面,完善高职教育信息采集系统,健全信息发布机制,及时公布各专业布局和招生情况。另一方面,通过各专业教指委定期开展人才培养专项调研报告并公开发布,健全产业、就业数据监测、收集、发布的信息管理机制,建立专业、产业、就业耦合协调的数据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估模型,对产业发展和就业趋势进行预测,为专业设置和布局、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提供参考依据,以提高专业与产业、就业的适应性。
(二)推进专业群供给侧改革,完善专业群治理体系
依据产业链和就业链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完善和提升现有专业内涵,提升专业培养质量。紧密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区域经济发展紧缺人才需求,深化产业链与专业链对接,完善专业群治理体系。以供给侧改革为着力点,推进专业群优化,打造差异化特色专业群,突出区域特色,对招生和就业不理想的专业进行调整或停止招生。加大面向新材料制造业、高端电子信息、先进轻纺制造业、石油化工产业等先进制造业专业群的建设支持力度,提升金融保险、航运物流、零售等现代服务业专业群的内涵,适当增加专业布点。
(三)加强顶层设计,强化特色发展,实现专业链与产业链、就业链有序对接
积极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通过项目立项、就业评估、专业认证等多样化手段对专业设置进行引导,避免市场化自主设置导致的专业设置随意性。通过职教联盟、集团化办学、联合办学等方式,面向产业链核心环节构建专业群。以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推动学校资源整合,推动以专业群为核心的高职院校二级院系改革,推动教育资源共享,集中最大资源和力量建设契合区域产业和经济发展需要的紧缺专业,防止教育资源无效配置。精准对接区域产业链特色,围绕特色专业群聚集资源,扩大特色专业群招生和就业影响。
(四)重构专业群岗位能力体系和课程体系,完善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
以互联网、大数据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时代,产业渗透、产业融合、产业互通成为新的时代特点。学科交叉、复合型岗位技能人才成为新时代人才需求的特点。需构建与岗位能力体系相对应的课程体系,分析专业群岗位能力特点,建立“基础课程共享、核心课程分立、方向课程扩展、复合课程共选”的人才培养体系。注重学生工科专业技能培养和人文知识的交叉培养,注重工科与管理类技能的互通融合,深化信息技术对各专业的融合,加大传统工科和商科在信息技术、互联网、大数据等新兴技术下的创新发展,培养综合型复合技能人才。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改革教学体系,健全现代学徒培养模式,全面推进企业参与课程设计,建立符合企业新技术和新产品生产要求、与时俱进的课程体系。要围绕工学结合设计课程体系,创新教学和实训培养方式,真正落实校企合作共同培养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