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探索
——以西安开放大学“人文英语3”课程为例
2022-05-21袁晶熊英
袁晶 熊英
(1.西安开放大学,陕西西安,710000;2.国家开放大学,北京,100039)
一、研究背景
随着2020年教育部《国家开放大学综合改革方案》的出台,国家开放大学的转型发展又迎来了新的历史性机遇与挑战,教育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将成为新时代开放大学刻不容缓的任务。2020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新时代开放大学外语教育必然要肩负起新的历史使命,外语教育如何改变传统角色以顺应新时代国家发展与开放大学转型的需求,如何推动英语专业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同向同行是从业者者亟需探索的重要课题。
依据《关于国家开放大学公共英语课程多模态教学改革试点的通知》,西安开放大学成为2020年国家开放大学第三批公共英语课程多模态教学改革试点单位。参考2020年春季招生和公共英语课程注册情况,课题组采取自愿和科学选拔相结合的原则,确认直属一分校及直属二分校(城北学习中心)法学、教育学、汉语言专业本科层次学生共67人作为试点项目对象,确认公共英语“人文英语3”为试点教改课程。此课程涵盖主题内容丰富且涉及范围广泛,包括日常家庭社会生活类的情境,如第一单元养育儿女(Parenting Children)、第二单元关爱老人(Elderly Care);涉及社会热点问题的思考,如第三单元社区安全(Community Security)、第四单元预防犯罪(Crime Prevention);同时,课程也涵盖人文精神培养及思政教育主题的篇章题材,如第八单元终身学习(Lifelong Learning)。
试点以此次教学改革为契机,改变传统固定教学形式,以多模态理论为支撑,融合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探索开放教育大学英语课程挖掘和融入思政元素进行有效协同育人的多元路径,将思政教育与英语课程教学有机结合,旨在最大限度地发挥好课堂教学在育人中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
二、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一)理论基础
1.多模态话语理论。1996年由Kress和Van Leeuwen发表的《阅读图像:视觉设计的语法》(Reading Images:The Grammar of Visual Design)[1]成为了20世纪90年代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蓬勃发展的里程碑。本世纪初我国多模态话语领域也取得了标志性成果,2003年,李战子就Kress和Van Leeuwen多模态话语社会符号学分析方法的研究对英语教学产生深远影响[2]。2009年,张德禄有效探索了多模态话语理论于外语教学实践的应用以及基于多模态教学理论下的媒体技术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3-4]。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多模态外语教学综合建设、学习者语言能力提高、多元读写能力培养、多模态话语分析、多媒体对多模态外语教学的辅助作用、多模态教材以及多模态教学设计等领域[5]。
2.人的全面发展理论。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等著作中都有对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阐释。他指出“未来理想社会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未来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涉及到人的能力、社会关系、个性等方面;同时明确这是一个实践性的过程,需要通过教育和学习去实施这个过程[6]。
3.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最早由瑞士皮亚杰提出,其核心理念为认知过程是在已有认知基础上所做的重新建构[7]。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需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主动建构和探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则要注重教学设计,提供学生已有认知结构外的增量,学生可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重新建构知识结构[8]。
(二)文献综述
在CNKI中输入关键词“多模态理论”“大学英语(大学外语)”进行全文检索,初步统计近五年的数据发现,国内对于多模态大学英语(外语)的研究发文量比较平稳,研究内容具有多维特点,多模态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颇受关注。张德禄(2019)基于新伦敦小组的多元读写能力培养模式、Bernstein的知识结构理论和Maton的合法化符码理论,从四个维度构建了培养外语人才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教学模式。刘燕(2018)将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用于大学英语听说教学环节,对提升学生的听说能力、多模态识读能力,改善英语教学效果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马利芳(2020)探讨了多模态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应遵循的设计原则以及策略。
伴随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多媒体与人机互动技术的发展促进多模态大学英语教学研究向纵深发展。孙伟民(2018)基于多模态理论对英语实验教学体系构建进行了研究。屈江丽(2020)基于多元智能理论,以一堂大学英语课为例,探讨了“互联网+”模式下多模态技术在“金课”中的设计理念和应用标准。作为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远程教育的开放大学,从业者们也在开放教育多模态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方面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与尝试。宋阳(2020)基于开放教育和英语教学的特点,引入多模态相关理论,提出采用“多模态教学资源、多模态教学行为和多模态实践活动”三位一体的方式,构建开放教育英语类课程多模态移动教学模式。赵春荣(2021)探索构建“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理念下多模态翻转课堂教学模型、多模态理论框架下的“五位一体”教学生态环境和“产出为导向”的多模态形成性评价体系。罗红卫(2021)在多模态话语分析视阈下运用Nvivo11软件对大学英语在线学习模式展开质性研究。以上开放教育领域中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多模态视域下的大学英语教学设计、教学模式、教学效果及教学评价等领域,而多模态在大学英语课程思政领域方面的应用目前还少有研究。本研究旨在梳理并总结开放教育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多模态育人路径,从而为成人继续教育中语言类智慧教学模式在课程思政领域的应用提供方法参考。
三、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创新路径
(一)设计框架
在建构主义基础上,美国教育学家罗伯特·海涅克(Robert Heinich)等人于上世纪末在其专著《教学媒体与技术》(Instructional Media and Technologies for Learning)一书中提出了ASSURE模式。该模式有机整合了加涅的9段教学事件理论,其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思想及其可操作性、简洁性和富有逻辑性的特点被广泛推崇,并在多国系统有效地应用于各个学科[9]。因此在本研究中,笔者主要采用罗伯特·海涅克提出的ASSURE模式作为设计框架。
ASSURE模式是一个引导教师完成系统化教学主要步骤的教学模式。ASSURE的六个大写字母各代表着教学设计过程中的各个环节:
A——分析学习者特征(Analyze Learners)。
S——阐述教学目标(State Objectives)。
S——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方法、教学媒体和教学资源等的选择(Select Methods、Media and Materials)。
U——教师对教学媒体和教学资源的运用(Utilize Media and Materials)。
R——整个教学过程中都需要学习者的参与(Require Learner Participation)。
E——每一次阶段性教学结束后教师对教学过程的评价与修正(Evaluate and Revise)。
1.分析学习者特征(A)。本次试点班级学生年龄大多处于25-35岁之间,为法学、教育学、汉语言专业的本科层次学习者,包括了法律行业从业人员、新闻行业的编辑和记者以及中小学、幼儿园的老师。试点开班英语测试成绩显示,大多数学员英语基础水平一般,综合能力比较弱,尚未达到大学英语四级的水平。原因之一是他们中的许多人初高中英语成绩较差,英语学习兴趣较低,对英语学习存在抵触心理,这给试点英语教学的顺利开展带来极大挑战。
2.阐述教学目标(S)。“人文英语3”是为国家开放大学人文类专业(专科起点本科)开设的公共英语课程,将英语学习与法学、社会工作、汉语言文学、教育等专业的职场活动相结合,以真实的语言素材为载体创设职场情景,旨在让学生掌握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培养其在职场情景下使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此次试点教学更加注重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帮助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鼓励学生争当“红色精神”的忠诚守护者和“传统文化”的坚定传承者。
3.选择教学方法、教学媒体和教学资源(S)。基于成人学习者特征的分析以及教学目标的设计,项目采用了演示和展示的方法。实践中,教师通过PPT讲解英语课文中的生词、语法以及课文内容等,让学生分组分享学习体会,并就主题组织课堂演讲等活动,以合作学习的方式促进师生、生生互动。与传统教学手段不同,本次试点在课程思政教学方面利用了VR红色教学资源,整个场景逼真地展现了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照金纪念馆的场馆全貌,体验者戴上VR眼镜后进入纪念馆,漫步其中,可真实感受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照金纪念馆的红色文化,感受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4.运用媒体和资源(U)。西安开放大学英语教学团队以大学英语课程中具有人文精神及思政教育色彩的篇章题材,运用多模态手段进行中西方文化对比。通过变革教学路径,以智慧教室VR实景模拟、FIF讯飞口语训练系统等人工智能技术为依托,以国家开放大学学习网为主平台,小鹅通等直播软件和QQ教学群为移动辅助教学手段,探索与实践智慧学习环境下基于虚拟现实(VR)技术的大学英语混合学习模式(图1)。
图1 智慧学习环境下基于虚拟现实(VR)技术的大学英语混合学习模式
5.参与学习过程(R)。在本次试点教学中,教师设计了实时与非实时的在线辅导与课程答疑,学习者通过国开学习网、QQ教学群、直播课堂以及FIF讯飞口语APP完成线上教学全过程的学习、讨论以及作业提交。
6.评价与修正教学过程(E)。春季学期试点班级课程考核采用100%形成性考核方式,以学生线上学习行为、VR实训活动参与情况、QQ及FIF学习任务完成情况、学习活动参与度为考核指标(见表1)。同时,在期初和期末分别利用评价量规(Rubric)设计教学评价,以数据分析说明创新教改实施的成效。
表1 春季学期试点班级课程考核指标
(二)教学实践
1.组建多元化英语课程思政教改试点团队。与传统教学团队不同,本次试点组建了多学科背景互相支撑、良性互动的多元化英语课程思政教改试点团队,成员包括西北大学及西安外国语大学教授、西安开放大学外语教研室全体英语教师、直属一分校以及直属二分校(城北学习中心)辅导教师、教务处及现代教育技术处支持服务教师、国家开放大学首届学生口语及写作大赛获奖代表等,优秀的教改团队为试点的高质量教学奠定了基础。
2.建立英语课程思政价值模块资源库。英语课程的知识和理论体系蕴含着独有的认知逻辑和多样的思政元素。通过仔细研究、深入挖掘,将英语专业课程内容中分散的思政元素整合,以章节为单位,将单元主题和思政元素内在的逻辑关系连成线、结成网,可构成具有思政价值和认知逻辑的系统网状式教学模块,建立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库[10]。本项目中,教师结合“人文英语3”章节主题及成人学生的特点,重塑教学计划,完善课程大纲,设计章节课程思政主题,从而形成思政价值模块,建立课程对应思政资源库(见表2)。在试点的线上教学(小鹅通直播课)中,授课教师注重将教材主题与思政教育紧密结合,从大学英语课程中提炼国家精神、民族品格、社会文化等思政元素,培养学生看待问题的辩证思维方式,建立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强调尊重事实,尊重科学[11]。
表2 大学英语课程“人文英语3”思政价值模块教学设计
3.活化思政育人成效。虚拟现实技术VR(Virtual Reality)在语言学习上的运用主要体现于语言学习场景的构建[12]。VR技术的交互性、沉浸感和现实感增强了学习者的临场体验感[13]。学习者可以自由自主进行反复、多次场景学习。VR虚拟现实教学实训利用多模态视角下多样化的资源符号建构多维学习语境,以VR“真实”语言环境为依托进行多感官的沉浸式体验,激活学生视觉、听觉及触觉多感官参与,提升英语教学效果的同时兼顾课程思政教育。
西安开放大学公共英语课程多模态教学改革试点班级VR实训课程选取“人文英语3”第五章节“如何进行演讲、如何写演讲稿”的教学内容展开教学活动,以中英双语结合形式进行授课。学生带上VR眼镜,体验“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照金纪念馆”VR资源的3D真实情景教学。在回顾革命历史的同时,结合所看所感所想,完成不少于100字的红色教育题材的演讲任务。与此同时,结合“九一八”纪念日,教师在课堂上带领学生重走红军路,激发学生爱国之情,鼓励学生用英语讲好红色故事,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VR红色主题教育实训课堂有效提升了课堂思政教育价值,VR教学技术有机地将英语教学与红色教育相融合,凸显了英语课程教学的思政育人功能。
4.精进思政育人效果。与传统课堂不同,在线教学无法通过直观现场获知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只能通过学生的学习数据进行评价和分析。FIF讯飞口语训练系统有效地将采集到的学生学习数据进行相应智能分析与智能评价,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外语在线教学智能化过程性评价,解决了开放教育课程责任教师“一对多”班级学生量庞大且学习过程难以跟进的问题,保证了课程思政教育的持续性。基于互联网环境下开放式思想教育模式,试点教学团队利用FIF讯飞口语训练APP的智能化优势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根据课程教学目标,团队建设了能够体现中国声音、政策和价值观等内容的资源,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在英语思政教学中构建了“课上思政”与“课下精进”双线贯通机制,使课下思政教育可视化,过程评价智能化,为学生打造出了“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课程思政教育新模式。
(三)实践评价
课程思政中人文素养的提升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渐深入、层层递进的过程,即从初步认识、情感认同、深刻理解,到落实行动,从而达到知行合一。课程按单元设置多主题的学习任务,根据三维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技能目标、思政人文素养目标)设计相应的评价指标。而每个主题学习任务目标不同,形式不同,亟需设计合理的评价量规,规范评定标准,系统、合理、准确反映学生学习任务目标达成情况以及各主题学习的成长情况。
项目利用评价量规设计评价过程并收集结果反馈。评价量规是一个对主观性学习过程进行描述的评价工具,包括评价内容和等级界定。整个量表内容设计融合三维学习目标,任务要素体现了资料查找、分析表达任务、任务参与程度、团队协作、反馈改进等内容。整个量规涵盖了单元主题任务的所有三维目标,并将素养目标拆分到任务过程的多个要素中,细化着手准备内容和呈现结果,全面客观地反映了学生在本次学习任务中的素养表现。评价活动遵循“呈现-评价-反馈-交流”的流程。在单元学习任务开始前,教师将评价量规通过QQ群发布给学生,并进行讲解,明确评价量规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督促和引领作用。学习任务过程中和完成后,教师根据量规指标对学生进行评价,并网上与之交流待改进提升之处。
项目试点班67名学生,对照班62名学生。“人文英语3”课程共54课时,设计有8个教学任务。以第五单元“演讲”主题课程为例,其教学效果对比情况如下表3所示:
表3 教学效果对比表
数据中,“语言描述”收集的是学生在课程具体任务中综合素养目标的达成程度,评价学生是否在学习任务中将文化自信、思想认同、诚信、创新等课程素养目标通过语言描述体现。“精益求精”则是对“反馈改进”的具体体现,反映了试点过程中学生也在不断修正自己的思维和行动。在课程初期,试点班和对照班学生的成绩相差不大,但经过一学年的试点改革实践之后,实验班级学生更倾向于将课程思政价值引领的综合素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合作沟通和任务参与积极性明显提高,作业修整优化的比例都明显高于对照班,说明此次教改起到了正向引领的作用。
同时,项目编制调查问卷,收集试点班和对照班数据,进行了课程满意度调查。数据表明:参与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模式学习的同学对课程的满意度远远高于未参与教改的同学(见表4)。学生在访谈中表示科技感十足的VR体验与FIF讯飞口语训练系统使英语学习更具趣味性,也更智能化,学生找到了英语学习兴趣所在,英语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
表4 课程满意度调查对比
智能化时代,虚拟现实等技术革新了开放教育传统的授课模式和评价方式。VR交互式教学资源与FIF讯飞口语训练APP系统为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注入了新的元素。远程开放教育中大学英语课程与思政教育的结合将在智慧教育的引领下趋于多样化,这有助于提升英语课堂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不断促进知识教育与德育教育同向同行,为课程思政教育持续注入新的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