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雄安新区产业承接与发展路径的战略性思考

2022-05-21张贵夏馨

金融理论探索 2022年3期
关键词:新区京津冀协同

张贵 夏馨

摘   要:设立雄安新区,是党中央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雄安新区紧扣四个功能定位的发展方向,在产业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还面临京津冀地区新动能与旧动能的有序转化存在困难、京津冀整体经济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有待提高、新区空间布局优化配置尚未形成等挑战。未来雄安新区产业承接发展应遵循四大原则,处理好四个圈层关系,推动新区输入性产业基因转变为原生性产业基因,探索新区产业创新发展的路径与时序,抢抓数字经济带来的新契机,进行对外开放发展。

关  键  词:雄安新区;产业承接;京津冀协同发展;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

中图分类号:F8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2517(2022)03-0030-08

DOI:10.16620/j.cnki.jrjy.2022.03.003

设立雄安新区是党中央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雄安新区将是我们留给子孙后代的历史遗产,必须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理念,努力打造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创新发展示范区”[1]。 要高标准建设雄安新区,实现其产业长远稳定发展,使其更好地服务北京首都,就要依据其客观条件提前做好产业发展的未来规划。因此,分析雄安新区的功能定位,把握其发展现状、面临的挑战及其产业发展方向尤为重要。本文从以上几方面出发,对雄安新区的产业承接与发展路径进行了探索,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以助力雄安新区的未来发展。

一、雄安新区产业发展的功能定位

准确把握雄安新区定位是新区建设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雄安新区不仅是“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载地”,也是“首都功能拓展区”。党中央对雄安新区的规划建设提出了更为细化的功能定位:“绿色生态宜居新城区”“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协同发展示范区”和“开放发展先行区”。河北省政府以中央指示为标杆,积极规划建设雄安新区,并依据发展需求对雄安新区的功能定位及发展方向做出了全面部署(见表1)。

从地方政府对雄安新区发展的功能定位描述变化可以看出, 河北省政府积极贯彻落实中央指示,推进雄安新区建设工作。“重点承接八类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明确了疏解非首都功能的政治使命。 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是雄安新区设立的初衷,平衡好雄安新区的政治任务与自我发展将是新区发展的关键。“发展高端高新产业,打造全球创新高地”体现了“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的功能定位。雄安新区之“新”就在于“以新破局”,通过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集聚和吸纳全球高端创新要素资源,打造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创新发展示范区,形成全国创新驱动引领区和全球科技创新高地[2]。“以建设雄安新区带动冀中南乃至整个河北发展”体现了“协同发展示范区”的功能定位。新区的发展不仅是雄安的崛起,更是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河北的崛起以及整个京津冀的崛起,是区域间“跳出一亩三分地”“破除利益边界”的协同发展示范区。“重点发展绿色生态农业等高端高新产业”体现了“绿色生态宜居新城区”的功能定位。雄安新区的发展是在坚持新发展理念下的创新发展,是要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新模式。“开放发展先行区”是党中央在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背景下对雄安新区提出的要求。雄安新区的发展是开放的发展,不仅要主动参与国际产业链分工,还要利用国内广阔的市场积极参与国内产业市场大循环, 积极发展高新产业,参与国际产业链上游的分工合作。深入理解雄安新区的功能定位是对雄安新区产业发展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与方向。

二、雄安新区产业承接与发展现状

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既是雄安新区的政治任务也是其发展契机,新区紧扣四个功能定位的发展方向, 有力有序有效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为未来的高标准建设和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1.在建设成为“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方面。先后有20余家中央企业(中船重工、中国建筑、中国卫星、中国中化控股、 中国华能等)、40余家金融机构、100余家知名企业(阿里、腾讯、百度、京东金融等)在雄安新区落户。截止到2021年底,北京企业累计注册3756家转移到新区,新区起步区、启动区和容东片区的建设扎实推进,累计实施重点项目125个,完成投资2300多亿元[3]。从行业分类来看,新区引入的企业主要包括信息技术与智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绿色生态、电力与新能源、现代金融服务五大类。基本符合雄安新区要着力发展六大高端高新产业,成为“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的战略定位。

2.在建设“协同发展示范区”方面。京津冀三地产业一体化与协同创新融合发展成为新趋向,城市功能再造成为产业一体化的重心。2014年以来,随着北京、天津城市的新定位,产业一体化也由单纯的梯度转移为主转向改变城市功能为主,北京更突出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的定位,北京非首都功能进一步疏解,产业服务化明显,制造业进一步向“高精尖”倾斜。天津的“津城”“滨城”雙城发展,建设现代化都市圈,先进制造研发进一步集聚,初步形成了高端化、链条化、集群化的制造业集群,信息安全、动力电池入选全国20个先进制造业集群。河北正在摆脱“捡到篮子都是菜”,在“十四五”时期坚定已有的发展规划和功能定位, 突出石家庄都市圈、唐山都市圈、京雄保—北京现代化都市圈。河北利用产业溢出效应搭建产业承接平台,促进产业的转型升级,规模以上八大重点工业的产业增加值增长较快,机械加工代替钢铁也成为第一工业。在此背景下, 雄安新区作为北京非首都功能集中承载地,将承担大量北京产业转移承接任务。雄安新区产业承接发展也要与天津、廊坊、保定等地形成产业一体化发展,关键在于如何在转移过程中实现布局合理、产业升级、上下游互动[4]。6FFFC582-8725-4379-8D11-229B80DC57C8

3.在建设“绿色生态宜居新城区”方面。一方面, 雄安新区在进行产业承接时坚持高端高新并重,以承接存量为主,疏解清单和市场化对接结合,先后出台企业产业准入和发展正负面清单,有选择地进行产业转移承接,不仅仅是承接北京失去比较优势的传统制造业,而是优先承接符合雄安新区发展定位的,绿色环保且具有发展前景的产业。同时新区对现有企业进行整顿,通过控源截污,整治数百个纳污坑塘,关停一万多家“散乱污”企业,坚持以高起点、高标准、高规格的原则进行产业承接和发展[5]。另一方面,新区在规划建设时立志要打造绿色智慧新城,推动城市空间格局的均衡发展。数据显示,雄安新区2021年生活服务类兴趣点(POI)数量同比增长44%,反映出新区居民对生活品质有了更高追求。同时,雄安新区的城市功能区数量同比增长了20%,其中,消费类增长30%,景区增长13%,城市空间配套设施更加丰富。新区建设“绿色生态宜居新城区”的努力有目共睹

4.在建设“开放发展先行区”方面。新区首个跨境电商进出口监管场所正式通过海关验收,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新区产业投资引导基金、白洋淀生态环境保护基金, 实施外商投资股权投资企业(QFLP)、法定数字人民币、金融科技创新监管等一批具有全国意义的创新试点正在推进。雄安新区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和金融创新先行区正在投入建设,河北自贸试验区雄安片区在政府职能转变和金融创新领域,首创的基于区块链的财政資金管理、5G+金融、跨境融资+跨境租赁、创新经济社会管理权限下放模式等4项创新成果,已入选河北自贸试验区首批16项制度创新案例并予以公布推广。 新区正依托自贸试验区着力搭建高起点开放交流平台,努力在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大背景下实现对内对外开放。

三、 新阶段雄安新区产业承接发展面临的挑战

经过五年的建设,雄安新区的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是纵观全局,新区面临的困难挑战依然很多。规划建设雄安新区顺应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趋势, 为保障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顺利推进,雄安新区产业承接发展需要把握好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积极应对面临的挑战。

(一)在建设“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方面

对于雄安新区,创新驱动发展的“新”体现在新动能”和“新制度”两个方面。

1. 京津冀地区新动能与旧动能的有序转化仍存在困难。京津冀高质量发展任务艰巨,如何处理好京津冀地区旧动能与新动能的关系,完成新旧动能转换是“十四五”时期的关键任务。主要涉及两个层面问题值得思考: 一是要尽快形成区域创新链;二是要完善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发展的机制和模式。特别是在提供政策支持、促进创新资源自由流动与高效配置的体制机制、探索区域完善的制造业转型升级支撑体系与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方面需要有所突破。

2. 京津冀地区还存在着强体制机制设计与弱市场机制、 中央政府及地方政府之间的协调难题,这就需要“新制度”的出现。一是体制机制改革有待进一步创新,创新生态培植不足;二是管制类政策工具应用较多, 市场型政策工具使用有待增加。如何实现新旧动能有序转换,培养新动能,如何创新管理制度将是建设“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面临的主要挑战。

(二)在建设“协同发展示范区”方面

1. 京津冀地区整体经济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有待提高,城市群内生动力和外部吸引力不够。根据2020年相关数据,长三角地区GDP达到244 713.2亿元,是京津冀地区的2.8倍;珠三角地区仅广东省一地GDP已达到110 760.9亿元, 是京津冀地区的1.3倍,可见京津冀的GDP增速明显落后于长三角、珠三角地区[6]。因此,京津冀GDP总量及GDP在全国总量的占比均有待提高。而雄安新区作为京津冀未来经济发展的主力军,通过产业创新发展来提升京津冀的总体经济实力,是目前面临的首要挑战。

2. 京津冀区域产业链构建与创新链融合发展有待加强, 承接项目与现有产业链对接亟待解决。三地产业结构错位是造成上述现象最根本的原因。2020年北京第三产业占比高达83.9%,侧重人工智能、现代生物医药等高精尖产业。天津第三产业虽然已达到64.4%,但第二产业仍在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侧重装备、信息技术等先进制造业,而河北总体上以机械加工、钢铁冶金等产业为主。三地产业上下游关联程度不高,特别是河北,很可能会出现“产业承接能力过弱”等问题。三地汽车、白色家电等传统行业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的产业链集群已经形成,但很难形成跨区域产业链。因此,在三地产业关联程度不高的背景下,雄安新区如何提高产业承接能力,顺利承接京津地区产业转移并与两地形成跨区域产业链将是新区建设成为“协同发展示范区”的又一大挑战。

3. 京津冀新增长极与均衡耦合发展亟需新发展模式的出现。在实现“双循环”发展与“双碳”目标的现实背景下,围绕新一轮区域经济一体化形成的都市圈与城市群建设,处理好京津冀地区新增长极与区域均衡发展之间的关系十分重要。尤其需要思考如何处理好两方面问题:一是雄安新区新增长极建设与城市连绵带发展之间的关系。在雄安新区的建设过程中,如何处理其与周围城市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关系,避免产生“核心—周边”区域之间因相对利益造成的差距过大问题。二是京津雄的新极化与功能疏解的关系。对雄安新区来说,在依靠承接非首都功能的“输血式”发展的基础上,如何培育具有比较优势的内生性产业生态体系,提高高新技术产业的地区供给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形成新产业培育、功能承接、产业生态之间彼此支持、相互补充的发展模式是非常关键的。这对雄安新区建设成为“协同发展示范区”是第三大挑战[2]

(三)在建设“绿色生态宜居新城区”方面

雄安新区空间布局优化配置尚未形成,北京极化加剧与非首都功能疏解的难题依然存在。自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以来,空间调整主要体现为通州副中心与雄安新区建设的单点式建设,“一核、双城、三轴、四区、多节点”尚未全面推进。仅靠北京新“两翼”难以改变京津冀地区固有的空间结构形态,高层次优质承接平台少, 承接的好项目大企业少,创新生态培植不足,亟待发挥点、线、轴、面之间联动效应与规模效应,进一步优化世界级城市群的空间结构。 而纵观京津冀城市群地表覆盖地图,京津变化最大,多城原地踏步。雄安新区作为崛起的新城,如何进行空间布局谋划,以促进京津冀整体空间布局优化过程的进行,是新区面临的一大难题。6FFFC582-8725-4379-8D11-229B80DC57C8

(四)建设“开放发展先行区”方面

一是雄安新区发展面临地理局限性问题。雄安新区是不临海不临江的内陆地区,也没有机场建设,对外海路、空路交通皆不便利,要实现对外开放,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交通难题。二是雄安新区面临如何吸引高端要素资源流入问题。雄安作为一个新城,除了政策扶持,新区在规划发展建设时也要打造自己的吸引力和雄安品牌,以克服北京天津带来的“虹吸效应”。雄安新城初立,要想实现高水平开放就需要搭建开放平台,如何搭建高起点的开放平台,吸引高质量资源要素, 是雄安建设面临的一大难题。三是雄安新区的原始产业多属于产业链末端产品,原始经济发展模式偏内向性,承接的产业转移也处于起步阶段,如何吸引外资外企,在承接产业转移的同时对外开放合作是雄安新区面临的又一难题。

四、雄安新区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当前,雄安新区已经进入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大规模开发建设同步推进的重要时期。近两三年新区以大规模疏解带动全国乃至全球高端人才向新区集聚,不久的将来打造成为高端人才集聚区和人才特区,建设成为“干事创业的热土”和“心向往之”的典范之城、未来之城。接下来雄安新区将围绕着怎样打造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全国样板,怎样充分发挥事业平台和疏解资源优势,怎样加大北京高校、医院、央企总部、科研院所等疏解力度,怎样引进新一代信息技术、现代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新材料等高端高新产业,怎样强力推进启动区产业园、科学园、大学城、金融岛、创新坊建设等方面全面发力,有序有力地展开建设。

1.在建设“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方面。京津冀要打通创新链、贯通产业链和延伸园区链,推进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提升和产业链高级化发展。要进一步形成产业链的区域集群化发展、区域创新平台甚至创新生态, 构筑京津冀协同创新的核心支撑,形成区域内成果转移转化共同体,提升三地联合利用科技创新资源和科技成果培育发展新兴产业的能力,带动产业链转型和新旧动能转换。

2.在建设“协同发展示范区”方面。雄安新区的建立是为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推进, 在全国维度上,是为了实现京津冀、珠三角、长三角城市群之间的协调发展, 实现全国东中西部地区的协调发展。而在京津冀维度上,雄安新区的设立,一是要通过承接北京产业转移形成京津雄的创新三角,克服北京天津的虹吸效应,形成新增长极带动河北经济发展,实现京津冀协调发展。二是要预防雄安崛起带来的空间极化效应形成“环雄安贫困带”现象,解决河北“中小城市功能性萎缩”现象,实现雄安和周围村镇之间的协调发展。

3.在建设“绿色生态宜居新城区”方面。雄安新区作为以“高起点高标准高要求”建立的新区,其未来发展要兼顾经济增长与生态保护。一是产业承接与发展应该是绿色智慧高效的新发展模式,雄安的城市建设也应是以智慧城市、绿色城市、数字化城市为标准的新基建城市,新基建是承接产业转移和雄安自身发展的基础。二是要坚持“三生合一”的發展理念,统筹考虑生产、生活和生态三大空间,构建疏密有度的新区发展空间。雄安新区遵循平原建城的自然规律,不套用先验模式,科学规划“北城、中苑、南淀”,形成城乡统筹的新区空间结构。空间布局的优化是产业持久发展的保障[7]。三是雄安人民的生活方式也应该是绿色高效环保的,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建设“绿色生态宜居新城区”的目标定位。

4.在建设“开放发展先行区”方面。首先,雄安新区要通过与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天津滨海国际机场、天津港以及河北沿海等地区协同开放,积极推进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破除交通障碍,走出对外开放的第一步。其次,积极发展数字经济,利用“互联网+”实施对外开放,破除对外开放的地理及资源壁垒。再次,适应开放发展需求,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建立与国际投资贸易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制度创新体系。集中力量加快形成区域开放发展新模式,将雄安新区打造成中国对外开放的新窗口、国内区域开放的新高地[8]

五、 关于雄安新区产业承接发展的几点思考

(一)雄安新区产业承接发展应遵循四大原则

应立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需求与趋势,率先在国内探索产业发展新模式。一是要坚持补足“短板”痛点、立足“长板”优势和发挥“翘板”效应相结合的原则[9]。客观分析新区未来产业发展趋势,着力引入行业龙头企业、尖端科研团队、创业团队,构建发展“翘板”,同时解决新区“卡脖子”的产业,因地制宜地促进新区长期发展。二是要坚持争取“优惠政策”和构筑“产业生态”相结合的原则[10]。以汽车产业链的发展为例,随着汽车动力来源、生产运行方式、消费使用模式全面变革,在获取促进产业发展优惠政策的同时, 更加注重通过构建起零部件、整车研发生产及营销服务企业之间的“链式关系”,进而以融合创新为重点,推进汽车及新能源汽车与智慧能源、智能交通、信息通信融合创新,实现汽车、能源、交通、信息通信等多领域多主体参与的“网状生态”。三是要坚持积极“融入协同发展”和坚守“自我特色与定位”相结合的原则。设立雄安新区是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因此融入协同发展的大格局是发展的前提,而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基础是实现自身的长远优质发展,因此要发挥优势,形成特色。四是要坚持推动制度创新和激发市场活力相结合的原则。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特点就是政府宏观调控和市场自我调节相结合, 这是符合国情及发展需求的必然选择,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也应成为雄安未来发展的原则之一[11]

(二)推动雄安新区输入性产业基因转变为原生性产业基因

第一要义是搜寻和识别雄安新区产业创新发展的源动力。雄安新区产业创新的内生动力是科技、人才、资本、企业和平台等,这对产业生成起到决定性作用。其中,具有系统“核”能力的企业(常常表现为行业领军企业、平台型企业、创新型企业、独角兽企业), 它的创新能力对整个产业集群起到决定性带动作用。关键性的、高能力级的企业家、科学家和创新平台(实验室、研究机构、课题团队等)及科技创新人员的创新精神与创新积极性也是重要组成部分。要培育和发展壮大一批类似于BAT的公司,成立雄安大学、雄安医学科技大学……而雄安新区产业创新发展的外生动力是孵化育成体系、人才培育体系、科技金融体系、产业配套体系、政策支撑体系、公共服务体系、创新环境和创新文化等综合力量。要培育发展金融生态、中关村-雄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优质的幼儿园、小学、中学等优质基础教育设施,以及诺贝尔奖得主小镇、与美国麻省理工建设国际脑认知与类脑智能产业创新研究院等。总之,良好的雄安新区原生性产业基因将是北京(特别是中关村)疏解、引入国内国际人才、内生动力机制与外生动力机制协同作用的结果,产业资源和创新要素集聚,逐渐产生从“物理组合”向“化学融合”嬗变(见图1)。6FFFC582-8725-4379-8D11-229B80DC57C8

(三)探索雄安新区产业创新发展的路径与时序

(1)当前最急需完成任务的时序安排:要建立完善的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和优质公共服务体系;要积极汇聚创新资源,优先发展应用型创新和产业技术创新,重点培育基础创新资源,大力吸引创新人才,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借鉴深圳特区建设经验,着力引进具有最好人才、最好项目、最好技术的“三维一体”课题组制创新平台;要着力发展创新型产业、科技研发类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金融服务业及商务服务业等。(2)把输入性产业创新发展基因深耕于雄安,培植其原生性产业发展基因。雄安新区的承接路径时序为:行政性、事业性服务机构和企业总部;教育、医疗、培训等社会公共服务机构;金融服务业、科技服务业等在内的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此外,还需要探究北京人口、企业和机构的迁入,需要确保增强迁入动机,提高迁入的可能性[12]。(3)要引进、壮大产业发展的“核”。这个“核”是具有竞争优势转型能力的企业,围绕这个“核”企业(中国卫星、中国中化控股、中国华能,阿里、腾讯等),组链、集群、结网,形成产业生态和创新生态,打造全国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新引擎和世界创新创业的策源地。(4)构建良好的产业生态,打造高端高新产业发展的“栖息地”。围绕着“创新源—物种—种群—链条—群落—网络”的路线,以国家级科研院所、创新平台、创新中心为载体,以集聚优秀人才为战略基石,形成“创新源”,加快形成一支高水平技术人才队伍,以国家重大专项为战略牵引,加快形成诱发颠覆性创新的科研成果。重点发展高端高新领域的中央企业,培育、引进和发展壮大具有创新型的民营企业、高成长性科技企业,进而在产业组织之间根据创新资源的优势互补建立各种联盟,逐步演化成为产业和创新种群,以创新平台为战略支撑,加快形成世界级产业集群(网络)。抢抓产业链重构机遇,着眼京津冀产业链融合发展,合理布局产业链各环节,着力打造一批垂直贯通、横向配套、区域协同的产业链集群。(5)雄安新区产业生态系统构建要与京津冀产业生态系统互嵌协同。其中,尤为重要的是构筑京雄产业创新带、京津雄创新三角区。(6)推进各种平台与创新空间的融合发展。组织(企业家、行业、机构)多层次、多领域、多范畴彼此相互链接的“创新空间”,即各种功能平台和群体的决策与运作“空间”。要使各种平台与“空间”成为彼此互动与交流的网络型(多重空间)组织结构,并在雄安新区一地或几个地点(区域)形成空间(创新空间)的接触枢纽。(7)开展开放式创新与国际合作,高标准建设雄安新区开放发展先行区。重点建设雄安新区跨境电商、数字化贸易平台,开展金融创新先行先试,促进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创新发展。

(四)雄安新区的产业承接发展要处理好四个圈层关系

(1)处理好雄安新区与北京主城区(中关村)、城市副中心(通州)的关系。中关村与雄安新区是三者所形成圈层中的重点,雄安新区是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载地,而中关村作为创新源头,着力于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将中关村的创新创业资源引入津冀, 在津冀设立分支机构,构建科技园区[7]。(2)处理好雄安新区与周边多地的关系。雄安新区即将成为京津冀地区的新增长极, 随之而来的虹吸效应是应该提前绸缪的问题。雄安新区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治理、新动能与传统产业的协调配置发展都是应处理好的关系,例如满城县的造纸业、高阳县的毛纺印染业、蠡县的皮革制造业、博野县的橡胶制造业等。争取弱化雄安崛起给周边地区带来的负面影响。(3)要处理好雄安新区与河北省11个设区市的关系。 如何实现举全省之力、全国之力,聚全球英才发展雄安,如何实现发展依托于11个设区市各自打造的渤海新区、冀南新区、北戴河新区、曹妃甸区等都是在建设雄安的过程中应当解决的问题。(4)要處理好雄安新区与北京、天津的关系。处理好三地之间的分工与协同,协同发展核心功能区的京津廊保“四城”与雄安“新核”:京津雄创新三角区(包括京雄创新带、京津高新技术产业带、津雄生态涵养带)。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格外需要重视的是中部核心功能区(京津廊保)——京津雄创新三角区(黄金三角),形成“(北京主城区)中心区—(通州、雄安)副中心—周边新城—临县中心”的城市群组团结构,打造京津冀创新共同体。

(五)雄安新区的未来建设要抢抓数字经济带来的新契机,进行对外开放发展

加快建设雄安新区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要坚持以实现“四个率先”为目标。在数字经济的大背景下,首先应该发生转变的就是生产体系,而生产体系的源头是生产要素,所以新区要率先构建数字经济生产要素体系, 建设大数据交易中心,推进数据要素资源高效有序流动和深度开发利用,用足用好中国国际数字经济博览会重大平台,实现资源开放流通。雄安新区的定位是要发展高端高新产业,因此在数字经济时代下要构建新型科研体制,促进数字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加快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培育一批数字经济龙头企业。数字化不应仅仅停留在执行层,治理层也应发生转变,要建设数字政府,构建多元协同治理机制,在数据权属界定、新业态监管等领域不断完善与数字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政策规章,优化调整数字经济生产关系,由上至下进行“数字革命”。雄安新区作为中央重点规划建设的新区,有其自身的历史使命,因此在发展数字经济时还应该遵循以下宗旨:围绕国家赋予的改革试验任务和数字经济发展关键问题,探索数字经济生产要素充分流通机制,建立数据资产评估定价等政策体系;探索构建数字经济新型生产关系,全面激活数据等新生产要素;探索符合国情的数字化贸易发展新规则, 建设数字化贸易综合服务平台,参与数据资产国际贸易规则和协议制定[13]。顺应数字经济时代发展的潮流,在党中央的领导下让新区的发展蓬勃向上。

参考文献:

[1]杨丽娜,常雪梅.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N].人民日报,2017-04-02(01).

[2]柳天恩.雄安新区规划建设的示范价值、理论创新与未来展望[J].区域经济评论,2021(2):17-24.6FFFC582-8725-4379-8D11-229B80DC57C8

[3]张晓玉.雄安新区产业创新发展“正当时” 打造数字化、平台化新型金融体系服务雄安新区发展[N].证券日报,2021-12-19.

[4]张贵,贾尚键,苏艳霞.生态系统视角下京津冀产业转移对接研究[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14,16(4):105-112.

[5]潘文静,宋平,米彦泽,等.雄安画卷徐徐铺展千年大计谱写新篇[N].河北日报,2021-06-28.

[6]刘秉镰,张贵,等.“十四五”时期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新格局[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21.

[7]田学斌,曹洋.雄安新区规划建设的进展、困境与突破[J].区域经济评论,2021(2):25-32.

[8]肖安宝,凌唯钊.论析雄安新区范本之借鉴与超越[J].改革与战略,2019(1):33-40.

[9]雄安新区如何立足新发展阶段?专家:补足“短板”、发挥“翘板”[N].证券时报,2021-12-19.

[10]张贵,刘霄.雄安新区:创新生态系统建设与金融支撑[J].金融理论探索,2017(6):10-15.

[11]张可云,裴相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与雄安新区的关系和协同发展[J].开发研究,2020(5):1-7.

[12]张贵.雄安:建设国际一流的创新型城市[J].前线,2019(9):62-64.

[13]河北省政府.河北省数字经济发展规划(2020-2025年)[Z].2020-04-22.

Industrial Undertaking Development and Path Exploration of Xiongan New Area

Zhang Gui1, Xia Xin2,3

(1. College of Beijing-Tianjin-Hebei Coordinative Development, Nankai University, Tianjin 300071, China;

2. School of Economics, Nankai University, Tianjin 300071, China;

3. College of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Nankai University, Tianjin 300071, China)

Abstract: The establishment of Xiongan New Area is a major strategic deployment made by the Party Central Committee. Focusing on four functional orientation of development, in industrial undertaking, Xiongan New Area has gained stage achievement in decentralizing Beijings non-capital function. But there are also challenges, such as obstacles in orderly transforming old drives into new ones in Beijing, Tianjin and Hebei, inadequate improvement of overall economic strength and core competitiveness, and rudimentary spatial layout and optimization, etc. The development of Xiongan New Area should follow four principles, deal with the four circles of relationships,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imported industrial genes into original industrial genes, and actively explore the path and sequence of industrial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Xiongan New Area.We should also seize the new opportunities brought by the digital economy and achieve development by opening our gate.

Key words: Xiongan New Area; industrial undertaking;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Beijing, Tianjin and Hebei; decentralization of Beijings non-capital function

(责任编辑:龙会芳;校对:李丹)

①李元闯.用数据洞察城市蝶变,雄安这一报告新鲜出炉[EB/OL].(2022-03-03).http://www.xiongan.gov.cn/2022-03/03/c_1211595058.htm.

②原付川.河北自贸试验区雄安片区由规划转入大规模建设开局良好[EB/OL].(2020-09-01).http://www.xiongan.gov.cn/2020-09/01/c_1210779683.htm.

收稿日期:2022-03-02

基金項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雄安新区创新生态系统构建机制与路径研究”(18ZD044)

作者简介:张贵,男,河北尚义人,南开大学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院秘书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创新生态、京津冀协调发展;夏馨,女,新疆博乐市人,研究方向为区域创新。6FFFC582-8725-4379-8D11-229B80DC57C8

猜你喜欢

新区京津冀协同
宜宾市三江新区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融合创新 协同发展
国家级新区西部发展新引擎
京津冀协同发展
协同软件市场的演进和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