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探索

2022-05-21马明徐斌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2年2期
关键词:主渠道三全育人实践教学

马明 徐斌

摘 要:天津大学整合思政课教师、学工队伍、专业课教师资源,围绕“概论”课,进行“授课小组制”教学模式改革,探索第一第二课堂的有效贯通,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有机融合,以提高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增强学生的获得感,提升学生的知行合一能力。“授课小组制”改革已经探索出一套相对成型工作机制和育人模式,并且在教學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该教学模式具有普遍适用性和可推广性。

关键词:授课小组制;主渠道;实践教学;三全育人

DOI:10.15938/j.cnki.iper.2022.02.022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22)02-0121-04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1]。“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2]。这些重要论述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提出了高要求,指明了新方向。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提出思政课改革“八个统一”的要求,成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改革的根本遵循。为贯彻落实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思政课改革的重要论述和指示,从2017年起,天津大学整合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工作队伍和专业学院资源,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以下简称“概论”课)为基础,开展了“授课小组制”教学模式改革,探索既发挥好思政课主渠道作用,又让各种思政工作环节和各类专业课程起到相应思政功能的有效模式,让各个思政环节同向同行,形成“三全育人”的协同效应。几年来,教学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形成了一套可以推广的工作和育人模式。

一、“授课小组制”教学模式改革遵循的基本理念

“授课小组制”教学模式改革始终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坚持发挥思政课堂在思政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坚持各项思政工作的贯通配合,坚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1.坚持发挥思政课堂的主渠道作用

思政课堂是完整系统深入讲授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主渠道。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具有严密逻辑和完整系统的科学体系,必须在思政课堂上完整传达给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也是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思政课堂必须把最新的理论成果及时介绍给学生。要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首先必须做好课堂教学工作,思政课堂的主渠道作用任何时候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和替代。“离开了课堂教学主渠道,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三大规律就只能流于空泛,难以实际发挥作用”[3]。

思政课堂是提升学生理论思维素养的主渠道。要真正做到三个“正确认识”,坚定“四个自信”,学生必须具备较高的理论思维能力。大学生大多具有相对较成熟的理论思维能力,也有了一定的社会阅历,是提高理论思维素养的恰当时机。与学生的成长阶段相适应,高校思政课具有更强的理论性。当代大学生处于一日千变、信息爆炸的时代,只有科学的理论和极高的理论素养,才能确保当代大学生具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坚持真理的勇气、积极生活的态度。

思政课堂是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学生知行合一能力的主渠道。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4]。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提升学生知行合一的能力,首先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深刻内涵和实践要求,准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和时代价值。必须充分利用思政课堂,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讲通讲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到学生心坎里去,用彻底的理论说服当代大学生,进而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并付诸实践。

2.坚持各项思政工作的大贯通

任何一个思政工作环节单打独斗都不可能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往思政工作中容易出现一些问题,诸如各个思政工作环节各自为政,缺乏沟通;各个环节工作相互抵消,无法形成合力;某些部门缺乏思政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必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的要求,“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5]。要遵循思政工作规律,坚持“三全育人”“五育并举”,一方面,思政课、专业课、其他思政工作环节要守好自己的一段渠,种好自己的责任田;另一方面,必须改变思政课教师与学生工作队伍“两张皮”的现象,让各项思政工作不再是“孤岛”。各种思政工作环节要实现大贯通,同向同行,形成合力,发挥协同作用,形成高校思政工作的整体氛围,这样才能既有利于实现思政工作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又有利于“增强学生的非专业素养,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6]。天津大学“概论”课“授课小组制”教学模式改革从一开始就坚持正确处理发挥思政课堂主渠道作用与坚持各项思政工作大贯通的辩证统一,在校院两级党委领导下,注重顶层设计,坚持打通第一第二课堂,探索思政课、专业课与其他思政工作贯通机制,发挥“大思政”的育人效能。

3.坚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必须充分了解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行为特点。现代社会的特点之一是主体性的张扬,当代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也普遍较强,简单灌输的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思政课教学的需要。必须准确把握学生的兴趣点,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增加学生的参与程度,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思政课堂中来,参与到实践教学中来,参与到课程思政中来。这样才能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天津大学“概论”课“授课小组制”改革过程中也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从教学设计到课堂授课,从课堂教学到课外实践,始终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热情。

二、“授课小组制”教学模式的基本内容

从2017年开始,天津大学开始依托“概论”课开展“授课小组制”教学模式改革。过去几年中,坚持实践—总结—实践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则,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工作机制和育人模式。

1.“授课小组”的组成、职责与工作机制

“授课小组”一般以学院为单位组织,一个“授课小组”包括承担该学院“概论”课教学工作的思政课教师、该学院负责学生工作的副书记、辅导员,以及部分专业课教师。据此组成若干个授课小组,实现授课学院全覆盖。

“授课小组”是一个既有明确分工又精诚合作的工作组织,由任课教师和学院副书记共同担任负责人。任课教师是理论负责人,主要负责课程建设、教学设计、备课和授课;负责对授课小组其他成员进行理论培训;负责课后实践研讨的内容设计、理论指导、答疑解惑。部分任课教师同时担任该学院本科生思政班主任,与学院进行更加全面和系统的合作,协助深入推进学院各项思政工作。学院副书记是行政负责人,主要负责召集授课小组例会,分配工作任务,协调授课小组工作;负责与学校思政改革领导小组沟通,传达有关精神和要求;负责组织辅导员培训,优化学院内部工作安排。辅导员主要负责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了解学生对课程的需求;了解听课情况,及时通過授课小组与任课教师沟通以改进授课效果;组织实施小班研讨等各种形式的实践教学。专业课教师负责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衔接,尽可能发挥专业课程的思政功能。

授课小组的工作机制包括定期与不定期两种。定期活动主要有工作例会和集体备课。工作例会在学期开始前和学期结束后各召开一次,学期中每月召开一次。开学前的例会主要是安排本学期授课小组常规工作,了解本学期上课学生的基本情况,确定本学期实践教学的主题与实施方案。学期中每月一次的例会主要对教学活动进行常态化的总结与反馈,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学期结束后的例会主要对本学期“概论”课教学和实践进行总结。

集体备课有两种形式,思政课教师的集体备课和授课小组的集体备课,都是隔周一次,一般交叉进行,从横纵两个维度提升“授课小组”教师的综合能力。思政课教师的集体备课由教研部组织,全体“概论”课授课教师参加。授课小组的集体备课由学院副书记召集,主要对学工队伍进行培训,提高辅导员的政治理论水平;就教学中出现的重要问题进行研讨,商讨对策,以改进课堂教学;与专业课教师就课程思政的问题进行专门研讨。

不定期工作会议主要针对教学过程中的社会新热点、学生新问题,第一时间进行研讨,提高思政课的时效性和针对性,进而提升亲和力,增加学生的获得感。

2.“授课小组”的育人模式

在育人模式方面,“授课小组”教学模式改革探索中,逐步形成了一套从课前到课后,从课内到课外,从课堂教学到实践教学,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全方位、全过程、体系化的育人模式。

第一,课前环节。在开学之前,由辅导员负责对学生的基本情况进行调研并进行汇总,主要收集学生对“概论”课乃至整个思政课的基本认识;关注的主要问题,既包括理论问题也包括现实问题;希望的授课方式和互动环节设计等。课前的调研环节,既体现对学生的尊重,也能增强学生对课堂的好奇心与期待感。课前的问题收集和情况调研也能为教师备课和授课提供问题引导,使教师在考虑一般教学内容和要求的同时,兼顾每个教学班学生的特殊需求,这也有利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通过这样的调研与分析,改变以往教师不了解学生状况就开始上课,问题发现与反馈普遍滞后,问题解决不及时的弊端。在开学前就以学生对课程的兴趣与关注为中心,对好了焦距,形成了焦点,做到有的放矢,精准授课。这样的工作同时也为日常思政工作的开展提供重要的参考与帮助,如班团活动的开展、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课外实践的开展。学生的课堂表现成为日常思政工作的重要参考,学生在课堂的收获,也能直接转化到他们的日常学习工作中,有利于课堂教学与日常思政工作有效衔接。

第二,课堂授课环节。任课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遵循思政课堂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的原则,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把教材内容与调研中获得的学生问题结合起来,并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授课小组”的反馈随时调整;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设计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学生广泛参与的课内实践环节,增加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机会。课堂教学一般采用研究型互动式的教学方法,拿出一定的课堂时间,由学生就社会热点问题和理论问题进行展示,发表他们的见解,其他同学参与互动讨论,教师点评总结,并以这些研讨作为切入点导入书本理论知识的讲授。学生更多参与课堂,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习的积极性就提高了,听课就更认真,课堂气氛就更活跃。

第三,课外实践环节。遵循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的原则,“概论”课每学期会开展课外实践教学活动,以小班研讨或其他形式的实践教学弥补中班授课学生参与不充分的不足,把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贯通起来。学期初,“授课小组”会围绕“概论”课的教学内容和当年的重大事件和理论问题制定本学期的实践教学主题、选题和实施方案。一般确定一个总主题,突出反映本年度思政工作重点工作,围绕这个主题确定五个左右的具体选题供学生选择。活动一般以自然班(约30人)为单位进行,每班一个学期开展两到三次实践教学活动,基本形式是主题研讨,鼓励采取社会调研、参观访谈等多种形式,鼓励将思政课理论知识与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相结合,与各学院学科特色、思政工作特色相结合开展活动。实践教学活动主要由学工队伍负责实施。活动结束后由授课小组依据学生的出勤、参与实践活动的表现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考核,实践教学环节的成绩计入该课程总评成绩。

三、“授课小组制”教学模式改革的初步成效

“授课小组制”教学模式改革实施几年来,“概论”课的授课效果明显改善,学生的获得感显著增强,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以及其他思政工作同向同行的协同育人效果明显,“三全育人”的优势充分显现。

高校思政工作会议要求各项思政工作既要重好责任田,又要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要把这些要求落到实处,需要坚持党的领导,需要科学合理的顶层设计,需要可以有效运转的组织和制度保障。“授课小组”把思政课教师、学工队伍、专业课教师组织在一起,有效整合了思政工作队伍,理顺了思政工作不同部门的关系,有效解决了以往思政工作中不同工作环节各自为政,缺乏沟通;工作内容相互叠加,事倍功半的弊端。在校院两级党委领导下,经过几年的探索,“授课小组制”改革形成了一套包括定期例会、集体备课和不定期会议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形成了一套课前课中课后全方位全过程的育人模式。为既发挥思政课堂的主渠道作用,不同思政工作环节又可以同向同行的“大思政”工作格局提供了坚强的组織和制度保证。

“授课小组制”教学模式改革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坚持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从学生的兴趣点和关注点入手,注重提高学生在思政课各个环节的参与度,学生的问题在思政课堂上得到了解答,学生在课堂学到的理论也被带到课内课外的实践中,学生的问题意识增强,理论水平提高,知行合一素养提升。经过几年的改革努力,“概论”课的课堂教学效果明显改善,学生的出勤率、抬头率提高,课堂参与度显著提升。学生的获得感增强,对国家发展的关注度提升,对党和国家政策的认同度提升,“四个自信”更加坚定。

实践教学环节是“授课小组制”教学模式改革的重要内容,其宗旨就是要打通第一第二课堂,发挥“三全育人”的整体性效果,提升学生的知行合一能力。如2019年“概论”课实践教学环节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主题,确定了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京津冀一体化、三大攻坚战、人类命运共同体和X(结合各学院特色自选主题)在内的“4+1”的实践教学选题供学生选择。所有学习“概论”课的学生全部参加实践教学环节。“授课小组制”教学改革实施以来,每年举行300余场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这些活动把中班授课与小班研讨和实践结合起来,把理论知识与社会热点结合起来,把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结合起来,实现了主导型与主体性的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

“授课小组制”改革探索得到了学校、上级主管部门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多家媒体对天津大学“授课小组制”教学模式改革重点报道[7],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应。

参考文献

[1][2]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3] 顾钰民.遵循“三大规律” 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6):71-75.

[4]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1.

[5] 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480.

[6] 李丽,周广,臧欣昱.创新高效第二课堂育人体系的实践探索[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9(4):112-116.

[7] 陈欣然.点燃思政课改革“三把火”——天津大学探索思政课“授课小组制”纪实[N].中国教育报,2018-05-16(1).

[责任编辑:孙 皓]

猜你喜欢

主渠道三全育人实践教学
牢牢把握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主渠道地位
如何发挥思政课在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
浅谈如何构建高中数学教学的高效课堂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电气工程毕业设计》 课程的教学设计
高职院校商务礼仪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刍议
《数据库高级应用》教学创新方法研究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学习语文的主渠道不容忽视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