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奋进 贺兰山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显著
2022-05-20苏云袁丽丽王晓勤
苏云 袁丽丽 王晓勤
内蒙古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贺兰山山势雄伟,若群马奔腾,从北向南峰峦叠嶂,宛如有力的臂膀,呵护着一方水土。屹立在祖国西北边陲的贺兰山,不仅具有涵养水源、防风固沙、保持水土、调节气候之功能,还拥有独特的生态旅游资源和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像一道绿色屏障,在造福一方百姓的同时,默默守护着祖国北疆的生态安全。
贺兰山坐落于内蒙古高原与宁夏平原之间,地处温带草原与荒漠两大植被区域的交界处,是一条南北走向的重要地理分界线,是我国八大生物多样性中心之一的阿拉善—鄂尔多斯中心的核心区域,也是唯一位于我国北方的生物多样性中心,是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宝贵的种质资源库。贺兰山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发挥着巨大的无可替代的生态功能和社会功能。
1992年,自内蒙古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保护区”)经国务院批准成立以来,阿拉善左旗人民政府自筹资金,实施了贺兰山退牧还林工程,使自然资源得到逐步恢复,生态环境得到逐步改善。国家又先后实施了天保工程和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项目,实现了由经营性林场向自然保护区的转变,保护区的管理机构、保护体系基本形成,林政执法、科研监测和宣传教育能力逐步提升,有力地促进了保护区各项事业转折性发展。1995年,保护区成功加入中国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2006年,被原国家林业局确定为首批51 个国家示范自然保护区之一;2019年,保护区入选第五届“中国森林氧吧”榜单。
生物多样性概况
贺兰山物种资源丰富,但多数物种种群数量偏少,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环境承载能力有限,物种生态适应能力弱,对自然灾害和人为破坏抗御能力差,容易陷入濒危境地甚至灭绝;由于长期受干旱少雨、山高坡陡等因素影响,保护区植被一旦遭到破坏,就极难恢复。因此,贺兰山生物多样性保护任重而道远。
库页悬钩子
紫红丝膜菌
蓝马鸡
马鹿
保护区成立之前是经营性林场,也是沿山各苏木(镇)移牧度荒的天然牧场。1999—2001年,阿拉善左旗党委、政府为了保护贺兰山的生态资源,自筹资金实施了保护区退牧还林移民工程。经过两年多的时间,共转移牧户1043 户、4300 余人,牲畜23 万头(只),退耕3500 亩;并在沿山区划出20790 公顷的禁牧区。通过该工程的实施,从根本上解决了长期以来存在的林牧矛盾,使贺兰山林草植被、野生动物资源得到了休养生息。
据二类资源调查数据显示,1987年内蒙古贺兰山林场时期,管辖面积为67710.2 公顷,森林面积为32.1 万亩,森林覆盖率31.6%;2001年,保护区面积为67709.8 公顷,森林面积增至51.8 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了51%;2012年,森林面积已达58.2 万亩,森林覆盖率增至57.3%。据保护区退牧还林效果调查,山涧明流由禁牧前的13 条增加到21 条,野生动物岩羊种群数量由退牧前的1.6 万只增加到2021年的4.5万只,马鹿由约2000 头增加到2021年的7000 余头。森林更新复壮明显,森林面积稳步增长,生态环境和森林资源得到了较好的保护和发展。
多措并举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显著
开展综合科学考察,掌握保护区本底数据。为了全面掌握保护区自然资源情况,2010年,保护区管理局(以下简称“管理局”)对贺兰山植物、野生动物、大型真菌、昆虫、苔藓、森林资源、地质、水文、气象等12 项内容开展了综合科学考察,编写出版了科学考察系列丛书共6 本。通过综合科学考察,记载了保护区内维管束植物788 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植物6 种:四合木、沙冬青、羽叶丁香、蒙古扁桃、野大豆、革苞菊;脊椎动物352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7种:黑鹳、金雕、白尾海雕、胡兀鹫、大鸨、马麝、雪豹(20世纪50年代消失),国家二级保护动物51 种:马鹿、岩羊、蓝马鸡等。保护区内其他物种资源也非常丰富,有苔藓植物180 种、昆虫1914 种、大型真菌262 种。近些年,植物、昆虫、菌类等都有新种发现,为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提供了基础资料和理论依据。
森林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治理修复。贺兰山山地条件和植物区系组成复杂多样,地质和气候的历史演变,为贺兰山独具特色的植物多样性形成提供了重要的环境条件。贺兰山是内蒙古西部最大的天然林区,具有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独特的山地森林生态系统,气候、土壤、植被等垂直分布带谱保存完好,物种资源十分丰富,是西北地区重要的模式标本产地和野生物种基因库。2000年以来,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天保工程全面启动,保护区由以木材经营为主彻底转向以生态保护为主,严格落实生态保护管理制度,加强林地资源日常监督管理,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持续稳步开展生态公益林、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完善基层管护设施建设及维护改造,加强森林资源管理,严格执法,有力地打击了非法放牧、无证入山、破坏林地等违法行为。
2013年天保工程二期实施以来,保护区项目资金累计达1490 余万元。一是建立了管理局、管理站、管护站、管护员四级管护长效体系,把管护责任落实到人头、山头、地块;二是解决了保护区聘用临时管护员的工资待遇问题,也缓解了当地的就业压力;三是极大地改善了基层管护站的基础设施条件,为管护员扎根基层打下了坚实基础;四是通过培训和宣传,提高了管护员的业务知识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也增强了人们保护天然林资源的意识,保护区生态环境有了明显改善。
保护区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理念,按照“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总体要求,加快推进贺兰山矿区生态环境治理。2017年以来,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先后组织开展了贺兰山地区生态环境隐患集中整治攻坚战及精准治理攻坚战,防范化解重大生态环境安全隐患,制定城乡人居环境整治实施方案,按照“关停、拆除、清理、整治、验收、注销”的程序,积极组织人力、物力,出重拳、用实招。截至2021年底,保护区24 个建设项目和治理区工矿生产生活设施已全部拆除,环境问题已全部整改完成,采矿权全部收回注销,整改完成率达100%。通过飞播、人工撒播草籽及自然恢复等措施,治理区植被覆盖率由2020年的30.3%增加到2021年的37.3%,岩羊、马鹿等野生动物也会时常出现在治理区。2018年,内蒙古贺兰山矿区生态环境治理区还被阿拉善盟委、行署确立为贺兰山生态环境治理示范基地和生态环境保护教育基地。
高山草甸
更新后的青海云杉
森林防火。管理局始终把森林防火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坚持“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方针,紧绷森林防火这根弦,积极有效落实各项防火措施,群防群控、严防严控,层层压实责任。管理局与各管理站、管护站及辖区企事业单位签订防火责任状,将责任落实到人头、地块,强化日常值班值守、防灭火机具保养与实操演练。在“清明”“五一”“十一”等重要节日,进一步加大森林草原防火巡查力度,守坟头、蹲山头,加强火源管控,加大森林草原防火宣传教育力度,组建并演练防灭火半专业队伍,提高管护员森林草原防灭火应急处置能力。在森林草原防灭火管理机制上,保护区和宁夏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长期保持信息互通,建立齐抓共管、互查互检、联防联控管理模式。通过持续建设,目前,保护区各基层管理站、管护站全部实现了防火电话、道路畅通,基层管理站还安装了防火监控设施,配置了森林防火运兵车、消防水车、无人机、风力灭火机等防扑火专业设备,有效提升了保护区防灭火能力,确保了森林资源安全,取得了71年无森林火灾的好成绩。
科研监测与项目申报研究。贺兰山是我国西北干旱地区的一座物种“基因库”,生物群落复杂多样,植物区系较为独特,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具有较强的研究价值。
近些年,保护区积极与北京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内蒙古大学、内蒙古自治区林业科学研究院等国内多家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合作,申报并完成了岩羊和马鹿疫源疫病本底调查、濒危植物羽叶丁香的保护与引种开发、森林生态监测系统建设、马麝生存现状调查与研究等科研项目。其中,块菌调查与研究、扁叶蜂生活史及生物学特性与可持续控制技术研究为贺兰山新增了2 个物种。
随着科技的发展,先进科学技术与产品使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产生了质的飞跃。保护区坚持传统保护和科技创新相结合,高科技产品和数字技术为保护区资源保护管理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目前,保护区已建成光纤森林防火指挥中心1 处、分控中心4 处、通讯基站19处,安装林火高清视频终端29 套、安防监控26 套,建成小型生态监测站5 个,28 个基层管护站已全部配备了无人机、GPS 卫星导航仪,4 个基层管理站均配备了森林防火运兵车、消防水车等。现在,保护区采用无人机和GPS 进行林政资源管理,用高火险监测预警系统、微信电话、对讲机进行森林草原防火,通过红外线相机、小型生态监测站等进行科研监测,实现了“人力+科技”的现代化与科学化管理。
积极开展极小种群拯救、繁育与野生动物救护。为了更好地保护贺兰山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区在近10年实施了濒危植物羽叶丁香的保护与引种试验、紫蘑菇的人工驯化技术研究、马鹿与岩羊疫源疫病调查、马麝栖息地和种群数量调查等科技及中央预算资金项目。新建贺兰山珍稀濒危植物研究繁育基地1 处,对贺兰山的珍稀濒危植物以及特有植物进行人工繁育,开展试验性保护研究。保护区设立永久植被监测固定样地5 个,对贺兰山主要植被类型进行长期监测,掌握植被的动态变化及更新情况。同时,在不同生境区域架设红外线相机100 多部,观察、记录贺兰山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的生活规律和生存状况,并对贺兰山野生动物多样性和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的栖息环境及分布开展研究。红外线相机记录到了在贺兰山消失半个多世纪的雪豹,昭示了贺兰山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成效,反映了贺兰山生态系统的健康稳定。
保护区利用贺兰山国家级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的优势,充分发挥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的职能作用。为了有效预防、控制和及时处置野生动物疫病传播,认真履行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及主动预警职责,结合保护区实际,管理局制定了保护区林业有害生物防控预案、保护区野生动物疫源疫病一般性应急预案、保护区鼠疫防控一般性应急预案,最大限度地减少了野生动物疫病灾害可能造成的损失。
随着群众保护野生动物意识的增强,每年被救助的受伤野生动物越来越多,保护区设立了1 处野生动物救护中心。近5年来,野生动物救护中心已救助大鸨、黑鹳、金雕、秃鹫、天鹅、白鹭、岩羊、马鹿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60 余只,为受伤野生动物重返自然提供了医疗保障,也对野生动物疫源疫病防控起到了很好的监测作用。
森林病虫害防治。近年来,依托森林保险赔付资金,管理局先后在森林病虫害易发生和发生相对严重区域安装虫情测报灯8 台、杀虫灯60 台、松材线虫诱捕器6 个,大大提高了贺兰山森林病虫害和外来生物入侵的监测、防治能力。经过科研人员的反复观测、研究、试验,不仅清楚地记录到新发现的危害保护区青海云杉烟翅腮扁蜂的生活史,还采用直升机喷洒生物制剂和粘虫胶带包裹树干等方法,以最短的时间、最有效的措施,成功测报和防治了烟翅腮扁蜂和另一种新记录害虫——古毒蛾的大面积发生和蔓延,填补了本地区森林病虫害防治的2 项技术空白,也将保护区森林病虫害总指标控制在了“有虫不成灾”的规定范围内,有效遏制了有害生物的为害趋势。
科普教育宣传多样化。保护区于2013年被列入自治区级“科普教育基地”,管理局将每年农历六月初三、初六确定为“保护绿水青山,共建绿色家园”贺兰山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日,开展贺兰山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此外,管理局还在每年的“世界环境日”“爱鸟周”等时间节点,采用走进校园、与科技馆和博物馆联合举办趣味科普活动等多种形式,加大科普宣传教育力度,加快生态文明和生物多样性保护进程。开通了微信公众号,每周发布贺兰山野生动植物的科普知识。近年来,制作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视频2 部,其中《贺兰山——多样的生命体》获得内蒙古自治区生态环境厅与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生物多样性保护主题短视频大赛一等奖,同时获得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厅、阿拉善盟生态环境局优秀科普微视频作品奖;宣传片《四季贺兰》获得第十七届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节“百景百部”视频大赛优秀长篇作品奖;在全区科普讲解大赛中获得三等奖。
如今的贺兰山松柏如织、草木繁茂、溪水潺潺、鸟语花香、野兽逐草、林涛荡漾,雄浑的山脊彰显着贺兰山的厚重和无限魅力,不愧为祖国边陲的一道绿色屏障。管理局全体干部职工将以国家公园建设为契机,全力以赴,砥砺奋进,以构筑祖国北疆生态安全屏障为目标、以森林资源保护为中心,加大野生动植物资源研究力度,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贺兰山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永远在路上。
贺兰山翠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