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标准农田+”的瑞昌答卷

2022-05-20张炳球瑞昌市农业农村局

江西农业 2022年9期
关键词:土样绿肥高标准

文/ 张炳球(瑞昌市农业农村局)

耕地深翻增施有机肥

连日来,瑞昌市桂林街道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区呈现一派忙碌景象,6 名农技人员兵分两路,对5000亩示范田进行取土检测,合理配制复合肥料。种粮大户聂武林走上田埂,感慨道:“有了优质水稻新品种示范推广、统一集中育秧、全程机械化耕作、农业专家现场指导等服务,加上无人机统防统治的推行,种粮大有希望。”

近几年,瑞昌市通过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耕地质量保护,提高耕地基础生产能力、肥料和水资源利用效率等一系列措施,不断激发土地利用潜力,实现单位面积农田增产增效,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保护生态环境安全。

践行生态理念 打好“绿色牌”

瑞昌市围绕生态环境保护、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石门水库、横港水库、大壤水库等流域是该市农业灌溉的主动脉,保障了全市90%的农田灌溉,在规划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中,注重对流域内采取系列工程保障措施,有效改善河道内的水生态环境。实行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控相结合,积极推行节本增效生产技术,大力推进农作物精准施药、绿色防控和统防统治,打好农业耕地资源保护与环境治理攻坚战。充分结合农业、水利有关科技推广项目的实施,合理布局高效节水灌溉、生态沟渠、生态防护林、树脂节制闸等项目建设内容。

此外,瑞昌市还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及示范推广、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措施,开展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十三五”以来,全市耕地地力平均提高0.06个等级,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提高3 个百分点,耕作层厚度平均达到22 厘米以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到98%以上,肥料利用率达到40%以上,均提高3.5 个百分点以上,主要农作物化肥使用率实现零增长,守住了粮食安全的战略底线。

沟渠浇筑混凝土打棒

紧抓耕地项目 推进化肥减量增效

全面掌握耕地情况。瑞昌市根据全市耕地土壤类型、规模及分布特点,开展土样采集工作,化验各土样的PH 值、有机质、氮磷钾含量情况。去年,全市共采集土样215 个,委托江西朔新农检测科技有限公司化验检测土样41 个2532 项次指标,并对41 个土样进行了中微量元素检测。同时,根据统一部署,对全市土壤开展农用地污染定点详查。截至目前,已完成所有详查点的样品采集工作,共完成详查点位33个,采集土样63 个。

加强耕地质量定位监测。及时掌握耕地肥力变化情况,对原有的五个耕地质量定位监测点进行调整,严格按照省、部要求开展标准化建设,确保监测数据准确有效,为测土配方数据库更新提供数据支撑。先后在花园乡油市村增建1 个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点,在横港镇远景村、范镇范镇村、高丰镇永丰村各建一个“水稻油菜”轮作耕地质量定位监测点,扩大耕地质量监测面。

优化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积极开展肥效试验、示范,在水稻、油菜田间开展肥料利用率、肥效校正、中微量元素、大量元素梯度以及经济作物“2+X”、 绿肥肥效、绿肥混播、缓释肥等20 个肥效试验,为及时修正施肥配方提供技术支撑。截至目前,油菜绿肥试验结果已形成报告,水稻试验正处于田间调查及土样采集阶段,经济作物“2+X”试验正在安排。

完善耕地等级划定工作。根据耕地等级划定工作相关要求,将土样化验结果录入测土配方施肥数据库,并按照1 个/万亩的标准在全市建立35 个耕地肥力跟踪定位监测点,委托鹰潭田源国土勘测规划有限公司根据监测结果与测土配方施肥数据库成果,重新划定全市耕地等级。

加强技术宣传。在利用报刊、电视、宣传彩页、墙体标语等途径的基础上,发放施肥彩图、施肥建议卡等进行技术宣传。充分利用“江西12316”平台,把测土配方施肥数据库与土地确权数据库进行融合,开发测土配方施肥手机APP 服务系统,并向全市农技干部、村组干部及科技示范户推广应用,提高测土配方施肥覆盖面。目前,全市所有的农技干部和近80%的科技示范户下载并登录了测土配方施肥手机服务系统。

及时把握农户需求。在保证主要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全覆盖的同时,着力开展园艺、经济作物测土配方施肥工作,努力拓展节肥空间。针对瑞昌市茶叶产业发展的新需求,及时跟踪茶园施肥动态,对土壤肥力状况进行实时取样送检,指导企业制定施肥方案。

大力推广配方肥。深入开展农企合作,大力推广配方肥进村到田,先后与新洋丰、天瑞丰收、鑫森淼等肥料企业合作,针对不同作物需求配制新配方,及时开展试验示范。目前,全市共采购配方肥170 吨,建立配方肥应用示范基地6 个,示范面积5000 余亩。

推广施肥新技术 提高化肥利用率

瑞昌市通过推广种肥同播、肥料深施、施用缓释肥、减少追肥等技术,着力解决追肥难题。重点在蔬菜、西瓜等高效经济作物上推广滴灌施肥、喷灌施肥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促进水肥一体化,提高肥料和水资源利用效率。同时,推广因时、因地、因作物、因墒情分期施肥技术,改变农户传统的“一炮轰”施肥习惯。

截至目前,全市种肥同播应用面积达2.3 万亩、新型肥料应用面积达16.3 万亩、水肥一体化应用面积0.5 万亩,示范区单位面积化肥施用量减少1.5 公斤,肥料综合利用率达到40%以上。

实施秸秆还田 提升耕地质量

在未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区,重点推广秸秆粉碎还田、快速腐熟还田、过腹还田等综合利用技术,使秸秆取之于田、用之于田,为化肥使用零增长提升地力基础。先后在南义镇、横港镇、范镇、桂林街道办、高丰镇等水稻主产区开展秸秆还田集成示范,通过示范带动,秸秆还田面积达30 万亩,其中水田油菜和水稻秸秆全量还田率达100%。

在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区,大力培育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采用“订单式”“套餐式”“保姆式”的社会化服务模式,支持经营性和专业化服务组织开展代耕代种、联耕联种、统防统治、统育统供等服务,为全市绿色高质高效粮食生产提供保障。

强化有机肥推广 化肥减量添新招

利用现有有机质资源开展有机肥替代。积极引导合作社、种植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造农家肥,充分利用菜枯饼资源优势和田边、沟边、路边废弃的小麦秸秆、玉米秸秆等进行高温堆肥,积制高温堆肥;积极开展沼液、沼渣还田示范。今年,在肇陈镇紫溪畈的300 亩沼液、沼渣替代化肥示范基地内,亩均增施沼液8 立方米、沼渣1000 公斤,化肥施用减少50%,水稻长势良好。

大力发展绿肥生产。在稳定紫云英种植面积的基础上,积极探索肥田萝卜、肥田油菜、“两花混播”新模式,扩大绿肥应用面积和产出效应。目前,全市绿肥种植面积2.6 万亩,建立绿肥示范片3 个,示范面积3000 余亩,通过农业专家组测产,示范片绿肥平均单产2888.17 公斤,较上年增长69.9%。

调整作物种植结构。鼓励新型经营主体调减用地作物种植面积,增加用养结合型作物种植比例。全市规模种植户共调减小麦种植面积6000 亩,增加油菜种植面积8000 余亩。

推进商品有机肥应用。以生态建设为引领,坚持节本增效、提质降耗,扎实推进“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推进施肥方式和施肥品种转变。去年,共安排资金23 万元,采购菜枯饼45.5 吨、生物有机(菌)肥1.56 吨,提高科学施肥技术覆盖率,耕地质量逐年稳步提升。

秸杆还田

猜你喜欢

土样绿肥高标准
山西省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获批复
旱地麦田夏闲期复种绿肥 保持土壤的可持续生产力
振动频率和时间对扰动状态下软黏土压缩特性的影响
冬种绿肥对水稻土硝化作用的影响*
土壤样品采集、运送与制备质量控制的实践操作
绿肥与化肥配合施用培肥土壤
岩土工程测试技术取土样的方法和工具探究
『绿肥黄瘦』
坚持高标准是企业致胜的法宝
“两委”换届发动攻坚——确保啃掉“硬骨头”、实现“高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