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庭教育“教”什么

2022-05-20吴再柱

教育·综合视线 2022年1期
关键词:家国劳动孩子

吴再柱

家庭教育“教”什么?这是家长们既想重视又爱忽视的一个问题。关于这个问题,不同的家长会有不同的理解和不同的答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于2021年10月23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通过,其第十六条就家庭教育的内容列出了六点意见。这对于广大家长而言很有借鉴意义。下面,笔者结合具体条文和相关案例谈谈个人的理解。

第十六条:“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针对不同年龄段未成年人的身心发展特点,以下列内容为指引,开展家庭教育。”

——在家庭教育层面上,对未成年人实施教育的责任人,首先是父母;特殊情况下,也可以是其他监护人,比如祖父、祖母、外祖父、外祖母、伯伯、叔叔等。“针对不同年龄段未成年人的身心发展特点”,也就是要遵循少年儿童的生命成长规律,遵循他们各自的身心发展状况和个性特点来实施教育,使其乐意接受,主动发展。

家庭教育是一个人成长和发展的根基。一个孩子的生活方式,大多在四五岁就逐步形成,而这个阶段,父母的素质、家庭的氛围影响最大。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12月12日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指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们从牙牙学语起就开始接受家教,有什么样的家教,就有什么样的人。家庭教育涉及很多方面,但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是如何做人的教育。”是的,一个孩子,如果在品德教育、做人的教育这“根”上出了问题,就会影响到他的品性完善、习惯养成和发展方向,因此,原生家庭对于孩子的成长、成人、成才起着无以替代的作用。

人们常说,什么岗位都需要从业资格证,唯独只有做父母不需要“持证上岗”。因传统教育观念以及现实生活的物欲影响,诸如“不打不成才,棒打出孝子”“孩子还小不用教,长大了自然懂规矩”“成绩好,一切都好”等观念应运而生,还有营养过度、亲昵过分、关爱过细、管教过多、放养过分等做法屡见不鲜,这些都将给孩子的成长造成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因此,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以及什么样的家庭教育内容,值得所有为人父、为人母者好好学习。

“教育未成年人爱党、爱国、爱人民、爱集体、爱社会主义,树立维护国家统一的观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家国情怀。”

——第一款的关键词是“家国情怀”

中华民族是一个自古以来就是有着非常浓厚的家国情怀的民族。中国人民的家国情怀,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魂所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历代文人志士的终身价值追求。比如“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等。

成功的家庭教育一定离不开家国情怀的教育。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1918年—1970年)说得很通俗:“热爱祖国,这是一种最纯洁、最敏锐、最高尚、最强烈、最温柔、最无情、最温存、最严酷的感情。一个真正热爱祖国的人,在各个方面都是一个真正的人。”

2020年5月12日,在抗疫思政课上,中国工程院院

士张伯礼教授(中央疫情防控指导组专家组成员),在肯定青年一代在抗疫中的成長和担当的同时,专门提到了许某馨等反面案例,抨击其扭曲的价值观,反问极少数“知识分子”“家国情怀何在?”

爱国主义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时代,家国情怀、民族尊严尤为重要,因此家庭教育必须从小培育并持之以恒。

“教育未成年人崇德向善、尊老爱幼、热爱家庭、勤俭节约、团结互助、诚信友爱、遵纪守法,培养其良好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意识和法治意识。”

——第二款的关键词是“崇德守法”

崇德向善、见贤思齐,是一个人完善自我的必经之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此类谆谆教诲,让人入脑入心。

“有公德乃大,无私品自高。”德有公德和私德之分:“人人独善其身者谓之私德,人人相善其群者谓之公德。”公德针对的是公共生活中的基本规范和要求,它包括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等。私德针对的是个体自身生活的道德意识及行为习惯,它包括自尊自爱、诚实守信、宽容大度、与人为善、友好交往等。

法律即秩序,法律亦底线。遵纪守法,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也是每个公民最基本的行为准则。遵纪守法,当从娃娃抓起,从父母做起。

“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说的是做人要有感恩之心,尤其要孝敬父母、报答父母。然而,也总有极少数不肖子孙,以怨报德,甚至杀父弑母。吴谢宇弑母案,便是一桩极端惨案。

吴谢宇曾经是一个超级学霸,中考时以全校第一的成绩考入福建省福州第一中学;高中尚未毕业就被北京大学提前录取;大一期间,曾获得北京大学“三好学生”的荣誉;大二学年,又获得了北京大学廖凯原奖学金……就这样一个原本有着美好前途的北大学子,竟然在大三暑假里,亲手将其母残忍地杀害!之后,他还用母亲的手机向所有的亲友群发短信借钱,共计140余万元。

吴谢宇的结局可想而知。吴谢宇弑母案给世人留下了深刻的教训。教育的目的,并非只是为了培养高智商的人,它首先应培养人格健全的人,培养心地善良、遵纪守法的合格公民。否则,只会是智商越高伤害越大。

“帮助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引导其培养广泛兴趣爱好、健康审美追求和良好学习习惯,增强科学探索精神、创新意识和能力。”

——第三款的关键词是“科学成才”

何谓正确的成才观,中国翻译家、作家、教育家傅雷先生(1908年—1966年)说得最明白:“第一,把人格看作主要,把知识与技术的传授看作次要;第二,把艺术教育当作全部教育的一部分,让孩子学艺术,并不一定要他成为艺术家;第三,既以音乐教育而论,又绝不能仅仅培养音乐一门,而需要以全面的文学艺术修养为基础。”

广泛的兴趣爱好,可让人热爱生活、内心丰富;健康的审美追求,可让人志趣高雅、远离低俗;良好的学习习惯,可让人积极主动、严谨认真。

有人问,什么是成功的家庭教育?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北京理工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杨东平认为有两个指标。其一,孩子在儿时以书为友,喜欢阅读,因为好书会奠定孩子的精神基础,一些人生最初形成的价值观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其二,孩子在高中左右的这段时间能够形成一个人基本的个性和特长,包括兴趣爱好,能够去自觉发现自我和主动学习。

因受到“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影响,中国的很多家长非常焦虑。有的家长把孩子送到寄宿制学校,或者上重点学校,觉得这样就可以进保险箱了,便放弃了家庭教育;一些家庭则成为应试教育的积极配合者,家长配合老师给学生压担子,周末还要上各种补习班,这样便严重地影响了孩子的健康,影响了情感、人格、个性的养成;还有的家长在孩子两三岁时就已经像热锅上的蚂蚁,想尽各种办法拔苗助长。家长对孩子形成有形或无形的压力,使得孩子幼小的心灵受到摧残,造成了本不该发生的家庭教育悲剧。

2021年7月,“双减”政策出台,正是为了祖国的花朵能健康成长。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科学探索贵在执着、贵在首创;“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贵在另辟蹊径,贵在“于无声处听惊雷”,也就是善于在貌似寻常的现象中有新的发现。

“保证未成年人营养均衡、科学运动、睡眠充足、身心愉悦,引导其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第四款的关键词是“身心健康”

何谓健康?以前是“无病即健康”,现代人的健康观则是“整体健康”。世界卫生组织曾这样定义:健康不仅指一个人身体有没有出现疾病或虚弱现象,还指一个人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交往上的完好状态。

1917年,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提出“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毛泽东认为,与体育并重的,有德育与智育,而道德与智力都必须依附于健康的身体,没有身体也就谈不上道德与智力了。知识是很可贵的,人之所以和动物不一样,靠的就是知识,但知识依靠什么来装载呢?道德也是很可贵的,在群体中建立良好的秩序,让他人和自己心平气和,靠的就是道德。但道德依靠什么来寄予呢?这些都依赖于身体。

笔者以为,身心健康除了需要营养均衡、科学运动、睡眠充足、身心愉悦外,还需要有适当的奋斗目标。一个人心中有目标,便能够“咬定青山不放松”;一个人心中有信念,便能够“自信人生二百年”。

寻找生活,也就是要找到生活的意义,或者说要有意义地生活。一个人的生活是否有意义,是否有品位,这与是否有着一个具体的高远的奋斗目标密切相关。

“播种一种观念,就收获一种行为;播种一种行为,就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就收获一种命运。”一个人,若拥有健康的人生观,拥有良好的行为习惯,拥有一个明确的奋斗目标,并为之不懈奋斗,他必将收获幸福的人生。

“关注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导其珍爱生命,对其进行交通出行、健康上网和防欺凌、防溺水、防诈骗、防拐卖、防性侵等方面的安全知识教育,帮助其掌握安全知识和技能,增强其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

——第五款的关键词是“珍爱生命”

心理健康是珍爱生命的前置条件。积极乐观者,勇于面对生活中的坎坷与磨难;消极悲观者,总是踟蹰不前,对自己、对未来大多信心不足。适当的挫折教育,是心理健康的一门必修课。

据一份《中国儿童自杀报告》统计,中国儿童自杀率居世界第一。有两组数据让人忧心忡忡。第一组数据:在中国,每年约有10万青少年死于自杀。第二组数据:上海地区有24.39%的中小学生,曾有一闪而过的结束自己生命的想法,认真考虑过该想法的也占到15.23%,更有5.85%的孩子曾计划过自杀,并有1.71%的中小学生自杀未遂。

是什么成为儿童结束生命的最后一根稻草呢?是学业的繁重,还是考試的压力?是因为人际关系的紧张,还是因为受不了父母的责骂?

孩子能轻易走向自杀,无论何种原因诱发,说到底都是不健康的心理所导致。那些孩子,稚嫩的感知系统,完全不知生命的意义和死亡的可怕,在某种邪恶诱因的激发下,便发生了无法挽回的悲剧。

心理健康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对自身有正确的认识和客观的评价;有自信自立精神,有自我发展的心理动力;能和他人友好相处,善于协调人际关系;主动适应环境,顺应社会需要。

生活常识是立足于世的必备知识。安全出行,关键是遵守交通规则;健康上网,既需要晓之以理,又需要约法三章;防欺凌、防溺水、防诈骗、防拐卖、防性侵,核心是防患未然,并懂得一定的防范技能。

根据卫健委和公安部的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约有5.7万人溺水身亡,其中15岁以下的少年儿童占了56%,相当于平均每天有88个孩子因溺水而失去生命。从全球来看,溺水是青少年最主要非正常死亡的原因之一,是15岁以下儿童的仅次于脑膜炎和艾滋病毒的第三大杀手,每年致死14万人。冰冷的数字,代表着多少生命的消逝?饱含着多少亲人的泪水?

安全知识教育,需活学活用;安全技能培养,需知行合一;安全意识提升,需常抓不懈。作为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应当做到安全之弦长绷,安全警钟长鸣。

“帮助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和独立生活能力,养成吃苦耐劳的优秀品格和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

——第六款的关键词是“热爱劳动”

陶行知先生关于劳动教育有许多精彩的论述,比如:“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先,都不算好汉。”“人生两个宝,双手与大脑。用脑不用手,快要被打倒。用手不用脑,饭也吃不饱。手脑都会用,才算是开天辟地的大好老。”“劳动教育的目的,在谋手脑相长,以增进自立之能力,获得事物之真知及了解劳动者之甘苦。”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劳动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作为父母,要带领孩子在劳动中发现自我、肯定自我、磨砺自我、成就自我,让孩子在劳动中自我教育,在劳动中懂得珍惜,在劳动中学会创造。

劳动教育,对于孩子的成长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孩子在接受劳动教育中,既能爱上劳动又能真正地懂得劳动的价值,更能培育对劳动者的尊重情感,这是一种德育;孩子们在劳动中愉悦身心、强健体魄、磨砺意志,这是一种体育;在劳动中,将文化课所学的知识活学活用,益脑益心,这是一种智育;在劳动中品味出劳动的美,提高欣赏美和鉴赏美的能力,这是一种美育。劳动教育,可谓是一举多得、一劳永“益”。因此,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必须把劳动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此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没有劳动教育的教育,是一种不完整、不成功的教育。从家庭看,个别家长很少让孩子做家务事,更不让孩子参加生产劳动,便导致一些孩子轻视劳动、忽视动手能力的培养,也让一些孩子“手无缚鸡之力”。

要让劳动光荣不至于成为空洞的口号,作为父母,首要的是身体力行,努力成为孩子学习的榜样;同时要有一种“舍得”精神,舍得让孩子花时间劳动,舍得让孩子吃些苦头,舍得陪同孩子进行一些力所能及的义务劳动,等等。

我们应当注意到,上述条文中对于家长或其他监护人,用得较多的是“教育”“培养”“帮助”“引导”等动词,这意味着,有效的家庭教育,既需要“教”(教导、指导等),更需要“育”(培育、熏陶等);这也意味着,优秀的家庭教育,不可能一蹴而就、一步到位,只能是像水一样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

猜你喜欢

家国劳动孩子
薛济萍:坚守实业 彰显家国情怀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立足“小我” 彰显“大我”——家国情怀类作文如何避免同质化表达
热爱劳动
谁咬得更厉害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