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话”英语故事“活化”学科育人
2022-05-20马蒙蒙
马蒙蒙
在小学牛津教材中,故事板块占教材内容的三分之一。故事集语言知识、语言功能于一体,有助于学生在语境中学、在情境中用、在迁移中思,促成其深度学习;同时故事的“寓意”属性也让它成为学科德育很好的载体。尤其是当时代要求“学科教学”要向“学科育人”转变时,故事教学的功能也越发不容忽视。
一、学科育人与教育戏剧、英语故事相遇相融
(一)何为小学英语“学科育人”
叶澜教授认为,每个学科对学生的价值,除了给予领域知识以外,还要提供看世界的不同路径和独特视角,指导其发现问题的方法和思维的策略,培育其发现学科美、欣赏学科美、表达学科美和创造学科美的能力。学科育人并非否定学科知识教学,只是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更加注重方法和思维,以及将德育内容有机融到学科教学的过程之中。
因此笔者认为,小学英语学科育人主要是依托小学英语学科教学,在学生知识获取、能力发展的过程中,从“知識学习、思维培育、学科德育”维度培育学生认识世界的独特视角、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和健康向上的品格,是在英语语言学习的过程中拓展学生国际视野、增强其祖国意识的全面育人。
(二)缘何用教育戏剧“话”英语故事
学科育人对小学英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当前英语故事教学较为经典的模式有三:一是剖析beginning(起因)、middle(经过)、ending(结果)的模块化教学;二是“学—读—演”的表演化教学;三是任务活动串联的浅表化教学。三种故事教学模式各有优缺点:第一种虽然逻辑清晰,但在情境创设方面清汤寡水,学生兴趣不高;第二种虽然课堂热闹,但却较多依赖课前充足的准备,语言迁移运用方面如蜻蜓点水;第三种虽然目标明确,但是缺乏深入挖掘故事内涵,忽视对学生德育的提升。而教育戏剧因其具身性、体验性的戏剧特质能够更好地营造生动贴切的情境,引导学生在戏剧故事的“起—承—转—合”中深入体验和思考,在浸润式的学习中融知识、思维和德育于一体。
二、戏剧故事助力小学英语学科育人的策略思考
(一)以戏启境,增强浸润连续式语用体验
在平时的故事教学中,教师也会运用情境导入法。例如在牛津英语上海版4AM4U1 Animal School的故事教学中,一般教师在导课创设森林情境时会说“Look!Where are they?Yes. They are in the forest.”简简单单的几句话营造出森林的情境。一些课堂积极投入的学生能够跟随教师的思维及时进入情境,但是大部分学生的思维转换需要一些时空。而运用教育戏剧的情境创设,则更加生动有趣。仍以牛津英语上海版4AM4U1 Animal School为例具体阐述:
1.教学剧场,浸润情境
课前课件演示为黑屏,播放一些流水声、鸟叫、狮吼等声音,鼓励学生想象这是什么场景。当学生猜测出森林的场景时,教师引导学生:Can you see the desks(chairs)in the forest?(在森林里你能看到书桌和椅子吗?)回答是否定的,这时教师再有序地指导学生将教室布置成简单的森林场景:This(That)group,can you put the desks and chairs there?课间几分钟在学生的热情帮助下,教室很快被布局成马蹄“U”字形,变身为“教学小剧场”。
当一切布置妥当,教师导课:What’s in the forest?(森林里都有什么呢?)大树、小草、花朵、狐狸、狮子、老虎、蛇……学生的回答总是出其不意。教师继续引导Who wants to be the little birds?How can it go?(谁想成为小鸟?小鸟是如何叫的呢?)……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在教学剧场内自由行走,纷纷化身为自己感兴趣的动物并简单交流。伴随着音乐,教室即刻变成了欢乐的森林。在短短三两分钟的过程中,随着学生进入语境,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表达欲望也被最大化地激发。
2.师生入戏,连续情境
导课环节的情境创设一般比较受重视,但是在课堂推进的过程中,情境的连续性往往会被忽视,存在学着学着情境不见了或者让位于知识学习的现象。此外牛津教材中的故事有很多仅仅是陈述性文本,知识性较强,“剧”的元素弱化,不利于学生的演读。以牛津英语上海版3BM3U2 The ant and the grasshopper一课的故事为例,课文通过蚂蚁和蚱蜢这两个主人公展开,通过春夏秋冬他们行为上的强烈对比告诉大家“No pains,no gains.(不劳无获。)”的道理。
在故事的spring、summer、autumn环节中,只有grasshopper的自述,没有ant的任何话语,有种自说自话演哑剧的感觉。为将故事情境贯穿始终,教师在营造教学剧场之后采用教育戏剧中教师入戏(Teacher?in?role)的方法,师生入戏共同变成蚂蚁和蚱蜢,通过“入戏”的体验感让ant也能有机会“说说心里话”。接着在故事推进的过程中教师依据需要选取教育戏剧中的角色扮演(Role play)、角色互换(Role Reversal)、定格画面(Tableau or still image)、如果我是……(If I were...)等方法运用其中,让故事的情境活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二)以戏融智,深化知识学习与思维锤炼
知识学习是学科教学的重点,故事教学也不例外。牛津教材中除了下册最后一个单元的故事是以单元整体的形式呈现,其他的故事则作为单元中Read a story的一个板块存在。这样的故事情节相对简单,对于单元的核心词句也不一定融入其中,教材文本内容一般只呈现重要的情节,留给学生很大的想象空间。一般学生在预习过后,故事的头和尾很快了然于心,而对于其中的细节情节又不会去主动建构,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大大降低,思维参与度也较低。
1.戏剧故事的启承转合融知识学习于单元整体教学
戏剧故事具有起承转合的特点,这种特性能够吸引学生始终以积极主动的状态参与学习,学生的思维因变化而活跃,能够主动探究和应用语言知识,能将核心词句不断纳入自己的知识结构,并迁移运用到新的语境中。以牛津教材5B M4U3 The giant’s garden为例,教师通过创编剧本,以四幕具有连续性的情境将单元核心语言知识全部囊括其中,在读故事、编故事、排演故事的学习活动中达到单元知识学习目标。
启:很久很久以前,有个巨人拥有一个又大又美丽的花园,他很开心。Long long ago,the giant lived in a castle. He had a garden. He was very happy.
承:有一天在他离开的时候一群孩子进入了他的花园……One day,when he left the castle,some children came into the garden...
转:巨人认为建筑一个高高的围墙将孩子拒之花园外他就会开心了。事实如何呢?The giant built a tall wall all around the garden . He put up a sign. The children couldn’t go into the garden. Miss Spring,Miss summer and Miss autumn saw the sign and they did not go into the garden either. But Miss winter stayed in the castle all year.
合:后來巨人是如何变得开心了呢?The giant broke down the wall. Children could play in his garden again. From then on,Miss Spring,Miss Summer,Miss autumn never came late again.
改编后的语篇与教材中的文本相比更具有剧幕性,核心语言知识更为凸显,同时给学生留下了大量的对话创想空间,为思维锤炼埋下伏笔。
2.戏剧故事的矛盾冲突让思维能力在问题解决中锤炼
思维通过语言来发展,锤炼思维最好的方式就是思考,引发思考最好的策略就是提问。在故事教学中运用戏剧方法精心设计和打磨课堂问题,以逻辑关系缜密的问题来促进学生的思维培育,是促成学科育人的又一有效策略。
(1)思路追踪(Thought Tracking),设计逻辑问题链
以牛津教材5BM3U2 The emperor’s new clothes《皇帝的新装》故事教学为例,教师基于布鲁姆认知层次理论设计了系列问题:在新授环节,为了能够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其阅读兴趣,教师设计了Understanding(领会)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初步阅读文本:(1)Did the King have new clothes?(2)Who could see his new clothes?经过热烈讨论之后,为了拓展学生思维,鼓励他们持续深入地交流探讨,教师又提出了Analyzing(分析)层次的问题:(3)Who was the real cheater?(4)Why so many cheaters?拓展性的问题充分激活学生的思维。最后教师抛出Evaluating(评价)层次的问题:(5)How did the King treat the boy?Why?层次递进的问题通过思路追踪的戏剧形式抛给学生,引导学生在思索、探讨中形成多角度、深层次的思维能力。
(2)坐针毡(Hot Seat),深入体会主人翁内心
戏剧习式之一坐针毡是通过请一名学生扮演故事中某个剧情中的角色,并以该角色身份来接受其他学生的提问,比较适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问题。按照这种策略思路,教师通过“坐针毡”的方式帮助学生深入体会主人翁的情绪变化,在牛津英语上海版4AM4U1 Animal School的故事教学中,通过问题“Is Little Rabbit a good student?”来锤炼学生思维:小兔子不会游泳、不会爬树、不会唱歌,它是一位好学生吗?学生在深入的情绪体验中从自身已有经验出发给出答案,有的说小兔子不会游泳,它不是一位好学生;有的说小兔子虽然不会游泳,但是它敢于尝试,是一位好学生;有的说小兔子不会游泳但是会跑步,是一位好学生……这种有争辩性问题的锤炼对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品格非常有利。其实简单的语言也可以涉及复杂的思维活动,而复杂的思维活动并不一定必须使用复杂的语言。基于自身的教学实际,可以尝试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基于课本剧策略设计合适的任务活动,以有效问题引领、激发学生思维,培养思维品格。
(三)以戏化情,渗透学科育人内容元素
在学科德育的研究和实践中,英语学科有其独特的价值,尤其是每个单元都会呈现的故事板块,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在一般的故事授课中,教师经常采用的德育方法是在结课环节直接点明故事寓意,有蜻蜓点水、生搬硬套之感。这种方式一是不利于学科德育与故事情节的融合,二是不符合小学生形象思维的认知特点。而教育戏剧的剧场性则能够吸引学生“入境”,感受故事中的育人元素;教育戏剧的具身性能够让学生在体验中“入情”,体会隐藏于文字背后的含义,经研读体悟、潜移默化将美的道理建构内化于自身已有的品格之中。
例如,在牛津英语上海版5AM1U3 Froggy’s new job的故事中,小青蛙梦想着做一名飞行员,可是因害怕飞翔而夭折;它又想成为一名歌手,可是一开口其他动物就纷纷躲入池塘中,这让它只能伤心地放弃。有一天,一只小鸡落入湖中,青蛙勇敢地救了它。这让它找到了自己的长处,最终成了一名出色的救生员。在这个故事教学中,教师采用“入格—定格—出格”的戏剧方法来推进情节:鼓励学生入格进入青蛙这一角色本身,学生对于前两个片段演绎惨兮兮的小青蛙非常感兴趣,教师随时定格提问青蛙的内心感受,学生因体会深刻给出的语用也是精彩纷呈。整个故事结束后,教师引导学生出格,讨论青蛙的品质以及自己的观点态度。学生经过“演读—读演”的过程,他们自己就能总结出“尺有所长,寸有所短”的寓意,只是由于语言水平受限,在表达上稍有欠缺,经教师的梳理总结最后升华而成“美德”更显深刻。在英语语言学习的过程中找到德育和学科的融合点,找准育人契机,提升学科德育实效。
三、结语
教材中的故事短小精悍且来源于经典,典型的环境和典型的角色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和功能。学生们研读和表演这样的故事,所获得的不仅仅是语言知识,还有在特定情境中提高语义的领悟能力。而教育戏剧的剧场性、具身性和社会性则有助于学生浸润式入境、入情,经历和体验角色人物情感,在此基础上入心、入行,运用语言进行语用输出表达并规范自身的行为,这对于学生的情感和行为教育是十分有效的。并且学生在经历演读故事的过程中,将那些遥远的似乎与他们无关的书本内容变活,通过亲身体验各种矛盾冲突,改变了脱离语境的知识学习,使得语用变得言之有理、言之有物、言之有度。而学生在情感体验的过程中去思辨、去理解蕴藏于文本之后的道理,有助于自身思维品质的发展,并且经观念、视野的碰撞后获得了审美体验和品格养成。总而言之,教育戏剧之法融于小学英语故事教学,为英语学科育人走向育知识、育思维、育品格的融合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