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全育人视域下《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思政研究*

2022-05-19孟欣慧万春凤宋君柳张晓芹

菏泽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园林规划设计园林规划园林

孟欣慧,万春凤,宋君柳,张晓芹

(菏泽学院农业与生物工程学院,山东 菏泽 274000)

引言

2018年教育部《关于开展“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提出了“三全育人”的概念,即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2020年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高校专业教学要与思政教育同心协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课程思政是三全育人的有效手段,教师应当重视课程思政,认真履行育人职责.建设美丽中国,需要大量技术过强、思想过硬的园林景观设计专业技术人才,作为园林专业核心专业课程的《园林规划设计》肩负着培养这些专业人才的重大使命.我们课程组通过该课程思政建设,将“三全育人”理念贯穿于园林规划设计教学全过程,把高尚人格养成、专业知识内化和综合能力提升融为一体,教学育人成效显著,为培养德行合一、应用型、复合型园林规划设计人才提供依据,同时为高校其他课程的思政教学与建设提供参考.

1 《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特点

《园林规划设计》是以特定的基址为研究对象,在充分尊重基址现状的前提下,因地制宜,运用艺术规律和科学技术原理进行各类绿地规划设计与景观造景理论研究的一门课程.为人类营造一个个环境优美、生态宜居的游憩境域是园林规划设计的终极目标,这些优美境域一方面是人们休息、娱乐、健身、交流的物质场所,另一方面又是人们审美、修身养性、交往交流的精神家园.园林作为反映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空间艺术,所蕴含的艺术审美、人生追求、人文关怀、道德教化是其不可或缺的精神要素.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的这些特点使其在课程思政方面具有天然优势,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其应有的育人功能,实现育人和育才的统一[1].

2 依据《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特点完善专业教学与思政育人大纲

为了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构建三全育人大格局,实现立德树人目标[2],我们课程组根据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结合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特点,深入挖掘园林规划设计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按照课程思政要求,对标培养目标,科学合理拓展该课程的知识性、人文性,提升其引领性、时代性和开放性,完善课程教学大纲,提高育人要求,细化该课程体系每个知识点的育人内涵(表1),对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思政教学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表1 《园林规划设计》课程体系知识点与育人内涵对标

3 《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思政教学实施措施

在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教学中要强化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在传授专业知识、培养专业素养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知识,培养能力,锻造品质,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园林规划设计》课程包括公园、道路、广场、附属绿地的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等多个专题,该课程专业知识中包含着大量的德育要素,如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与中国文化自信、中国园林悠久历史与民族精神和民族自信、精益求精与大国工匠精神,道德素养与家国情怀,绿水青山与生态建设、人文关怀与以人为本等等.深入研究不同专题中蕴含的思想内涵,通过具体设计案例的阐释来对接德育教育知识点,使学生在专业知识学习中自然而然地接受思想洗礼,培育健全人格[3].

3.1 考察历史名园,深刻理解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博大精深,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历史名园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集中体现了我国古典园林艺术的精华,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北方皇家园林(如北海公园、圆明园、颐和园等)和江南私家园林(如留园、个园、拙政园、豫园、瞻园等)[4].它们传承着中华文脉,让我们沐浴在祖国悠久历史文化的长河中,激发起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例如,在实践教学中带领学生到颐和园考察学习,颐和园坐落在北京西郊,占地约290 nm2,以开阔的昆明湖和高大的万寿山为主体,1998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是我国现存艺术水准最高的一座古典园林.它既有北方皇家园林的浑厚庄严,又有江南私家园林的精巧别致,集中体现了中国园林“源于自然、高于自然”、“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精华,这些都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自然而然地激发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3.2 讲好纪念公园,弘扬勇于献身、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革命传统,激发顽强拼搏、勇攀科学高峰的斗志

纪念公园是为纪念历史名人、重大革命事件等建造的公园[5],它以创造精神意境为重点,强调教育功能和纪念意义,是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展示场所,具有较高的艺术表现力和强大的精神震撼力,往往能够产生深远的历史价值和教育价值,因此,纪念性公园规划设计也是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思政的有效载体,蕴含着大量的思政要素.

典型案例解析1——雨花台烈士陵园景观规划设计[6].为了突出纪念主题,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纪念区采用了规则式的园林布局形式,以北大门至南大门的大道为景观轴线,沿该景观轴线,从北至南依次布置了烈士群像、纪念碑、纪念池、纪念桥、纪念馆、忠魂亭等大型景观构筑物(图1),用这些具有强烈主题形象的纪念性建筑景观,来体现公园的主题,表现对革命先烈的追思、敬仰和纪念.在讲解该案例时,必然要分析雨花台烈士陵园规划建设背景,建国前雨花台是反动派屠杀革命志士的刑场,无数的共产党人、爱国人士,为了民族解放和民主自由,在雨花台壮烈牺牲,雨花台的光辉形象,永远与革命志士大义凛然、宁死不屈的浩然正气联结在一起[7].通过历史追忆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景观要素(如雨花台烈士群雕、忠魂亭、纪念碑等)、具体案例本身的理解,而且可以使学生与景观场景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对先烈的革命精神感同身受,继承革命传统,弘扬先烈精神.

图1 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平面图

典型案例解析2——青海原子城纪念园景观规划设计,这既是一个纪念性公园,也是一个典型的爱国主义基地.此案例也和其他纪念性园林一样,具有极其深刻的教育意义,1964年10月16日和1967年6月17日在新疆罗布泊上空的两声巨响轰动了全世界,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对我国的国防建设具有里程碑的重大意义.在那个一穷二白的年代,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着实令世人刮目,这背后是无数科学技术人员隐姓埋名的付出,在那个由钢铁意志铸就的年代,出现了很多令人震撼的人和事,其中有大家熟知的顶尖科学家邓稼先、王淦昌、于敏、彭桓武、郭永怀、陈能宽等,也有大批夜以继日工作在一线的技术辅助人员,他们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核事业奉献了自己的青春、热血、甚至生命.这其中还有一对平凡而感人的夫妻,他们分别接受了任务,也都按照保密规定没有告诉对方自己的工作任务和去向,他们寄给对方的信件,都要先到北京某地,然后再转寄到对方手中,直到任务完成后,他们才知道,他们工作的地方只隔一堵墙.这些在园中都以雕塑的形式再现出来,如信箱的故事、众志成城、人名墙等[8].通过本案例的讲述,使学生在掌握纪念性公园景观规划基本原则与要求的同时,激发学生为了祖国的强盛刻苦钻研、勇攀高峰的斗志.

3.3 结合实习深入现代园林,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熏陶

现代公园、城市广场是公众游憩、社会交往、体育健身、文化娱乐的城市开放性绿地空间,在全社会进行立德树人教育的大背景下,这些公共空间塑造了大量思想政治教育景观元素,通过营造良好的大环境渗透德育教育,以达到昭显社会正气,育人于无声的效果,使人们在休闲娱乐的同时,潜移默化吸纳社会正能量.在园林专业实践教学中,这些都是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相结合的良好景观素材,实习讲解时稍加引导就能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尤其是近几年在很多公园和广场中以专题形式设计并建造的德育教育专类园,比较典型的如济南泉城广场的“最美奋斗者主题文化长廊”.该长廊景观主体视觉冲击力强,照明采用节能环保的光伏发电,设计主题源于习近平语“幸福是奋斗出来的”.长廊位于泉城广场东南侧,文化长廊长300 m,景观元素运用银色主题雕塑、红色展板,搭配儒雅金,点缀济南市花荷花.长廊由主题雕塑区、个人展示区、多媒体展示区、集体展示区四个区域组成:(1)“奋斗”主题雕塑.以两只强健有力的手臂托举一个圆环造型(图2),象征奋斗者顽强拼搏的精神,是文化长廊入口标志.(2)个人展示区.主要景观构筑物是立地式景观宣传栏和景观连廊的组合(图3),展示了中共中央宣传部评选的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具代表性的278位“最美奋斗者”的感人故事,连廊区寓意最美奋斗者同心同德,共同为伟大祖国的强盛而拼搏.(3)多媒体展示区.荷花造型托着LED展示屏,播放着“最美奋斗者”宣传片,大力弘扬奋斗精神(图4).(4)集体展示区.运用船型的立地展牌(图5),展示了22个“最美奋斗者”集体,象征着同舟共济,砥砺前行的时代精神.

图2 最美奋斗者雕塑

图3 立地式展牌与连廊的结合

图4 LED屏展示屏

图5 船型展示板

“最美奋斗者”主题文化长廊景观,既是现代园林景观艺术品,也是一部活生生的德育教材,它通过对建国以来各行各业先进人物无私奉献精神的大力弘扬,鼓舞着人们发扬奋斗者顽强拼搏的精神,汇聚更多奋斗之心,凝聚更强奋斗力量,谱写出更伟大的奋斗篇章,这就使得泉城广场不仅是市民交流交往、休闲娱乐的城市客厅,更是大众精神的家园,心灵的栖所.该设计集艺术性、科学性、思想性、教育性于一体,是园林设计课程专业教学与育人教育完美结合的最佳案例之一,我们实习实践中,在对该主题景区现场讲解时,从同学们的神情中就明显感受到了同学们所经历的心灵的震撼和洗礼.在现代园林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运用园林艺术及技术手段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导向赋意于园林景观空间或景观元素中,这些城市绿地景观空间既是大众潜移默化接受教育的第二课堂,也是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思政的重要场所,就此可以形成学生自我启示、自我改进的精神力量.

3.4 通过专题实训,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勇于开拓创新的精神

园林设计主要学习掌握道路、广场、公园、居住区、单位附属绿地等规划设计知识,讲述学习每一部分理论知识后,都要针对专题做一个实训作业,每一个实训工作量都较大、持续时间也比较长.首先要进行基址现状勘踏分析,根据功能、立意等提出多个设计方案,再进行分析、筛选确定艺术性强、满足功能要求、经济合理、切实可行的最佳方案,然后进行一系列规划设计图纸的绘制.这是一个相当艰苦的过程,每一个专题实训项目的完成,都需要学生一至两个月加班加点的劳动,因为制图规范、切实可行是对方案的最基本要求,这既是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也是对学生求真务实、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的锻炼过程.当然,立意新颖、形式独特也是方案被认可的重要方面,创新精神也是一个合格的设计师不可缺少的素质.

3.5 通过分组实习,培养学生团结协作、顾全大局的团队意识

该课程的野外实习相对来说是比较艰苦的,需要前期的实测、中期的制图、后期的分析汇报等一系列工作,为了更好完成实习任务,需要以组为单位多人合作完成,这就要求组内同学分工合作,遇到困难互相帮助,观点不一致时相互理解包容甚至忍让,克服思想观念中以自我为中心的错误观念,无形中提高了同学们的团队意识,培养了团结协作的精神.

4 结语

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祖国建设者的必然要求,课程思政是实现三全育人大格局的重要途径,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思政是园林专业课程思政的重要一环.我们课程组以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特点为抓手,挖掘《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独特的思政优势,制定完善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思政教学大纲,探索出其课程思政的有效途径,并在理论和实践教学活动中进行实施实践,一方面,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实现了专业课的育人作用,对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另一方面,课题组专业课教师也提升了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和课程思政能力.该研究和实践成效显著,以期对园林专业综合型人才培养和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参考.但此研究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仅仅从园林规划设计这一门课程展开,高校三全育人体系的完善,还需要进行大量研究,如怎么形成园林专业课程群的大思政格局,如何进一步加深不同专业课程之间思政合作,建立纵向、横向共同参与的协同育人课程体系等.

猜你喜欢

园林规划设计园林规划园林
园林规划设计中乡村景观的保护与延续
清代园林初探
古代园林里的“美人”
城市住宅小区园林规划设计探讨
和千年园林的今世之约
雪中园林的七个片段
细节处理在园林规划与施工中的探讨
高职院校《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教学新思路
高职《园林规划设计》示范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园林规划与施工中的细节处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