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产业学院的现实问题与发展建议

2022-05-19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校企学院院校

姚 哲

(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2020年,中共浙江省委发布了《关于建设高素质强大人才队伍打造高水平创新型省份的决定》,指出“构建产教训融合、政企社协同、育选用贯通的高技能人才培育体系”,“鼓励行业龙头企业与学校合作建设产业学院”,“支持产业园区、特色小镇等参与办学”。同年,教育部办公厅、工信部办公厅联合印发《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在这些政策的指导下,高职院校和地方本科院校纷纷挂牌成立了产业学院。

目前,职业教育正处于转型发展的新阶段,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教育改革政策引导职业院校面向区域、面向行业、面向产业办学,高职院校产业学院的设立将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那么,如何深化人才供给侧改革,建设实现区域教育和产业联动创新发展的产业学院呢?本文将通过对高职院校产业学院研究文献的梳理和分析,探讨产业学院建设面临的现实问题,提出解决对策,为高职院校产业学院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1 产业学院概述

“产业学院”一词源起于英国的“产业大学”,由英国民间研究机构“公共政策研究所”于1996年提出。根据外文文献检索结果显示,“产业大学”在国外的学术关注度与用户关注度都较低,国外的学者和机构更加关注“产学研合作”、“校企合作”等问题。英国有一项调查叫做“高等教育和商业共同体互动调查”,就科研合作、咨询、科研服务以及地方合作伙伴关系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评价指标[1]。

通过查询中国知网数据库发现,国内关于产业学院的研究出现于2000年以后。间断性发展过程中曾出现两次高峰,第一次是广东省中山职业技术学院打造“专业镇产业学院”,发生在2013年。第二次是《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等政策的颁布,有效推动高职院校县域办学落地实施和职业教育的变迁演进,产业学院的探索与研究迎来了一波高潮,发生在2017年。自此之后,文献数量呈现出稳定不间断的增长趋势,具体如图1所示。

图1 产业学院主题文献的发表年度趋势

产业学院作为我国近年来出现在高等职业教育领域的新生事物,目前学术界对于产业学院的内涵及其功能尚没有统一的界定。产业学院建设发展过程中依据自身发展需要及行业企业发展要求来赋予产业学院的功能,对于产业学院的核心竞争力及内部构成等还不够明确[2]。有关产业学院的研究文献很大部分是在介绍某个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办学模式的实践。通过梳理文献发现,高职院校产业学院的组建模式包括“校企”型、“校行企”型和“校政行企”型等三类。以浙江省为例,杭州职业技术学院与达利国际集团合作,共同建设成立融教、学、做、研于一体的“达利女装学院”。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以专业群对接行业企业,构建形式多样的产学研联盟群,在联盟群运行与发展的基础上择优组建“九龙物流学院”、“视觉东方学院”等产业学院[3]。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与上百家龙头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并依托县域政府共建“宁海学院”和“慈溪学院”。

根据知网文献,高职院校产业学院的面向行业主要是第二、三产业,包括电子商务、文化旅游、物流、餐饮、纺织、鞋服、园林、电梯等。以浙江省为例,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依托集团公司强大的流通产业背景共建“物流产业学院”[4]。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充分发挥专业特色和区位优势,与杭州饮食服务集团合作成立“杭帮菜学院”,与淳安县人民政府共同投资建立“千岛湖国际酒店管理学院”。浙江纺织职业技术学院推行面向时尚纺织服装类企业真实生产环境的任务式培养模式并组建“现代纺织服装产业学院”。台州职业技术学院引入德国IHK 人才培养标准,依托台州模具产业优势资源,联合多方机构共建“中德学院”[5]。

通过梳理文献发现,产业学院是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产业园区、地方政府等多元主体通过校企、校地合作建立,在政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多功能集合体。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利益相关主体有各自的资源和诉求,高职院校提供师资、学生、场地、实验设备等资源;行业企业提供项目资源、专家资源等;地方政府提供土地资源、优惠政策等。高职院校的核心诉求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双师型“教师、提升科研和社会服务能力、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机会等;行业企业的核心诉求是企业生存需要、实现经济效益。

2 产业学院建设面临的现实问题

2.1 企业层面:参与积极性不高

企业参与产业学院建设以盈利为目的,缺乏直接经济效益回报必将影响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企业希望通过产业学院获得性价比足够高的人力资源和前沿的技术研发成果,其核心诉求就是助力企业生存发展,最终目的在于实现经济收益[6]。为避免投入成本变成沉没成本,企业往往愿意提供实习工作岗位,而对于硬件设备捐赠、企业行业专家师资的输出持观望态度。若是出现学生职业能力不符合预期或实习留存率低等情况,企业在产业学院建设运行工作中执行力将大幅度减弱,最终致使产业学院的运作陷入恶性循环。

2.2 学校层面:管理模式陈旧,软硬件实力有待提升

产业学院的运作管理过程中,学校占据主导地位,产业学院院长往往来自于学校,专职管理人员来自学校及合作企业,政府主管部门、行业协会等组织派驻的较少[7]。从高职院校创办产业学院的实力和行动力层面看,学校师资水平和教学能力、教学硬件环境及设施、人才培养质量等尚未能完全满足企业需求。产业学院建设离不开高水平的企业技术管理专家,但外聘师资并非义务提供,目前的薪资水平无法达到行企业专家的预期,且这一问题在短时间内较难解决。各利益相关主体参与产业学院建设的预期并非完全一致,不具有决策权的行业企业参与管理程度低,各利益相关主体无法实现平等交往、合作共赢。

2.3 学生层面:缺乏职业胜任力和契约精神

我国高校学生资助政策覆盖和资源分配倾向于本科院校,高职院校的学生资助政策有待健全,而高职院校的学费相对较高,学生大多来自农村,渴望通过参加产业学院来降低学习的成本。目前产业学院的做法是支持学费的减免、设立奖学金和助学金以及提供实习工资报酬。在产业学院的实践过程中,无法胜任岗位、实际收入低和缺乏吃苦耐劳精神是导致学生的流失率高的主要原因[8]。产业学院内的课程内容由高职院校二级学院主导制定,产业和企业未被赋予决策权,因此学生的专业实践动手能力和基本素养无法贴近实际岗位,职业胜任力较弱。部分企业一味追求减少人力成本、获得更高经济利益,将高职学生当作廉价劳动力,不尊重学生的职业发展意愿,不注重对学生进行全面培养[9]。在产业学院的运作过程中,学生未能充分感受企业精神,缺乏文化认同感,将实训和实习视作课程任务或校外兼职,违反契约的情况常有发生。

3 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发展的建议

3.1 加强政策扶持,提升产业学院激励保障机制

产业学院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新型载体,有效整合了校内学科专业资源和行业企业教育资源。要实现产业学院的高质量发展,一方面要完善和落实政府的配套政策,如税费减免、专项补贴等,鼓励企业投资建设产业学院,积极参与产业学院建设与运作管理。另一方面要赋予产业学院的办学自主权,建立新型的体制机制,如产业学院的多元投资体制、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机制等。高职院校产业学院需要紧跟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不断调整自身的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及时整合校企双方的优势资源,提升产业学院的竞争优势。

3.2 平衡多方诉求,完善产业学院治理模式

高职院校产业学院根据利益相关主体的共同目标,完善校企共同治理模式,降低产业学院运行成本。利益相关主体对于产业学院的投入形式和诉求各有不同,在产业学院运作管理过程中容易出现分工不清、沟通协作不畅通等情况。要改变这种局面,首先要赋予产业学院独立决策权,建立校企董事会,提升企业在董事会上的话语权。在日常管理过程中,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实现校企共同决策、共同治理,如实行师资相互评聘、建立行业企业共同参与的课程动态开发机制等。其次要改革人才培养机制,鼓励和支持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加强校企联合培养,推动产教融合平台建设,如聘请行业企业专家指导学生创新创业、完善考核评价体系等。产业学院需要建立完善的治理体系和治理结构,明确利益相关各方在产业学院运行管理中的分工,提升高职院校产业学院的办学效率和效能。

3.3 科学整合资源,发挥产业学院示范引领作用

产业学院作为高职院校推进产教融合的新型组织体系,是对高职院校优质资源和行业企业优质资源的一种全新整合。产业学院是依托产业链构建的,是区域性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基地,在发展过程中应以区域经济需求为导向,通过资源的优化整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体措施包括:首先,需要构建行业企业资源进入产业学院的通道,保证双方资源的合理流动,提升产业学院核心竞争力,如引企入校、建立校企互聘互访交流机制等。其次,需要科学整合资源,高职院校和行业企业应共同打造高端技术创新与服务平台,拓展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能力,如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打造多学科融合的研发团队。

猜你喜欢

校企学院院校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海盗学院(12)
海盗学院(7)
一个平台 四项合作 多方共赢——“政府搭台、校企唱戏”之校企深度合作的模式探索
西行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