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管理,携手同行
2022-05-19付敬华
付敬华
摘要:班主任是班级管理的核心人物,他们不仅引导着学生的学习成长,同时也承担着班级日常管理的事务,是集学生学习与生活管理为一体的关键主体。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推进,学生的学习能力、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已然成为教育的共同目标,现时社会是期望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社会。而小学阶段是学生步入学习生涯的初始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的思维和行为都有着极强的可塑性,因此,在这个阶段班主任起着极其重要的引导作用,优化班主任管理工作,探索班级管理有效策略,是新时期班主任的主要任务。
关键词:小学班主任;管理工作;策略
小学生正处于学习的起步阶段,身心发展还未成熟,需要班主任做好教学管理工作,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习生活负责,让学生在科学的教学管理中受到启迪,从而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发挥自己的个性,在班级生活中绽放自己的光彩。因此,小学班主任需着重提高自身的教学管理效率,打破僵化的教学管理局面,让有效的教学管理推动班级建设与教育活动的健康开展。
一、小学有效班级管理的重要意义
对于小学阶段学生而言,步入新的生活,他们往往显得很迷茫,甚至手足无措,身在班集体中,不仅面临各学科的学习,还面临同学之间的交往,同时还包括与教师之间的沟通,等等,此时,就需要班级管理的核心——班主任来进行有效的管理,以帮助学生顺利地开始学习生涯,并稳步地前行。由此,小学开展有效的班级管理对于学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首先,行之有效的班级管理让学生具有清晰的努力方向,能够顺利适应学校生活,有条不紊地开展学习。班主任是学生的引导者,他们关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上的困惑,學生在班主任的引导下能够认真踏实的学习,并且在融洽和谐的范围中更好地融入学校生活,以平和、从容的姿态面对各科学习。
其次,行之有效的班级管理使学生构建起良好的集体荣誉感,增进学生之间的交往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性。班级管理是将班级视为一个整体,而非割裂开来的部分,这就会使班主任在管理时能够塑造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让学生认知到集体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合作思想和协作能力,而在合作中学生能够认清如何与他人交往,能够认识到合作与竞争的关系,继而不断提升自己的社会性,使之更好地适应集体生活。然后,行之有效的班级管理让学生明晰道德品质,践行优秀的道德行为,使之实现健康成长。班主任开展班级管理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还要引导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可以说,班主任是学生思想品质塑造的主要角色,他带领班集体去认识优秀的思想,品味良好的道德,从行为和教学之中探索道德思想的精髓,这也能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促使他们将优秀的道德思想融入行为之中,构建起强大的内心力量,促使他们健康成长。
二、小学班主任教学管理效率低下的原因
(一)循规蹈矩的僵硬化问题依旧突出
有些班主任在某些方面还是在遵循传统管理模式来展开教学管理,存在僵硬化管理的问题,并不利于创设活跃、自由、民主的教学管理氛围。比如,班主任将关注点都放在管理课堂教学纪律、督促学生学习等方面,对人文性的教学管理投入力度不大,教学管理的创新改革进程比较缓慢,不利于提高新时期的教学管理效率。
(二)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依旧紧张
有的班主任在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过程中,更多的是关注自己与学生之间的和谐师生关系,对学生与其他学科教师之间的师生关系缺乏重视,在教学管理中也很少在这方面投入精力,导致学生在教学管理中依旧处于不配合教师、不主动学习、不主动向教师阐述个人想法的状态,不利于班主任推进教学管理工作的健康开展。
三、提升小学班主任教学管理效率的有效策略
(一)构建和谐的班级氛围,促进学生的融入度
环境是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的重要因素,和谐的环境使人振奋和团结,而压抑的环境使人害怕甚至想逃离。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他们活泼好动的个性最为明显,好奇心强,不适应束缚,因此,他们更加渴望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和成长,而不愿接受或者从心底排斥过分压抑、杂乱的氛围。在小学班级管理中,构建和谐的班级氛围十分重要。和谐的班级管理氛围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温暖,使之如沐春风,学生之间相互帮助、相互团结,师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才能发挥集体“1+1>2”的潜力;而压抑的班级管理氛围会剥离班主任和学生之间的联系,使学生排斥管理,降低班级融入度,甚至造成相反的效果。因此,班主任在开展班级管理工作时,应当注重班级氛围的构建,通过平等、尊重、体谅、理解的方式营造和谐的班级氛围,使学生在班集体中更加轻松自在地生活,促进学生的班级融入度。
(二)为学生的有效学习提供服务
班主任在开展教学管理工作时,应该注重学生的第一任务就是学习,这意味着班主任需要考虑如何为学生的有效学习提供优质服务,让学生在有效学习的基础上,能主动遵守教学管理的规则,让教学管理的一切活动都为自己的高效学习服务,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使其拥有足够的学习动力展开持久的自主学习,逐渐养成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
比如,班主任可召开“我学习,我快乐”“我学习,我成功”等主题班会,让学生意识到学习是自己要完成的核心任务,并学会从学习中寻找快乐的源泉,体验到成功的感觉。在这一主题班会活动中,班主任可以鼓励小学生主动说出自己的学习心得、学习诀窍,也可鼓励小学生说出自己学习成功、建立起学习自信心的个人经历,让其他学生听后可以受到感染,产生较强的学习兴趣,发挥主体意识,展开主动高效的学习。当学生逐渐开始发挥自己的主体意识,展开有效的学习时,也就意味着教师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同时班主任也可以很好地提高教学管理效率。
总之,班级管理是一项庞大的基础工程,它不仅仅局限于上述几个方面。学生的成长是复杂的过程,并不能用模式化的方式来管理。由此,班级管理也应当随着学生的变化而变化,真正实现动态化的管理。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应当积极探索和创新更多的管理策略通过和谐的管理方式,从综合性的角度引导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实现学生的健康成长,让班主任和学生携手同行,度过精彩的学习生涯。
参考文献
[1]王夕.提高小学班主任管理水平的有效策略[J].黑龙江科学,2019(23).
[2]任军红.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的创新与实践[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