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儿童美术学习中的视觉支持策略

2022-05-19陈镜鹦

教育界·A 2022年5期

【摘要】儿童时期的美术学习对儿童的审美能力以及情感、认知乃至人格等方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教师对儿童的美术教学策略尤为重要。美术具有视觉性的特征,儿童在美术学习中通过视觉感官发现和欣赏那些美的形象,能够获得视觉经验。本文以“白云宝宝”的活动为例,通过描述、分析教学过程中如何为儿童提供视觉支持,帮助儿童积累视觉经验,探讨视觉支持对儿童美术学习的意义与价值,提出儿童美术学习中提供视觉支持的相关策略。

【关键词】美术学习;视觉支持;审美经验

作者简介:陈镜鹦(1997—),女,新疆喀什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引言

儿童时期的美术学习至关重要,欣赏活动给予了儿童感知美的机会和心灵的慰藉,绘画创作活动给予了儿童表达自己内心想法的途径,它们对儿童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对儿童美术能力与情感的感性塑造和表象建构工作不但对儿童孕育创造性思维的感性动力和表象层面具有决定性意义,而且会对儿童的道德情感、认知意向和人格行为产生深刻的定向式、印刻式的影响[1]。因此,教师对儿童的美术教学策略就显得尤为重要。

然而,当前在对儿童的美术教学中,依然有许多教师尚未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比如一味让儿童去模仿,而忽视了儿童的主观想象与创造。部分教师在美术教学中并不关心儿童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而是采用单一的教学策略,以自己的视角选定儿童的美术表现对象及内容。因此,教师需要关注儿童“看的教育”,通过多种视觉支持的途径使教学形式及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引导儿童对多元化的视觉形象进行审美感知与欣赏,并且在此基础上运用已有的审美经验,在美术学习以及生活中表现美、创造美,培养儿童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提升儿童的审美素养和认知能力,丰富儿童的精神生活。

本文分析了儿童美术学习中视觉支持的相关案例,如幼儿园大班教师开展的以“白云宝宝”为主题的绘画活动,通过描述活动的具体过程,提出儿童美术学习中的视觉支持策略。

二、视觉支持与美术学习的概述

米歇尔在《日常生活实践》中对“视觉文化”总结出了一个较为准确的定义:“视觉文化是指文化脱离了以语言为中心的理性主义形态,日益转向以形象为中心、特别是以影像为中心的感性主义形态。视觉文化的产生,不但标志着一种文化形态的转变和形成,而且意味着人类思维范式的一种转换。”由此可见,视觉文化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一种主导形态,是一种以视觉感官为基础的新的文化形态和思维模式。当下,人们观看的内容、观看的途径和思维方式也在发生转变,认识和理解世界的方式向视觉化的趋势发展。以影像为中心的视觉文化同样影响着儿童的日常生活、学习,儿童感知世界的方式变得更加多元化,他们可以通过电视、电影、动画片、网络等媒介认识和理解世界,充实已有的经验或是获取新的经验。

在美术学习中,儿童是通过视觉感官去感知与欣赏的,用视觉感官“眼”去观察,去发现和欣赏那些美的形象,获得视觉经验和美术经验,这也说明美术本身具有视觉性的特征。我国艺术教育领域重要代表人物丰子恺先生早在许多年前就发表过“美术是为了眼睛的要求而产生的一种文化”“越是文明进步的人,眼睛的要求越是大”“人为了有眼睛,故必须有美术”等言论[2]。儿童美术学習中的视觉与感知觉是紧密相连的,儿童通过美术学习不仅可以获得视觉经验,而且可以获得知觉经验。知觉经验是指儿童在活动过程中获得的某种体验,比如在“白云宝宝”活动的欣赏环节中,有的儿童认为:“红色的火烧云像燃烧的火焰一样好看。”有的儿童认为:“粉色的晚霞像动画片《小马宝莉》里的粉色云朵。”每个儿童对自己生活中的视觉经验、视觉图像的解读,会因他们观察的视角不同而存在差异。就像著名艺术家、心理学家阿恩海姆描述的那样,视觉是一种主动性很强的感觉形式,它所呈现的形象不是对感性材料的机械复制,而是对现实的一种创造性把握[3]。

本文中的视觉支持是指教师通过视觉上的刺激帮助儿童获得丰富的视觉经验,促进儿童的思维发展,让儿童结合生活经验展现自身的审美方式及情感。视觉支持主要来自大自然中的某些现象,现实社会中的见闻以及事物的图片、照片等资源,还有利用电视、电脑等视觉化的媒介将现实事物进行转化的电影、动画、图像等影像资源,以及实物、绘本、作品等资源。这些都是儿童积累视觉经验的资源。

三、儿童美术学习中视觉支持的策略分析—以“白云宝宝”的活动为例

视觉支持的实质是为儿童提供丰富多样的视觉媒介,不断丰富儿童的视觉经验。“白云宝宝”的活动过程就是教师引导儿童欣赏大自然中云朵的原本面貌并进行想象与创造的过程。

首先是感知与欣赏环节。教师为儿童提供的视觉支持有视频、图片等,循序渐进地引导儿童以视觉的方式直观感知云朵的大小、颜色、形状,欣赏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天气下丰富多样的云朵。云朵在飘动的过程中,它的形状在不断变化,它的外形轮廓有时像人,有时像动物,有时像植物。教师通过播放视频让儿童进一步感知云朵的颜色、形状以及大小的变化过程,可以丰富儿童的视觉经验和情感体验。

其次是引导想象环节。教师依次展示心形、人脸形、圣诞老人形、龙形的云朵,借助不同形状的云朵引导儿童展开想象。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向儿童提问他们是如何辨别这些云朵的外形轮廓的,并且循序渐进地引导儿童描述云朵的外形轮廓。多样的视觉刺激加深了儿童对云朵形象的认知,积累了很多关于云朵的视觉经验。教师通过直观的视觉支持能够让儿童发挥丰富的想象力,透过云朵形象的外在轮廓,将其与自己头脑中的已有认知建立联系。儿童在进行视觉感知的同时,会不断思考、回忆自己曾经看过的场景或事物,并在头脑中描绘出特定的感知图示。

最后是借形想象与创造的环节。教师在课件上展示由云朵和添加在云朵上的几根线条构成的图画,引导儿童观察每一幅画中的云朵像什么。这些图画描绘的是儿童感兴趣且熟知的形象。之后,教师鼓励儿童在没有添加任何线条的云朵图画上进行大胆的想象与创造。这一环节是儿童在感知和接收了多样化的视觉刺激后,将云朵的形象与自身的生活经验进行关联,并以绘画的形式再现云朵形象的过程。阿恩海姆认为:“绘画式的再现,是抽象思维活动的合宜的工具,能把它们代表的那些思维活动的某些方面展示出

来。”[4]这说明绘画式的再现不仅是对思维活动结果的“翻译”,而且是对思维活动本身的想象和创造的结果的呈现,能够反映出儿童的视觉观察、视觉想象与视觉描绘的能力。不同的儿童对云朵的想象和创造的结果是不同的,比如有的儿童觉得像面包,有的儿童觉得像一条弯弯的小路。在创作的过程中,儿童在云朵的外形轮廓的基础上创作出的“小怪兽”“小恐龙”等,是儿童通过对自身的思维活动想象和创造的结果。多样的视觉支持能丰富儿童关于云朵的审美经验,让儿童做到视有所感、脑有所思、手有所致。

四、儿童美术学习中提供视觉支持的策略

(一)重视领域活动的关联性,为儿童学习美术提供连续的视觉支持

儿童美术学习中视觉经验的积累,与各种领域活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杜威说过:“儿童的生活是一个整体、一个总体,他既没有意识到什么割裂,也没有意识到什么区分。儿童所关心的事物,由于他的生活所带来的个人的和社会的兴趣的统一性,是结合在一起的。”[5]也就是说,儿童在不同领域的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经验并非割裂的,而是具有关联性的,他们能将经验从一個领域活动延伸到另一个领域活动中。儿童在美术学习中可以通过视觉、触觉、听觉、嗅觉等加深对事物的理解,获得审美经验,从而创作出能够体现自身的审美特点及情感认知的作品。比如在以“蜗牛”为主题的教学活动中,儿童在涉及科学领域的观察实验活动、涉及语言领域的绘本分享活动中,了解了蜗牛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如背上有壳,有两根触角;常出现在菜叶上、草地上、树下或其他潮湿的地方;喜欢吃肉、软树叶和面包等。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为儿童提供的视觉支持有实物支持和绘本支持。儿童结合关于蜗牛的已有的视觉经验以及自己的想象进行创作,他们的画作会加入主观色彩,如蜗牛被吓哭了,以及有一头熊躲在蜗牛的后面准备吃它,但是被它发现了等富有童趣的故事情节。

因此,教师应该重视领域活动的关联性,根据儿童的学习需求以及教学需求有序地安排领域活动,以帮助儿童积累具有连续性的视觉经验。教师在儿童学习的过程中提供多样化的视觉支持,能帮助儿童直观地认识和理解事物,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以充分发挥视觉经验的连续性;并且通过加强领域与领域之间的关联性,促进知识的延伸。儿童在绘画创作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多样化的视觉支持,结合已有的经验、生活经历以及想象力,呈现出自己独特的作品。

(二)关注儿童的学习需求,为儿童学习美术提供适当的视觉支持

视觉图像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对儿童来说,视觉图像更容易被认知和理解。儿童借助多种影像资源能积累更多的美术经验,满足自己的审美需求。但是,任何事物都具有双面性,过多使用图像会使儿童的思维停留在图像的表面,而缺乏对图像细致的观察和理解,不利于儿童形成勤于思考的习惯。因此,教师在儿童美术学习中不应该频繁地提供那些易于理解的视觉图像的支持,否则不利于发展儿童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应该选择那些与儿童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事物或现象作为活动主题,选择具有代表性和启发性的图像资源引发儿童思考,发挥儿童的想象力。例如在“白云宝宝”活动中,教师将儿童在生活中常见的“白云”作为活动主题,提供合适的图像资源引导儿童细致地观察、分析,发散儿童的思维,在潜移默化中丰富了儿童的视觉经验,激发了儿童的想象力,让儿童主动地参与到美术学习中。

除此之外,教师在儿童创作的过程中也需要时刻关注儿童的创作情况,对不能独立完成作品的儿童给予及时有效的视觉支持。比如,“折彩虹”的美工活动的目的是锻炼儿童的手眼协调能力。由于不同儿童的手眼协调能力的发展水平是不一致的,因此在教师统一示范折彩虹的方法时,有的儿童能根据教师的示范与言语指导折出彩虹,而有的儿童折不出来。此时,教师应该对无法折出彩虹的儿童反复地进行示范和指导,如果教学效果仍不理想,教师可以为儿童提供折彩虹的步骤示意图或折彩虹的视频,使折彩虹的整个过程直观清晰地呈现在儿童眼前,并对每个步骤进行更细致的讲解、动作示范,这样的效果会比之前更好。儿童在折彩虹的步骤示意图、视频的视觉支持下可以细致地观察和理解,愿意继续尝试折彩虹,甚至愿意尝试完成他们此前认为很有难度的作品。

(三)重视环境的作用,创设有利于儿童学习美术的视觉支持环境

儿童的认知和思维需要借助一定的环境条件,基于直观的事物,儿童才能理解事物抽象的层面[6]。《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环境是儿童教育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从某种意义上说,儿童美术学习行为是在多样化的视觉支持环境中发生的。儿童在这个环境中,可以获得丰富的视觉经验,促进美术学习行为的发生。笔者认为,只有创设了具备审美教育功能的视觉支持环境,才有利于儿童的美术学习。

为了创造丰富的视觉支持环境,一方面,教师可以让儿童在环境的熏陶下获得丰富的审美经验,为儿童创造接触美、欣赏美和讨论美的机会,培养儿童良好的审美习惯;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在美工区创设视觉支持环境,为儿童提供艺术创作的灵感和素材。当儿童在进行比较有难度的美术学习活动时,视觉支持材料显得尤为重要。具体来说,教师需要提供多种类型的视觉支持,包括不同风格的绘本、大师作品、示意图册、儿童的手工作品及绘画作品等,让儿童进行欣赏,丰富儿童的审美经验。

美工区是儿童进行美术学习活动的重要场所。儿童主要根据具体事物和直观形象认识世界,儿童学习美术离不开感性、直观和丰富多样的视觉支持环境。著名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认为:“人与环境之间的作用是双向的,呈现出一种互动的关系;环境与发展过程相辅相成,二者有很密切的关系。”[7]这说明儿童是在周围环境的作用下进行学习的。教师创设有利于儿童学习美术的视觉支持环境,可以充分发挥美工区的审美教育功能,让儿童在视觉支持环境中丰富自身的审美经验,促进儿童在美术方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林正范,丁峻.创造性想象和推理的脑电特征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J].教育研究,2003(12):24-30.

[2]丰子恺.丰子恺文集(艺术卷三)[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0:297.

[3]鲁道夫·阿恩海姆.视觉思维:审美直觉心理学[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25.

[4]Rudolf Arnheim.Visual Thinking[M].Californi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2004:12.

[5]赵祥麟,王承绪.杜威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65.

[6]郭海燕.环境创设在幼儿园生成课程中的作用:瑞吉欧环境创设思想的启示[J].基础教育参考,2005(04):6-8.

[7]薛烨,朱家雄.生态学视野下的学前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