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海洋文化:向海而兴、多元互信
2022-05-19
在全球化的现代社会,海洋是世界各国关注的热点。新时代的中国发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倡导共建“人类海洋命运共同体”。中国的海洋文明模式将有助于全球共护海洋,世界和平发展,“环球同此凉热”。
先秦时期的海洋观念
在先秦时期,海岸线附近的海岛上,就已经有很多居民。《尚書》最早记载了中国人的海洋观念,所谓“文命,敷于四海”。在夏朝时,人们就产生了四海的观念,认为大陆在世界的中央,而大陆的东西南北都是茫茫的海洋,四海之内是九州,也就是天子所能统治的地方。《尚书》说:“四海之内,咸仰朕德。时乃风,股肱惟人。”意思就是四海八荒的人都听从王的命令。
古人对东西南北四海都有具体的认识。根据中国的地理位置,东海和南海与今天的水域所指大致是吻合的。东海大概就是今天的黄海和东海海域,南海就是今天的南海。但是北海和西海的概念有较大变化。中国的西边和北边都是陆地,距离欧亚大陆北边的北冰洋和西边的地中海等海域都十分遥远,所以这两海一般是指中国北边和西边较大的水域。可以确定的是,在汉代的历史文献中,北海一般是指贝加尔湖(先秦文献中北海一般也指渤海),西海一般是指青海湖。王莽篡汉时,为了彰显囊括四海,曾特意在青海湖东岸设置西海郡。
到了战国时期,阴阳家邹衍提出了大九州的说法。他指出中国名叫“赤县神州”,只是天下大九州的东南部的一部分,九州之间都是海洋分割的,即“裨海环之”。而在大九州之外,“有大瀛海圜其外”。这种说法倒是与今天七大洲的说法有点类似。但需要注意的是,古人认为大九州是在一个平面上的,而大九州外,是无穷无尽的海洋。
中国古人活动的海洋区域主要在海滨和近海,看不到尽头的远海和剧烈的海洋风暴,让古人充满畏惧。在古人眼中,海中是一个神秘的世界,既有凶猛无比的怪物,也生活着令人向往的仙山。《山海经》中就记载了许多外貌奇特但拥有神奇力量的海洋鱼类。如薄鱼,“其状如鳣鱼而一目,其音如欧,见则天下大旱”,这些鱼类如果出现于人间,必然会引起极大的灾难。
到了战国时期,海神的观念得到发展,海神已经不再是奇形怪状,而是超凡脱俗的神人或仙女。如《庄子》中记载的海中仙山藐姑射上生活的仙人是这样的:“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
“向海而兴、多元互信”
时至近现代,“向海而兴”是世界海洋文化的基本内涵,体现了人与海洋之间的相互依存,展现了人类拓展的活动空间和范围,彰显了人类搏浪逐利的冒险精神和勇立潮头的超前视野。由于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差异发展,世界必然形成多种海洋文明模式,其中至少有两大海洋文明体系值得一说。
其一,“向海而兴、成者为王”的欧洲模式。古希腊人通过航海贸易维持生计、发家致富、殖民扩张,给诸城邦带来了席卷天下、并吞八荒的野心。其后的西方国家持续热衷于海外殖民掠夺,其根源正是来自古希腊海洋文明的影响。
其二,“向海而兴、多元互信”的中国模式。2021年7月,泉州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宋元时期的泉州在与世界互动中已经形成了区别于西方的东方海洋文明,中华民族是世界上历史最为悠久的航海民族之一。明清闭关锁国,世界进入大航海时代,中国曾经辉煌的航海历史渐渐被世界遗忘。然而,海岸线人民并未抛弃海洋,他们依然向海而生,以自己的方式建立海洋贸易网络,用漂洋过海的路子走向东南亚和世界,积极开发台湾宝岛,形成影响深远的海洋文化。
泉州“向海而兴、多元互信”,与其他类型的海洋文明相比,至少有三个方面的区别。一是精神层面有别。泉州为代表的中国海洋文化虽充满冒险但不抢滩,虽逐利为上但不掠夺,虽远离家乡但不忘国。二是货物贸易不同。从泉州输出与输入的都是民生货物而非鸦片之类。技术和思想交流完全基于互鉴共享,着力推进的是社会的进步而非殖民。三是格局差别。泉州是开放迎宾,允许信仰多元,不同族群可以和谐共处一城,通过商贸活动寻求共享发展,护海神祇与搏海之民相携前行。
“向海而兴、多元互信”的中国模式,是一种多元开放、互利互信、共生共荣的海洋文明。
从世界历史发展可以看出,越是近代,海洋文明越是深刻影响着世界的格局。然而,在近代的演变过程中,中国似乎缺席海洋事业的建设。近代以来,由于中国制海权衰弱,欧洲一些学者就以为中国人只懂农耕,不知海洋,海洋文明仅属于西方。其实,中国人自古就习海,还创造出光辉灿烂了数千年的海洋文化和舟船文明。假如以“跨湖桥独木舟”为依据,那么中国舟船文化已有8000年以上的辉煌历史,与古希腊海洋文明同步,是世界海洋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自秦汉以降,由国家政权主导的海洋时代直到明初郑和下西洋时期,一直处于繁荣发展的进步状态。中国的海洋文化创造了和合共赢、多元互信的文明模式,海上丝绸之路把这一模式扩张至世界各地,从不同角度推动全球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
泉州成为世界遗产,标志着近代以来已经不被世界关注的中国海洋文明重新获得世界的认可。
泉州处于中国的东南沿海,汉晋以来,泉州族群从闽越文化中习得舟船谋生之道,从海上丝绸之路中获得面向世界的动力,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延续民族的血脉。千百年来,泉州锻造了“重乡崇祖、爱拼敢赢、重义求利、山海交融”的闽南精神,向世界展示了“向海而兴、多元互信”的中华海洋文明。
新时代的中国正在继续弘扬优秀的海洋文化,发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倡导共建“人类海洋命运共同体”。中国的海洋文明模式将有助于全球共护海洋,世界和平发展,“环球同此凉热”。
(澎湃新闻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