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书记与老教授、老专家交往的暖心瞬间
2022-05-19
总书记在给参与“东方红一号”任务的老科学家回信中说:“你们青春年华投身祖国航天事业,耄耋之年仍心系祖国航天未来,让我深受感动。老一代航天人的功勋已经牢牢铭刻在新中国史册上。”
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看望了老教授、老专家,并同他们亲切交谈。总书记指出,老教授、老专家们为党的教育事业付出了巨大心血,做了重要贡献。
党的十八大以来,从考察调研时亲切地看望、会见,到书信往来中深情地问候、祝愿,习近平总书记与老教授、老专家的交往,充分体现了其对老教授、老专家的尊重与关怀。我们从中选取了几个暖心的瞬间,一起重温!
“教师要成为‘大先生”
4月25日,在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门前广场上,总书记看望了老教授、老专家和中青年骨干教师代表。他们当中有我国人口学开拓者与奠基者、今年百岁高龄的邬沧萍教授,中国新闻史学界泰斗方汉奇教授,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陈先达教授等。看到老教授、老专家们身体健康、精神矍铄,总书记非常高兴。他指出,中国人民大学历来是人才荟萃、名家云集的地方,希望中青年教师向老教授、老专家学习,立志成为“大先生”,在教书育人和科研创新上不断创造新业绩。
这并非总书记第一次谈到“大先生”。2016年12月,他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去年4月在清华大学考察时,总书记再次强调,教师要成为“大先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促进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
8年前考察北京大学时,总书记曾引用了教育家梅贻琦说的一句话:“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总书记还谈了自己的体会:“这样的大师,既是学问之师,又是品行之师。”在今年这次考察中,总书记指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迫切需要我们的教师既精通专业知识、做好“经师”,又涵养德行、成为“人师”,努力做精于“传道授业解惑”的“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
“耄耋之年仍心系祖国航天未来,让我深受感动”
1970年4月24日21时35分,“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发射。15分钟后收到了卫星播送的《东方红》乐曲,声音清晰洪亮。其他国家发射首颗卫星时,最多只传回过“滴滴答答”的电报码的声音,而老一辈的中国航天人却用笔和算盘,让中国人的第一颗卫星在宇宙中唱响了《东方红》。也正是从这一刻开始,中国航天开启了半个世纪的太空征程。
2020年4月23日,总书记给参与“东方红一号”任務的老科学家回信。回信中,他这样说:“作为‘东方红一号任务的参与者,你们青春年华投身祖国航天事业,耄耋之年仍心系祖国航天未来,让我深受感动。50年前,‘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我在陕北梁家河听到这一消息十分激动。当年,你们发愤图强、埋头苦干,创造了令全国各族人民自豪的非凡成就,彰显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老一代航天人的功勋已经牢牢铭刻在新中国史册上。不管条件如何变化,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志气不能丢。新时代的航天工作者要以老一代航天人为榜样,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敢于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勇于攀登航天科技高峰,让中国人探索太空的脚步迈得更稳、更远,早日实现建设航天强国的伟大梦想。”
“‘西迁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
1955年,党中央、国务院从国内外形势和新中国高等教育、工业建设布局等方面考虑,作出交通大学迁往西安的决定。从繁华的沿海都市前往落后的西北内陆,充分了解西迁的意义后,交通大学师生义无反顾背起行囊,一路向西。
“向科学进军,建设大西北”,乘车证上清晰的一行字承载着一代人建设新中国的壮志豪情。刚到西安,摆在师生们面前的艰难境况出乎意料:学校处在田野之中,马路不平、电灯不亮,晴天扬灰路,雨天水和泥,夏无大树遮阳,冬无暖气御寒。由于车身蒙尘太厚,第一次到西安的学生走出火车站,甚至认不出近在咫尺的公交车。但数以千计的交大人没有退缩。至1956年9月,包括815名教职工、3900余名学生在内的6000多名交大人汇聚古都西安,经紧锣密鼓建设而成的新校园也从一片麦田中拔地而起。
2020年4月22日,总书记在西安交通大学西迁博物馆一层大厅亲切会见了14位西迁老教授,祝愿他们身体安康、家庭幸福。总书记指出,“西迁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精髓是听党指挥跟党走,与党和国家、与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具有深刻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要坚持党对高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立德树人,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努力培养更多一流人才。
(新华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