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动之以“音”,晓之以“乐”

2022-05-19朱春玲

教育界·A 2022年5期
关键词:留守儿童音乐教育

【摘要】当前,我的农村有大量的留守儿童,这一阶段的儿童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陪伴与照顾,难以在实际生活中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这也导致了大部分的留守儿童综合素养相对不足,且容易出现心理上的问题。而音乐有塑造儿童人格素养的作用,教师应该充分重视音乐教育的作用,用音乐教育提升留守儿童的素养。文章主要探讨音乐教育对留守儿童素养发展产生的重要影响、当前农村留守儿童音乐教育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以及用音乐教育提升留守儿童素养的有效途径,以期达到对留守儿童动之以“音”,晓之以“乐”的教育效果。

【关键词】留守儿童;音乐;教育

作者简介:朱春玲(1978—),女,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小海初级中学,高级教师,盐城市初中音乐学科带头人。

引言

农村的留守儿童缺少父母的陪伴,在成长上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需要教师在教育教学上提供更多引导和帮助。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进行教学方式创新,让留守儿童在学习音乐知识的同时也能够得到心灵的慰藉,满足精神的需要,以促进留守儿童素养的提升。

一、音乐教育对留守儿童素养发展产生的重要影响

音乐是听觉艺术,具有陶冶情操、塑造品格、调节情绪的作用。不同的音乐旋律能够给儿童带来不一样的感受,有助于儿童获得美好的感官体验,在潜移默化中滋养他们的心灵,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

(一)音乐的教育能够帮助留守儿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儿童需要音乐教育来促进个人的健康发展。在留守儿童的日常生活中,缺少父母的陪伴使其很难和自己的父母建立心灵上的沟通桥梁,长此以往,对其正确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会造成不利影响。在学校开展的音乐教育中,教师应该培养留守儿童的音乐兴趣,以音乐优美动人的旋律提高留守儿童的审美能力,以音乐强大的精神力量让留守儿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

(二)音乐教育能够帮助留守儿童塑造积极的性格

优秀的音乐能够给人带来积极的情绪价值,能够愉悦人、感染人,塑造人积极向上的性格。优秀的音乐作品不仅有着和谐优美的旋律,还有着滋润童心的美好力量。比如贝多芬的《C大调第一交响曲》和《命运交响曲》,振奋人心的旋律充满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能够启迪留守儿童探寻生命的伟大意义。学校在开展音乐教育的过程中,让这些优秀的作品走进课堂,能够在潜移默化中陶冶留守儿童的性情,塑造他们积极向上的性格。

二、当前农村留守儿童音乐教育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因为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大部分的农村家庭父母双方都进城务工,使农村留守儿童的群体越来越庞大,这些留守儿童因为父母亲情的缺位,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学习成绩也普遍受到影响。当前农村学校的音乐教育并没有发挥出其应有的效能,导致很多留守儿童认为音乐对自己的生活没有太大的用处,在音乐课堂学习的时候也不够认真。因此,农村留守儿童的音乐教育没能对儿童的身心健康发挥积极的作用,以下是当前农村留守儿童音乐教育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家校对留守儿童音乐教育意识相对淡薄

一方面,家庭教育是对儿童教育的开端,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儿童健康成长的有效保障。留守儿童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但是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状况并不乐观。大部分留守儿童在农村是与自己的祖父母、外祖父母等亲人在一起生活,这些负责照顾留守儿童的长辈年龄普遍比较大,文化程度不高,教育观念也比较落后。这些长辈认为儿童只要能够吃饱穿暖就可以了,忽略了对儿童学习、性格、道德等层面的培养,音乐教育更是得不到重视。

另一方面,学校是教育的主阵地,美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但部分学校长期忽视对留守儿童的音乐教育,甚至有部分学校还存在不开设音乐课的情况,儿童根本没有受到音乐教育的机会。

(二)农村学校的音乐教育基础薄弱,资源匮乏

一方面,部分农村学校的音乐教育教学的基础设施不完善,缺乏足够的经费等改善音乐教育的条件。具体表现为缺乏多功能音乐教室、缺乏音乐教育器材、缺乏信息化的音乐教学设备、缺乏丰富优质的音乐教育素材等。

另一方面,部分农村学校音乐教师资源短缺,音乐教师队伍数量不足,专业化程度也不足。受客观环境和条件的限制,农村的学校对艺术类人才的吸引力相对较小,所以音乐教师数量少。当下开设音乐课程的农村学校,很多音乐课程的任课教师并不具备艺术或者音乐的专业学习背景,他们大部分是由其他学科的教师转任而来,甚至是由其他学科的教师身兼数职担任的。这些兼职的教师承担的教学任务重,很难顾及每一个学生的情况,对学生的心理发展情况更是难以做到细致观察,这也导致留守儿童在日常生活中缺乏父母的关爱,在学校生活中又缺乏教师的关爱,十分不利于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

三、用音乐教育提升留守儿童素养的有效途径

(一)用音乐教育调节留守儿童情绪,促进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对留守儿童而言,缺乏父母的陪伴对其身心有消极的影响。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会让儿童内心产生孤独感和寂寞感,在与同学的沟通中也常常会出现自卑或胆怯等情绪。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该充分重视,用音乐让留守儿童感受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與温暖治愈的细腻情感,促进其身心的健康发展。

第一,大部分的留守儿童在实际生活中都缺少父母的帮助,生活中遇到困难时经常只能够自己解决,这种体验会让儿童十分孤单与难过。教师可以用音乐作品的教学,让儿童明白每一次自己解决问题后都能够提高能力、有所收获,也能够完善自我,让自己更加优秀。第二,一些留守儿童因为家庭环境的影响,性格比较内向、孤僻。在音乐教学当中,教师应该合理引导,让儿童在音乐作品中感受鼓舞,在音乐中汲取前行的力量,在音乐中修复受伤的心灵。第三,大部分留守儿童都面临着较大的压力,其压力不仅来自生活、学习,还来自社会等多方面。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该用音乐作品让儿童感受温暖。例如,通过学习演唱《当我们在一起》,留守儿童感受到同学间的爱与温暖,感受到学校集体的团结与力量,让同学间的友爱治愈内心温暖的缺失。

教师在音乐教育教学中,需要对留守儿童的日常表现以及心理状态多加观察,充分了解、分析其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用音乐作品帮助其调节情绪,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二)用音乐教育丰富留守儿童情感体验,提高留守儿童素养

在对留守儿童的音乐教育中,丰富的情感体验对其素养提高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留守儿童未来的发展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其思想观念、思维能力、学习习惯、道德水平等因素的影响,而教师的正确引导与丰富的情感体验教育,能够对留守儿童进行全方位的塑造,让其在美好情感的作用下获得思想的升华,让其能够在正确的人生道路上获得发展与进步。因此,在音乐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精心选择音乐教学的主题,科学准备音乐教学设计,创新选择音乐展示的方式方法,用一堂又一堂美好的音乐课程,提高留守儿童学习音乐的积极性,让留守儿童从音乐教育中能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填补其长期缺乏陪伴的心灵空缺,提高其综合素养。

例如,在《吹草哨儿》的教学中,首先教师应该在课前对歌曲进行深入分析,思考这首歌曲的主题应该与什么样的教学方式结合、如何更好地让儿童在学习中感受歌曲的思想和情感。教师发现,这首歌曲有着较为欢快的节奏和曲风,仅是让儿童聆听不足以丰富儿童的情感体验。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投影,结合课前收集的趣味性较强的短视频调动儿童的多种感官,让儿童对音乐作品进行全方位的立体感知。儿童在欣赏音乐作品的时候,跟随银铃般的哨音,仿佛看到了万紫千红的春光:展翅的云雀、结队的鲤鱼、宽阔的水库、繁花似锦的原野……儿童在歌曲中充分体验了冰雪消融的生机,获得了欢快、积极的情感体验。

(三)用音乐教育提高留守儿童的学习积极性和人际交往能力

农村的教育教学条件相对较弱,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导致农村儿童的学习体验不佳。因此,留守儿童往往存在学习的意愿不强、学习的动力不足、学习的兴趣不高等问题。教师对这种情况应该充分重视,并用音乐教育的方式提高留守儿童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其学习素养。

例如,《念故乡》的教学,该歌曲的主题是思乡,旋律低沉,如诉如泣,优美又伤感,感人至深。独在异乡为异客,尽管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但是歌曲作者德沃夏克时刻都在怀念伏尔塔瓦河畔的故乡,这一首歌饱含德沃夏克对祖国、对故乡的深切怀念,充满了无限的乡愁。教师选用《念故乡》作为对留守儿童进行音乐教育的作品,旨在唤醒其热爱家乡的情感,引起其音乐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其音乐学习的积极性。其一是进行较为轻松的探究性实践。在《念故乡》的教学课堂中,教师可以结合当地的文化特色进行设计,带领儿童对传统的音乐课堂进行拓展与延伸,鼓励儿童对自己的家乡进行观察,让儿童从音乐的角度对自己的家乡进行全新的认识。其二,教师可以运用乐器演奏的方式提高儿童对音乐学习的积极性。在传统的音乐教学中,大部分的知识传授是教师运用口头讲解以及示范的方式完成的,课堂的趣味性不足,导致儿童学习的积极性不强。教师在课堂上演奏乐器,能够给儿童带来全新的音乐学习体验,极大地吸引了儿童的注意力,提高了儿童音乐学习的积极性。

留守儿童如果具备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就能够较好地融入集体生活,从而在与同学的友好交往中有效缓解心理上的孤独感和寂寞感。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还应该运用多种方式对留守儿童的人际交往能力进行培养。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能给课堂教学注入活力,它不仅可以使儿童学习主动性、求知欲得到有效提高,而且还可以培养儿童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进而促使儿童人际交往能力得到提高。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教学。依然以《念故鄉》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要求儿童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自己对家乡的看法。在较为轻松的学习环境中,小组的每个成员思维活跃、积极思考,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教师还可以继续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音乐欣赏、表演、舞蹈设计等各个环节进行合作学习,以提高音乐素养和人际交往的能力。音乐教育中小组合作的运用不应局限在音乐教学课堂上,教师还可以将“家乡”作为主题举办歌唱比赛,丰富留守儿童的课余生活。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不仅延伸了音乐教学的广度,还能让留守儿童在活动中拓宽眼界,在与同学的互动交流中打开心扉、收获自信。在音乐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使留守儿童学会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也学会有效倾听他人的意见;留守儿童在人际交往中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从而满足了其内在的心理需要,提高了其参与人际交往的意识,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教师用音乐教育,让留守儿童打开心扉,交到更多朋友;治愈留守儿童的心灵、弥补其情感的缺失,最终达到提高留守儿童的学习积极性、提高留守儿童人际交往能力的目的。

结语

总而言之,音乐教育对留守儿童综合素养的提升有着极大的意义,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关注留守儿童,用音乐教育的方式沁润留守儿童的心灵。学校方面也应该提高重视和加大投入,用音乐教育促进对留守儿童的德育、美育,用音乐教育切实提升留守儿童的道德品质以及个人素养。希望音乐教育能发挥实际效用,满足留守儿童的精神需要,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为其迈向美好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豫宁,李金庆.留守儿童音乐教育边缘化的思考[J].大众文艺,2017(10):224.

[2]林小菲.试谈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J].音乐生活,2006(04):68-69.

猜你喜欢

留守儿童音乐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体育舞蹈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干预效应的实验研究
学生的个性发展与教育
音乐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