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职高技能人才职业素养“层进式”培育路径研究

2022-05-19沈建林

职业 2022年8期
关键词:高技能人才职业素养

沈建林

摘 要:近年来产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高技能人才需求的紧缺,国家从不同层面出台了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相关政策,作为培养高技能人才主力军的职业院校,也在扩大规模和提高层次上不断加大力度。本文立足职业院校学生认知规律、高技能人才培育规律,探讨通过对中职学生的操作实践能力、持续创新能力和职业胜任能力的层层递进培养,解决高技能人才供需矛盾问题。

关键词:高技能人才    职业素养    层进式

课    题:本文系2021年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立项编号2021SC260)的研究成果。

进入新时代,产业结构快速调整和升级转型,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急剧增长。据权威媒体数据,2020年高端技术人才的缺口已达到2200万人。近年来,加大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以及激励已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21年,浙江省印发《关于实施新时代浙江工匠培育工程的意见》,明确提出到2025年全省高技能人才数量要超过400万人,占技能人才的35%,人才培养以职业院校为主渠道,职业院校要担起技能人才培养的重任。但在传统模式的培养过程中发现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和企业需求还存在差距,主要表现为:技能教学模式旧,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不强;技术革新意识弱,持续创新能力不够;校企合作深度浅,职业胜任能力不强。鉴于此,浙江省平湖技师学院(以下简称学校)根据职业院校学生认知规律、高技能人才培育规律,通过操作实践能力、持续创新能力和职业胜任能力层层递进培养,形成了中职高技能人才职业素养“层进式”培育路径。

一、操作实践能力进阶样式

高技能人才应具备的核心能力之一是操作实践能力,该能力的培养过程符合人的认知规律。因此,可以在已有专业理论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按照中级技能、高级技能、技师技能三层进阶培育。

(一)示范模仿,中级技能规范化操作

中级技能以培养学生基本技能为目标,一般以培养适合企业的一线操作人员为目标,具体要求是能根据操作要求完成某一固定岗位任务,操作技能具有一定的单一性。学习者主要是解决“知道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因此,根据学习者初入中职的认识程度,采用“示范模仿”进阶模式,逐步强化巩固基本技能。

(1)讲解示范。在教学中,教师根据任务要求通过教具、实训设备、微课、课件等教学资源指导学生复习原有知识技能,了解新知原理和操作要领,知晓如何分析操作中产生问题的原因和解决方法,了解操作要点在哪里,记录操作步骤,熟记操作要领,从而理解整个操作技能的步骤以及安全事项。

(2)模仿操作。在了解相关知识和技能要求的基础上,教师将整个操作过程通过分解步骤拆解成若干个仿真子任务,要求学生先对分解技能进行模仿练习,并逐步掌握每个操作环节的操作要求。

(3)强化巩固。学生能准确复述操作内容、操作要领和注意事项,通过反复操作练习使学生熟悉完成某个任务的技能要点并巩固基本技能。

(二)任务驱动,高级技能熟练化操作

高级技能人才的培养,需要学生“知道做什么、怎么做,还要知道为什么这么做”。在培养过程中,通过任务导学、自主训练及解析评价来不断改进操作方法,从而促进学生操作实践能力的提升。

(1)任务导学。教师以实物为样品,给出样品加工生产过程的工艺要求。学生依据目标任务,完成学品制作。教师将样品加工任务完成的步骤设计成一张工作任务书,以任务书为导学,在原有知识结构基础上引领学生自主分析任务,设计完成任务所需要的要素和步骤,作为下一阶段操作的主要依据。

(2)自主训练。按照学品与产品对接的标准,教师围绕学品开发教学资源包,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泛在化的学习强化理论知识,在实训课上学生根据已设计的任务书,通过观看微视频和操作要点反复练习,提升技能水平。

(3)解析评价。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对完成的学品与给定的样品和参数进行测量并记录数据,查出差值,分析产生差值的原因,在教师的指导下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再次修正直到与样品相同,最后教师给每位学生作出技能学习评价。

(三)课题引领,技师技能个性化操作

通过建立校企合作平台,成立技师研修站,组建双导师团队,开展企业调研,收集“真问题”,开展“真研修”的技师技能培养,实现知识、技能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的紧密衔接。

(1)项目分析。建立校企合作平台,师生深入企业,与企业师傅面对面,开展生产调研,收集产品生产过程中的问题以及技术革新、工艺改进等问题,并分析问题,形成技师研修课题。学生与课题之间形成双向选择关系,开展课题认领活动,促使学生后续进行项目实践学习。

(2)项目设计。学生针对认领的课题,在双师指导下开展分析研究,拟定项目实施方案,校企双方对实施方案进行双向评估,进行可行性分析,并反复修改方案,直到满足可行性实施条件为止。

(3)项目实施。依据项目设计方案,运用已掌握的操作技能,对项目进行加工生产,并由校企双方共同评价学品,直到企业对学品满意为止。整个流程校企双师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记录,最后让每位学生进行课题答辩,并给予评价。

二、持續创新能力进阶样式

设立成果目标,选择学习体验方式,组织体验与评价过程,最终达到培养学生持续创新能力的目的。

(一)成果激励,激发创新动力

在低阶段通过课内创新课程、学校搭建创新成功案例展示平台以及成果激励机制等不同的形式和内容,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创新实践的动力,实现培育学生持续创新力的目标。

(1)成果展示。在一年级开设创新课程,让学生了解创新的意义和价值,通过搭建学生作品成果展示平台,学生观看往届学生作品和展示视频,科学家进校开设科技大讲堂,阐述创新理念以及创新的做法,帮助学生树立“创新我能行”的观念,充分给予学生展示机会,让学生的成果获得认可,从而激励学生参与创新。

(2)成果大赛。学校成立两创学院,构建两创架构,开展“金点子大赛”,组织学生参加创新作品研究以及根据基础能级、作品难易度分类参与各级各类比赛活动,来增强学生在创新学习方面的获得感,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3)成果专利。学校通过给予资金支持、专家引导、专利公司指导、教师辅导,对学生作品技术创新点进行专利申请,让作品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激发学生再创新的动力。近年来,学校参与实用性新型专利申请的学生创新作品越来越多,也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参与创新的热情。

(二)成果优化,培育创新思维

以成果为导向,成果优化为路径,教师课堂主导角色向启发与引导者转变,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对问题进行审视与思考,培育创新思维。

(1)原理迁移。在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将数学、物理、机械等概念、方法、原理和思想迁移到项目创新优化过程中,不断改进项目,完善项目。

(2)学科交叉。在专业建设中,优化课程结构,以项目为引领,树立学科交叉和融合意识,组建融合团队,培育融课师资。在项目学习团队组建中,打破原有学源结构,做到学源融合,让学源不同的人在一起,激发思维火花的碰撞。

(3)发现归纳。在技师研修过程中通过调研生活生产,发现真问题,采用启发式学习、小组合作和头脑风暴等方式分析问题,归纳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成果转化,收获成功自信

通过创新动力激发、创新思维培育过程,为学生的创新实践活动提供能力基础。

(1)引入项目。利用合作平台,教师带领学生深入学校、企业、社会寻找生活、工作中与专业相关的难点问题,提炼要点,分类整理,筛选出具有可行性的项目,并进行汇总,按照项目实施流程设计项目实施方案。

(2)技术革新。学生根据设计的项目实施方案,运用所学的操作技能制作项目,在操作过程中通过交流、探讨、研究新技术新方法,改进原技能的不足,提升创新技能水平。

(3)产品升级。学生对成果的背景意义、设计思路、问题和解决方法等内容进行答辩,校、企、行三方参与。将成熟成果向企业推广,实现企业产品升级。

三、职业胜任能力进阶样式

职业院校学生的岗位胜任能力培养,要以实际岗位为基础,通过岗位来锻炼培养。通过校企共建课程、文化融入、岗位实习,实现学生、学徒、准员工等成长角色的转换,提升学生的胜任能力。

(一)文化共同体“三融”育人,提升职业认同感

在校企合作、订单培养中,学生具备学生和学徒的双重身份。通过角色融通、活动融合和价值融铸三个递进措施,打造校企文化共同体,增强学生的职业认同感。

(1)角色融通。校企双方通过学生、学徒双重身份互通,校内课堂、企业实景双元场所互联,校内课程和企业课程双元文化互融等三方面实现角色融通。

(2)活动融合。校企双方根据岗位能力要求共同开发资源,实现资源融合,通过参与企业活动实现情感融合,通过岗位实习实现所学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融合,最终达到与企业共同融合培育的目的。

(3)价值融铸。校企双方通过企业历史、产品质量和产品营销等课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以双重身份的角色,体现自己的优势,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二)发展共同体“三定”育人,提升职业成长力

校企双方通过职前鉴别学生品质,通过课程定制培养学生格局,通过职后支持助力学生实现持续发展的目标。

(1)职前定向。以校企合作为平台,对入企前学生进行职业能力测试,并帮助校企双方精确了解学生个性特征和职业能力之间的匹配关系,让测评者在进行岗位选择时可以达到应岗选人要求。

(2)课程定制。通过企业文化课程培养专业规格,通过思政课程培养思想规格。

(3)职后定力。通过收集分析往届学生毕业工作情况数据,进一步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完善高技能人才培养机制,为提升技能提供服务。

(三)产学共同体“三岗”育人,提升职业适应力

为解决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与工作岗位不匹配的问题,校企双方根据工作岗位的特点,通过滚动试岗、定时顶岗和全程上岗三个阶段提升学生职业适应能力。

(1)滚动试岗。通过让学生参与企业职业体验课程,使其身临其境地感受企业文化,认识岗位;通过在企业的培训中心模拟试岗,让学生初步了解和认识岗位要求和操作要点;通过轮岗熟悉各岗位要求,让学生适应后续顶岗要求。

(2)定时顶岗。在相对固定的工作岗位上,企业对学生的要求会进一步提高。从滚动试岗的了解和熟悉的程度,提升至掌握岗位技能和相关工作要求的程度,要求学生可以在没有指导师傅的帮助下独立完成岗位工作。

(3)全程上岗。通过定时顶岗阶段的考察,双向确定岗位。全程上岗这个阶段,要求学生能够在没有指导师傅的前提下,能独立、连续、高效地完成岗位工作,并在实习期后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

四、中职高技能人才职业素养“层进式”培育实践的收获

(一)形成了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进阶样式,优化了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根据高技能人才应具有较高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等三种职业素养特征,在培养过程中通过邀请行业专家、企业人员和学校三方头脑风暴探讨高技能人才培育路径,坚持育人为本,促进德技并修,逐步优化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形成操作实践能力、持续创新能力以及职业胜任能力等三种能力培养的进阶样式。

(二)扩大了技能人才培养的规模、提高了层次,缓解了就业供给矛盾

近年来学校根据职业教育“五个对接”培养要求,走进企业了解生产过程,按照职业资格证书标准,依据学生基础,与企业深度合作,开展现代学徒制培养,通过“层进式”培育路径,进一步扩大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规模,提高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层次。

(三)提升了学生就业层次以及成果价值,促进了职业素养提升

在高层次技能人才培养上,学校通过在企业成立技师研修站,加强与企业的深度合作,收集真问题,开展真研究,在校内成立工匠学院和两创学院,不断加強学生技能和创新能力培养。

五、小结

近几年,学校重视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以办学目标、育人目标为出发点,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五育并举,以高技能人才培养路径架构与实施为源动力,构建操作实践、持续创新和职业胜任三个层次的“层进式”培育路径,形成了三种能力的进阶培养样式,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体系逐步形成,学生素养逐渐提升,社会认可度越来越高,企业和家长对学校的满意度越来越高,毕业学生越来越抢手。

参考文献:

[1]刘晓玲,庄西真.高技能人才培养:“中国制造2025”与职业教育的最佳结合点[J].职教论坛,2016(1).

[2]张弛,张磊.中国智造视域下高技能人才职业素质模型与“1+X”育训协同体系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9(20).

(作者单位:浙江省平湖技师学院)

猜你喜欢

高技能人才职业素养
论技工院校软件高技能人才关键能力的培养
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中实施弹性学制学分制的研究与实践
教育国际化视阈下来华留学生管理干部之职业素养培育
技工院校校级领导职业素养的建设及质量评价研究
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研究
电子信息类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高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职业素养+职业技能
基于CDIO的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