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单元视域下小学数学教学设计重构路径的研究

2022-05-19钱爽

教育界·A 2022年5期
关键词:大单元小學数学教学设计

【摘要】新时代下,小学数学作为小学教育阶段不可或缺的基础科目,其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都在不断地改进与创新。而从大单元的角度挖掘和研究数学教材,能为数学教学设计的重构提供新的路径和研究思路。数学教材中的大单元由教学示例、课后巩固习题等构成,其具备构建数学知识结构的极大优势。文章通过分析大单元视域下小学数学设计重构的意义与价值,着重探究教师在大单元视域下,如何摒弃传统教学构思,实现对数学教学设计的重构,从而为数学教学效果的提升找到支点。

【关键词】大单元;小學数学;教学设计;重构路径

作者简介:钱爽(1991.09—),女,江苏省常州市溧阳市戴埠中心小学,中小学二级教师。

新课改要求小学数学教学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由此,单元教学理念“应运而生”。教师运用单元教学,能够全面展现单元内各环节的内容,使学生在掌握所学知识的同时,能够联系前后,深挖知识内涵,了解更深层面的内容。这对学生的深度学习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因此,重构单元教学设计,是教师提升教学质量、拓展学生学习面的重要手段。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单元教学不仅是学生学习知识与开发思维的“法宝”,更是构建数学知识结构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设计时,应当以单元整体内容为出发点,将单元环节进行适当的重构,并积极探寻适宜、精准、有效的重构路径,改进传统教学设计中的不足之处,为教学效果的提升创造良好条件,从而实现对学生数学能力和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一、大单元视域下小学数学教学设计重构的意义和价值

在大单元视域下,教师对小学数学教学设计进行重构,是顺应新时代教学环境的积极表现,是对教育新思想的贯彻落实,也是对学生发展需求的有效回应。这便是教学设计重构的意义。重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意义在于帮助教师在深刻了解大单元优势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传统教学观念的改革和教学思路的创新意识,从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搭建稳固的学习桥梁,为培育学生数学综合素养创造良好条件,实现高质量教学与高效学习,也使得数学课堂不再枯燥和乏味,让学生能够在内容丰富、充满活力的课堂学习氛围中,获得数学能力的提升与发展。

二、大单元视域下小学数学教学设计重构的具体路径

(一)明确单元知识结构,善用学生学习特点

小学数学教材中每个单元都有明确的主题,教师应结合主题挖掘教材中的知识点,完成单元知识结构构建,并对其进行有效利用。单元知识结构是对数学知识内部联系的展示。教师在前期的教学设计中,需要明确某一单元的知识结构,抓住单元的结构特点,确立单元教学的目标要点,从而为教学设计提供参考。除此之外,明确单元知识结构能够充分展现学生的生活经验,利于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之时,将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作为参考,从而体现“学本思想”的指导作用。而单元知识结构的构建并不是教师根据教材内容简单编排就可达成的,有时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构。因此,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发展需求,帮助学生将数学里的抽象化概念转变为具象化事物或行为,如此能更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点的把握。

例如,在三年级上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教学设计中,教师认识到该单元的重点在于教会学生认识两种图形的特征,并学会求解周长、面积等。而在一年级下册《认识图形(二)》中,学生就已对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了简单的认识,教师就可以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入手,帮助学生巩固旧知,培养学生对新知的探索欲望。比如在导入部分,教师首先以一年级所学的相关知识作为引导,为学生展示各种不同的图形,让学生从中找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如何认出来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之下,很快便回忆起一年级所学的关于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知识。同时,学生还能依靠自己的生活经验,证明自己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熟悉度。这种环节的设计让学生在回忆旧知的同时主动探索新知,发现新旧知识之异,打开新知学习的兴趣之门。随后,在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环节中,教师设计问题进行引导,引发学生对图形特征的先行思考,让学生在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见解。这样以打开学生思维的“先入为主”的方式,让学生在实际学习中,能更加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也锻炼了根据自己的疑问展开实践的行动力,为后续的深度学习打下了基础。这种“先总结、后猜想、再实践”的教材重构设计,也为教师的教学创新提供了实践经验。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对学生的数学知识掌握情况了解得较为到位,并以此为着力点,充分运用学生善于结合已有知识进行探索学习的习惯,促进了课堂导入有效性的提升。

(二)确立单元目标内容,把握单元的重难点

在单元知识结构已经形成的情况下,教师可以根据单元结构,厘清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来确定某一单元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的确立需要教师通读教材,结合课外有用资源,以此来确定合适、全面、明确的教学目标。而单元目标的确立,则基于教师对单元重难点的把握。明确单元重难点,是教师通过揣摩学生学习心理、考量学生数学知识储备等途径实现的,这也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依据,为课堂中学生进行师生、生生互动打下良好基础。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单元重难点,是数学教学设计的灵魂,也是教师对教学设计进行重构的重要着力点,因此需要教师加倍重视。

例如在四年级上册《可能性》的教学设计中,首先,教师通过研究教材,了解单元知识构成,从中发现本单元的内容结构较为简单。本单元通过游戏实验来帮助学生认识“可能性”,使学生掌握“事物的发生概率”这一知识点。因此,教师将简单随机现象的认识、列举可能结果、判断结果发生概率的大小、感受简单随机现象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运用以及对相关生活实际问题的解决作为单元教学目标。随后,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充分利用游戏形式教学的优势,将体验随机现象的可能性及可能性大小作为教学重点,将总结现象特点以及对于可能性大小的判断作为教学难点。这样的教学设计充分考虑了小学阶段学生直观思维的特点,并明确了教学的重难点。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事先准备好相关道具,邀请一两名学生上讲台玩摸球游戏,其他学生在台下记录数据,并让学生在台上同学摸球的时候对球的颜色进行猜测,以此提升课堂游戏的氛围感。游戏结束之后,学生兴趣未消,学习热情大部分都消耗于游戏之中,对于具体摸取现象的观察可能并不仔细。对此,教师可利用课后习题“练习十”中的“摸球”题目或“动手做”板块,来帮助学生巩固观察,促进其对摸球活动可能性的持续性探究,以解锁更多的“可能性”知识点。这便是教师在单元内容重构之后的收获。

由此可见,教师进行单元设计重构时,应当厘清教材中各个环节、板块之间的联系,将其中能够体现教学重难点的部分适当糅合,以此帮助学生在单元重构中保持学习兴趣。

(三)注重单元检测的作用,实现知识的复习巩固

在数学教材的编排中,习题通常被安排在大小知识点讲解结束之后,或者单元知识学习完结之后。这样的编排必有编者的用意,但也造成了部分教师的定式思维。教材中的习题,无论是从难易程度还是从对所学知识的巩固效果来看,都包含着编者的用心,其作用和价值是不言而喻的。但为了打破循规蹈矩的机械式教学思想,教师也应该通过对教材习题的研习,结合知识点巩固的需要,对教材习题的讲解部分作出适当安排,实现对教学设计的重构。将课后习题作为例题,穿插于各知识点的讲解之中,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学设计重构路径。教师可在课后习题中加入拓展习题,设计一些内容丰富、复习性强的单元检测题,以此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巩固。

例如在《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教学设计中,教师除了讲解例一的“想想做做”中关于运西瓜的问题,还可以设置自主提问环节,鼓励学生提出类似问题,再由教师进行解答。这样的环节设计,不仅合理利用了教材例题,而且开拓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充分发挥了课后习题的有效作用。随后,教师通过与练习一中的第4题进行对比练习,帮助学生巩固复习知识点。在学生学习了列竖式连加、连减之后,教师在讲解课后练习的基础上,可以专门设置一个比赛环节,如小组内部比赛,或者教师可以在黑板上列出题目,让小组推选代表上台参加竞赛。这种方式能够充分发挥课后习题和拓展习题的作用,助力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同时,教师对单元题组进行重新排列,突出各题组的针对性,更能促进学生对于知识点的反思。基于此进行重组设计,也更能发挥单元练习题的作用,避免侧重性不同的题目打乱学生的思维,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上述案例中,教师结合单元教学目标,将单元习题进行了整合,这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点,让学生通过针对性强的习题,加强对数学知识的认知,从而发现自己的知识薄弱点,并以积极有效的措施加以巩固。

(四)设计适宜的单元活动,助力教学活动推进

在大单元视域下,教师对于小学数学教学的设计,应当充分考虑其可行性。数学教学活动的推进,需要依靠学生学习活动的有效完成。因此,教师应在教学设计中加入学生个人学习活动、合作学习活动等,并且将活动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做好预设,使课堂活动为教师所掌握。教师在设置学习活动环节时,要注意以单元为前提构建知识结构,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或合作讨论寻找知识之间的关联点,打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浓郁的学习氛围中获得数学知识。单元活动可以助力教师教学活动的有序开展,从而实现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

例如在《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教学中,教师在进行单元重构设计时,要考虑到大部分知识点需要学生通过实践和观察习得。因此,教师在讲解三个图形的概念特点时,可要求学生利用学具,对图形进行观察和验证。对此,教师可将三个图形的概念教学、实践操作归为一类,打破教材“循规蹈矩”的归类模式。同时,课堂教学的开展离不开学生实践活动的支持。如在进行《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的教学设计时,教师直白的讲解或者教师的示范实验,都不能满足学生的探究需求。但是如果教师要求学生利用长短不一的小棒,亲自动手进行拼搭,再通过小组讨论,总结拼搭结果,则更有利于学生对该知识点的掌握。这样的环节设计考虑到学生喜好互动学习的心理特点,而学生的活动也能够推动良好学习氛围的形成,使课堂教学活动能够顺利开展,从而达到师生“双赢”的和谐局面。

由此可见,在学生学习图形概念时,教师对相关概念教学进行重组,不仅有助于学生构建知识结构,也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创新思路。同时,实践活动也为学生的学习增添助力,使其对各图形的特点产生更为深刻的认知。

总而言之,大单元视域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重构并没有太多创新思路,但其代表着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思路的正向改变,这也是一种“新”,是教师对于小学数学单元教学的“新”看法以及新时代教学的“新”作为。教师秉承“生本思想”进行数学教学设计,再结合大单元的形式优势,为数学教学设计的重构寻到新路径,为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探寻到新机遇。教师通过自我的提升,真正推进大单元视域下数学教学理念的更新、教学设计的重构,从而使教学课堂收获良好效果,使学生实现高效学习,最终助力学生获得数学综合能力与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錢怡苹.基于“主题单元”的数学教学设计策略[J].小学教学参考,2021(17):41-42.

[2]杨美娟.单元教学路径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J].启迪与智慧(中),2021(04):39.

[3]王永春.小学数学单元整体设计的理论建构[J].小学数学教育,2021(07):4-6.

[4]朱俊华.小学数学结构化学习的单元整体设计[J].教学与管理,2020(35):55-57.

猜你喜欢

大单元小學数学教学设计
高中生物大单元整体学习的实践研究
道德与法治“大单元”主题教学视角下的建构实践
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篮球项目大单元教学的设计思路研究
高中历史大单元教学浅探
从操作式阅读入手,提升学生数学阅读能力
开放式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生本模式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分析
对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构建的思考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含参不等式的解法探讨
“仿真物理实验室” 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