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罗德:德国前总理,俄企现高管
2022-05-19
在施罗德2005年卸任德国总理之际,普京请他担任俄德天然气管道项目“北溪”的股东大会主席。普京还半开玩笑地说:“为我们工作,你担心吗?”没想到,施罗德爽快接受了邀请。《纽约时报》因此略带调侃地称施罗德“成了普京的人”。
近日,因德国前总理格哈德·施罗德拒绝辞去在俄罗斯石油公司董事会的职务,德国社会民主党领导人敦促其退党。与此同时,来自多个派别的德国政客希望施罗德受到制裁,理由是他与俄罗斯总统普京关系密切,并且自俄罗斯“入侵”乌克兰以来一直为普京辩护。
据悉,在施罗德2005年卸任之際,普京便向他抛出橄榄枝,请他担任俄德天然气管道项目“北溪”的股东大会主席。普京还半开玩笑地说:“为我们工作,你担心吗?”没想到,施罗德爽快地接受了邀请。《纽约时报》因此略带调侃地称施罗德“成了普京的人”。
“普京是一位非常可靠的朋友”
资料显示,施罗德出生在一个工人家庭。从一名学徒到当选社会民主党议员,再到出任德国总理,其人生经历非常励志。
2003年,美国发动了伊拉克战争。德国、俄罗斯和法国组成一个反对对伊开战的联盟,施罗德和普京的友谊从那时起开始逐渐加深。
其实,普京和德国颇有渊源。年轻时,他曾加入克格勃并被派往东德工作,能讲流利的德语。施罗德曾回忆,他和普京的家庭在二战中都遭遇过不幸——他在二战中失去了父亲,普京的长兄在列宁格勒保卫战中丧生。共同的际遇拉近了他们的距离,两人曾一起看歌剧、遛狗聊天,还在莫斯科郊外一起乘雪橇过圣诞节。2004年4月,施罗德60岁生日时,普京曾亲自到场庆贺,两人在席间谈笑风生。德国前社会民主党议会党团副主席盖尔诺特·埃尔勒说:“因为他们(施罗德和普京)之间长久以来的友谊,我们从不会从施罗德那里听到任何对普京的批评。对施罗德来说,这意味着他们无论如何都要相互支持。”
2005年,施罗德在大选中败给了默克尔。之后,他退出政坛,更多地参与到与俄罗斯相关的经济和商业活动中。
2014年,施罗德70岁生日时,在圣彼得堡举办了酒会,他与专程前来祝贺的普京热情相拥。施罗德说:“普京是一位非常可靠的朋友,我们相互信任,这就是友谊。”当时,俄罗斯正因克里米亚问题与西方国家交恶。
2017年,施罗德出任俄罗斯石油公司董事会主席。当时,该公司已被欧盟列入制裁名单。此外,他还为多家俄罗斯能源公司充当顾问。他表示,俄罗斯石油公司是全球较大的石油企业之一,与德国有着重要联系。在这样一家对保障德国能源需求至关重要的企业里占据一席之地,是一个理性的决定。
据悉,普京曾在德国《前进报》撰文高度评价施罗德,认为他责任意识明晰、勇气可嘉、值得信赖。施罗德75岁生日时,普京称赞他是高水平的国际权威人士,在促进俄德关系上发挥了核心作用。另有报道称,由于与普京的密切关系,即使施罗德已经离开政坛,仍是美国的监听对象。
“我认为,普京是能结束战争的人”
今年2月,随着俄乌冲突爆发,施罗德在德国遭到批评。据悉,他最喜欢的足球俱乐部要求他谴责普京,社会民主党的前同事要求将他驱逐出境。在家乡汉诺威市剥夺荣誉公民身份前,他主动放弃了这一荣誉。但他说:“这不是我的错。”
如今,整个党派都劝施罗德辞去在俄罗斯石油公司的职务,尤其是同为社会民主党成员的德国现任总理朔尔茨,他曾在施罗德担任总理期间与其密切合作。但施罗德说:“如果现在主动疏远这些事务,会失去一个人的信任。我认为,普京是能结束战争的人。”
“德国无法孤立俄罗斯”
据悉,2011年至今,德国对俄罗斯天然气的依赖从39%飙升至55%。据统计,德国每天向俄罗斯支付的能源费用高达2亿欧元(约合人民币14亿元)。施罗德坚持认为,俄罗斯和德国彼此需要。他说:“俄罗斯需要石油和天然气来填补预算,德国需要石油和天然气来供暖并保持经济发展。从长远来看,无论是政治上还是经济上,德国都无法孤立俄罗斯。”持这种观点的不止他一人。德国前总理默克尔曾无视美国的制裁威胁,继续推进北溪天然气管道二线项目。然而,在俄乌冲突爆发后不久,德国新政府关停了这个几乎完工的项目。
如今,德国领导人已经意识到,如果没有俄罗斯的能源,德国经济可能崩溃。德国央行在发布的最新月报中警告,如果欧盟禁止从俄罗斯进口天然气,将导致能源价格飙升。德国今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将下降5%,从而引发近几十年来最严重的衰退。
“我并不认为对俄实施天然气禁运能结束战争。”朔尔茨说,“我们希望避免数百万工作岗位流失以及工厂永久关停,这将对德国乃至整个欧洲产生严重影响。”
4月27日,在俄罗斯宣布停止向波兰和保加利亚供应天然气后,德国也做好了断供的准备。5月2日,德国能源监管机构联邦网络管理局局长穆勒提出了紧急方案,工业经济生产部门和企业可以通过“拍卖天然气消费权”的方式进行应对。与此同时,穆勒还呼吁民众通过减少淋浴和关闭暖气的方式节省能源。
对此,施罗德总结说:“当这场战争结束后,我们将不得不重新与俄罗斯打交道,因为历史总是这样重演。”
(《齐鲁晚报》等)